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主任

檢視相片
資料照。圖/中央社

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由於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且分散,無法吸引醫師前往開業,相對於一般地區醫療資源普遍不足。為此,政府長期致力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例如推動「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西醫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之醫療服務提升計畫」等。

具體措施如針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提供24小時急診及內、外、婦、兒科服務之醫院,浮動點值最高補至1元,每家全年補助最高1,500萬元;未提供24小時急診服務之醫院,每科每年最高補助100萬元,以此增進偏鄉民眾的就醫可近性。

惟近日媒體報導花東地區一名26歲的產婦因為未能定期產檢,羊水突然破了,在急產狀況下,寶寶掉出體外,脆弱的頭顱直接撞擊地面,不幸死亡。而臺東一名媽媽不知道懷上第九胎,某天肚子痛,竟然直接生出一名早產兒,轉送花蓮慈濟搶救不治。

根據統計,花蓮、臺東、高雄、屏東等縣市出生嬰幼兒,近5年來死亡率高於全臺平均,和不少產婦沒定期產檢,甚至從來沒做過產檢有關。雖然國健署表示政府已在106年起逐步補助嬰兒死亡率、未成年少女懷孕率等較高的縣市進行「高風險孕產婦健康管理試辦計畫」。但前述事件顯示,政府的美意尚待落實。

為此,花蓮縣婦產科及小兒科醫師呼籲,政府應建立「生育個管師」,協助醫師「找出」孕婦,以提升產檢率;以及主張年底將結束的「醫中計畫」持續辦理,讓醫學中心派婦兒科人力持續進駐偏遠地區,據以挽救後山寶寶的健康。

由「生育個管師」專責偏鄉地區孕產婦的健康管理,利用雲端資料找出偏鄉孕產婦,督促媽媽到醫院產檢,或可由衛生所與合作醫師,透過遠端視訊衛教讓孕產婦獲得充足的照顧。但政府部門要設立新的醫事專業人員,伴隨職能要求、健保給付、持續教育等配套措施,恐經過相當時日的行政程序。因此,或能參考《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書中提到日本推動醫師到家裡看病的「在宅醫療」理念(臺灣稱為「居家醫療」),亦即以「家」為中心,支援在家生活的醫療或健康照護手段。只要有失能、失智或就醫不便的老人,甚至小孩,都可以接受「在宅醫療」。近年日本政府確立在宅醫療成為「社區整體照顧」的必要條件之一。

因此,為能促進偏鄉地區孕產婦的健康管理,進而降低嬰幼兒死亡率,臺灣偏鄉地區的醫療照顧模式或能參考「在宅醫療」的理念,透過翻轉醫療機構的方式,讓醫師到家裡看病,除了照顧長者與孩童的健康外,讓孕產婦能接受產檢的衛教知識與照顧,不但讓長輩在不改變既有生活模式狀況之下,迎向生命的最後階段;也讓偏鄉地區的孕產婦不受到交通因素的阻礙,或是不完整產檢資訊的影響,能獲得專業的醫療關懷,平安地迎接新生命的最初階段。

與其說在宅醫療是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顧,不如視為以「生活方式」為重心的醫療服務。此外,亦能透過「在宅醫療」提供的衛教資訊,讓孕產婦建立起「靠自己努力維持自身與家人(包括未來的家人)健康」的照顧知能,提高接受衛教資訊與使用產檢服務的意願。

因此,相較於「醫中計畫」讓醫學中心派婦兒科人力持續進駐偏遠地區,或是增加健保給付的制度設計,翻轉醫療現場的「在宅醫療」或能讓後山的「好山、好水、好無聊」轉變為「好山、好水、好醫療」。長期以來,政府為強化偏鄉醫療的可近性,已投入相當資源與人力,惟基本問題仍未能解決。因而「當前山官員觀念轉個彎,後山幼兒生命能無限寬」,以提高醫師走進家庭、往診服務的意願,營造偏鄉地區的健康。

檢視相片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臺,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