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元智大学社会暨政策科学学系教授兼主任

检视相片
资料照。图/中央社

山地离岛及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且分散,无法吸引医师前往开业,相对于一般地区医疗资源普遍不足。为此,政府长期致力改善偏乡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推动「山地离岛地区医疗给付效益提升计划」、「西医医疗资源不足地区改善方案」、「全民健康保险医疗资源不足地区之医疗服务提升计划」等。

具体措施如针对医疗资源不足地区提供24小时急诊及内、外、妇、儿科服务之医院,浮动点值最高补至1元,每家全年补助最高1,500万元;未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之医院,每科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以此增进偏乡民众的就医可近性。

惟近日媒体报导花东地区一名26岁的产妇因为未能定期产检,羊水突然破了,在急产状况下,宝宝掉出体外,脆弱的头颅直接撞击地面,不幸死亡。而台东一名妈妈不知道怀上第九胎,某天肚子痛,竟然直接生出一名早产儿,转送花莲慈济抢救不治。

根据统计,花莲、台东、高雄、屏东等县市出生婴幼儿,近5年来死亡率高于全台平均,和不少产妇没定期产检,甚至从来没做过产检有关。虽然国健署表示政府已在106年起逐步补助婴儿死亡率、未成年少女怀孕率等较高的县市进行「高风险孕产妇健康管理试办计划」。但前述事件显示,政府的美意尚待落实。

为此,花莲县妇产科及小儿科医师呼吁,政府应建立「生育个管师」,协助医师「找出」孕妇,以提升产检率;以及主张年底将结束的「医中计划」持续办理,让医学中心派妇儿科人力持续进驻偏远地区,据以挽救后山宝宝的健康。

由「生育个管师」专责偏乡地区孕产妇的健康管理,利用云端资料找出偏乡孕产妇,督促妈妈到医院产检,或可由卫生所与合作医师,透过远端视讯卫教让孕产妇获得充足的照顾。但政府部门要设立新的医事专业人员,伴随职能要求、健保给付、持续教育等配套措施,恐经过相当时日的行政程序。因此,或能参考《在宅医疗:从cure到care》书中提到日本推动医师到家里看病的「在宅医疗」理念(台湾称为「居家医疗」),亦即以「家」为中心,支援在家生活的医疗或健康照护手段。只要有失能、失智或就医不便的老人,甚至小孩,都可以接受「在宅医疗」。近年日本政府确立在宅医疗成为「社区整体照顾」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为能促进偏乡地区孕产妇的健康管理,进而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台湾偏乡地区的医疗照顾模式或能参考「在宅医疗」的理念,透过翻转医疗机构的方式,让医师到家里看病,除了照顾长者与孩童的健康外,让孕产妇能接受产检的卫教知识与照顾,不但让长辈在不改变既有生活模式状况之下,迎向生命的最后阶段;也让偏乡地区的孕产妇不受到交通因素的阻碍,或是不完整产检资讯的影响,能获得专业的医疗关怀,平安地迎接新生命的最初阶段。

与其说在宅医疗是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照顾,不如视为以「生活方式」为重心的医疗服务。此外,亦能透过「在宅医疗」提供的卫教资讯,让孕产妇建立起「靠自己努力维持自身与家人(包括未来的家人)健康」的照顾知能,提高接受卫教资讯与使用产检服务的意愿。

因此,相较于「医中计划」让医学中心派妇儿科人力持续进驻偏远地区,或是增加健保给付的制度设计,翻转医疗现场的「在宅医疗」或能让后山的「好山、好水、好无聊」转变为「好山、好水、好医疗」。长期以来,政府为强化偏乡医疗的可近性,已投入相当资源与人力,惟基本问题仍未能解决。因而「当前山官员观念转个弯,后山幼儿生命能无限宽」,以提高医师走进家庭、往诊服务的意愿,营造偏乡地区的健康。

检视相片

 

______________

【Yahoo论坛】系Yahoo奇摩提供给网友、专家的意见交流平台,本文章内容仅反映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Yahoo奇摩立场。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