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年一度的大选已拉开序幕,在此关键点,印度执政党和反对党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投入大笔资金为自己的党派拉票造势。此前有印度媒体报道执政党和反对党不约而同将注意力放在了社交媒体上,导致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恣意蔓延影响选民,难坏了选举委员会的官员们。4月11日,一部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为主角的传记电影又引发了反对党的抗议,要求选举委员会将电影的上映日期推迟至大选后,否则就是一场明目张胆、公然违反印度选举规定的宣传骗局。

  这部以纳伦德拉·莫迪为主角拍摄的同名传记电影原定于本周五上映,讲述了莫迪从小贩成长为总理的奋斗和崛起史,在反对党看来,这无异于是一场对执政党有利的宣传片。英国广播公司(BBC)对此报道称:纳伦德拉·莫迪领导的执政党一直试图否认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但显而易见的是,反对党并不这样认为,尤其这部电影原定于在选举期间上映,这是一场明显的宣传活动,很容易影响选民做出的选择。最新消息显示,《纳伦德拉·莫迪》已被印度选举委员会叫停。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制片方在向印度选举委员会申报时称《纳伦德拉·莫迪》的制作资金来自私人,但知情人分析称:究竟是谁出钱拍这部电影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因为电影背后的操纵者目的十分明显。以虚假新闻的泛滥为例,执政党和反对党都很清楚一点:印度来自落后地区的广大选民很容易被影响,他们并不具备非常敏锐的分辨真相的能力,所以有人别有目的的炮制了假新闻,这和拍摄一部美化莫迪的宣传片有何区别呢?

  毫无疑问,《纳伦德拉·莫迪》从主题到宣传都是一场拉票造势活动。在片中饰演莫迪的宝莱坞男星奥贝多也是莫迪的头号粉丝,在3月底举行的的预告片发布会上,奥贝多还重复了印度执政党的竞选口号“投给莫迪,莫迪让我们的梦想成真”。然而在《纳伦德拉·莫迪》的制片人兼编剧辛格看来,他只是想诉说“一位能够启发印度人民的伟人”的故事。

  《纳伦德拉·莫迪》的横空出世引发了诸多批评之声,除了反对党,坊间也有大量声音认为这部电影的用意太明显了,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有人向当局提议停止这部电影的上映计划。印度著名影评人拉热森就表达了与上文中提及的一致的观点:“在知识分子看来,《纳伦德拉·莫迪》这类政治宣传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电影做了大量美化工作,可是在教育程度较低的落后地区,这部电影所呈现出的影视形象会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他们会认为‘这是真的,电影不就是这样演的吗?’”

  除了对《纳伦德拉·莫迪》这部电影所表现出的动机的不满,还有印度媒体指出“执政党把精力用错了地方”,因为此次竞选中有多达2100万名印度女性被“剥夺”了投票权,这在全世界看来都是不可接受和不可思议的。

  历史证明,印度女性对政治充满了热情,2014年,参与印度选举的女性已超过660人,本次选举中女性选民的投票率预计也将高于男性选民,可即便如此,却仍有多达2100万妇女没有投票权,这是为什么?

  选举民意调查专家调查发现,印度人口普查中18岁以上的女性人数和最新选民名册中所记载的女性人数不符,相差的就是这消失的2100万女性,其中,北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及拉贾斯坦邦几乎占了消失的女性选民的一半。

  以情况最为严重的北方邦为例,消失的女性选民意味着北方邦每个议席的竞选都少了8万张选票。

  有媒体报道称,在下议院的大量选区中,超过五分之一的票数就左右选举结果,而这五分之一的数量恰恰与消失的选民数量相当。因此,这些消失的女性选民完全可能左右选举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据知情人透露,印度选举委员会并没有忽视女性投票的权利,相反,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试图建立完善的女性选民名单。

  选举委员会派出大量工作人员赴选民家中家访,这些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女性,政府也致力于推动女性投票,电视台、电台均呼吁妇女主动登记为选民,甚至设置了女性专用的投票站。

  然而,这些举措所面临的是印度根深蒂固的社会风俗和保守的思想。部分女性因为婚后随着丈夫搬家,没有登记户口,有些则因保守的文化民情,不肯把家中女性的照片和资料提供给政府,或是干脆就拒绝女性抛头露面,造成了如今的现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