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黨不容易,五一假期好不容易得空寫一篇,雖然寫的不咋好,也沒人看,就是了。

對了,如果各位能夠點個贊同,點個關注,那再好不過了,這是對我們這些創作者最好的鼓勵,雖然這文章本身可能並不值得你的贊同(好不要臉)

哭訴ing

戰爭之前的賴比瑞亞

一直都說賴比瑞亞是美國黑人的排泄口,但是實際上,這裡除了排泄了部分很少一部分美國黑人外,在很長一段時間,受到美國的影響十分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里,美國根本無力跨越大西洋 ,將其直接的政治影響投影到西非,儘管美國的循道宗和聖公會一直控制著賴比瑞亞從小學到大學的幾乎一半的教育資源,以及最大的兩所學府——賴比瑞亞大學和西非大學,但是除此之外美國的影響力很弱。這不難理解,因為在1920年,賴比瑞亞的五萬公民中,還僅僅只有一萬兩千人是美國被解放的黑奴的後裔(的後裔),而實際上更加可怕的是,起內陸的土著居民彼時就有150至200萬,他們沒有公民權,也不願意獲得公民權,或者說他們實際上對於這個政府並不認同。他們的文明相對還是挺發達的,有著自己的國王、酋長,有著自己的行政體系,嚴重威脅中央政府的統治,所以哪怕是美國能夠控制所有者一萬兩千美裔公民,也不可能就此控制賴比瑞亞的政局。

而且,更重要的是,賴比瑞亞北接英國殖民地獅子山和法屬幾內亞(今幾內亞),南臨法國殖民地象牙海岸(今象牙海岸),出於英法兩大列強的利害關係處,而且從賴比瑞亞建國開始,英法就不斷侵吞賴比瑞亞的主權領土,理由可謂五花八門,光是因為河流的改道,法國就妄圖趁機訛詐3000平方英里的土地。美國因為英法的強加侵略而不敢也無力,更沒有必要為賴比瑞亞來撐這個腰。所以在1908年之前,賴比瑞亞始終是英國和法國(主要是英國)的勢力範圍。

偏偏這賴比瑞亞政府也不願意讓別人來管自己的事情,他們對於美國始終心存戒心,美國出面調解就會搶錢搶地搶主權,讓這個自由之國變成殖民地的陰謀論甚囂塵上。賴比瑞亞的政客始終希望在各個方面保持獨立自主。

所以,在1871年之前,這個黑人共和國都在儘力保證自己同列強沒有關係。但事實上這從一開始就不可能,也從未實現過,英國和法國的資本早早就已經湧入了這個什麼經濟都不太可能發展起來的國家。

1871年,賴比瑞亞長期的財政問題最終導致了政府的破產,為了渡過難關,羅伊總統向英國進行了第一次貸款,這次借款正值西非黑人民族主義抬頭的高潮,羅伊很快被扣上要藉此討好列強,建立獨裁統治的帽子。「貸款恐慌」(reign of terror)暴動爆發,羅伊被廢除,賴比瑞亞政局由此徹底崩潰,雖然還是真輝格黨當政,但是實際上政府以及分崩離析。

隨著1907年政府再次破產,再次貸款,賴比瑞亞已經基本上被英國完全控制,一個相對有力的中央政府不復存在。1912年藉此上台的熱血總統亞瑟·巴克利繼而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其中大多沒有成效或者根本沒有落實,但是其在外交方針上的改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實際上隨著美國的發展,擁有了制衡英法的能力,賴比瑞亞就希望引入美國的勢力,以幫助賴比瑞亞制衡英法。在1907年第二次貸款之際,賴比瑞亞就趁機派代表團訪美,要求美國幫助仲裁邊境問題,並充當貸款的擔保人。美國在1910年正式作出決定,敦促賴比瑞亞立刻解決其邊境糾紛問題(雖然是在敦促賴比瑞亞,實際上是在敦促英國見好就收),並且美國以獲得一部分賴比瑞亞海關的管理權為代價承擔賴比瑞亞的一部分貸款。美國將向財政部外借管理人員以幫助賴比瑞亞恢復經濟景氣,解決財政危機,幫助賴比瑞亞訓練並且武裝一支邊境警察部隊,以制衡由英國組織,英國軍官指揮的賴比瑞亞邊防軍,並在賴比瑞亞建立一個科學考察站。但是實際上,美國在賴比瑞亞獲得的特權不僅不足以幫助賴比瑞亞制衡英法兩大列強,同時在不少決策上還支持英法。這既是因為美國勢力不足,也是因為美國國會希望同英法保持一個良好的外交關係。

美國的退縮讓巴克利的外交方針得以被實施。巴克利瞄準了德國,這個同英法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處處和英法作對的歐洲強國,希望通過同時引入兩大新興強權來制衡英法。在1912年,第三筆借款之際,賴比瑞亞將海關權利分成四份,交由英法美德分別掌管,一切決議由四家代表共同作出,同時任命美國代表為列強海關代表團的團長。

面對這個主動向德國敞開懷抱的國家,德國當然是急不可待的想要經營這裡,讓這裡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了。前面說過,賴比瑞亞雖然叫做穀物海岸,但是此時農業極差,全國基本沒有良港,工礦業及其落後,交通更是非常不發達。但是德國只要想要在非洲或者新的殖民地,就不得不選擇賴比瑞亞,因為其餘兩個獨立國家,埃及是英國的勢力範圍,衣索比亞身居內陸,英法意哪一個都不會為德國讓路。

