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篇 貪贓枉法案例

一、擅自變更設計、偷工減料的麻祜

麻 祜係隋煬帝時的開河都護,負責開鑿大運河,首先施工的是洛陽到江蘇淮安的通濟渠,總長達二千餘裏。麻祜為求儘快完工,爰組織一批五萬人的狠戾兵工,日夜鞭 笞驅使強徵而來的一百萬民工,最後終於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完成開鑿,但民工已死傷殆半。除此之外,原本設計的河道係為直線通行,但開到睢陽〈河南商邱〉時, 當地一富豪人家為免祖產淪為河道,爰重賄麻祜三千兩黃金,從此河道便多迂迴了二十里;而整個加速施工及變更設計的結果,也造成河道過淺淤積。正當隋煬帝高 興的驗收成果時,在睢陽卻發生船隊擱淺受阻情況。隋煬帝大怒並徹查責任,結果發現麻祜偷工減料及受賄貪贓等不法情事,爰將他腰斬並曝立於運河岸,以昭炯 戒。

看來麻祜是咎由自取,死不足惜;而其最後死所,竟跟那些遍死在河岸的民工一樣,想必是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吧!

二、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部屬

大 家都知道,北宋徽宗擅舞文弄墨,頗有文采,並喜歡蒐集各地奇珍異寶。當時宦官童貫奉命到三吳地區蒐括珍玩書畫,巧遇被貶的蔡京,蔡京見機不可失,爰以歌妓 錢財買通童貫,使童貫將自己所寫的書畫和蒐集的寶物,進獻給皇帝。這蔡京原是個書畫名家,久而久之,便讓宋徽宗注意到他,認為他也是個「附庸風雅」之人, 便將他逐漸升官至左右。而蔡京也不辜負上意的發揮其「斂徵」和「奢玩」的功夫,並且在南方大興「花石綱」,強行蒐羅珍玩寶物,逼得百姓賣兒鬻女,民不聊 生。正所謂上下交相賊,有什麼樣的主子,就有什麼樣的奴才。最後宋徽宗還不是被金人抓去當「青衣」〈奴才〉洗糞桶,進而受盡屈辱後遭到殺害。

同樣的道理,如果每個機關首長、主管,都能夠以身作則、廉能自持的話,久而久之,相信必能達到「風行草偃」之效。反之,當長官的如果上樑不正,當部屬的則自然是有樣學樣,不是嗎?

三、一代官九世牛的李林甫

李 林甫是唐朝著名的宰相。相傳,李林甫少年時,在鄉間放牛,忽遇一仙人降臨,告之渠具有仙緣,如隨其清修苦練,他日將可位列仙班;但如果不願喫苦修練,未來 亦有位極人臣之命,惟須勤政愛民,否則將遭天譴惡果。當時李林甫不假思索便答稱要向仕途發展…。只見仙人長謂道:「你好自為之吧!」不久,果不其然,李林 甫有如神助般地加官進爵,終至宰相之尊。但是,他心思奸狡,除加害忠良外,並殘民貪賄。傳說在他的宅內有一「神仙屋」,遇事入內便能迎刃而解,如有神助, 難怪他能夠一路扶搖直上;但一直以來,他想的、做的,盡是壞事,最後也因福報用盡,致「神仙屋」再也不靈驗了,並且屢給他出紕漏的騷點子,害他終至被貶 殺。他死後,碰到當日仙人厲言道:「本想讓你當大官,能做更多的福祇和功德,但孰知你反倒行逆施,今將罰你九世為牛,世遭奴役與殺戮,以贖罪愆…。」

佛光山依晟法師曾曰:「一個人有多大的本事做壞事,他就有多大的本事做好事。」證嚴法師也講道:「我不會看因果,但是我們要注意因果。」聰明的你我,都應該曉得如何去做,不是嗎!

