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歡迎訂閱z哥的公眾號(跨界架構師)哦~

本文長度為5723字,建議閱讀15分鐘。堅持原創,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這是一篇以程序員視角寫的文章,但是內容是互聯網行業通用的。

文章雖然有點長,但是這裡的讀者大部分還是互聯網行業的,所以我認為值得你看完,應該會對你有所幫助。

嗅覺比較靈敏的人在17年就感受到了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氣息在明顯減弱。直到17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喊互聯網寒冬

潮來了。

到目前來看,勢頭好像越演越烈,還沒有見頂的跡象。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我想還是肯定有不少人,想找找機會。畢竟想著,危機危機,危中帶機嘛。

真實的大環境

首先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過去的互聯網20多年,是一個開疆闢土的野蠻生長期,各方諸侯為了在一大片藍海中搶佔更多的地盤,競爭可謂激烈。

所謂,競爭會帶來局部溢價。競爭本事是個非理性的事情,因為此時有很大原因是為了競爭而競爭,戰勝競爭對手的重要性遠大於投入產出比的合理性。

所以這會導致,越靠近核心鏈路的資源投入超配。

其實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比如在學生時代拼讀書成績,那麼一個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肯定是超配的。為了成績比其他人更好,可以投入很多成本進去,時間、金錢等等。

程序員這個羣體就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蓬勃發展開始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完整體現了這個趨勢。

▲截圖來源於國家統計局,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可以看到這幾年間,從業人員的漲幅,那可是所有行業的No1。而且,在2003年以前,這個羣體還只是被劃分在了「其他」裡面。

為什麼漲那麼快呢?正如前面所說,因為這行相對其他行業是有溢價的,而人又是逐利的,自然就越來越多的人向這個方向而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程序員目前的薪資相對其他行業來說被「外部因素」幹預是屬於比較大的,包括運營,產品經理等這些互聯網新起的崗位都是如此。

當然了,歸根到底這是一個市場的供需關係導致的,一個願意來到這個行業一個願意要你。

但是我們要想一下,在寒冬之下,這個供需關係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

我想告訴大家的一個信息是,如果放眼到整個中國社會來看,其實互聯網行業並沒進入什麼寒冬。至少說對我們互聯網從業人員的影響並算不上寒冬。

可能你會問,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在喊寒冬呢?瞎喊也不可能這麼多人啊。

沒錯,但是感官只是我們對身邊所見的局部信息的一種結果認定,並且不代表全局。

假如我們的視野僅限於傳統的互聯網/軟體產業的話,目前的確進入到了一個轉折點。出現了明顯的瓶頸,甚至是負增長。從51job公佈的招聘需求情況來看,也是如此。

▲截圖來源於51job

但是,放眼於整個中國社會來看,國家正在推動供給側改革,在供給側的很多傳統實體企業都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這對我們老互聯網人來說其實是開闢了一個新的大陸。

所以,從整體來看,我們每一位互聯網人不但沒進入寒冬,反而獲得了很多如20年前一樣的新機會。最大的不同在於,過去的20年相當於重新建立了一個平行世界,而接下去的一段時間則是讓舊世界變的更好。

艾瑞諮詢恰巧在這週一(2019.2.18)發布了一份最新的互聯網就業相關報告(文末附下載連接),可以看到傳統行業對互聯網人才的需求度情況。

▲截圖來源於艾瑞諮詢《中國互聯網就業洞察白皮書》

另外,從總量上來說,18年幾個過去長期基於互聯網發展的頭部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還是有明顯增長的。

▲截圖來源於艾瑞諮詢《中國互聯網就業洞察白皮書》

當然,畢竟這是年度數據,不排除有些純線上的企業反應比較遲鈍,在下半年才對招聘踩了剎車。所以,今年純線上的行業對人才需求數漲幅可能相比18年會縮小一些。

從18年的季度變化中也能預見這點。WED指標進入到一個平臺區,變化開始變小。這份數據同樣新鮮,來源於上週六BOSS直聘發布的報告(同樣文末附下載連接)。

▲截圖來源於BOSS直聘《2019人才資本趨勢報告》

但是從JMPI指標來看,整個行業的蛋糕還是在快速擴大的,並無瓶頸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崗位在不同地區的供需情況差異還是比較大。如果對於選擇去哪個城市工作還存在糾結的可以參考一下(數值越小,代表市場競爭越小)。

