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參篇 廉潔事蹟

一、收禮有道的孟子

有 人質疑孟子說,你以往在齊國時,曾經拒絕齊王所送的一百鎰黃金,後來宋國及薛地的君主,分別送你七十鎰及五十鎰黃金,你卻都收下來,是否有標準不一,不為 人知的道理呢…?孟子說:「在宋國時,因為要離開繼續週遊他國,宋君於是送我旅費,以便我完成後續的工作,所以我收下來了;而在薛地時,因為有人將對我不 利,於是薛君送我金錢,以便我購買防身武器,並預防其他不時之需,所以我也收下來了。至於在齊國時,因為彼此並沒有任何贈、受的理由,齊王送我錢,豈非要 收買我,幫他歌功頌德,這不是君子所應為的…。」

孟子的確是一位有智慧的人,真正把「禮」放在心裡,而不是拿在手上。所以說,只要名正言順、師出有名的餽贈,自然符合「禮節」,更不會有違法之虞。

二、嚴禁私下收、送禮的明成祖

明 朝是歷代懲罰貪官污吏最嚴厲的一個朝代,對官箴的要求非常嚴格,而對官吏的監督也是歷代之最。明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奉詔覲見皇上,帶了些嶺南的名產─ 藤蓆,準備餽贈給朝廷的官員。結果,半路被一巡邏官截獲送禮的名單,並交給皇上,明成祖爰交辦徹查。最後查證結果,徐奇準備送的人,都是以前曾經在他升遷 時贈送過詩文給他的一些門生故吏,渠等私下並無不當收、送禮的情形。後來皇上也消除了疑慮,並將名單加以銷毀。

說實在的,這個故事只是一件小事,但卻被當作重大的案件來處理,我想原因無他,應該是為了維護崇高的「官箴」和「紀律」的緣故罷。當然,只要情、理、法兼有的「禮」,自然能夠收得心安理得,不是嗎!

三、拒受不當餽贈的趙匡胤和曹彬

五 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後主為抵抗強國後周,爰向後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並派遣使者送給後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並附拉攏書信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 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後周世宗。同樣的,某次後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後曹彬即起程返國,為的是不願接受吳越國的招待餽贈,但是吳越國官員 還是追上了曹彬,並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接受,將可能被人誤解我是借吳越人之名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於是他 全部收下,但嗣後也是全數上交朝廷,自己一點也沒留。

記 得數年前,新加坡官員到我國拜訪,期間球敘時,我國官員曾致贈其一件精美上衣,惟新加坡官員隨即問該件上衣市價,並稱該國法律規定公務員是不得收受餽贈 的,但如果拒絕反不符社會或公務禮儀者,可依市價購買或將價金繳庫…。我想,上述的故事,其道理大概都是相同的吧,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絕對是和其官 員的清廉度成正比的!

四、杜絕「後門」的費宏、高鍇和徐勉

明 朝正德年間,朝廷規定鑄印局設置正、副使各一名,以及辦差的文官數名。每當遇缺招考上述人員時,報名人員總是逾百上千,其中請託關說者逾半,弄得主事官員 很難處理。當時費宏是禮部尚書,便公開決定招考補齊喫官糧的人員,同時錄取候缺及習字人員各數名,俟將來有出缺時再依序遞補。這個辦法不但可以維持人事安 定外,也杜絕了所有的「後門」請託關說案件。

同 樣的例子,唐文宗時吏部侍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試,官宦子弟斐思謙,透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關係,竟被排在第一名。高鍇覺得厭惡,除了將他痛斥一 頓外,還將他除名後攆出去。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可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託關說。另外,梁武帝時吏部尚書徐勉,不但熟悉 各個官員的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迴避任用親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的道說:「今天只談風月之事 ,不可談論公事。」所以後來知道他的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請託關說了。

人事的公開與安定,是機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關鍵;只要主事官員不為私利,並且用心解決、處理公事,自然就能獲致上級長官與民眾的肯定。

五、廉泉讓水的典故

「廉 泉讓水」是一句成語。在南北朝宋明帝時,梁州官吏叫做範柏年者,某次奉詔與皇帝商討國事,偶然談到在廣州有一「貪泉」,明帝一時興起,便問範柏年,那天下 有無叫做「廉泉」的呢?範柏年答覆說:「在我的家鄉就有二條著名的河流,一曰『廉泉』,一曰『讓水』〈均在今陜西境內〉…。」範柏年講這段話,就是在強調 其家鄉人民都是操守廉潔,懂得尊重禮讓的意思。後來的人,於是就用「廉泉讓水」這個成語典故,來比喻廉潔和禮讓的人。所以現在如果有官員升遷異動,就可以 將「廉泉讓水」這句話鑲裱起來送給他,意喻其廉潔可風。

