《巨嬰國》這本書一直備受爭議。

2016 年 12 月,《巨嬰國》上市伊始,就被媒體人羅振宇、作家張德芬等知名人士極力推薦。當時知名度很高的視頻節目《羅輯思維》,專門用一整期節目,來介紹這本書。

而與此同時,由於《巨嬰國》的主要觀點,嚴重衝擊了中國傳統中的孝道文化,讓不少人讀後,並不「舒服」,因此它也無可避免地受到了猛烈抨擊。

當然,很多人知道《巨嬰國》,也許是因為它被禁。2017 年 2 月 17 日,這本書剛剛賣了 3 個月,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其出版公司)向相關經銷單位發出了《下架通知函》,稱「《巨嬰國》一書因質量不合格,現通知下架召回」。

明眼人肯定明白,「質量原因」只是一個幌子。《巨嬰國》下架後沒多久,就有細心的讀者發現,《羅輯思維》專門介紹這本書的第 198 期節目不見了,且全網無法搜到。這當然是「質量原因」所無法解釋的。

那麼,《巨嬰國》究竟講了什麼?

1.大多數成年人 心理上是嬰兒

其實,《巨嬰國》全書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觀點,那就是:我們 90% 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上是嬰兒。

提出這一觀點的,就是本書作者武志紅。武志紅是現今較為知名的心理學家,在網路上有一定影響力,而且他是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據武志紅自己說,寫《巨嬰國》這本書,前後思索了 21 年,寫了 5 年,他早在讀大二時,心裡就埋藏了一個很強的意願,那就是,搞明白中國人的人性到底是怎麼回事。

具體來說,武志紅想弄明白,中國人從家庭到社會,諸多方面都離不開傳統孝道,而在孝道文化之下,卻存在著太多個人悲劇和家庭悲劇,比如家庭束縛之下,孩子因抑鬱而自殺,比如惡劣的婆媳關係,導致媳婦必須承受一輩子的委屈等等,武志紅覺得,種種現象背後,應該有一個根本原因,多年後,他找到了這個原因,那就是,中國太多數成年人,心理上是嬰兒,武志紅將這種人稱為「巨嬰」,他認為,如果這樣的人過多,這個國家就是一個「巨嬰國」。

關於「巨嬰」這一概念是怎麼來的,作者在書中說,有一次他看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其中有一個情節:一位軍需官去妓院嫖娼,嫖娼的對象是一名 17 歲的年輕姑娘,不過,這位軍需官並沒有直接和姑娘顛鸞倒鳳,而是讓姑娘先給他打洗腳水洗腳,然後為他擦身子,等他自己被伺候舒服了,才開始和姑娘纏綿。

看到這個情節,武志紅很奇怪,因為在他看過的西方電影里,比如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大開眼界》中,西方男女搞那事,就純粹是性交易,拋開道德與否,西方男女「上床」,屬於成年人的行為模式,而反觀中國電影《一九四二》,軍需官讓姑娘伺候他的這些行為,就像是一個手腳還不靈便的嬰兒,他在讓周圍人對他進行無微不至的呵護。

作者武志紅由此進行聯想和延伸,發現中國的很多成年人,日常行為中還帶著嬰孩般的行為特徵,而這些日常行為,往往帶來負面結果。

比如流行一時的「媽寶男」,就是說男人 30 多歲,甚至找了老婆,但還是要和媽媽睡在一起,一切都聽媽媽的,完全沒有主見。

再比如,作者認為,那些老人「訛詐」扶助者的事件,根本上,是由於老人心態上是嬰兒,你看嬰兒床里的小 baby,TA 會覺得世界是按照自己意願運行的,所以 TA 想喝奶時必須有奶,想抱抱時就得有人抱抱,而一旦外界沒有馬上滿足 TA 的想法,TA 就會生氣和哭鬧。這根本上是因為,嬰兒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TA 無法接受世界不被自己掌控的無助感。所以,摔倒的老人把責任推給身邊人,潛意識裡就是要證明,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世界還是掌控在自己手中,摔倒是由於外界的邪惡元素,與自己控制世界的能力無關,畢竟,自己是全能的。