四、歷史上常行巡幸並窮民脂膏的三位皇帝

是 哪三個皇帝?正是隋煬帝、明武宗及清乾隆三人。這三個皇帝素來好大喜功,尤其迷戀江南的財富美女。他們的巡幸,往往就有數萬隨從,其所到之處,就好像蝗蟲 過境一樣,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浩劫;而地方官紳更是唯恐招待不週而獲罪,只好大肆強徵糧、稅,致使民不聊生。有次清大臣紀曉嵐看不下去了,便向乾隆皇帝進 諫,哪知乾隆皇帝怒斥道:「你只不過是被我當作娼妓一樣豢養罷了,哪有資格議論君國大事…。」

試想,一旦上級長官喫喝下級部屬,下級官吏自然是會「生財有道」,最後倒楣的還是老百姓。所以還是一句老話─上樑不正下樑歪。只要上級長官一切輕簡樸實,不任意「打秋風」,則自然不會產生前述「惡性循環」的狀況。

五、史上第一貪官│和珅

和 珅獲罪時,嘉慶皇帝總共責他二十條罪狀,合計貪污非法所得為白銀九億兩;這相當於當時清廷十二年的財政總收入,也是當時歐洲首強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的十 倍財產。所以史上有稱「和珅跌倒,嘉慶喫飽」之喻。而號稱英明神武的乾隆皇帝,何以如此縱容這般貪官?這不外乎是和珅特別能投皇帝所好,講皇帝喜歡聽、做 皇帝喜歡的事。所以有歷史家曾說,中國歷代擇仕標準,只論其「忠」,而不在乎是否求其「廉」!試想,當個「忠臣」,只是幫主子一人做事而已;而當個「廉 臣」,卻是能幫主子、天下人及自己積德造福。一念之間,你選擇何者呢!

六、一代名將左宗棠也要繳「紅包」

大 家都知道,清朝名將左宗棠曾平定新疆回亂,為國家收復廣大失土。皇帝特別下詔召見他,當他到了宮廷外,內侍卻向他索賄八萬兩,左宗棠無法繳納〈因他已將所 有家產投入平亂所需〉,也不願繳納,以至在京城滯留數月,直到皇帝想到這件事再次諭令他進宮,但左宗棠確實無力繳納,最後還是靠皇后及諸大臣幫他籌錢,始 得覲見。孰知他進宮向皇帝報告緣由後,皇帝卻回答說:「這是由來已久的規矩,即使總督和大將軍也不例外…。」

試想,連一代忠臣良將也得繳「紅包」,更遑論是小臣百姓了。或許「紅包」之害正是造成清朝亡國的一項重要因素吧!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身為後輩的我們,不得不加以深省之!

七、天災?人禍?

清 朝末年,黃河氾濫決堤高達數十次,其為禍之烈,厥為歷代之最。事後調查結果證明,其氾濫決堤原因,竟是河道總督諸僚屬,為了滿足貪婪私慾,而喪盡天良利用 人為方法加以潰堤的,俾藉此中飽濫用修堤費用,以及剋扣抑留賑款。當時民間即有謂:「治河及防洪之最佳善策,就是將職司治河的官吏,全部梟首,而讓黃河隨 其自然…。」

身為現代公務員,面對國內近年來天災所造成的損害和民怨,能不反躬自省乎!也許只要多一點用心、多一點「雞婆」,就能挽回更多的遺憾、累積更多的功德啊!吾人相信,有多大的權力,就能完成多大的功德偉業;但相對地,也能製造多大的天怒人怨,不是嗎!

