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內容節選自本人演講稿,如有雷同,純屬copy。

所謂互聯網轉型,其實是構建企業的數字化能力,包括數據處理能力、數字化管理能力、數字化經營能力、數字化生產能力。

這些只是理論上的,實際過程中每個企業轉型都有各自的特點,具體到每個行業中的每個企業,都會存在不同,比如說零售業,他要考慮到是怎麼從線下到線上,物流怎麼提高效率,怎麼提高庫存周轉率,怎麼提高坪效比。同樣是零售業,賣傢具的和賣快餐的商業邏輯都不一樣,因此沒可能有一種通用的轉型操作可以照搬。

但是轉型也有一套通用的原則,就是互聯網轉型是對傳統企業的整個生產價值鏈用技術進行改造。所謂價值鏈,就是企業的一個業務活動的全過程,企業通過這個業務活動,將原材料一步步增加價值,實現價值創造的過程。這就是「價值鏈」。互聯網轉型就是結合互聯網技術改造價值鏈,改造的目的是通過互聯網實現高效率化。注意,轉型的目的,就是「高效率」,不以這個為前提的轉型都是耍流氓。

聽上去很簡單,有的企業做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搞了個電商部、搞了個運營公眾號的人。這麼做,沒錯,但是,這只是萬裏長徵的第一步。很多企業轉到這,停了,不知道怎麼搞了!因為企業的領導層或者是來給企業做培訓諮詢的人,只知道互聯網很重要、互聯網是趨勢,說的天花亂墜,牛皮吹的邦邦響,可是你要問他們為什麼?怎麼做?他們就立刻懵逼了。

企業轉型其實是企業中的人和人關係、人和物之間的關係的轉型。傳統企業畢竟以前並不需要靠IT技術喫飯,那麼不理解IT技術,不知道IT技術可以在生產中做到什麼,不知道IT技術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也就很正常了。但是不理解技術,怎麼知道技術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呢?就像如果你不知道有太空梭和火箭這種東西,你怎麼可能想到人類竟然能飛進太空一樣。因為每個技術之所以是技術,就是因為它所擁有的獨特性,而這些獨特性,會開創出不一樣的模式。就像我們用計算機代替紙張辦公,最開始人們只是把紙上的東西搬到了電腦上,看上去只是替代了紙,可是人們很快發現,計算機所特有的N對N的信息傳輸模式,即刻可見的高速性,可以發展出超越紙張的東西,視頻會議、聊天室,人們更高效率的交換信息。這一切都是新技術應用帶來的獨特優勢,你說一個不理解技術的企業,能抓到這些優勢嗎?顯然不會。

所以互聯網轉型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技術。

但是不理解技術只是一個方面,光從技術的角度去看企業的互聯網轉型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看到技術和企業之間的聯繫。因為企業管理十分複雜,導致即使一個傳統企業知道未來技術發展的趨勢,但是企業管理還要受制於成本、熟悉程度、人員、資金,還有企業發展方向的限制,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企業沒有辦法立刻拋棄現有的商業模式,而轉身去設計一個新的符合互聯網的模式架構,更重要的是,他們被一個巨大的陷阱困住,那就是: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是哈佛商學院著名的研究創新管理的教授克里斯坦森寫的,他在書中講到的:在大企業中,對原有的系統已經投入了大筆的資源,於是企業極難徹底割捨原有的模式,往日的成績就成了接觸新世界的絆腳石。什麼意思呢?用這本書裏的話講,叫路徑依賴,就是躺著掙錢的時候,叫你站起來掙錢,你是不願意的。為什麼很多企業很難進行互聯網+,就是會被過去的成功所綁架。

所以,互聯網轉型的第二步,就是想想,怎麼脫離過去的模式的羈絆,能有決心嗎?能投入資源嗎?能硬著頭皮讓看的懂的人鼓搗自己忍住不去管嗎?

另外,今天的商品交易規則已經與過去不同,消費者的思考邏輯、偏好,也與過去大相徑庭。消費者很大部分停留在網上,如果企業沒仔細琢磨今天的消費邏輯,也不可能用好互聯網去接近消費者。互聯網在這裡,只是工具,決定企業是否走到線上仍受消費者青睞的是企業自身的能力:產品和體驗。

(中間分析太長我就不抄上來了……)

