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法則叫「允許孩子犯錯和受挫」,沒有很好地表明本節的主要問題,所以,換為「父母停止過度幹預」更合適。

我們來看看以下場景,你是不是經常在做:

孩子吃完零食,要跑出去玩,你就從孩子手上接過他的剩餘零食和食物袋;五六歲的孩子上學忘了帶書,你就風風火火送過去;孩子不能按時寫作業,你就每次都提醒......這些事情有一個共同特點:你替孩子做了他們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或者替他們做了他們可以學著做的事情,這就是「過度幹預」。

這種過度幹預,雖然在短期能是有效的,能迅速解決問題,但是從長期來看,非常有害,因為這讓孩子失去了學習自我負責的機會和操練生活技能的機會,並讓孩子產生對父母的依賴,孩子在將來會為此付出代價。

這種過度幹預還會帶來另一些危害:引發親子關係緊張,比如,經常提醒孩子作業,孩子就會養成拖延和抗拒習慣,親子矛盾就開始了;削弱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因為自尊和自信往往與自己的能力緊密相連,新技能會增強自信。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當你替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要思考:

1.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2.我的孩子有沒有能力獨立完成?

3.如果我不替孩子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這種習慣,父母該怎麼改正呢?

比如,停止提醒孩子做作業這件事,可以跟孩子這麼談:

我每天晚上都提醒你做作業,我認為,你應該自己按時做作業(無罪推定),

所以,我不再提醒你了(嚴正的警告),

如果你沒做,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律)。

如果你總不做作業,肯定會影響成績,老師懲罰(預先交代後果)。

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幫你(安全感)。

杜絕「過度幹預」關鍵是要防微杜漸,父母要警惕日常小事,這些纔是孩子成長的真正訓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