六、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 朝中葉以後,官場風氣逐漸敗壞。凡是外官欲入京述職或朝覲者,均須準備地方土產或禮品給京中官員,以做為贄見之物。而這些餽贈之物,則多是向百姓派徵而來 的,致使民眾不堪苦擾。但是明英宗時的于謙,則是一改這樣的作風,不帶任何物品,有的只是灌滿衣袖的清風而已。所以當時有彥雲:「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 閭說長短。」「兩袖清風」這句成語就是這樣而來的。

講到于謙,他正是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功臣。後來因政治立場關係而遭到抄家,籍沒之時,卻是「家無餘貲」。足見他從未藉由權勢而圖利自己。

七、清廉的母親│有其母必有其子

晉代大將軍陶侃,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所管的醃魚回家,其母親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並且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同 樣的例子,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某次差手下把領得的俸祿、米,交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於是問了差使答稱:「慣例給御史量 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運費〈腳錢〉呢?」差使答稱:「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 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給了腳錢,並要差使把多餘的米送回去,同時為此責備了李畬。後來李畬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悉依規定辦理;而其他御史知道這件 事後,都感到非常的慚愧。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這二位母親提供了兒子最佳的典範,也讓自己的兒子最終都成為賢臣良將,為國家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八、瓜田李下的由來暨做好「利益迴避」的幾個史例

某 次唐文宗問工部侍郎柳公權說,近來外界對朝廷的措施,有什麼不滿意或批評的地方?柳公權說:「朝廷派郭旼做昐寧的縣令,有些人認為有問題,並且講了閒 話。」文宗很不悅的說:「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季父,品德清廉,也沒有過失,如今只放他去做一個小縣官,難道還有什麼問題嗎?」柳公權接著說:「以郭旼的才德 和貢獻,確實足堪此任,但是議論的人說,郭旼曾經將二個女兒進獻給宮裡,並因而獲取官位的…。」文宗於是喟道:「他的女兒是來參見並侍候太后的,又不是來 做我的妃子,你們何以大驚小怪…!」柳公權聽了以後卻說:「像這樣瓜田李下的嫌疑,哪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啊!」

柳 公權說「瓜田李下」這句話,就是援引古樂府「君子行」中的這句詩─「君子防未然,不處瓜李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而來的,引申為君子應當有所「避 嫌」之意。另一個例子,唐武后狄仁傑為相時,就曾向其姨媽盧氏表示,欲推薦表弟入朝為官,但卻被姨媽加以反對,並說:「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不願意讓他 去服侍女皇上。」狄仁傑聽了以後感到非常慚愧。

同 樣的,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姪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並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 這姪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傾覆,所以臣妾以為,對於國戚仍應從嚴對待纔好…。」朱元璋聽完後感動的 說:「歷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

諸 如上述史例,不勝枚舉,如宋真宗時的宰相王旦,一生即主張兒孫當自立,至死其兒子王素都還沒當過官呢!還有,漢明帝的皇后馬氏,因其舅馬防對明帝有參醫用 藥之功,漢章帝特別想提拔他做官,卻遭馬氏反對說:「我就是擔心後世者的議論,會影響到先帝的聲譽,所以纔不希望有外戚當官的啊!」我想,這些都是遵行 「利益迴避」的最佳典範,尤其掌握國家大權者,能率先以身作則,更誠難能可貴。

