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那口御井 文/ 雨石

我的故鄉在陝西興平市南佐村,那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許多傳奇的村落。古時候,那裏不叫現在的村名,稱爲犬丘邑。公元前908年西周第七個國王周懿王在此建都,周朝在這裏延續了138年。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三分關中,立秦降將章邯爲雍王,建都在犬丘邑這個地方,當時它不叫犬丘,而改名爲廢丘,仍是我們村子的原址。次年漢王劉邦的大將軍韓信打敗章邯,將廢丘改槐裏縣。到公元394年,後秦姚興又在這裏稱帝,登上皇位。因此,我們這個村子被人們稱爲“兩王一帝之都”,在中國歷史上小有名氣。

曾有皇帝在興平這個村登基,村口的御井水質甘甜清洌

我小的時候,村子裏有一位智慧的老人,我們都叫他“四爺爺”。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古今中外無不知曉,我們常常聽他講故事,說歷史,他也曾經講我們村子的歷史和傳說。記得他講過,三千年前,周朝皇帝(其實那時稱王)周懿王騎馬到我們村子附近視察,口渴了,他用長槍在地上紮了一下,便出現了一口井,水甘甜,飲之解渴。又騎馬跑到鹹陽塬上,馬渴了,用蹄兒刨了幾下,竟有泉水冒出,馬飲之,也就有了“馬刨泉”的說法。四爺爺說那是周懿王在爲自己遷都選擇地方呢。不久,西周的國都就建在我們村子這個地方了。那口井也被後人稱爲“御井”。

曾有皇帝在興平這個村登基,村口的御井水質甘甜清洌

“槍扎御井馬刨泉”肯定不是四爺爺講的那麼神奇,槍矛不可能扎出一口井,馬蹄也肯定刨不出一個清泉來,它只能是一個傳說而已。聰慧勤勞的人們將歷史或傳說演繹成了神話般的故事,聽起來十分美妙動人,但那口“御井”卻是真實的存在,而且我也見證過的。

小時候,我記得在村子東邊真的有一口井,人們都叫它“御井”,意思這是“皇上”用過的井。當時井有一丈多深,水清澈甘甜,用它煮麥仁、熬糝子、散沫糊做出的稀飯粘稠噴香。而同樣一碗米或糝子,分別用御井水或其它井水,熬相同時間,熬出的稀飯質量絕對不一樣。御井熬出的清香可口,其它井水熬出的則要稀離一些,口感也淡然多了,這是家家都無數次驗證過的,也是村民的共識。

所以,那口井邊一直不缺乏人氣,老有人在打水,有時人多得排隊,一溜溜木桶一個跟一個排着,主人不時把自己的木桶向前挪動,直到輪其打水。記得那時井上沒有轆轤,打水的人自帶井繩,綁着木桶,然後把桶放入井裏提上水來,一家接着一家打水,秩序井然。

每到夏天干旱時節,水位下降,井裏的水量不足,供水就有困難。這時,村上就組織人力淘井,選那些身體強壯且動作靈活的小夥子下井淘泥,一桶一桶地將淤泥淘上來,井裏的水就充沛了,才能滿足村民用水需求。村上每年都要淘一次井,而淘井人也收穫不小,井裏除了淤泥還有鋼鏰錢幣、眼鏡、鋼筆、煙鍋之類的“寶貝”,都是村民在打水時彎腰提繩時,衣袋的這些東西掉進了井裏。而淳樸的村民則把這些東西放在井邊地面上,誰掉的東西誰拿回,分文酬謝不收。

