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3歲要入園了,平時都是老人帶的,我和孩子爸爸上班比較忙,孩子有時候會打奶奶的頭,我每次看見都要說他,但他奶奶覺得沒什麼,還叫我不要說,這快去幼兒園了,萬一跟別的小朋友打架怎麼辦?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不對,大家有沒有什麼好的方式方法呢?感謝!


孩子打人在學術上被稱為:攻擊性情緒

一、什麼是攻擊性情緒?

生活中的任何壓力、創傷、挫折,都可能導致孩子的攻擊性情緒。攻擊性情緒可以是焦慮、恐懼、悲傷、沮喪、無助等各種深層情緒的外在表現形式。

比如,一個被同伴嘲笑,怒氣沖衝要打人的孩子,內心可能充滿了沮喪和無助。攻擊性情緒,讓他覺得更有力量,而內心真正的掩藏的,是那些更為脆弱的情感。

攻擊性情緒表現為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這裡的「積極」並非褒義詞,而是指主動和明顯的行為。

積極行為:

l 反抗(比如,「我就要爬在窗帘上!我就不下來!」)

l 挑釁(比如,「我偏把水倒在地板上,你來打我呀!」)

l 攻擊性行為(比如,打人、毀壞物品、吐口水、咬人、虐待小動物)

l 攻擊性語言(比如,威嚇、嘲諷、辱罵、責備)

l 控制別人,指用威脅的語言和行為,或負面情緒操控別人(比如,「如果你不同意,我就生氣啦!」「如果你不給我玩小汽車,我就把它弄壞!」)

l 表現憤怒(比如,吼叫、喘粗氣、摔東西、踢門、跺腳等)

l 提出無理的要求(比如,「我現在就要吃冰棍!」)

消極行為:

l 不合作,或故意慢吞吞(比如,「我不要睡覺」,「要畫你自己畫,反正我不會!」)

l 挑毛病(比如,「我叫你把球扔低一點,你總是不聽!我不撿,你自己去撿!」)

l 否定他人(比如,「你的蛋糕做得太難吃了,我都要吐了!」「你畫的是狗嗎?我以為是豬呢!」)

l 固執己見(比如,「不要你管!我就要這麼搭!」)

l 表現恐懼和焦慮(比如,「我怕床底下有鬼」,「萬一我們家來小偷怎麼辦?」)

二、什麼導致了攻擊性情緒?

◆ 創傷性事件,比如:

l 被虐待,或看到別人被虐待(比如,被打罵;被關黑屋子;被罰站;被當眾羞辱)

l 醫療創傷(比如,住院;打針;手術)

l 分離創傷(比如,晚接;不辭而別;長時間分離)

l 恐怖事件(比如,看暴力電影;經歷車禍、被盜;走失)

l 家庭變故(比如,父母爭吵;父母離婚;家人去世;搬家;換學校;弟弟妹妹的出生)

l 被欺負(比如,語言和身體暴力;被孤立;被捉弄或嘲諷)

◆ 壓力導致的負面情緒,比如:

l 因為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而以失敗告終,由此導致的沮喪和挫敗感(幼兒階段孩子的特點)。

l 成人過高的期望,導致的沮喪、焦慮和挫敗感。比如,經常因為失誤受到批評和指責;很少受到鼓勵和肯定。

l 過度專制的管教所導致的憤怒和憎恨。比如,過度苛刻的限制;被懲罰;不予任何解釋,被命令做這做那。

l 被忽視導致的無聊和悲傷。比如,無人陪伴;無人傾聽。

l 被拋棄導致的恐懼和無助。比如,哭泣無人理睬;被強迫一個人睡。

◆ 未滿足的需要。

老師發現浩浩這幾天特別「暴力」,和小朋友經常發生衝突,動不動發脾氣、打人,還總是揮舞著「寶劍」在後面追趕樂樂,嚇得樂樂一邊跑一邊哭,都不敢上幼兒園了。

「浩浩平時不是這樣的呀!」老師也很奇怪,就找浩浩爸爸了解情況。

「浩浩媽媽要出差半個月,已經走了快一個星期了,」浩浩爸爸說,「原來主要是他媽媽照顧他,陪他玩,哄他睡覺。我可不會像他媽媽這樣,什麼都依著他,我一向是說一不二的。我要求他自己收拾玩具,遇到困難自己解決,碗里的飯必須吃完,8點半必須睡覺,下棋、踢球我也不讓著他,敢哭鬧、發脾氣,就自己一邊呆著去,所以這幾天父子關係有點緊張。浩浩不讓我陪他玩,也不讓我陪他睡覺,這幾天都是自己一個人睡。」

與成人一樣,除了一些基本的需要,比如,空氣、食物、休息、運動、遊戲等,他們也有很多心理需要,比如,自我表達、尊重、自主、獨立、接納、欣賞、支持、理解、成就,等等,如果這些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也會導致兒童的攻擊性情緒。就像浩浩一樣,因為爸爸無法滿足他對自主、尊重、支持、理解、成就、自由表達情緒等的需要,所以才引發了他的攻擊性情緒。

三、如何幫助有攻擊性情緒的孩子

有攻擊性情緒的孩子,在他們惱人的行為背後,常常感到壓抑、孤單、自卑、無價值,他們在困境中掙扎,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優越感、更強的自我價值感,以及掌控自我和別人的虛幻的力量感,從而暫時緩解他們無助的感覺。

然而,他們的努力是徒勞的。他們行為的後果往往是,親子關係進一步惡化,成人感到失望、煩惱、憤怒,把孩子的不當行為,看成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從而採取更為嚴厲的手段,強迫孩子屈服(比如,體罰、辱罵),或者乾脆逃避、放棄(「你愛去不去,隨你便吧!」「要發瘋去你自己房間!」)。

那麼,父母該如何面對有攻擊性情緒的孩子呢?