八、晚節不保的洪承疇

明 薊遼總督洪承疇,係東北邊防將領,負防衛金人〈即滿清前身〉。嗣因金人逐漸壯大,雙方大戰於遼東,洪承疇兵敗被俘。初時金人屢以饋降,惟洪承疇堅不降金, 並矯法文天祥之浩然正氣,鎮日閉目盤坐於水牢中,不飲不食亦不言。某日金後於牢外窺之,適發現牢頂耗鼠洩屎於洪承疇髮際,洪某除忙於清理外,並偶爾揮趕週 邊蚊蠅,金後於是認定洪承疇絕非一心求死之人,只要假以時日,必可誘降。此後,金後屢至牢中與洪承疇談話,並略施美人計。不多時,洪承疇終竟失節,並恥為 樣板,勾引其他明朝諸將臣。除晚節不保外,復枉明思宗曾諡之以「忠臣良將」。

由前例來看,公務員極易面對外來的誘惑而失節;尤其是「色誘」,稍一不慎,即可能前功盡棄或晚節不保。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阻絕任何利誘的根源與機會,尤其是要潔身自愛,切勿自曝其短或讓人有乘暇抵隙的機會。

九、收取敵人餽賄以致衰亡的季斯和伯嚭

歷代均有大臣因收取敵人餽賄,而幫敵人講話,並直接造成國家衰亡的案例。史載中最早而有名的例子,概屬春秋時魯國大夫季斯,以及吳國太宰伯嚭。

季 斯是魯定公時最有權勢的大夫,而當時魯國以孔子為相,國家大治,鄰國齊景公深以為憂,遂採大臣犁鉏之計,以美女歌伎八十名、駿馬一二0匹等,餽予季斯;季 斯爰將美女駿馬上呈魯定公,除引誘魯定公外,並極力幫齊國講好話。最後魯定公竟與其狼狽為奸,逼走了孔子,也把國家帶向衰亡的地步。

同 樣的,當時吳王夫差幾滅了越王勾踐。勾踐為求茍存,爰採用大臣文種之計,攜八名絕色美女和金銀珠寶,餽之於吳國太宰伯嚭,並與妻妾甘為吳王奴用。雖然當時 吳國有賢臣伍子胥輔佐,但夫差卻乏憂患意識,並聽從伯嚭緩兵之議,最後遂讓勾踐有東山再起的機會。當勾踐將夫差困於姑蘇山上時,夫差與之謀和遭拒,終竟含 恨自殺。而勾踐滅掉吳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貪贓誤國的伯嚭。

由上述二例可知,餽賄的東西不外乎是美女珠寶,尤其是「色誘」情事,好像都會歷史重演。所謂: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希望能為後世者戒啊!

十、「墨」罪的由來

貪 以敗官為「墨」。史上被以「墨」定罪的第一人,當屬春秋時晉國的羊舌駙。當時羊舌駙掌管晉國的刑獄訴訟大權,但卻專行貪贓索賄、循私枉法之事。而他的貪財 好色,同樣的也為他種下未來的惡果。某次他負責審理大臣雍子與邢侯的土地糾紛案件,因為納取了雍子之女為妻,爰判決邢侯有罪,並將邢侯的大筆土地,劃歸為 雍子所有。邢侯不堪受辱,竟憤而將羊舌駙及雍子殺害。最後晉公也把邢侯殺了,並將其三人曝屍於市。而時稱三人分別犯了「賄」〈雍子〉、「墨」〈羊舌駙〉、 「賊」〈邢侯〉三種罪;孔子甚至痛斥羊舌駙是集「賄、詐、貪」三惡於一身,死有餘辜!

不管我們用什麼字眼來形容這些官吏,都對其犯行罄竹難書,而惟一可表者,即是「貪」一字;而就種種案例來看,「萬惡淫為首」之證,果真屢試不爽啊!