曾有皇帝在興平這個村登基,村口的御井水質甘甜清洌

因那時御井距村子路遠,人們都是用扁擔挑水,挑一擔水也是很費力氣的。所以,喫御井的水都非常節儉,除非做稀飯類用這水,其他飯食或洗涮用水,都捨不得用御井的水,而是在自己院內土井絞水或到附近公用井中打水使用,而這些水多帶一股鹹味或苦味,與御井的水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約1965年後那幾年,我已十三四歲了,村上與我一般大的孩子們也都學着擔水。因爲年齡小,只能找兩隻小點的木桶挑水,就這樣我也絆絆磕磕,學會了擔水,把一擔擔的御井水擔回家來。父親老是不讓我去那麼遠的地方挑水,怕把我壓得不長個子了。但父親不在家時,我總是偷偷與夥伴們去御井挑水,這許是兒時的好奇和興趣感驅使,或是幼小的心靈中想着爲父母分擔一份家務,我只管去御井挑水,顧不得長不長個子了。

那口井水質爲什麼這麼好?是“皇上”的賜予?還是什麼原因?當時也沒有人進行研究和進行水質化驗,現在看來,大概是這片地下水體成分構成不同,而使水質相對要好一些。後來,我們村子北邊五里之外建起了一個大型化肥廠,而化肥的主要“原料”是水,工廠在附近打了幾口深井,大量地下水的開採,使周圍農村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村民儘管每年不斷向深處淘井,但最終御井還是枯竭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徹底消失了。

曾有皇帝在興平這個村登基,村口的御井水質甘甜清洌

現在,人們對於這御井的記憶只能留存在心底,當然也在縣誌或其它典籍中能夠看到一些文字記載: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陝西省政府命名,興平時任縣長段民達題寫的“周懿王御井”石碑,上面還刻有三位監工村民的名字,這些都是有力的佐證。

歷史變遷,時代更替。三千年的古村落隨着世事滄桑的風雲變幻,歲月的遺蹟早已風化成歷史的塵埃,唯有記憶一代代相傳,讓我們不忘先輩們的輝煌與榮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誰人不說故鄉美,對於故鄉的依戀與懷念之情,紮根於我的心靈深處,我是喫着那片黃土地長出的五穀,喝着那甘甜的御井水長大的,是她如泉般滋養了我的靈魂和肌體,也讓我從小懂得了感恩,時刻不忘養育我生命的那方水土和故鄉人。

讓我們記住遠去的歷史,記住故鄉曾經的繁華,記住鄉愁,珍惜今日的美好時光,共同建設好我們的新家園。

圖片來自《興平村名溯源》與網絡

故鄉的那口御井

雨石

我的故鄉在陝西興平市南佐村,那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和許多傳奇的村落。古時候,那裏不叫現在的村名,稱爲犬丘邑。公元前908年西周第七個國王周懿王在此建都,周朝在這裏延續了138年。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三分關中,立秦降將章邯爲雍王,建都在犬丘邑這個地方,當時它不叫犬丘,而改名爲廢丘,仍是我們村子的原址。次年漢王劉邦的大將軍韓信打敗章邯,將廢丘改槐裏縣。到公元394年,後秦姚興又在這裏稱帝,登上皇位。因此,我們這個村子被人們稱爲“兩王一帝之都”,在中國歷史上小有名氣。

我小的時候,村子裏有一位智慧的老人,我們都叫他“四爺爺”。他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古今中外無不知曉,我們常常聽他講故事,說歷史,他也曾經講我們村子的歷史和傳說。記得他講過,三千年前,周朝皇帝(其實那時稱王)周懿王騎馬到我們村子附近視察,口渴了,他用長槍在地上紮了一下,便出現了一口井,水甘甜,飲之解渴。又騎馬跑到鹹陽塬上,馬渴了,用蹄兒刨了幾下,竟有泉水冒出,馬飲之,也就有了“馬刨泉”的說法。四爺爺說那是周懿王在爲自己遷都選擇地方呢。不久,西周的國都就建在我們村子這個地方了。那口井也被後人稱爲“御井”。

“槍扎御井馬刨泉”肯定不是四爺爺講的那麼神奇,槍矛不可能扎出一口井,馬蹄也肯定刨不出一個清泉來,它只能是一個傳說而已。聰慧勤勞的人們將歷史或傳說演繹成了神話般的故事,聽起來十分美妙動人,但那口“御井”卻是真實的存在,而且我也見證過的。

