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作出的戰略性抉擇,爲我們推動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陝西提出的"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氣力推動"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爲新時代陝西追趕超越奠定堅實基礎。

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必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總結"三農"工作規律,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出發確定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要深刻認識、充分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邃的理論邏輯。馬克思指出,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消滅城鄉差別和工農差別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三農"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確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與我們黨長期以來對"三農"工作的認識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集中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新的歷史時期城鄉關係變遷一般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們黨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三農"工作作爲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鄉村振興戰略既汲取了中華民族數千年農耕文明的豐厚養分,又總結了我國百年來鄉村建設的不懈探索,更立足於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工作的偉大實踐,對我們實現強農興農夢想、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堅實的實踐邏輯。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着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着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儘管這些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有了長足進步,但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根植於我國大地,直指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不足和問題,必將加快補齊"三農"短板、夯實"三農"基礎,爲確保"三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中不掉隊提供堅實支撐。

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統一於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我們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持之以恆做好各項工作,努力讓農業成爲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爲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爲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圍繞產業興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就意味着農業發展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從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型經營、從不可持續發展向可持續發展、從低端供給向高端供給的重大轉變。要堅持質量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實施農產品品牌塑造行動,特別在果業、畜牧業、設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壯大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羣,特別要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做強鄉村旅遊品牌,努力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優勢,加強重點品種良種培育等科技攻關和農技推廣,讓科技成爲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態宜居,搞好農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在生產方面,堅持綠色發展,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在生活方面,深入開展美麗宜居示範村創建,嚴格村莊規劃建設許可管理,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機制,推進"廁所革命"。同時,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四好農村路""氣化農村"建設,發展集中供水,推進電網改造升級,加快實現所有行政村光纖全覆蓋。在生態方面,鼓勵農民在房前屋後種樹植綠,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環的鄉村自然生態系統。

緊扣鄉風文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樑家河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更好地發揮鄉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羣衆、淳化民風中的作用。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爲抓手,充分發揮鄉村舞臺、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作用,廣泛開展充滿濃鬱鄉村特色、農民樂於參與的羣衆性文化活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等作用,堅決遏制大操大辦、天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引導農民大力弘揚時代新風,自覺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後文化侵蝕。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化"評星晉級、追趕超越"等活動,壯大基層幹部、基層黨務工作者隊伍,選強配優村"兩委"班子,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更好地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羣衆、推動改革發展等方面的戰鬥堡壘作用。推進村務公開,堅持"村裏的事村民商量着辦",創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規範村級組織議事決策程序,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協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務體系,加快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方式,大力推行代辦協辦幫辦制度,解決好服務羣衆"最後一公里"問題。

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推廣"羣衆說事、法官說法"經驗,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引導農民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突出生活富裕,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住增收這個重點,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努力讓農民羣衆日子越過越好、越過越紅火。以鼓勵創業促增收,認真落實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培訓五年行動計劃,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促進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發展,充分放大創業促增收的倍增效應。以支持就業促增收,完善農民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切實保障農民工務工權益,從嚴查處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行爲,讓農民依靠勞動獲得更多收入。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增收,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管理方式,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產業鏈各環節通過股份合作進行利益聯結、農工商進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持續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實施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陝西追趕超越大局,事關廣大農民福祉。要強化組織領導,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堅決打好鄉村振興這場攻堅戰持久戰。

切實加強黨的領導。這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完善領導體制,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健全黨委全面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切實把黨的領導體現到農業農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責任體系,完善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覈制度,形成層層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強化投入機制,建立財政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省級層面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推進行業內資金整合與行業間資金統籌相互銜接配合,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加強人才建設,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讓留在鄉村的人留得安心、讓回報農村的人更有信心。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這是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強深度貧困攻堅,既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貫徹"六個精準"要求、紮實落實"五個一批"舉措,又突出深度貧困地區,拿出超常舉措,堅決攻克堅中之堅、貧中之貧。着力激發內生動力,既加大資源整合和政策傾斜力度,落實好各項幫扶措施,又高度重視扶志、扶智,特別是強化產業和就業扶貧,培養貧困羣衆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切實提高脫貧質量、確保穩定脫貧。着力形成大扶貧的格局,既認真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積極性,縱深推進蘇陝扶貧協作,鞏固和發展大扶貧格局。

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重點在三個維度上下功夫:擴面,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擴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供銷社綜合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等覆蓋面,爲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給。提速,加快推進已經部署的改革,鼓勵各地立足自身實際積極實踐,探索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加快推廣西安市高陵區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經驗和榆林市榆陽區趙家峁村、西安市藍田縣董嶺村等"三變"改革做法,釋放更多改革紅利。集成各項改革措施,打出"組合拳",形成整體"打法套路",同時注意總結先進典型,發揮其對推動鄉村振興的示範作用。

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這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一方面,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引導城市的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管理等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推動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互聯網、污水垃圾處理等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提升農村發展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紮實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強化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保障,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實現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鄉村振興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有機結合,形成融合發展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