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採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中石化西南石油局採氣首席技師鄧遠平。王平/攝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翀

1989年,21歲的鄧遠平還是一名普通的鑽井工。那是一個冬天,在鑽探新場氣田第一口井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井噴事故,噴射高度超過了42米的鑽塔,在井口失控的情況下,鑽探隊組織了8個人的“敢死隊”進入井口,搶換控制閥門組,鄧遠平就是其中之一。

衝出的泥漿糊滿一身,足有一指厚。眼睛進了泥漿看不見了,鄧遠平摸着鑽機的塔腿出來,讓同事用水將泥漿沖洗乾淨。川西的冬天寒冷刺骨,沒有防寒設備,鄧遠平便喝了一口事先備好的白酒,又轉頭衝進井口。突然現場發出“砰”的一聲巨響,鄧遠平清楚的知道,那是同事手裏的工具撞到了塔腿。這裏可是天燃氣井口,碰撞出的一丁點火星就能將一切變爲灰燼。

刺耳的氣流聲急促地穿過鄧遠平的耳畔。他想着,“完了!”但萬幸的是,因爲現場泥漿太厚,撞擊並沒有產生火花。所有人“撿”回了一條性命。隨後,經過近3個小時的“戰鬥”,搶裝完成,井噴得以控制。

出來之後,醫生給“敢死隊”成員開了安眠藥,“喫了仍然睡不着,回家躺在牀上,耳邊還是氣流的聲音,‘呼呼呼’直響。”回憶起那次“生死之戰”,如今已是中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採氣首席技師”的鄧遠平記憶猶新,“我們石油行業,尤其是上游地開採行業就是這樣,所以來不得半點虛功。”

正是這句“來不得半點虛功”,讓曾經的採氣“門外漢”,成長爲如今的“採氣首席技師”,四川省技術能手、集團公司技術能手,還先後獲得“四川省五一勞動節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鄧遠平在觀察管線壓力情況。王平/攝

好學好問:採氣“門外漢”變“首席技師”

“首席技師”曾經是個十足的”門外漢,在技術學校的時候學的是石油磚井,93年調到採氣崗位,第一次見到採氣設備,接觸採氣流程,“對於產量怎麼計算、壓力怎麼控制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所以“學習”成了鄧遠平最重要的事。

“他就是好問、好學。”鄧遠平增壓設備開採方面的師父劉吉明這樣評價他。因爲新設備投入使用,一向熟練於傳統開採工藝的鄧遠平,因爲對於增壓開採方面不太熟悉。他打探到劉吉明在增壓設備方面鑽研得深,現場經驗豐富,便迫不及待的找到劉吉明,要拜他爲師。“那段時間,他晚上研究增壓設備方面的書籍,白天就在現場向我提問。如何才能將增壓機參數調整到最優?怎樣才能利於機組熱量散發……硬是把能從我這兒學到的增壓機維護保養知識全部學完才罷休。”

“幹一行,我就要把它幹好,幹到極致。”除了自己的採氣作業,凡是跟行業有關的技術和技能,鄧遠平都會去鑽研。在當鑽井工時,鄧遠平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了內燃機、機械修理等方面知識,這些都爲他後來處理井內事故,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常年作業,鄧遠平練就了一手“絕活”:拇指1公分、1拳頭10公分、‘一拃’20公分。處理事故的時候,不用工具、圖紙,眼睛一看,手一摸,就知道零件的尺寸。“小時候看電影,一名軍醫蒙着眼睛練習從藥片的光潔度、特殊印記、手感方面判斷藥物,以備在光線不好又沒有計量工具的情況下爲傷員配藥。所以我就在想,我們也會有這種緊急情況,等你拿來圖紙可能就過了應急的時間,所以我就特意訓練自己的這個能力。”

2012年,新場氣田某氣井發生採油樹刺漏險情,鄧遠平受川西採氣廠委派參與搶險任務,在無法用眼觀察險情的情況下,他的一手絕技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在齊小腿深的水中,用手摸出閥門的型號、扣型,便立即制定了搶險方案,馬上組織實施搶險,僅用了5分鐘便排出了險情,確保了井口安全。

鄧遠平在“四川工匠”頒獎晚會上現場表演絕活 王平/攝

革新創造:“發明家”鄧遠平的自豪感

無數經驗的累積,使鄧遠平成了遠近聞名的“採氣專家”,也成長一位“發明家”。他先後研製出技術創新成果近60項,其中14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嘿嘿,這一排都是我的專利!”在展示廳,鄧遠平憨厚一笑,帶着幾分自豪。

他所設計、研發的專利中,《低壓氣井移動式防噴流程》解決了低壓低產井、水淹氣井等生產難題,在28口井推廣應用,增產天然氣700萬立方米;《井口保溫裝置》解決了新場氣田沙溪廟井組長期冰堵,在氣田得到推廣應用累計創效0.8億元;自行設計的採油樹法蘭刺漏帶壓補漏技術,利用自制卡箍專用設備註入金屬粘合劑成功解決了川孝281等3口井底法蘭刺漏問題,避免了停產壓井更換採油樹,節約費用近3000多萬……

“我給你們介紹一下這個放噴防噴筒。”聊起自己的發明創造,鄧遠平滔滔不絕。“一些天燃氣井站會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堵塞,需要安裝放噴流程,將冰、水合物等強行排出,但排出過程不可避免有氣和油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所以就需要安裝一個300多平米的放噴池。”川西平原土地珍貴,鄧遠平經過反覆琢磨,最後從摩托車的消音筒上找到靈感,製成了放噴防噴筒。“這個放噴防噴筒,可以控制方向,壓力降低80倍,放噴池使用面積可以降低70倍,現在建池就只需要大概4個平方米就行了。”

鄧遠平向記者介紹自己和團隊獲得專利的情況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李翀/攝

傳道授業:踐行新時代的“王進喜精神”

鄧遠平說,自己最願意做的三件事,一是去現場解決問題;二是要能夠革新,搞一些發明創造;三是給大家傳授技術。

“師傅對工作執着,授業解惑從不吝嗇,一直在一線不斷付出的精神,爲我的工作提供了航標。”徒弟蔡明川把鄧遠平當作自己工作的榜樣,年輕的他如今也是“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2012年,西南油氣分公司技能人才工作室成立,鄧遠平被聘爲主任,他組建了20餘人的團隊,先後帶出100餘名徒弟,其中1人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稱號,1人成爲西南石油局技術專家,1人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

鄧遠平現場教學 王平/攝

鄧遠平收徒弟,最看重道德品質,他要求徒弟首先要愛崗,而後敬業,最重要的還要有奉獻精神。對於這些精神,他都有自己的解釋。“不熱愛自己的崗位,學了也白學”“做任何工作都要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極致。”“石油行業是個高危行業啊,沒有奉獻精神肯定不行。”

作爲一名“油二代”,三歲時鄧遠平就跟着做石油勘探工作的父親輾轉南北,與“油、氣”打交道。這讓他對自己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深情。

三十多年,鄧遠平跑遍了川西的氣井。幹過採氣工、採氣井站長、中心站站長、安全員、技術組組長、維護班長……如今他也實現了自己年輕時的目標,成了一名“首席技師”。在和記者的交談中,他提到一位行業前輩,“你們都知道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那是一樣的!”

隔着幾十年的時光,鄧遠平還記得父親退休那年對他說的話,“現在我們幹不動了,就要你們來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