九、監察御史的表率│鄭士元

鄭 士元是明太祖時的六品監察御史,為官剛正廉潔,一絲不茍,而明太祖就是最喜歡這樣的御史。鄭士元任期中,糾彈了不少貪官污吏,其中包括皇姪朱桓的重大集體 貪污案件。由於朱桓的父親對朱元璋曾有救命之恩,所以朱元璋想免去他的死罪,但鄭士元據理力爭,並說:「朱桓已是累犯,如果這次仍不殺他,那乾脆訂一條皇 親國戚犯法,可以從寬處理的法律。」朱元璋一聽七竅生煙,爰治他違逆死罪,孰知鄭士元非但不怕,並準備昂首就義,連劊子手都為之動容。後來太子朱標特別援 引唐太宗納魏徵諫,與曹操寬待陳琳的典故,來為鄭士元求情,朱元璋於是接受建議,並向鄭士元說:「治家守規,治國依法,都不得徇一時之意。你雖激言頂撞, 但仔細思量,仍不失理,所以我已下令將朱桓處死,以儆效尤…。聽說你家境清寒,卻從不收賄賂;奸賊以死威脅,你卻毫不畏懼,你為何能清貧不移志,威武不能 屈?」鄭士元答稱:「為官者,一言一行,都代表朝廷。官貪,百姓則罵國邪;官清,百姓則讚國正。官不敢鎮邪,民心則無國。故微臣不敢褻瀆職守,惟恐有負朝 廷重託。」朱元璋一聽大悅,說:「凡為官者,須剛正廉潔。清貧,士之常也;惟儉養德,惟侈蕩心。侈則多欲,多欲則貪。違法枉道者,遲早要招禍殃身…。朕以 為,見金動心者,不可為吏;見善不揚者,不可為官。鄭士元清廉正直,勇於諫言揚善,今調陞為湖廣按察使司僉事,正五品。」後來鄭士元一直忙於公務,其妻罹 患重病來函,才得以回家探視,但家裡實在太窮,不但沒錢給妻治病,甚至於妻死後,也無錢為之安葬,他的五個兒子竟央求賣身葬母。最後還是同僚親友籌錢,才 得以辦好後事。出殯時,民眾夾道送葬,那時正下大雨,民眾竟沒一人散去。

十、沒私心,公事公言的劉大夏和李沆

明 孝宗時,特別賞識有德有才的兵部尚書劉大夏。有一天,他告訴劉大夏,以後朝中大事,你認為該怎麼去做的,都可以用「揭帖」密陳,我都照你的意思去辦。劉大 夏驟聞呼曰:「臣不敢!」孝宗問何故?劉大夏說:「下臣用揭帖向皇上進言,便是阻礙言路;如果用揭帖密進的方式,時間一久,將會產生前朝〈憲宗〉李孜省所 為之營私舞弊、奸邪貪腐情事,其禍害將會影響深遠啊…。」孝宗聽了,久久以後才稱「好啊!很好啊!」

另一個史例,某次宋真宗問宰相李沆:「別人都經常會向我密奏,為何你從來沒有這樣做呢?」李沆道:「臣以為才疏學淺,既當了宰相,公事在公開場合說則可,又哪須用得上密啟呢!身為人臣,對陛下密啟,不是想進讒言,就是要諂媚皇上,這是應該唾棄的,臣怎麼會仿傚他們呢!」

試想,任何行政裁量或決定,如缺乏相互勾稽、合議的過程,則必將產生擅權或濫權情事。也許掌握權力的滋味是美妙的,但久而久之,必定會得意忘形,反遭其禍,故不可不慎乎!

十一、避免「黑箱」作業的韓愈

唐 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侍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覈升遷。那時吏部裡有一位嚴格的「令使」,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以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後來 韓愈知道這個情形,便覺得他矯枉過正了,於是命他將門打開,並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起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又說:「人之所以 怕鬼,是因為看不到祂而怕祂;如果鬼也可以看得見,久而久之,那麼人就不會怕祂了。」

所以說,一個人一旦心中有鬼,關上門又有何用呢!別人還是不會相信你。值此資訊、媒體開放的時代,政府部門尤應開誠布公,凡事公開化、透明化,如此才能避免弊端,並取信於民眾。

十二、諸葛亮曰:「賞於無功者,離。」

諸 葛亮輔佐劉後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躬盡瘁。除經常教他人主之道外,也告訴他如何識才和察納雅言。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就舉世了像費禕、董允、向寵 等賢臣良將。但劉後主非但不受教,還反其道而行;除耽於玩樂外,甚至一味提拔其身邊的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後主提拔了一票無功無才的小人, 於是便告誡後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起像趙雲、陽羣、馬玉等這些曾立功於戰場之將官;真是賞於無功者,離譜啊!」

