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上幼兒園,總讓許多父母感到很糾結,怕孩子不適應新環境,一直哭哭鬧鬧,好像是自己做了狠心的決定;但看到孩子適應的狀況還不錯,頭也不回地跟着老師走進教室,又覺得孩子不需要爸媽的呵護了,難免爲此感到失落,到底是誰放不下誰呢?

  面對孩子,如何學習放手?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不放心,所以放不了手!到底什麼是放手?不出手幫忙做,也就是退居二線,讓孩子先做以他的能力所能負擔之事,然後,父母再協助完成。

  以穿鞋爲例,可以讓孩子先找出自己的鞋子,把腳套進去,父母再幫忙拉拉襪子、順一下鞋舌(若有鞋舌的話),當然,這些事也要讓孩子慢慢學着做,終究他要學會自行獨立穿鞋。

  放手可從以下兩部分做起:

  訓練生活自理能力

  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難,重點在於給他多次機會練習,簡單的事重複做,自然能熟練,進而做到位,所以即使看似複雜的事,只要適當拆解成幾部分,給孩子機會分階段練習,每一部分都能做到熟練,再將之串聯,孩子也就具有完成複雜之事的能力。

  聆聽並接受孩子的想法

  不要都是讓孩子依照父母的指令做事,也讓孩子有表達想法的時候,並且接受孩子的想法。前一天入睡前,可跟孩子討論“隔天上學要穿什麼?”穿什麼不是硬梆梆的規定,而是要視天氣、活動與個人喜好、對冷熱的感覺而定,學習根據場合搭配適合的服裝,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一旦讓孩子自行決定穿什麼,隔天上學的動作就會快,不用擔心他拖拖拉拉。當然,孩子在前一晚的想法可能與當天氣候有所落差,沒有關係,父母視情況再幫忙挑出適合的衣服加上即可。

  大家擔心的分離焦慮,不只孩子會有,大人也會有,高齡得子的父母更容易有此情況,看來面對孩子上幼兒園,大人小孩都需要一起調適心情。

  面對老師,如何保持良好的溝通?

  在孩子求學的過程中,如何與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爲積極有效的老師溝通,能協助老師、幫助家長,更有助於幼兒的學習成長,可說是共創三贏局面!

  尤其父母多是經過千挑萬選才相中的幼兒園,一定是有讓家長肯定之處,基於此,信任老師會好好照顧孩子,也才能讓孩子早早適應新環境!

  先體會老師的辛苦

  父母不時總會感嘆孩子難帶,但幼教老師每天必須與這麼多的小小孩相處,辛苦程度更自不在話下。尤其碰到家長得晚一點來接孩子時,老師就是無法真正放鬆心情,如果父母來接孩子時,能先對老師說一聲“辛苦了”,再看孩子,可讓老師覺得被尊重,畢竟多數父母只在乎孩子的感受,多急着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而忘記是自己延遲接孩子造成老師還不能休息的結果。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裏,所有待人接物的禮儀也都來自父母的身教,一句“老師辛苦了”,將是孩子最佳學習的榜樣!

  掌握問話原則

  父母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實屬正常,不過,怎麼問就是說話的技巧了!比起直接問孩子“喫多少?喝多少”不妨這樣問,“今天狀況如何?”孩子有沒有聽懂老師的話?有沒有確實做到老師的要求?有沒有自己喫飯?等,面對和老師溝通,不妨這樣:我要如何配合孩子(老師)?孩子是否有進步呢?讓老師更能針對孩子的狀況說明,家長也能從老師的回答更瞭解孩子的適應狀況。

  若老師時間允許,不妨和老師多聊關於孩子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提供更多的信息讓老師瞭解孩子的個性,有助掌握引導孩子學習的方式。

  面對孩子與同學的爭執,如何處理?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不容被欺負,若看到孩子帶傷回家,很難不生氣,只想趕快找老師問個清楚。只是面對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父母並不能用成人的角度論斷誰是誰非,這時就需要換種方式溝通來處理問題。

  千萬不要衝動行事

  不論是打(咬)人或被打(咬)的孩子,老師都必須將事情主動告知雙方家長,並說明處理方法,只不過事情的來龍去脈因牽涉老師轉述的方式,講法很重要,有時說法不妥,會讓父母更加氣憤,但請父母不要衝動行事,相信園長與老師會盡其所能地妥善處理。

  請家長多以孩子的發展爲考慮,畢竟孩子的很多能力尚在發展中,或打或咬的行爲並非出自故意,更不是有意讓對方受傷,的確需要被打孩子的家長多一點體諒,當然,若打人者的父母願意坦然跟被打人者的父母道歉,多可讓事情得到圓滿解決。

  不宜用自身角度論斷

  若是面對更大一點孩子的衝突,父母就必須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了,就不宜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的狀況,否則容易出現雙方父母仍在爲孩子的問題爭執不休,原本有衝突的孩子卻已經玩在一起的有趣畫面。

  造成孩子彼此摩擦的原因,很多時候在大人眼裏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孩子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就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爭執,從中學習應對進退、表達自身需求也要尊重他人。

  每個孩子的表達力不同,對於事實都是各自表述,只聽自己孩子的話難免有失公平,不在事發現場的家長,最好讓老師成爲雙方父母的溝通橋樑,好爲事件找出圓滿的處理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