所以,第三步,就是考慮清楚,怎麼用技術去更高效、更好體驗的服務消費者。

所以我們看,所謂傳統行業的互聯網轉型並不光是基於產品、技術的互聯網改造,不是簡單的將產品電商化、社交化,更不是說一定要有重大創新,而是把這些方面的東西綜合起來:「針對傳統行業自身的行業屬性,基於傳統行業產品的本質,利用新時代消費者的習慣,遵循互聯網社會的規則,使用新的科學技術,結合信息流通的方式去重新構建本行業的價值鏈,從而形成對企業效率的顛覆性改造和用戶體驗的升級換代。」其中有個詞,再次強調這是轉型的關鍵,而且非常關鍵:效率,這是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關鍵核心問題。在今天,其實所謂的傳統行業創新,就是將企業生產價值鏈上的生產要素進行重構,提高效率或者體驗。效率和體驗,總要有一個方面的提高,才能算互聯網轉型成功了。重要的話說三遍:

互聯網轉型的目的就是效率和體驗。

互聯網轉型的目的就是效率和體驗。

互聯網轉型的目的就是效率和體驗。

如果你覺得這講的還不夠落地,那再具體一點說,商業中的三個流:商品交易必然有信息流,在網上傳遞商品的外觀屬性、價格多少的信息;必然還有資金流,買賣的金錢流動;還有實際的商品流動,這就是物流。所以,互聯網轉型其實就是圍繞這三個流進行改造:1、使用互聯網技術讓企業內部的信息流通順暢快捷,讓企業內部流程簡約化,因為每個節點都會降低信息流通的速度,所以用減法思維,砍掉一切繁瑣無謂的中間節點;2、用更快捷的支付手段讓資金流通暢用戶體驗更好;3、用新的科技讓物流更快讓用戶體驗更好。基於這三點的改造,提高產品和信息的流通效率或者減少流程以期提高用戶體驗。這實際就是把虛擬世界的改造(信息和資金在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改造(商品在這裡)相結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增強體驗,形成競爭力。

當然,你可能會說,還是講的太高大上了,要具體落地是怎樣?其實也不難,比如說在所有工作環節都去思考,我可以開發什麼工具加快工作流程嗎?可以提高效率嗎?可以增加用戶體驗嗎?員工也是你的用戶啊!哪些環節可以去掉用技術來替換嗎?針對這些目標一個個環節的去開發工具。然後再把這些工具系統的組合起來,再重新根據新的工具修改工作流程,這樣不斷迭代,形成高效率的新價值鏈。

但是這還沒完,更高級的互聯網轉型,就是我前面說的,還得考慮新的技術加入以後,商業模式是否有變化。總之,互聯網轉型的目標就是讓企業內部、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係更加高效率、有更加好的體驗 。

你看,互聯網轉型其實也很簡單,它就是用互聯網這個工具去重新規劃企業的問題。但是它也很難,難就是你怎麼把它用在合適的地方去提升我們的數字化能力。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為什麼整天說互聯網轉型,但是卻沒多少企業轉型互聯網成功的呢?就在於互聯網轉型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多目標工作。這個不像造原子彈是個單目標的工作,我們可以把造原子彈的任務分解,一個個去攻克技術難題,最後嘣的一下,就說明成功了。一個企業要互聯網轉型是需要同時做到許多方向,然後形成一次劇烈的化學反應,最後才知道行不行。你甚至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做到什麼程度算互聯網轉型呢?誰也說不清,比如海爾說我互聯網轉型了,但是你看海爾今天轉型互聯網就碰到困局,很多人說,海爾的互聯網轉型之路走歪了。互聯網轉型難就難在這,最難的就是沒有標準去評價,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套路可以實現。但是,商業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體驗,這個標準是不變的。互聯網轉型就是用技術追求效率和體驗,重要的話,我說了第四遍了。


謝謝邀請,希望對你幫助。

在我看來是三個層面,由淺入深:

第一個層面,首先要了解互聯網是什麼?然後把互聯網作為手段用起來。比如互聯網的深層含義是在這張網上,大家連起來(大家包括人、包括物)。那麼怎麼連?最基礎的是你要建個網站,你要通過手機端完成一些與客戶的交互,和對於員工的管理。

我管這個層面叫互聯網只是手段,用這個手段來解決與客戶的關係,與員工的關係。傳達信息,建立聯繫,進行互動。

第二個層面,當一個傳統企業用互聯網試水後,會發現需要調整幾件事情。一個是業務流程可能需要重組,因為傳統企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直面過客戶,那麼客戶的反饋路徑會變得特別短,而客戶本身也非常容易的就能找到你;另外由於 社會化媒體的普遍化,使得影響力和圈子變得很重要,這也是傳統企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第二個是產品及服務需要重新設計和整合;第三個是渠道需要重新整合。