同 樣的,宋高宗時太醫王繼先,經常看好皇帝的病,宋高宗於是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聖旨退回,嗣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依旨 而行。後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曰:「王繼先醫療有功,除了是盡自己的本份工作外,皇上賞賜他的財物也已經夠多了,至於再憑添給一個無功勞者之官職,恐怕就很 不妥當了,萬望陛下勿開此門路…。」宋高宗聽後點點頭並收回成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綜覈名實、信賞必罰的考〈功〉績制度,才能真正拔擢賢才。否則,靠「走後門」或巴結逢迎而升官的人,將來即使不是個貪官污吏,也難保會是個好官。

十三、無愧於屋陋的楊震

東 漢中期以後,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是在安帝時,享有「關西孔子」美譽的楊震,即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守,在赴任途中時,縣令王密突然來 訪,因渠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爰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並稱僅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殊不知楊震回答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 報給朝廷、百姓才對…。」但王密卻答稱:「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此事的,你還是收下黃金吧…!」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 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俗 話說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孟子也曾強調過所謂的「夜氣」;也就是說在夜闌人靜時,一個人只要端坐省思,自然就會有一股明是非、別善惡之 「氣」,而這股「氣」,人皆有之,但是要靠不斷的修持,才能永保清明,不受矇蔽。我想,楊震就是善養其「氣」的最佳典範。

十四、公正恬淡的何鑄與姚崇

嶽 飛被誣陷下獄後,秦檜即指派御史中丞何鑄審理嶽飛。案經何鑄反覆查證,認為嶽飛罪證不足,爰回報宰相秦檜,但秦檜明白告訴他:「這是皇上的意思…。」何鑄 聽了不為所動,並且答稱:「我是個執法者,不能栽贓冤枉,為了國家前途,凡是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能如此做啊!況現在強敵當前,誣殺大將,必使士卒寒心, 而國家前途,將不堪設想。」秦檜無法回答,於是另派他人審理此案。話說何鑄因此得罪了秦檜,秦檜便俟機想整肅他,而何鑄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險,於是更加潔 身自守。他除了沒有自營宅第外,平時也在佛寺賃屋居住,並且將俸給之餘,濟助貧困鄉親,平時則以讀書為樂。最終何鑄得以保全,後世並稱之為「直官」。同樣 的例子,唐朝名相姚崇,為官期間也是一直住在京城的「罔極寺」,安貧茹素並且勤政清廉。所謂「世事洞察皆智慧」。試問,世風日下,又有多少人能夠不懼權 威、謹慎清廉,並且淡泊以明志。何鑄與姚崇的確提供了一個最佳典範,也明確教導了世人如何遠離怨禍啊!

十五、不接受請託關說的沈葆禎

沈 葆禎奉命擔任福建省欽差大臣時,境內貪官墨吏即深感惶恐。那時在布政使衙門中,有著一個上下「關係」匪淺的胥吏,平常即仗勢欺人、狐假虎威,雖然他與沈大 人有點遠親關係,但沈大人卻不假情面且早就想修理他了。有次,該胥吏因處理軍餉涉及非法,沈大人即將其嚴審,並歷數其罪狀,最後著依軍法處置。這時布政使 也趕著為其求情,但沈大人不為所動。後來沈大人的父親親自來信,沈大人則不予開緘並將信放在書案上,說:「了公事後,再治私事耳。」 遂將該胥吏正法。嗣開啟信封,果然是其父的求情信。

嗣證明沈大人果然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官。他不但為清末官場注入一股清流,也為當時國家的進步和現代化,做了最大的貢獻。更重要的是,他的公正無私和大義滅親,也確實提供了執法者最佳的典範。

十六、不請託關說、不受餽贈的王旦和公孫儀

王旦是宋真宗時宰相,其女婿韓公將依例調往邊遠地方任職,其女兒爰央求王旦向吏部關說施壓,王旦卻說:「如果我對此事加以請託,未來定將影響他的前途啊…!」韓公知道後,便說:「岳父對我真是厚愛…。」後來韓公果然平步青雲,官居中書省、樞密院要職。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十分喜愛喫魚。當時魯國的官員爭相送魚給他,惟公孫儀始沒有接受,並說:「正因為我愛喫魚,纔不能收別人的魚;如果一旦接受,將受制於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連自己買魚來喫都有問題…。」

上述二例都很淺顯易懂,但是在面對「誘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公正迴避的要求。俗語說得好:「螻蟻之穴,足以潰堤。」「小利」守不住,未來必得寸進尺,其結果也將難保不身限囹圄。