小時候,我記得在村子東邊真的有一口井,人們都叫它“御井”,意思這是“皇上”用過的井。當時井有一丈多深,水清澈甘甜,用它煮麥仁、熬糝子、散沫糊做出的稀飯粘稠噴香。而同樣一碗米或糝子,分別用御井水或其它井水,熬相同時間,熬出的稀飯質量絕對不一樣。御井熬出的清香可口,其它井水熬出的則要稀離一些,口感也淡然多了,這是家家都無數次驗證過的,也是村民的共識。

所以,那口井邊一直不缺乏人氣,老有人在打水,有時人多得排隊,一溜溜木桶一個跟一個排着,主人不時把自己的木桶向前挪動,直到輪其打水。記得那時井上沒有轆轤,打水的人自帶井繩,綁着木桶,然後把桶放入井裏提上水來,一家接着一家打水,秩序井然。

每到夏天干旱時節,水位下降,井裏的水量不足,供水就有困難。這時,村上就組織人力淘井,選那些身體強壯且動作靈活的小夥子下井淘泥,一桶一桶地將淤泥淘上來,井裏的水就充沛了,才能滿足村民用水需求。村上每年都要淘一次井,而淘井人也收穫不小,井裏除了淤泥還有鋼鏰錢幣、眼鏡、鋼筆、煙鍋之類的“寶貝”,都是村民在打水時彎腰提繩時,衣袋的這些東西掉進了井裏。而淳樸的村民則把這些東西放在井邊地面上,誰掉的東西誰拿回,分文酬謝不收。

因那時御井距村子路遠,人們都是用扁擔挑水,挑一擔水也是很費力氣的。所以,喫御井的水都非常節儉,除非做稀飯類用這水,其他飯食或洗涮用水,都捨不得用御井的水,而是在自己院內土井絞水或到附近公用井中打水使用,而這些水多帶一股鹹味或苦味,與御井的水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約1965年後那幾年,我已十三四歲了,村上與我一般大的孩子們也都學着擔水。因爲年齡小,只能找兩隻小點的木桶挑水,就這樣我也絆絆磕磕,學會了擔水,把一擔擔的御井水擔回家來。父親老是不讓我去那麼遠的地方挑水,怕把我壓得不長個子了。但父親不在家時,我總是偷偷與夥伴們去御井挑水,這許是兒時的好奇和興趣感驅使,或是幼小的心靈中想着爲父母分擔一份家務,我只管去御井挑水,顧不得長不長個子了。

那口井水質爲什麼這麼好?是“皇上”的賜予?還是什麼原因?當時也沒有人進行研究和進行水質化驗,現在看來,大概是這片地下水體成分構成不同,而使水質相對要好一些。後來,我們村子北邊五里之外建起了一個大型化肥廠,而化肥的主要“原料”是水,工廠在附近打了幾口深井,大量地下水的開採,使周圍農村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村民儘管每年不斷向深處淘井,但最終御井還是枯竭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徹底消失了。

現在,人們對於這御井的記憶只能留存在心底,當然也在縣誌或其它典籍中能夠看到一些文字記載: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陝西省政府命名,興平時任縣長段民達題寫的“周懿王御井”石碑,上面還刻有三位監工村民的名字,這些都是有力的佐證。

歷史變遷,時代更替。三千年的古村落隨着世事滄桑的風雲變幻,歲月的遺蹟早已風化成歷史的塵埃,唯有記憶一代代相傳,讓我們不忘先輩們的輝煌與榮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誰人不說故鄉美,對於故鄉的依戀與懷念之情,紮根於我的心靈深處,我是喫着那片黃土地長出的五穀,喝着那甘甜的御井水長大的,是她如泉般滋養了我的靈魂和肌體,也讓我從小懂得了感恩,時刻不忘養育我生命的那方水土和故鄉人。

讓我們記住遠去的歷史,記住故鄉曾經的繁華,記住鄉愁,珍惜今日的美好時光,共同建設好我們的新家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