我管這個層面叫業務重組渠道協同階段。這時企業內部更關注客戶,就是我們常說的,會一直喊「以客戶為核心」,開始關注客戶體驗。但是這時候,組織架構,原有的管理體製成為障礙。

第三個層面,是由於業務的原動力,推動進行組織架構調整,使得企業更適合互聯網時代,同時技術的投入明顯增大。特點是機構扁平化,模塊化。而後臺的IT系統則呈現出數據集中,業務系統之間打通,演算法反而是分散式的。這個狀況在第二個層面已經出現。

以上說的是自外而內,被動的轉型。

主動轉型就是直接調整組織架構,做系統對接,數據集中,重構業務流程……不過這個過程非常艱苦,很多傳統企業都是被動轉型的。

歡迎圍觀我的專欄

三火的日常體驗?

zhuanlan.zhihu.com圖標人工智慧應用分享?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先看看18年提到的趨勢吧。

如果是創業型團隊,可能更需要往趨勢角度去靠,至少融資會更為容易。上圖是18年比較熱門點的和創業點,不過像區塊鏈這種類型的創業因為市場和政策原因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但是可以參考。

從傳統企業的轉型來看,結合互聯網。結合18年12月我們察覺到的趨勢,可以大體說說方向問題,不過具體的企業產品轉型,最好聯繫我進行深度諮詢,因為這裡無法解決定製的問題。

因為傳統行業方向太廣,我們就選擇從電商的角度談三個熱點的方向:

1 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新零售。互聯網會通過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分析積累很多數據,而這個數據可以很好被線下的零售業所運營,例如網紅產品、什麼樣的書本更受歡迎、都可以基於線上的數據判斷什麼的物品更加容易被用戶喜歡。而線下的產品基於線上的數據和迭代、運營模式的重新建立會呈現新的形態。

2 線下的機會

這張圖看懂,你做線下的生意,可能就找到了機會,線上產品已經定義了效率的、理性的消費邏輯,那麼偶們線下的購買形態要沿著自己的優勢重新定位和思考,更多給予用戶體驗和感性的購買邏輯。比如想今天的商場裏都在嘗試運用感性的邏輯重新構架傳統服務形式。讓用戶更多的體驗,而不是產品的堆積,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傳遞新的「競爭價值」

互聯網帶來了海量的信息,也培養和改變這用戶的消費情感。從先前消費主義性價比,到不那麼在意價值、在意產品的品質、再到在意產品傳遞的情感。用戶暴露在大量的信息中,如何不斷刺激用戶,需要運用數據和新的思考邏輯去創造新品類、新物質。

例如嚴選產品、第一次用創造情感和價值觀作為產品的核心驅動力,從運營選品、設計、文字多個角度去傳遞產品的價值觀感:好的生活、沒那麼鬼。而過去的電商更多強調「多、快、好、省」。這就從全新的維度來重新讓用戶感知新的競爭能力。

關於傳統行業轉型問題,一直是我研究和企業交流的問題。

有興趣的企業主可以通過知乎私信的方式給我留言。

我是純色 回答2018年12月5日


不是傳統行業轉型,是互聯網行業轉型。

以我們公司為例,為了擴大業務,在公司網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當然,效果也很明顯,客戶來考察的、詢價的、邀標的絡繹不絕。也就熱鬧了一兩年,現在又濤聲依舊了:現場還是那個現場、工藝還是那個工藝、精神狀態萎靡依舊。為什麼呢?我們是小公司,任何事情都是老闆拍板,所以整個公司就好比農村生產隊。公司制度沒有前進,公司網站也幫不了忙。

公司以前對外聯繫基本依靠郵箱,現在人們越來越多使用微信。微信是方便,但是公司業務也越來越隨意,可能甲方隨手勾個草圖就拍個照片傳過來,也可能去別的公司偷拍個圖紙,也可能拍個實物照片照著畫圖紙,總之是缺乏和甲方的深入溝通,現在一切事情都是做的簡單膚淺,公司水平越來越low。

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不是單獨我們公司一家。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公司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公司價值上來,互聯網僅僅是一種比較方便的應用而不是依靠。互聯網行業轉標到服務實體經濟的時候,位置就擺正了。


現在很多傳統互聯網公司都在轉型用區塊鏈技術,但很多行業其實並不需要轉型


下半場了,上半場都沒有跟上互聯網的傳統企業。下半場和你關係不大,下半場的玩家是上半場勝利和轉型的玩家,比如百度騰訊之類的。

下半場的核心是B端技術整合以及人工智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