十七、一絲不茍的曹彬與竇儀

曹彬是後周世宗的臣子。某次他負責掌管宮中的茶和酒,殿前督點檢趙匡胤向他要酒喝,曹彬竟說:「這是公家的酒,不能隨便給你,要喝自去買吧…!」

竇 儀是後周世宗時禮部侍郎。當趙匡胤攻克滁州時,世宗命其將滁州官府內之財物抄錄登記,並入國庫。不久,趙匡胤親信奉命向竇儀拿取部分抄沒的絹帛,竇儀則 說:「趙將軍當初攻克滁州時,即將所有財物取走,誰敢說什麼,如今這些財物已全部籍錄為國家所有,就是公家的東西,沒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給你…。」

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曾說:「曹彬、竇儀二人操守很嚴,不畏權勢,是所有官吏中,不會欺騙主子的人…。」不久即委以二人高官重任。身為公務員,倘能像曹彬、竇儀二人一樣盡忠職守,一絲不茍,則消極上能免除誤蹈法網之災禍,積極上甚至有機會獲得長官賞識而予升遷重用。

十八、清官典範│包拯

包 公乃宋朝進士,為官清廉並富有才華。在朝處事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曾上諫當朝應行「…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 以及裁抑內侍,減節冗費等大事,並獲皇帝採用。執訴訟時,除揚棄舊制不得徑造庭下之規定外,並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一時獄治大清。曾有官宦興築亭臺 樓閣,擅自偃塞溝渠,致雨水四溢,百姓苦不堪言,包公即予以強制拆除,百姓無不稱之。

包 公一生耿介自持,安貧樂道,無所留於後代,僅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現今安徽合肥,立 有包公祠,祠東有一井,號稱「廉泉」。傳說,只要貪官污吏飲其水,則必腹痛如絞,苦不堪言,至今為官鮮少有敢飲者。另外,相傳在晉代廣州城外二十里有一個 叫石門的地方,也有一泉井曰「貪泉」,如有飲其水者,即使是清廉之士,也會變得貪婪。

包公死後,諡「孝肅」。取其「肅」字,想必是有端正政風之意吧!而包公的端正政風作為,包括提供週延的法制、節省公帑之議、公正廉明的司法判決,以及強制執行公權力等,皆可為明白之印證。

十九、諫整飭吏治、杜絕紅包的杜弼

杜 弼是南北朝時東魏的行臺郎中,有感於當時朝中文官武將,無一不貪,爰向權臣奸相高歡,諫應整斥吏治、杜絕紅包。孰知高歡竟稱:「貪污索賄由來已久,我也知 道拿紅包是陋俗,但是如予嚴加整斥的話,則西邊的宇文泰,便會藉機利誘我們的將領;而南邊的蕭衍,也會以他們專擅的禮樂制度,來吸引我門的士子文官前往。 如此一來,武將士子盡失,國將安在…?」有一次杜弼又諫高歡,應先殺貪將勳貴,才能對外用兵。這時高歡便叫士兵列刀陣,擺出肅殺之氣,然後要杜弼穿過刀 陣,只見杜弼忐忑不安、躡手躡腳的走過刀陣,並且打了哆嗦寒顫。後來高歡便笑著跟他說:「你也會怕這種陣仗啊!而兵將在外,更是兇險艱苦,所以縱有貪賄, 也是情有可原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是鄉願、共犯結構的奸相高歡,一個則是忠直、欲撥亂反正的賢臣杜弼。二者之間,是多麼不協調啊!但揆之歷代,在衰敗之前,似乎都會有這種情景,倘生不逢時,縱使忠臣良將,也只能徒呼負負!

二十、坐懷不亂、不收紅包的褚彥回

褚 彥回是南北朝時期南宋的吏部尚書,長得非常俊美,且富有才華及君子風采,頗受當時中、外之矚目,宋明帝更是對其讚賞。當時富盛名的山陰公主,於是藉機親近 他,並予挑逗,誰知褚彥回一點都不領情,使得山陰公主破口大罵:「…你一點膽子都沒有,還算是大丈夫嗎…。」褚彥回答稱:「我雖不聰敏,但還知道,什麼是 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後來褚彥回當吏部尚書時,有人於夜間拿了一塊大金餅,要送給他,並稱不會有人知道的…。孰知褚彥回厲言道:「你如果已經具有升 遷的資格條件,根本就無須送禮;但你今天卻執意要送,我將上報朝廷治你之罪…。」連當時權臣蕭道成〈後竄位改國號為齊〉,擬從王儉之議,設置專屬的「黃 鉞」〈儀仗隊,僅皇帝纔有〉之時,即曾說到,這件事似乎應該問問褚彥回的意思…。可見即使是貪官權臣,也要禮其三分。