德國可沒有國會掣肘,以政府為後盾,實力雄厚的德國公司以賴比瑞亞為基地大肆擴張,德國沃曼妮(woermann)公司甚至依靠土著的部隊,在象牙海岸西部廣泛開展走私貿易,而法國卻無能為力。

德國對於賴比瑞亞的投資在以下幾個方面十分顯著:德國商船在西非時,都會懸掛賴比瑞亞船旗(也是怕法國報復,畢竟懸掛賴比瑞亞船旗的國家受到美國的保護),德國的謝威斯與賀姆公司(Wiechers & Helm)斥巨資在賴比瑞亞修築三條橫亘賴比瑞亞的鐵路(從蒙羅維亞到博波盧,到甘塔和到法屬幾內亞),可惜的是次年一戰爆發,德國不得不停止了工程,如果這成功的話,這將是賴比瑞亞的第一條鐵路。1910年,德國還在蒙羅維亞建設了電話公司和電報公司,幾乎壟斷了該國的通訊,科隆公司在戰爭之前還在籌備一個日間功率達320,夜間達650的賴比瑞亞第一大無線電站(這個具體的數據我不是太明白是什麼意思,到底是320什麼650什麼還希望專業人士指正),而除此之外,德國公司還幾乎在賴比瑞亞的各個行業取得了壟斷地位。

更直觀的數據來自於英國駐賴比瑞亞領事館,那裡提供的賴比瑞亞的港口貨物進口量數據,直接顯示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無論是在船隻入港次數上(在1909年時為197次,而同年英國為97次,最大值則出現在1912年,249次,此年英國為178次)還是進口量上(在1908年時為449385噸,而同年英國為194789噸,最大值則出現在1912年,568592噸,此年英國為391304噸)都穩穩居於榜首。

不過可惜的是,德國除了贏得政客和民眾的廣泛支持,在政治上卻一直沒有能對賴比瑞亞施加什麼干預(在1909年時,德國還沒有獲得賴比瑞亞政府的「邀請」,在嘗試干預政治時賴比瑞亞爆發了騷亂。不過實際上這場騷亂更主要的原因是賴比瑞亞政府徵收了額外的附加稅)。

說了這麼多,你會發現,我在幹什麼啊,這一戰怎麼還沒爆發?是的,賴比瑞亞在一戰中基本上沒有什麼表現,本文想要討論的,實際上是一戰對於賴比瑞亞的影響。

戰爭期間的賴比瑞亞

隨著戰爭的爆發,賴比瑞亞不得不面臨選擇。賴比瑞亞不想失去德國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老大哥」,但是因為自己所處的尷尬位置和多哥於在接近零抵抗的情況下便於1914年8月26日被佔領,協約國只花了17年的恐懼,不得不尷尬的宣布中立。由於賴比瑞亞的親德背景,不少德國在西非的人員,包括利害企業,都逃到了賴比瑞亞,德國在這裡還擁有兩座無線電站。同時一些不願意為法國服兵役的黑人也逃到了這裡,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小團體【謝罪(猴叫)】。賴比瑞亞也以看管的名義派部隊將德國在賴比瑞亞有關的一切事物保護起來。實際上此時賴比瑞亞還在觀望,他也知道一戰加入德國獲勝自己不會好過,所以只能希望一戰以德國和英法無條件和平,或者德國稍微嘗到點甜頭後收手而結束。但實際上不管誰贏,賴比瑞亞都算是有功之臣。

隨著美國的參戰,一戰的形式不斷明朗起來,賴比瑞亞遂借口德國潛艇擊沉賴比瑞亞商船,於1917年8月14日斷然向德國宣戰。

好吧,宣完戰之後,甚至在柏林知道這個消息之前,賴比瑞亞就已經將德國的所有資產悉數端掉,此後再也沒有什麼能夠被史家所記載的戰績了。可能連勝利後的巴黎大遊行,賴比瑞亞都沒有參加。

戰爭後的賴比瑞亞

巴黎和會上,賴比瑞亞稱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成員國,並且獲得了德國在賴比瑞亞的一切資產,看上去,賴比瑞亞撿了個大瓜漏。

不過,從1914年開始,隨著德國無暇顧及賴比瑞亞,賴比瑞亞的經濟隨著德國的暫時撤離頃刻崩潰,畢竟德國在幾乎各個領域都佔據了壟斷地位,美國趁機強勢侵入,在戰爭結束前基本取代了德國在賴比瑞亞的地位。戰爭結束後,賴比瑞亞希望用原來德國的公司同美國競爭,但是宿疾讓這些公司很快為美國所併購,在一戰結束之後,美國終於將賴比瑞亞完全的納入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所以這不僅讓我們想起了之前一戰中的暹羅那篇文章,不同的地緣政治格局,面臨的列強不同的需求,自身實際的情況,讓賴比瑞亞反倒因為一戰而完全喪失主權。這讓所謂參與了戰爭,做出貢獻,符合外交規則就能同暹羅一樣破除不平等條約的論調……

至於其他的分析,有空再寫吧。

一戰中的賴比瑞亞的軍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