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那場橫掃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伯之春從突尼斯開始,一股政治暴風席捲了中東和北非地區。放眼整個北非五國:摩洛哥國王對民衆做出巨大政治妥協,開啓憲法改革公投;統治突尼斯二十餘年的本·阿里被推翻,流亡海外;埃及的穆巴拉克被拉下其坐了三十年的埃及總統的寶座,並在2012年被推上被告席;卡扎菲的命運國人更是熟悉,利比亞也在此後陷入無休止的內戰。唯獨處在摩洛哥和突尼斯之間的阿爾及利亞,彷彿是這場風暴中的唯一的淨土。阿爾及利亞當然也爆發了抗議示威,但是規模和強度遠遠無法和它的鄰國們相比。示威遊行最大的成果是阿爾及利亞終結了實行了十九年的國家緊急狀態,並沒有造成政府下臺等更嚴重的政治後果。要知道阿爾及利亞並不缺阿拉伯世界常見的強人式總統,阿卜杜勒-阿齊茲·布特弗利卡自1999年就開始擔任阿爾及利亞總統,到2010年已經是兩次連任這一職位了。今年的4月份,阿爾及利亞要舉行新一屆總統大選,而現在的阿爾及利亞總統依舊是布特弗利卡。今年的2月10日,他宣佈將參加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爭取第五個總統任期。

  這一消息終於引爆了阿爾及利亞的民衆,從2月16日開始,阿爾及利亞全國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反對布特弗利卡繼續作爲候選人爭取第五任期。在連續一個月的全國遊行示威的壓力下,3月11日,布特弗利卡做出讓步,宣佈自己將不會爭取第五任期。但是同時他也大幅延後了今年四月份的總統大選,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怒火在短期看來並不會平息。

  阿爾及利亞之所以可以在阿拉伯之春運動中獨善其身,又在今年突然爆發大規模的政治示威,其背後反映出的是阿爾及利亞自身獨特的歷史。本文就將圍繞着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以及領導獨立鬥爭的民族解放陣線(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展開,講述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鬥爭,民族解放陣線從1962年獨立後延續至今的執政歷史以及這些民族解放者們遭遇到的執政危機。

  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示威的人羣打出阿拉伯語及法語的反對現任總統的標語

  阿爾及利亞的民族獨立

  1830年法國人攻佔阿爾及利亞首府阿爾及爾,是法國人第一次染指非洲。1848年時阿爾及利亞更是被劃分爲與法國本土無異的三個省,擺脫了殖民地的身份。此後在整個十九世紀中,依託着沿海肥沃的土地以及靠近法國的地理位置,阿爾及利亞逐漸發展爲法蘭西非洲殖民帝國的根基,並在法國的歷史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本土淪陷的情況下,阿爾及利亞爲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人力支持,其首府阿爾及爾更是在1943-44年成爲自由法國的政府所在地,成爲自由法國反攻本土的大本營。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法國的移民達到一百四十萬,佔阿爾及利亞總人口的13%。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就來自法屬阿爾及利亞。

  1848年法國在阿爾及利亞設立的三個直轄省,從左至右分別是奧蘭省、阿爾及爾省及君士坦丁省

  這樣大規模的本地法國人羣體以及阿爾及利亞本身作爲法國直轄省份的地位都決定了阿爾及利亞的獨立之路註定是道阻且長。這就是從1954年持續到1962年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這場戰爭中,民族解放陣線及其下屬的民族解放軍以阿爾及利亞南部廣闊的沙漠地帶和沿海大城市中的穆斯林區同法國殖民者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縱使法國擁有武器裝備上的優勢,面對羣衆鬥爭的汪洋大海時還是不得不敗下陣來。阿爾及利亞一方在沿海大城市的歐洲區以及法國本土發動了數次恐怖襲擊,而針鋒相對地,法國對與民族解放陣線有關的或是任何同情他們立場的民衆施加了駭人聽聞的酷刑,成爲法國政府在二十世紀最大的醜聞之一。

  最終,這場漫長的治安戰徹底拖垮了當時政治動盪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促成了戴高樂的再次上臺以及第五共和國的誕生。在阿爾及利亞,這場戰爭的勝利則將民族解放陣線及其主要成員們推上了解放者的位置以及權力的頂峯。憑藉着帶領人民擊敗法國殖民者實現民族獨立的這一巨大執政合法性,在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後,民族解放陣線在阿爾及利亞建立了事實上的一黨專政。現在處於風暴中心的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當年也是一個在戰爭初期毅然從阿爾及爾大學退學,投身民族解放的事業的熱血青年。