作者武志紅提出的「巨嬰」概念,主要說的就是成人的這種嬰孩般的心理結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

這裡多說一點,這種根據嬰兒時期心特點來分析行為的思考方式,其實早在弗洛伊德時期,已經很流行了,這種思考方式,在心理學上,歸屬於精神分析流派。

這裡需要了解的是,精神分析流派,並非心理學中的科學,也就是說,其中許多觀點和結論,雖然有大量臨床案例支持,但仍然不具有「2+2=4」的嚴謹性。就比如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嬰兒在 0-6 個月的口欲期結束後,會進入肛欲期,這時嬰兒的主要快感集中於肛門,他們具有塗抹大便的衝動,而這之後,人類成長過程中對於繪畫的衝動,就由此而來。

所以說,有些精神分析的言論,更像是假想,不能太當真,那麼同樣,回到《巨嬰國》這本書,它也遵循著精神分析流派的思維,所以讀這本書,理智的選擇是:從中得到啟發,而不是完全相信它。

在《巨嬰國》一書中,作者列舉了大量案列,說明「巨嬰」現象十分嚴重,並通過「巨嬰」現象,重新看待集體主義與中國孝道文化,還針對一些案列,提出了解決方案。

如果細讀《巨嬰國》,你會發現,雖然書中案例頗多,但並非隨意堆砌。可以看出,作者武志紅並不滿足於用表面的「巨嬰」現象,來解釋案例中的問題,他希望沿著「巨嬰」再往下深挖一些。

2.「巨嬰」心理的兩大特徵:共生與全能自戀

從表面的「巨嬰」概念深入下去,武志紅概括了「巨嬰」心理的兩大特徵:共生與全能自戀。

①共生

先說共生。嬰兒在 0-6 個月,和媽媽屬於共生關係,這被稱為母嬰共同體。這時候的嬰兒,會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是一個人,TA 會把母親的乳房當作自己的,把母親的一切當作是自己的。所以,這時的嬰兒不會關心媽媽,也不會感受媽媽是高興還是悲傷,因為 TA 不覺得母親是自己身體之外的一個人。

武志紅認為,現今這種共生現象,遠不止於母嬰,在成人世界,母子共生、父子共生、夫妻共生等等,已經成為中國相當普遍的心理現象。

之前說到的「媽寶男」,就屬於母子共生,另外,為什麼許多婆婆不喜歡兒子娶的媳婦,那是因為,婆婆在「巨嬰」心理的作用下,會覺得兒子是自己的,當兒子娶了媳婦,對她來說,就是媳婦搶走了自己的兒子。而且,婆婆欺負了媳婦,並讓兒子處於困擾中時,婆婆也不會體諒兒子的感受,因為她從沒有把兒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不會像尊重一個獨立個體一樣去尊重兒子,她心裡會想,既然兒子是我的,那我說什麼,他就得聽什麼,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這種「共生」特徵,往往不會只體現在家中個別人身上,它往往是一個集體現象。如果一個家庭中,多數人都具有「共生」的特生,那麼父母會理所當然地把兒女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兒女對他們來說,是可控的,同時,兒女們也不可以違背父母的意願,一旦違背並發生了衝突,不論事實誰對誰錯,那必然是兒女不孝,而父母永遠是權威的代表。

這裡,孝道出現了,在武志紅看來,我們的孝道文化,是用來維繫這種「巨嬰」狀態的,根據作者的研究,「孝」的本質是「順」,孝道文化無形中要求兒女對父母的順從。如果你看過《禮記》、《孟子》等傳統儒家經典,你就會發現,孝道文化下,父母勝過真理。當然,作者並沒有全盤否定孝道文化,作者的意思是,我們的孝道文化中,包含一定程度的「愚孝」。

這樣的文化,支持著父母掌控孩子的邏輯,維持著父子、母子的共生關係。

那麼,如果我們將視野從家庭擴展到社會,在一些特殊年代,我國的集體主義文化極為繁榮,那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就是共生。按照那些年代的要求,你做的任何行為,都要先考慮集體利益,你的任何思想,都要符合大多數人的想法,因為,你自己和其他人是一體的,你不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也就不存在獨立思考的前提。