十一、把官場搞成商業化的元暉、馬士英和奕匡

元 暉是北魏孝明帝時的吏部尚書,公開利用考覈與任免官員的大權,明訂各級官員的售價;大郡太守為絹二千匹、中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每匹絹長四丈。其他大小 官員也訂有「市價」,一時之間,吏部竟成了討價還價、競逐官位的「菜市場」。後來元暉看到買官者眾,爰訂定浮動價格,並採「競標」方式,於是整個吏部好不 熱鬧。其中甚至有人買到的官位沒什麼油水,最後竟削價求售,並重新加碼買油水較多的官;連皇帝親自指派的官,元暉也想收他們的錢,於是表演出一場場鬧劇。 難怪當時的老百姓,索性把吏部譏為「市曹」。而濫肆賣官的結果,光是太和年間,有官職而無事可做的人,即高達一萬多人。揆之歷代買官賣官笑聞,莫過於此。

同 樣的,明末弘光年間的宰輔馬士英,便下令廢除童生府州縣考試制度,將其入學資格,以及各種職官明碼標價。一時間,官場交易活絡,只要有幾文錢者,哪怕是販 夫走卒、無賴士紳,均可買個官做做。當時民間即流傳打油詩來諷刺:「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相公只愛錢,皇帝但喫酒;掃盡江南 錢,填塞馬家口。」其鬻官之囂張程度,如此可見一斑。

相同的,清末慶親王奕匡,也是一個賣官老手。他甚至開設公司〈稱老慶記〉來企業化經營,並且標榜接待熱情、手續簡便、價格公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這個錢,就叫作「門包」、「運動費」。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名的盛宣懷,就是用卅萬兩來買郵傳部大臣的。

看完以上誇張史實,各位有何感想…。想必買官的錢,最後還是轉嫁到百姓身上,這樣的政府,怎麼不會完蛋呢。

十二、內舉不避親的秦檜、張居正

北 宋太宗時舉行科考,當時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副相呂蒙正的弟弟呂蒙亨和鹽鐵使王明的兒子王扶,三人憑實力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廷試也錄取了。但是當宋太宗 看到他們三人的名字時,略思一會後說:「他們都是權貴子弟,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競爭,並不合適;即使是靠真材實料考取的,人們也會說我對大臣們有所徇 私…。」於是把他們三人的名字劃去。

同 樣情形在南宋高宗時,宰相秦檜就毫不避諱的讓自己兒子秦熹、孫子秦熉,先後當上狀元。而宋高宗則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有甚者,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他 的六個兒子,竟也先後高中進士,其中長子、三子是先後狀元,二子則是榜眼。據說其兒子不過是平庸之輩,完全是靠父親提點幫忙的,所以後世特別稱這種是以野 鳥為鸞鳳的欺君行為。

我們相信,因為沒有特權徇私,才造就北宋初年的興盛;相反的,南宋開國之初,即小人當道,官箴盡蕪,以致一直積重難反,內憂外患,並馴致亡國。

十三、宋朝皇室的「洗兒錢果」

宋 朝時有個慣例,也就是皇室有生育喜事時,皇親國戚及諸大臣,均須貢獻賀禮,而皇室也會大造金幣和準備「洗兒錢果」來答謝,這往往造成所費不貲。宋仁宗時臺 諫劉原甫即曾上諫道:「以往都認為這種慶典賀禮是慣例,但恐非是皇上應承襲的好典啊!大家都知道,單此慶典就準備了好多的金銀、玉器、虎珀、玳瑁等高貴禮 品,同時鑄造很多金銀製的花果,賜給臣下,從宰相到臺諫都能獲得這種賞賜,真是無益的費用、無名的賞賜啊!假如想以此來誇示皇室的奢侈華麗,在俗世之人而 言,或還可以,但是如果要以此來作為規範,引導百姓節儉,就萬不可行。宰相、臺諫非但不以道德來匡輔皇上,上奏朝廷不要這樣浪費,而且還自己無功受祿。臣 希望皇上要以身作則,恭奉儉樸以答謝上天的眷顧,不要再施行這些姑息之恩,損害國家的元氣。」