  序號1標註的年輕人就是投身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鬥爭的布特弗利卡,從他所處的位置也可以看出他在組織內部的重要地位

  石油的詛咒

  任何關於阿爾及利亞的討論都無法繞開一樣物資:石油。自從1956年法國人在阿爾及利亞發現第一片油田以來,石油迅速成爲了阿爾及利亞的經濟支柱。阿爾及利亞的已探明石油儲量排名世界第十六位,在北非僅次於鄰國利比亞。時至今日,石油工業依舊貢獻了阿爾及利亞超過四分之一的GDP,其產品更是佔到阿爾及利亞出口的95%。這使得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並排成爲北非經濟結構最單一以及最依賴石油經濟的國家。

  國際油價的變化自然就成了影響阿爾及利亞國內經濟乃至政治局勢最重要的因素。每一次國際油價的崩盤都會引發阿爾及利亞國內的經濟危機,進而導致其政局不穩。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阿爾及利亞政治危機就是由此而來。

  在七十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的託舉下,國際油價在1980年來到了120美元/桶的歷史高位(現價美元)。但是此後國際油價開始快速下行,到了1986年春天,已經跌到24美元/桶(現價美元)。這樣劇烈的油價震動使得阿爾及利亞的經濟出現了巨大的問題。阿爾及利亞政府無力處理逐漸擴大的勞動力市場和萎靡不振的就業需求之間的矛盾。在六七十年代時,阿爾及利亞還可以靠向法國出口勞工來減輕國內的就業壓力。但是八十年代法國以及整個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經濟不振,對阿爾及利亞勞動力的需求也大幅降低。在這樣的背景下,阿爾及利亞民衆逐漸對民族解放陣線長期的一黨專政感到不滿。這其中最爲積極的則是大批接受阿拉伯語教育的年輕人。因爲他們沒有接受法語教育,與阿爾及利亞講法語的精英們格格不入,在就業市場上也找不到諸如法律或金融類的中產工作。

  1988年10月,這些憤怒的學生們走上街頭,阿爾及利亞獨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遊行示威爆發了。

  迫於壓力,執政黨民族解放陣線不得不宣佈1990年舉行的地方選舉將會是一次多黨派參加的自由選舉。此時恰逢蘇聯退出阿富汗以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伊斯蘭世界擡頭。在1990年的地方選舉中,傾向於實行伊斯蘭教法,反對民主的伊斯蘭拯救陣線獲得了54%的選票,擊敗了民族解放陣線。在1991年年底舉行的議會選舉第一輪投票中,伊斯蘭拯救陣線在188個選區獲得了過半的選票,直接勝出,遠遠高於民族解放陣線獲勝的15個選區。在這樣的勢頭下,第二輪投票後伊斯蘭拯救陣線極有可能獲得議會中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建立伊斯蘭共和國。

  在這樣的形勢下,阿爾及利亞軍隊在1992年發動了政變,取消了選舉,強行解體了伊斯蘭拯救陣線。阿爾及利亞內戰爆發。此後數年間,阿爾及利亞生靈塗炭,屠殺的情況屢有發生。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布特弗利卡以獨立參選人的身份參加1999年總統大選,並在勝選後主導了和反抗軍的和解。2002年,阿爾及利亞內戰正式宣告結束。

  也正是國際油價在2011和2012年的堅挺,使得阿爾及利亞的經濟在當時沒有出現大規模的衰退。其鄰國突尼斯正式因爲支柱產業旅遊業的崩潰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最終觸發了反對政府的遊行示威。但是,在抗議示威橫掃阿拉伯世界時,阿爾及利亞學者就指出,雖然阿爾及利亞現在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遊行示威,但是這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

  隨着近幾年國際油價的低迷,阿爾及利亞國內擠壓的社會矛盾又尖銳了起來。這次82歲高齡的布特弗利卡宣佈參加選舉,爭取第五個總統任期一事就成了點燃阿爾及利亞民衆的火星。革命彷彿終於來到了阿爾及利亞。

  示威遊行的民衆打出法語和阿拉伯語的口號“人民介入…政府走人”

  結語

  經濟發展是保持一個國家穩定的重中之重。能否維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也是評判一個執政黨執政能力最主要的標尺。民族解放陣線及其領導人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帶領阿爾及利亞人民贏得民族獨立的功勞當然會永載史冊,但是最終如果處理不好經濟發展的問題,依舊是會被人民所拋棄的。有誰又能想到,當年屠龍的勇士今天成了人民反對的惡龍,這大概也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