關於此,書中多次引用作家王小波說的一個故事:洪水來了,一名青年為搶救集體的一根電線杆,被淹死了,事後大家展開大辯論,爭論這名青年值不值得這樣做,最後上頭說,別說是電線杆,就是集體的一根稻草,都值得這樣去搶救……其中意味,不多說了。

成人狀態里的共生,意味著一個人失去了獨立的人格與自我,TA 必然受到長輩或群體意志的支配,或者,成為面目猙獰的支配者。

②全能自戀

再說說全能自戀。武志紅將「巨嬰」心理的全能自戀特徵概括為:我一動念頭,世界就得立即按照我的意願運行;如果世界不按照我的想法來,我就會憤怒,甚至大哭大鬧。

與之類似,心理學家克萊因更具象地表達了這一特徵:嬰兒會感覺,媽媽是 TA 創造的,媽媽的乳房也是 TA 創造的,TA 可以自由地使用媽媽,也可以無情地毀滅她。

基於這一心理特徵,許多人潛意識中,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任何事情如果不能達到預期,TA 就會感到生氣,並認為那是別人的過錯,絕不會是自己的問題,畢竟,自己是全能的嘛。

武志紅說,自己曾經認識一個高中女生,這個女生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後,會想死。她就算考第一也是如此,唯獨有一次例外,那是因為她門門課都考了年級第一。武志紅問這位女生:你好像覺得自己應該是完美的?不料女生反問說:難道我不是完美的嗎?

其實,很多人內心深處都含有這種全能自戀傾向,這種全能自戀不同於自負,它不僅覺得自身完美,更關鍵的是,它不接受不完美,一旦面臨不完美,就會覺得那是由於其他人的惡意造成的。全能自戀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所謂被迫害妄想症,這樣的人會覺得,自己應該極其偉大,如果說現實中他沒那麼偉大,那隻能是因為,有一個強大而邪惡的幕後敵人,處處陷害並遏制他的行為。

在武志紅看來,全能自戀的特徵,在國人中發展為了兩個極端:一種人成為保留全能自戀的巨嬰,另一種人嚴重壓抑了自己全能自戀的心理。

於是,在中國家庭中,我們常常看到一種循環,那就是,一個人,從小時候到長大成人,一直對父母言聽計從,完全壓抑自己內心那種「誰也管不了我」的全能心態,可是,等到 TA 為人父母,TA 就會完全釋放曾經的壓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你什麼都得聽我的」,展現出自身無所不能的狀態。進而,TA 的孩子接著進入了這個循環。

在這裡,孝道文化中的一些內容,將這種循環合理化,它告訴家庭,父母是權威,父母想做什麼,兒女都得順著來。

將全能自戀特徵延伸到社會,作者武志紅認為,之所以中國歷史上那些具有真知灼見的忠臣,總鬥不過太監,那是因為太監甘願做皇帝指令的絕對執行者,由於大多數君王是「巨嬰」,所以他們最需要的,永遠是能夠任由他們擺布的閹人——只有太監那種無限制地討好與順從,才能讓皇帝感受到自己的無所不能。

其他人的順從,最讓「巨嬰」開心,也最能讓「巨嬰」體會到自己的全能;那些說真話的大臣,只會讓「巨嬰」覺得我的想法受到了攔阻,無法為所欲為,那麼「巨嬰」當然會憤怒,當然不會聽那些諫言的大臣,甚至還要殺之。

3.如何避免成為「巨嬰」

要知道,人的心理結構深邃而複雜,因此,對於心理結構病理的改善,很難有標準化的方案。

關於如何避免成為「巨嬰」,作者武志紅並沒有太過具體的解決方案,不過,他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指導方向。

「巨嬰」心理很多是在嬰孩時期逐步形成的,武志紅告訴我們,許多客體心理學家都講到一點:對幼童來說,家長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回應,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嬰兒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外界的回應,慢慢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分異,慢慢知道媽媽以及周圍一切,與自己不是一體的。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包括內心潛意識的懂得),才能尊重自己以外的人和世界,才能擺脫全能自戀以及共生的心理狀態。

對此,作者武志紅引用了一位女性網友的故事:

兒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臉。他瘋得很高興,突然跑來說:媽媽,媽媽。我對他說:嗯,媽媽在洗臉。我突然意識到他是想告訴我他很高興。我說:你是不是很高興啊?他「嗯」了一下,就自己跑開了。

嬰兒最初都具有全能自戀的心態,他們覺得,我餓了,就得有奶到嘴邊,我困了,就得舒舒服服地被安置到床上,但是,他們與世界接觸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比如笑一下,或者摸摸媽媽的臉頰,這時候,外界的回應就變得及其重要。當嬰兒在表達了某種模糊的心境之後,如果總能得到媽媽或外界的回應,那麼 TA 將漸漸明白,TA 與外界,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而是一個平等互動的關係。

假如,嬰兒除了吃穿,很少得到回應,那麼他的潛意識就會慢慢覺得,我與媽媽是一體的,世界本該是圍繞我運轉的(吃穿的滿足印證了這一點),但是肯定有某種勢力邪惡地影響著我(得不到其他回應印證了這一點),我很惱火。

這樣,嬰兒長大後很可能成為「巨嬰」,TA 將會通過共生和全能自戀的心理,試圖控制一切,以此狠狠發泄嬰孩時期積鬱的惱火,如若不能實現,那 TA 就會極力遏制自己的共生和全能自戀心理,直到有一天 TA 成為長輩或手握權力,進而發泄那積鬱已久的惱火。

因此,如果為人父母,如果有孩子,還是多與孩子互動,多回應 TA 吧。

另外,如果自己覺得自己有「巨嬰」傾向怎麼辦呢?作者武志紅的答案是,儘可能做真實的、獨立的自己,而不是做傳統孝道文化下的「好人」。

這裡需要先說明,作者看來,所謂孝道文化下的「好人」,或者說「中國式好人」,是指那種對身邊人笑顏相待,甚至討好周圍一切人,對父母百依百順,但卻很少按照自己真實想法行動的人。

這種人在外人看來可能就是模範,因為 TA 不與任何人發生衝突,但實際上,TA 的迎合和順從,一方面可能助長了周圍人的「巨嬰」心態,更重要的是,被 TA 自己壓抑在心底的正當慾望,很可能在日後爆發,那時,TA 可能面對晚輩,可能面對下級,TA 會隨意命令和擺布他人。

武志紅認為,成年人若要成為真實且獨立的自己,需要時常提醒自己這兩句:

第一,我覺得我是好的,所以無需證明,我對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應我,也不控制你;

第二,我接受我有壞的部分,甚至喜歡這份壞,所以我不裝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裝。

對此,我認為核心是三點,一是自信,二是自己不裝,三是不控制別人。

4.如何看待《巨嬰國》

對我而言,《巨嬰國》這本書更多的是啟發。我們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確實有長者為尊的內涵,這當然沒有錯。

但是,《巨嬰國》提示我們,孝,不該意味著無條件順從,假如父母的要求或控制欲過了度,我們就該停下來想一想,是否還要順從;如果自己為人父母,也可以用「巨嬰」的概念衡量一下自己,需要明白的是,為人父母,也不意味著可以濫用長輩的威嚴;如果在社會上,在某種等級秩序之下,我們需要警醒,一些權力的運用,是否只是「巨嬰」心態的發泄。

可以說,《巨嬰國》對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質疑,為我們曾經可能深信不疑的部分倫理,提供了重新反思的可能。它帶來的,更多是一種視角,一種思維邏輯。在這個意義上,《巨嬰國》當然是有價值的。

不過「巨嬰」的說法,從根本上說,就如同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許多概念一般,無法用科學的理論加以證實,而且,由於「巨嬰」概念有些模稜兩可,因此書中不少支撐觀點的事例,都有被牽強套用之嫌。如果用嚴謹的學術眼光看待《巨嬰國》,它當然是不夠格的。

總而言之,《巨嬰國》達不到一般意義上社科類書籍的層次,但它可以算作是某種個性化觀點,對傳統孝道文化壁壘的一次突擊。


看更多知識乾貨與別樣見解,可關注我的公眾號「洞穴筆記」

關注後回復「巨嬰」,可收到《巨嬰國》電子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