▲截圖來源於艾瑞諮詢《中國互聯網就業洞察白皮書》

好了,其他的大家在文末下載這2份報告自己看吧,包括薪資什麼的。

該如何準備跳槽

瞭解清楚大環境之後,如果你選擇跳槽的話可以繼續看下去。暫時沒這打算的也可以先收藏一下,後續再來翻~

準備跳槽,主要要做3件事:找公司、寫簡歷,備面試

找公司

大公司、小公司的選擇是我們經常討論的。一般來說公司越大知名度越大,意味著他的「品牌效應」越明顯,可以給你的履歷加分,相當於給自己帶個buff。

不過,一個公司當下的規模大小僅代表他過去的成果,並不等於未來也是這樣。大公司轟然倒下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一個公司的主營業務必然也是依賴著背後的一個大環境。所以,業務所面向的市場是一個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也是格外重要的。

通過這2個維度,一個公司可以劃分到4個區間之一。

右上和左下兩個部分,大家的認知都一樣,就不多說了。關於另外2塊怎麼選呢?

針對大部分人,Z哥給你的普適性建議需要你先捫心自問搞清楚2個問題。

對自己當下所具備的能力是否擁有自信?

從長遠來看,自己有沒有強烈的意願追求一些個人成就。選擇安逸還是激情?

ok,第一個問題答案如果是「那必須的」,同時自己沒有大公司的工作履歷,那麼建議你先選擇「低風險低潛力」的大公司。不管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為什麼呢?為了先獲得一個buff,這個好比你打遊戲裏獲得的buff一樣,越早獲得,給你帶來的「加成時長」越長,總的收益越大。

個人英雄主義畢竟還是小概率事件,我們要面對現實。

那麼哪些公司屬於這個範疇呢?傳統行業中的大企業、部分細分行業(行業規模中小型)裏的頭部企業。

這些企業相比bat、tmd之類企業入職難度自然會低一些,只要大家全力以赴去準備,希望還是很大的。

如果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沒自信」,那麼直接進入第二個問題的選擇。

如果第二個問題選擇的是「激情」,那麼當你在大公司見過2、3年的世面之後就可以跳出來了,去選擇那些「高風險高潛力」的公司拼一把。這個時候,你不但眼界比大多數人廣,還有實際的「大企業品牌背書」,會讓你在小公司中頗受青睞。

相當於鑽石段位的人去黃金段位找人組隊,搶著要的人肯定多的是。當然了,薪資一般就要不到大公司那麼高了,但是你的職業生涯發展空間更大。

如果第二個問題選擇的是「安逸」,那麼就好好獃在大企業吧。但要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開始培養自己的副業,任何可以增加你被動收入的副業,而不是靠一份時間換一份錢的那種

好了,接下來專門聊聊第一題答案是「沒自信」的。

說句實話,一般來說,沒自信的話,第二題基本上也是選擇安逸的多。如果真的突然自己頓悟了,下定決心準備「重新做人」,充滿激情的,參照上面的「自信+激情」發展路線。區別是,需要花一些時間將你「逝去的能力」追回來。

如此一來,就只剩下沒自信 + 安逸了。這部分小夥伴的出路在哪裡呢?

