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三座城市的旅客吞吐量佔據全國的23.3%,而貨郵吞吐量更是佔據全國的48.8%,航空業在今天的集中程度之高,仍然令人驚奇。

  民航局官網近日公佈了2018年各大機場吞吐量排名,我們統計了TOP20機場的數據:

  01.

  北京首都機場的吞吐量首次突破一億人次,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的亞特蘭大機場。

  如果以城市爲單位來統計,上海兩大機場的吞吐量合計1.18億人次,超過北京和香港,居全國第一。

  TOP10機場中,有8個機場在南方,只有2個在北方,分別是北京和西安。TOP20機場中,有14個在南方,6個北方。足見南方的商務活動量遠超北方。

  和2006年的排行榜相比,有這樣幾個顯著的變化(以下數據只統計內地機場):

  2006年,北上廣三大城市的機場旅客吞吐量佔全國的36.5%,到2018年,這一比例降至23.3%。顯示機場這種昂貴的基礎設施,不再只是一線城市的特權,二三四線城市也在搶食這塊超級蛋糕。

  主要城市中,進步最大的當屬石家莊、珠海、天津、鄭州,分別從2006年的第50名、47名、30名、22名升至2018年的34名、35名、18名、12名。

  石家莊從第50名升至34名,進步幅度堪稱最大,目前吞吐量已達到千萬級,在北京、天津兩大機場的虹吸效應小,能有如此進步,殊爲不易。

  珠海是一個人口不到200萬的小城市,但其航空吞吐量卻是千萬級的。2018年吞吐量達到1120萬人次,和寧波、石家莊、長春相當,超過合肥、無錫等經濟大市,也超過麗江、西雙版納等旅遊城市,足見珠海對商務和旅遊客羣的吸引力。

  天津機場的進步是很大的,從30名升至18名,但其存在感仍然不高,吞吐量不僅遠低於其他直轄市,也低於中西部強省會城市。

  天津機場的吞吐量不高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爲和北京近,虹吸效應明顯;二是缺乏中轉客流,主要爲目的地客流;三是本地商務活動不夠活躍,同樣以目的地客流爲主的深圳,吞吐量超過天津的2倍,就很能說明問題。

  鄭州機場是省會城市中進步最大的那個,一方面鄭州有億級人口大省作爲腹地,中轉客流充沛;二是本地商務活動增長較快,特別是富士康等外向型企業的進駐,着實拉了一把鄭州機場。

  目前,鄭州機場,無論是旅客吞吐量還是貨郵吞吐量,都位於中部六大省會之首,其臨空港經濟區也是中部地區最出色的。

  其他有進步的機場還有成都,從全國第六升至第四,昆明從全國第七升至第六,西安從全國第九升至第七,重慶從全國第十升至第九,南京從全國第16升至第11,貴陽從全國第24升至21,南寧從全國第32升至26,長春從全國第33升至31……

  可以看到,以上進步較大的城市,除了重慶和天津,其他全部是省會。

  主要城市中退步最大的機場是大連、瀋陽、寧波,分別從12年前的15名、18名、28名退至24名、23名、33名。大連和瀋陽同處東北,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排名下降不奇怪,但寧波經濟實力一直不差,排名下降可能和杭州的虹吸效應有關。

  不過,同爲計劃單列市的青島、廈門,排名也都出現了下降,分別從12名、11名降至15名和13名,深圳機場排名不變,但也被成都機場超越。過去10年,計劃單列市的機場普遍跑輸同省省會。

  其他排名退步的機場有杭州,從全國第8降至第10,上海虹橋從全國第四降至第8,海口從全國第13降至第17,三亞從全國第21降至22,西雙版納從全國第36降至47,麗江從全國第37降至41,張家界從全國第38降至60。

  可以看到,以上排名退步的城市主要分爲兩大類,一類是計劃單列市,一類是旅遊城市。老實說,過去十年,這些城市的旅客吞吐量也在快速增長,只是增長速度輸給了省會城市。

  02.

  再來看看省級行政區的排名(未統計港澳臺):

  先看TOP10省市,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分別居全國第二和第三,超過除廣東之外的任何一個省份,說明這兩座城市的商務活動何其多。

  當然,北京上海還擁有大量的中轉客流,因爲這兩座城市擁有全國最多的國際航班,匯聚了相當多的全國性客流,而上海機場還對蘇南地區擁有極大的虹吸效應,這也是江蘇機場吞吐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廣東以1.4億人次的吞吐量穩居全國第一,超過浙江的2倍,接近山東的2.5倍、江蘇的3倍,顯示第一經濟大省的獨特性。

  當然,這其實也和廣東的地理位置有一定關係,廣東偏安嶺南,遠離全國人口分佈的中心,對機場的依賴度顯然高於京津冀和長三角。

  同樣的道理,四川、雲南、陝西的機場吞吐量之所以高,除了因爲當地的旅遊資源豐富,還和其地理位置有關,這些省都遠離全國人口中心,必然對機場的依賴度就大。

  從大片區來看,粵港澳大灣區(9+2)的機場吞吐量約2.1億人次,長三角地區機場吞吐量約2.2億人次,京津冀約1.44億人次。

  從總量來看,長三角航空吞吐量略勝大灣區,但考慮到大灣區的面積和人口都比長三角要少得多,所以大灣區商務活動的濃度和密度其實遠遠超過長三角。

  另外一個數據也比較有意思,就是省會城市航空吞吐量佔全省的比重,中西部地區的省份基本都超過80%,而東部沿海地區的佔比基本都在60%以內。

  例如,成都佔據全省航空吞吐量的86%,鄭州佔據92.19%,武漢佔據78.8%,西安佔93.7%,長沙佔83.5%。中西部強省會的輻射力,可見一斑。

  相比而言,東部沿海地區的省會存在感就要弱得多,廣州佔全省航空吞吐量的50%,杭州佔58%,南京佔55%,濟南佔28.8%,福州佔29%。這說明東部沿海省份,非省會城市也存在大量的高質量商務活動。

  03.

  相比旅客吞吐量,機場的貨郵吞吐量常常被忽略,但其實含金量更高。

  一般來說,只有質輕價昂的高附加值產品纔會走空運。所以,機場貨郵吞吐量能夠直接反映一個地區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水平。

  主要城市機場的貨郵吞吐量排名如下(只統計了內地和香港,未統計臺灣和澳門)

  如圖所示,貨郵吞吐量的地區差異遠遠大於旅客吞吐量,這個領域的集中程度非常之高,基本上被香港和北上廣深幾個一線城市所壟斷。

  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機場貨郵吞吐量佔全部境內機場貨郵吞吐量的48.8%,接近全國半壁,足見北上廣三大城市對中國的航空港經濟有多麼重要。

  香港以510萬噸的貨郵吞吐量排名全國第一,實際上也是全球第一,顯示香港作爲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中心的實力。最近十年來,香港的海港地位有所下降,但空港地位穩居全球前列,且增速不低。

  另外,鄭州機場的物流能力表現不俗,和杭州、成都差距不大,居全國第八,再次位居中部六大省會之首。一般認爲,富士康鄭州工廠功不可沒,畢竟這裏是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生產基地,對機場的依賴度很高。

  我有一個觀點,未來的大城市,機場的重要性會比港口還重要,因爲港口已經高度飽和,而機場仍然短缺,特別是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給航空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想像力。

  在這個新興戰場,各大城市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