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龍應臺身上已經看不到小確幸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的失意和滄桑。

作文|雲泊天

編輯|戴雨瀟、文如水、劉智雄美術|戴雨瀟

還記得那個曾經在北大演講時高呼「我不在乎大國崛起 ,我只在乎小民尊嚴」的龍應臺女士麼?也許是初春的寒潮讓她心涼,也許是多年的經歷讓她絕望,她再也沒有了在北大時那種優越感,期期艾艾中更多的是迷茫。

龍應臺說:「我比較為臺灣擔心的是,臺灣內部因民主選舉的政治情況,不斷在一個茶壺裡鬧裏自己的風暴,彼此的鬥爭。」並表示:這樣下去「我會對臺灣的前途非常非常的憂慮。」

這時的龍應臺身上已經看不到小確幸了,取而代之的是滿臉的失意和滄桑。

這是在3月1日,國臺辦的「惠臺31條」(官方名稱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發布後,龍應臺女士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的場景。 國臺辦發言人安峯山說,為臺企臺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兩岸一家親」。臺灣《自由時報》便大吐酸水,說什麼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糖衣炮彈啦,你們千萬不要上當,云云。

更有政客呂秀蓮稱「此項惠臺措施是比武嚇更加厲害的『柔性統一臺灣』」、「就是在逐漸吸納臺灣人民,讓臺灣人不能有臺灣意識」,並要求蔡英文當局必須想辦法應對。

嗯,這很臺灣。凡事以政治鬥爭為綱,至於民生福祉,怕是沒有時間去想了:阻止陸客來臺,收入縮水;新南向政策一直只聞雷聲不見下雨;一例一休遙遙無期,帶薪休假就是一個奢望;花蓮地震,救災也搞政治先行;臺商春節返臺,也要繞道香港;搶完了衛生紙,再搶購尿不濕……這一切的一切,確實沒有小確幸生存的土壤。莫怪乎龍應臺女士是如此的失落。

迷夢,醒來時總是那麼的悽苦。

龍女士在北大演講時提到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仍在耳畔,但看今日之臺灣,誰在為天地立心?誰在為生民立命?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這兩黨鼠目寸光,只怕是要讓寄予了太多的期望的龍女士失望了;課綱大刪傳統篇目,連龍女士自己都看不下去,為往聖繼絕學已成無源之水;蝸居小島坐井觀天不說,大搞政治內鬥,又何來的太平呢? 龍應臺在北大的演講,在大陸已然成為一個笑話。而演講中她賴以自誇臺灣的民生,卻是秋後的黃花,日漸凋零。 據解放網消息,2017年臺灣民間投資增長2.63%,低於2016年的2.95%;民間消費增長1.96%,低於2016年的2.24%。在經濟增長明顯高於2016年的情況下,投資與消費繼續陷入低迷,顯示出臺灣經濟增長後繼乏力,經濟復甦的基礎依舊較為脆弱。2017年臺灣平均薪資(小時工資)仍在165元新臺幣的水平徘徊,不僅較2016年降低1.9%,更較2010年的181元有明顯落差。2017年11月的失業率更較10月上升0.02%。如果扣除與大陸貿易的近1000億的盈餘,真不知臺灣的日子要怎麼過?

龍應臺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表示,臺領導人不應圍繞著內部的小格局鬥爭,而看不見在大格局裡應要如何保證自身安全。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龍女士提到格局了,而且是大格局。不知此刻的她還會贊同自己在北大演講時「不要大國崛起,不要血濃於水」的說法嗎?或許那只是當時的一種文宣吧?

無數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大國不崛起小民無尊嚴。 1931年9月21日,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I am a Chinese! (我是一個中國人!)」並將其掛在胸前,走在美國的大街上,讓每個人都能看到。

吉鴻昌將軍的遭遇,龍應臺就一直不願看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標語,龍應臺也不願看到。印尼慘案時,那無數的華人依賴的「民國政府」又是怎麼拯救萬民於水火的呢?我想這樣的悲慘境況,龍應臺也是不願意看到的。

實際上,促使龍應臺女士「格局」發生變化的是臺海局勢的變化。

大陸日前發布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臺灣學者傅昆成對香港媒體表示,該政策的頒布意味著兩岸已經進入「實質統一」進程中。前臺南縣長蘇煥智3日宣佈參選臺北市長,並拋出震撼彈,將退出加入27年的民進黨,以無黨籍之姿參選。他直言,經過1年9個月觀察後,認為蔡英文當局已偏離振興經濟、照顧弱勢的基本路線,讓人失望。

這種失望是普遍的,臺灣人民會用腳投票。 古人尚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尚知「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何龍女士如此的鼠目寸光? 竟然還不如一個臺灣小阿妹的格局大。臺灣小阿妹程艾葳坦言: 「……臺灣政客代表不了我們。我們不反對統一,相反,我們期盼兩岸早日統一,並願意為兩岸統一作出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

這樣的小阿妹、小阿哥,現在在臺灣正越來越多,雖然他們在臺灣處處受到限制而不得不混跡於大陸時政圈,但他們在頑強發聲。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希望程艾葳們越來越多,早日成為臺灣的主流。這個希望還是很現實的,畢竟龍應臺們已是垂垂老矣、日薄西山。

龍應臺今日的失意,只怕是家裡衛生紙買得不夠多而已,而不是她突然有了「格局」。

文章編號:伐柯熱點#四十二

文章轉自:雲泊天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