目前政府也正在實行「儉樸」政策,我們相信,惟有從政府開始做起,並且養成民眾知福惜福,以及不浪費資源的風氣,國家才夠長治久安。

十四、宋徽宗的大興土木與宋欽宗的大肆破壞

歷 代皇帝中,不乏有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修建華麗宮室者。其中較著名的有:漢武帝修建的甘泉宮、建章宮;陳後主的臨春宮、結綺宮;隋煬帝的洛陽宮、江都宮;唐 明皇的華清宮、連昌宮。但是他們和宋徽宗時的七殿堂、卅二樓閣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而這些傑作則是奸臣蔡京組織賈詳、童貫、藍從熙、何訢、楊戩等五 人,彼此間相互競逐、橫徵暴斂而來的。最後呢?宋徽宗還不是來不及享受夠,就因內憂外患而引咎下臺了。而宋欽宗一上臺,就下一道詔令:「把宮園中的山禽水 鳥,全部扔進汴河裡;把殿堂樓閣全部拆掉當做燃料用;把假山花石全部砸碎當砲石用;把園林竹木全部砍伐作籬笆等器具用;把後苑的大鹿等獸類全部宰殺犒賞三 軍。」

這 二個皇帝,看來都是浪費民脂民膏的高手。反觀今日,民眾媒體大聲撻伐各級政府之擴建官廳,甚至其華麗高貴程度,也被指責是嚴重浪費公帑。記得宋太宗曾頒布 「戒石銘」曰:「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主要就是告誡官員要以民生為重,不要驕縱自肥,想不到其後代子孫竟把他當作耳邊風。這實在足 堪諷刺啊!

十五、「銅臭」的由來

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在位時,上至公、卿,下至郎、吏,都訂有明價。當時有個叫崔烈的人,特別透過上層的關係,以一半的價錢(5百 萬錢)買到一個訂價千萬的「司徒」官職,消息傳開,議論紛至,崔烈的官譽也大受影響。有一天,他問他的兒子崔鈞:「我現在位居三公之首,社會上有什麼看 法?」崔鈞回答:「父親年輕時名聲很好,況且當過太守、九卿等要職,議論的人說你當上三公很合理;但現在你真的當上了,反而讓人覺得非議和失望。」崔烈急 忙問為什麼?崔鈞則說:「大家都說你身上有股『銅臭』味。」崔烈一聽大怒,拿起手杖就向兒子打去。而「銅臭」一詞即源於此。

買 官賣官,自古有之。其方式不外有二種,一種是利用各種名義,如婚喪喜慶、誕辰喬遷,以及藉送往迎來等方式,在平常就打好關係;當然,平日有注意打點者,升 官自然會有他的份。另一種方式,則是公開賣官鬻爵,毫不掩飾,當然買官的帳,最後還是算到老百姓的頭上。時至今日,公開賣官鬻爵已不復見,但靠平常之「捐 輸」以做好人際關係者,仍有所聞,基本上「銅臭」味可能沒那麼重,但「酒肉臭」味,則到處瀰漫。而講到「銅臭」和「酒肉臭」,二者大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吧!

十六、因「道路」不平而被皇帝治罪的官員-義縱

漢 武帝時文治武功強盛;武帝不僅愛馬,更喜歡御駕巡幸全國各地,以顯聲威。有一次漢武帝駕幸「鼎湖」,在那裡因為生病住了一段時間,病癒後又到義縱治理的 「甘泉」視察。結果甘泉官道一路上巔簸難行,顯然是久未整治,這會兒皇帝來了,竟也未加以整修,可惱火了皇帝。武帝斥道:「是不是義縱覺得我必定會病死於 鼎湖,所以就無從臨幸甘泉了嗎…?」不久之後,武帝便以其違反科稅法令的藉口,將他治以死罪。

我 想,義縱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因「道路」不平而被殺的官員。這當然是他咎由自取,可是他也未免太大意了,連「官道」都整治不好,那更遑論是一般道路了。反觀今 時,「路不平」問題,仍多所存在,上述故事正好可以提供相關單位省思;有些事適足以「以小窺大」,重要的是切勿因其「善小」而不為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