不攀附權貴美色,以及接受利誘者,無論古今中外,皆屬難能可貴。褚彥回的確為我們建立了良好的典範。

廿一、司馬光的告客榜示

宋 哲宗時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宅廳堂立一榜示,內容大義如下:「來訪諸親友,若發現國家施政有什麼缺失,百姓有什麼疾苦,可直接上奏朝 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後,擇其良議者面聖,並遵聖裁辦理。若發現我本人有什麼過失,或是辦事不週的地方,也請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書面交予門吏後轉給我,我 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於升遷調動、訴訟獄政等方面的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們一定會加以研討相關具體措施,並落實執行。至於光臨舍下,而非屬上述情 事者,請勿提出來。」

司馬光可謂是一個清廉、無私並重視利益迴避的典範人物。如果每個首長、主管,都能將告客榜示的內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講歸講、做歸做,相信久而久之,機關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獲致肯定。

廿二、誓與貪官污吏週旋到底的董宣

董 宣係東漢光武帝時的洛陽縣令,他上任那天,沒有坐八人大轎,反而是抬了一口棺材進縣衙。原因是當時洛陽是首都,皇親國戚雲集,而這些人大都是貪贓枉法者, 想要整飭他們,就得隨時把命豁出去,所以棺材是留給自己用的。當時極有權勢的湖陽公主之家奴,因仗勢殺人並占人家產,董宣即毫不客氣的將他拘捕,並當著湖 陽公主的面把該家奴正法。而其他大臣子弟貪贓枉法者,也大多逃不過他的法眼和定罪。他不但執法公正嚴明,而且也清廉無私;他去世時,家中僅有棉被三條、麥 子一斗。光武帝劉秀知道後,竟感動得流下眼淚。

明 太祖朱元璋,最喜歡拿董宣的故事,來告誡他的官吏,尤其特別要求監察御史均須效法他的精神。同樣的,現今中共總理朱鎔基在懲治貪官污吏時,即曾講過一句名 言:「幫我準備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個給貪官污吏,最後一個給我自己。」古語有謂:「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相信,只要上位者有決心,並 以身作則,國家吏治必然清明,社會正義也會得以彰顯。

廿三、不奪人所愛的韓宜可、王安石和司馬光

韓 宜可,是朱元璋的監察御史,也是鄭士元的學生。他的個性與直言,與鄭士元如出一轍。某次朱元璋因某案特別要獎賞他,爰將籍沒入官的罪犯妻女賞賜給他,但他 卻不領情,並說:「古代開明之世,處罰罪人,都不牽連妻兒;常言道,糟糠之妻不可棄,這些罪人妻女,我不能要…。」朱元璋不勝感慨的說:「韓宜可能言君之 過,已是難能可貴。而一般大臣受賞,無不欣然接受,今韓宜可不為女色賞賜所動,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後來有人誣舉韓宜可平常雖然樸素,但在家中卻是綾羅 綢緞、大魚大肉。朱元璋於是於翌日微服親訪,只見其家戶破落,老小均穿補丁衣服,便說:「家裡那麼苦,是不是都把錢攢起來了?」韓宜可於是笑著把放錢的箱 子倒空給皇上看,並說:「微臣從不攢錢,也無錢可攢。」朱元璋於是加以讚賞的說:「出世為官,應當抑奢侈,弘儉約,戒嗜慾;以利天為利,利民為利纔是 啊!」回宮後即下令賜予宅第傢俱,以慰其清廉。

類 似的情節,某次王安石的夫人幫他買了個妾,王安石便問她的來歷出身,後來知道她是因為丈夫為軍方運糧,船沉了,為賠償損失,不得已而將她賣了。王安石聽了 很同情,便把他丈夫找來,要他們復合,並另外給他們一筆錢。司馬光也有類似的故事,當時他任通判期間,因膝下無子,夫人也是幫他買一個妾,將她打扮亮麗, 並交待等她外出時,再到司馬光書房裡侍候著,誰知司馬光一點都不領情,說:「夫人外出,妳可不能到這兒來。」

上述三個人,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不愛聲色、名利和金錢,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俗語說:寡慾能養身保命。尤其在面臨誘惑時,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更是人中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