首先,出路不在這個四象限裏直接體現。

有句話說,「錢多事少離家近「最多隻能滿足其二,選擇了「安逸」意味著選擇了「事少」,那就剩下「錢多」和「離家近」二選一了。

只要選擇公司的時候,確保他的主營業務不是「夕陽行業」就行

說真的,現在悶聲發財的公司真的不少,只是社會上的關注點都在那些明星公司上,但是小團體發點小財,也是很滋潤的日子。

這裡Z哥不太建議你選擇熱點行業的公司,為什麼呢?還是如前面所說,在風口上,資源是會溢出的。但溢出不是一個可持續的事情,遲早是要需要還的。萬一還不上,公司就沒了。如此反而變得更動蕩了,不安逸了。

當然了,你認為自己運氣特別好或者眼光特別好,那可以忽略這點。

不過Z哥覺得,人活著,找點激情的事情做,生活纔有意義啊!哪怕就其中幾年都行,所以盡量不要讓你自己走到「沒自信 + 安逸」的地步吧。

至此,可以選好一些符合目標的公司,接下來就是準備簡歷了。

寫簡歷

面試這個事我自己做過4年多時間,看過上千封簡歷。大多數人寫簡歷的風格是儘可能多的陳列自己大大小小的「偉績」上去。

但是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在簡歷方面,多 ≠ 好

寫簡歷要秉持「少即是多」的原則,這個和做PPT一樣,如何更快更深入的給人留下印象,纔是本質目的。

想像一下,擺在你面前的有20篇作文,10分鐘內找3篇認為最好的出來。這個就是做簡歷篩選的hr或者面試官的視角。

「少即是多」的第一層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描述的太完美。因為只要是個外人都知道這是在吹牛,只是很多時候自己容易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裏去寫簡歷。

那麼該怎麼把握呢?建議按照你的工作年限來把握內容的側重點。

比如3年以下的話多突出自己的「可塑性」強。

3年~6年多突出自己的深度能力或者廣度能力。不要再寫什麼學習能力強、積極主動什麼的了,反而顯得很初級。

6年以上多以塑造自己是某方面小V的人設來寫。

這個只是Z哥給你的建議和思路,具體內容因人而異,自己把握。

「少即是多」另外一層意思是,「獨特性」。別人沒有,你有的。或者很少人有的。

比如程序員的話,可以把自己的github地址寫上去,也可以特彆強調一下star數比較高的項目。如果平時有自己寫東西的習慣的話,可以將自己的博客、公眾號等信息寫上去,並且將效果好的幾篇內容做一下概述。儘可能突出這些「獨特性」的價值。

最差最差,這些獨特的東西能夠幫你「搶佔」簡歷篩選者的時間,讓你獲得簡歷篩選者更多的「印象空間」。

那麼具體的文字性內容我應該怎麼寫呢?比如項目經歷、個人github上的項目、以及自己寫的文章。

Z哥給你一個技巧是用「兩點一線」去寫具體內容。因為,「線性思維」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最好理解的。

給一件事定義一個起點,就是它開始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再給他定義一個終點,最終通過你的努力它變成怎麼樣了。最後,在中間補充你做的具體事情。

盡量將起點和終點描述的「可衡量」、「易懂」。因為「終點」 - 「起點」 = 「價值」,你要讓更多的人能看明白纔行。不要寫一堆專業術語,可能恰巧這位hr對這塊並不是很專業,無法快速理解就跳過去了。

補充中間做的具體事情也很有講究,不要什麼都寫。仔細看對方的招聘需求,做到投其所好。除此之外的就不要寫了,可以用一個詞「等等」或者「其他」帶過。

潛在意思是,一份簡歷盡量不要海投。你隨意的對待他人,他人自然也會隨意的對待你

對了,包括自己的一些榮譽也是,不要列一堆。列幾個重點,最好是與對方招聘需求相關的就行。

寫簡歷有2個硬傷一定要避免

一是不能出現錯別字,因為這會給你建立一個「粗心」的人設。

這個問題可以藉助一些錯別字檢測工具(避免打廣告,大家自己網上搜吧,藉助word之類的也行)來避免。

第二個是如果你是通過郵箱投遞簡歷的話,切記,盡量要通用的文件格式,比如pdf之類的。這樣可以避免在不同的電腦端打開出現變形(想像一下你好不容易投給心儀企業的簡歷,對方hr打開是亂碼。。)。

簡歷搞定了就等面試通知了。

備面試

不管是電話面試還是現場面試,本質都是在一段時間內將你對自己的認知輸出給面試官的過程

就像將水從一個杯子倒往另一個杯子裏。這裡的「水」包括技術能力、溝通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應變能力等等。

