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選舉年到了 各種政治災難劇又開始上演

臺灣《聯合報》23日社論說,春節剛過,臺灣島內各種政治硝煙已撲面而來。臺北市市長選舉,藍綠陣營迎戰現任市長柯文哲的人馬,出現了參選爆炸的情況;臺南市民進黨的初選則是同黨候選人交相攻訐抹黑,甚至上演了角逐者公然在本土劇"植入"露臉的絕招,令人大開眼界;新北市則因情勢混沌而呈現內弛外張,是否讓老將披掛出馬,各方都在縝密計算。相形之下,反倒是外界期待已久的臺當局"行政院"改組卻迄未明朗,僅聞微幅調整的風聲。

以臺灣民衆對政治的熱衷,這種爲選舉而激烈爭鋒、彼此攻訐的場面,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爲奇。但回頭深思,如果民主只剩下政治人物爭逐權位的激情,卻忘了政治的目的旨在解決衆人之事,或忘了要求掌權者將力氣和資源用在服務公衆、發展社會;那麼,臺灣民主政治的內涵將何其淺薄,何其可悲!

社論認爲,不幸的是,這恐怕正是臺灣面對的現實。連年的選舉動員,無限拉長的鬥爭戰線,愈來愈政黨偏私化的行政決策思維,不僅不斷將島內政黨政治拉入"你死我活"的惡鬥泥淖,更把臺灣的公共資源投入執政者私心屬意的領域。對臺灣選民而言,行使一次投票權,卻彷彿被迫要交出自己信仰價值和穩定生活的賣身契;因爲,政治人物可以拿着你的選票,理直氣壯地凌遲你。

伴隨着年底選戰廝殺的狼煙四起,臺當局與各縣市的施政,則明顯地走向"短期化"與"破碎化";主要目的,只是爲了迎合及討好地方選民的口味。去年強渡關山的四千兩百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許多預算正好趕在今年選舉之前發包動工,讓選民"有感"。當時,外界批評其中許多建設計劃太過瑣碎及分散,甚至已經不符國際潮流,但蔡當局仍不顧一切強行注入公共資源。原因無他,從選舉的角度看,這些計劃都是能爲民進黨帶來鉅額"回報"的投資。至於若來日難以爲繼而變成"閒置建設",就留給後人收拾,反正自己的"收益"已先落袋爲安。

社論中說,正因爲民進黨執政不力,讓人民失望,所以在選舉年會加緊利用短期政策來拉攏人心。去年底以來,這類措施已經陸續出爐。例如,賴清德上任不久即宣佈爲公教人員加薪3%,此舉主要是爲彌補林全行政團隊砍公教退休年金大傷公教族羣向心力之失,估計約需增加180億(新臺幣,下同)財政支出。此外,爲了彌補去年稱長照低薪是"做功德"的失言,賴清德決定在新制推動後將照護員的薪資提高爲三萬二,這項措施也將增加一百多億的支出。這些,恐怕都是不得不爲的舉措。

再如,賴清德以搶救"少子化"爲名,全面推動私立幼兒園的"公共化",要讓全臺各縣市比照臺南市做法,對每名上私幼的兒童每年補助七萬五千元,一年一砸就是三百億元。賴清德在臺南任內績效不錯,他也頗以其"臺南經驗"爲傲;但若論私幼公共化補貼的成效,事實上,臺南的生育率在六都排名不高,有時甚至敬陪末座。可見,補貼私幼與創造生育率之間,並無絕對的正關係。何況,公費補助私幼,受惠者未必是父母,而是私幼經營者,這點也受到不少專家的質疑。那麼,賴清德不惜砸重金推廣其臺南經驗,會不會變成選舉年尾大不掉的花招,無助於催促生育,卻留下更長期的後遺症?

社論強調,廿多年來,只要碰上選舉年,臺灣的施政就無法正常,行政措施就會偏斜脫軌,政治人物的眼光就會緊盯着短線,老百姓只能在濃度超標的硝煙裏感到難以呼吸。表面上看,選舉年帶來政治更新輪替的希望;實質上,難以饜足的島內政客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對民衆而言只是一場災難。無論如何,民衆希望臺當局多做一些實事,少玩一點政治花槍;多爲人民前途着想,少搞一點藍綠鬥爭。否則,今後兩年都是選舉年,臺灣還有餘裕擡頭看看自己在內鬥中耗掉的資源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