最終,面試官會根據他的水杯裏接收到的水位判斷你是否符合要求。

那麼怎麼做就很好理解了,要麼在固定時間內讓信息的傳輸量更大。要麼想辦法拉長交談時間,爭取更多的信息輸出機會。

但是我們要搞清楚,掌握信息、擁有「水」的人是你自己。所以,自己一定要盡量掌握主動權,而不是被動的等著面試官提問。

另外,你對面試官來說是陌生的,他對你是否有初步的瞭解,取決於他有沒有看你的簡歷,還有你的簡歷寫的如何。

所以,很多時候面試的開局是讓你自我介紹,或者讓你自己說一個最體現自己能力的項目經歷。

這時候大部分小夥伴會以流水賬的形式啪啦啪啦一頓說。

Z哥認為這個開頭很關鍵,搶得主動權就靠這個了。不管你啪啦啪啦說什麼,在結尾或者中間要著重反覆突出1到2點核心點,以此引導面試官的提問方向。

只要突出的核心點是對方招聘需求中的東西,會被接下去提問的概率非常大。

然後就將自己準備好的最拿手的東西講出來就好了。

可能你會問,如果面試官不按這個套路出牌,直接根據簡歷發問怎麼辦呢?或者途中話鋒一轉換了一個我不熟悉的話題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保持不卑不亢,知道什麼就說什麼。模糊不清的不要抱著僥倖心理去蒙,不知道就不知道。但是可以多輸出一些自己的思路,哪怕不知道怎麼實現也沒關係。

記住,原則上來說,思路比具體的方式更有價值,更重要,因為它是一個抽象的事物,更具延展性。

當然了,如果有機會還是可以間接引導到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去。這需要你抓住機會在結尾處做一下補充語句,以引導後續的交流方向。

畢竟招聘需求所要求的項有很多,對面試官來說,在有限的時間裡只能抽樣一部分內容來驗證。

所以只要你的引導方向在清單範圍內,我覺得一般不太會刻意刁難你,故意避開你熟悉的領域。

當然了,你也不要表現的「用力過猛」,體現你在刻意引導提問方向。

整個面試過程的大部分時間應該都會花在一些細枝末節上面。不過,對面試官來說,他的最終訴求無非就是2個:

  1. 你說的這個事情,或者你簡歷裏寫的這個事情是不是真的。
  2. 你解決這個問題或者這類問題的能力到底在什麼程度。

所以多說說你是怎麼做的,怎麼解決的,而不要只是說做了什麼。what並不能體現你的能力,只有多說how和why纔是體現你能力的地方。

特別特別特別要注意的一點是,有不少小夥伴喜歡用大量的內容闡述背後的工作環境,公司是做什麼業務的啊,這個是其中的什麼子業務啊。

這些其實對面試官來說是不太感冒的,要避免。我們講述環境信息的尺度把握在能說清楚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就夠了

總結

總結一下,本文Z哥先帶你分析了下當前的就業大環境。並且在找公司、寫簡歷、備面試上給你一些參考建議。

找公司的核心就是,對自己要有深刻實際的認識,然後通過四象限來篩選公司。找到匹配自己規劃的目標公司,

寫簡歷的核心就是,突出獨特性,並且投其所好。避免錯別字,避免用非通用的文件格式。

備面試的核心就是,掌握信息輸出的主動權,通過多講述how和why,體現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陳列成績」。

好了,希望此文對你有所幫助。

最後附上3份相關的市場報告,希望能幫大家更多的瞭解當下的大環境。在我公眾號後臺回復關鍵字:「19就業」獲取~


相關文章:

  • 你知識焦慮了嗎?
  • 什麼技巧能「一日千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一下下方的「贊同」。

這樣可以給我一點反饋。: )

謝謝你的舉手之勞。

?關於作者:張帆(Zachary,個人微信號:Zachary-ZF)。

堅持用心打磨每一篇高質量原創。本文首發於z哥的個人同名公眾號。 定期發表原創內容:架構設計丨分散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一些思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