◆ 接納,而不是對抗

其實,有攻擊性情緒的孩子,正是最需要關愛和幫助的孩子,雖然他們尋求愛的方式是錯誤的。因此,教育的重點,不是對抗,而是愛和接納。

當孩子的行為完全失去控制時,應該及時採取行動,進行身體限制或把他拉離現場,以免他傷害自己和他人。

但是,用平和的語氣、尊重的話語、堅定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雖然你在制止他不當的行為,但是你依然愛他。

「媽媽很愛你,但是事情不可以這樣做。」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打人是粗野的行為,我不允許你這樣做。」

◆ 避重就輕。

孩子惱人卻不違規的行為,比如,不合作、無理要求、挑毛病、固執、故意慢吞吞,很容易把人激怒,但是,父母不應該針對孩子的行為,與孩子對抗或發生衝突,也不要試圖講道理說服他,否則戰爭會不斷升級,最終兩敗俱傷。記住一點,孩子願意順從你,是因為他愛你,而不是因為他比你弱小。你可以說:

「看來你心情不太好,發生什麼事了嗎?」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媽媽願意在你身邊陪伴你。」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眼淚會奪眶而出,或者開始突然發脾氣。你只需要在旁邊耐心地陪伴他,拉著他的手,撫摸他的肩膀,或者把孩子擁進懷裡,給他撫慰,就可以幫助他釋放攻擊性情緒。

◆ 滿足需要,增加力量。

不管是什麼導致孩子的攻擊性情緒,我們都可以通過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增加他內在的力量,來幫助他度過難關。比如:

l 給予更多關注和陪伴;

l 給予更多照顧和幫助。比如,如果孩子要求,就給孩子喂飯、穿衣服、洗澡

l 適當降低期望值,給予更多鼓勵和讚美;

l 制定寬鬆的規則,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比如,允許孩子和媽媽睡;不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

l 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選擇。

l 多一些身體接觸,比如,按摩、擁抱、親吻、摔跤遊戲

l 給孩子一些特別的禮物。

幫助孩子釋放攻擊性情緒。

與其讓孩子以不恰當的方式,釋放攻擊性情緒,我們不如主動用遊戲的方式,為他提供釋放其攻擊性情緒的一個安全、健康的出口。權力遊戲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權利遊戲中,你是一個愚蠢、膽小、笨拙、可笑、虛張聲勢的傢伙,而孩子始終佔上風,每次都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獲勝。

比如,你和孩子用紙團,或軟球互相扔對方,但是,你總是扔不到對方身上,還抱著頭,嚇得到處躲藏。或者,讓孩子用枕頭打你,但是,孩子一打到你,你就倒下假裝痛得哇哇叫,或者裝死。或者,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你們互相玩摔跤,用力把對方推倒,你假裝很努力,但是,最後總是讓孩子把你打倒在沙發上。權力倒置遊戲需要父母巨大的投入和表演才能。在和孩子的對抗中,佔了孩子的上風,如果你發現孩子從一個角落裡盯著你,表情緊張、嚴肅,那就糟了,你一定是表演得過火了。

權力倒置遊戲中的歡笑具有療愈作用,它能幫助孩子釋放恐懼、焦慮、憤怒等各種積壓的情緒。而遊戲中輕柔的、溫暖的身體接觸,如擁抱、蹭鼻子、一起打滾,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不用擔心權利遊戲會讓父母失去尊嚴,或者會讓孩子以後更加暴力。相反,權力倒置遊戲讓孩子釋放了由於焦慮、恐懼等導致的攻擊性情緒,孩子會變得更聽話、更尊重父母,他們在生活中的攻擊性行為也會逐漸減少。

為了避免受傷,最好事先制訂必要的安全規則,比如,不可以打臉,如果有一方說「停」,就必須馬上停止遊戲。


我家孩子也經歷過打奶奶的頭,有時也打我們,是因為她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別人有類似的行為,她學會了,用在了我們身上,當她用第一次的時候,老人一般都會覺得沒事,孩子還小,有時還會笑笑,覺得好玩。所以孩子就會認為,她打我們也沒關係,這錯誤的教育方式。

孩子愛打人,父母應該如何解決?

1、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孩子的理解型同情心隨著成長經歷會慢慢發展起來,視頻中的男孩顯然在這方面與同齡人的發展相比是滯後的,男孩的同情心還處於萌芽階段,所以才會出現男孩一而再的踢男子,男孩還不能理解這樣的行為會傷害到他人,更不會想到會招致報復,最後才會發生視頻中我們所看到被暴打一幕。

而我們做為父母要了解同情心的發展規律,在給孩子提出同情心的要求時,就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例如,對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安慰哭泣的小朋友,小夥伴摔倒以後主動扶起來;

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要求就要提高一些了,要讓孩子學會了解父母或者夥伴的情緒,了解生病的人的痛苦,了解生活貧窮家庭的無奈等,並採取一些力所能及的行動。

而到了中學階段,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就要更高一些,要讓孩子理解貧窮,理解離異的痛苦和無奈,理解疾病,理解失敗和挫折等等。

父母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確定更具體的培養目標。

2、對孩子的行為說「不」

很多父母平時碰到孩子打自己或是長輩,還會順勢和孩子繼續打鬧,「你居然敢打媽媽,看我怎麼收拾你!」像這樣半開玩笑似的就過去了,這是很不正確的。

因為我們的表現,會讓孩子錯誤的以為自己「打人」的行為還能引起大人的注意,下次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方式,讓其他小朋友或大人引起他們的注意。

還有的父母更極端,看到孩子打人後,心裡的火一下子就上來了,馬上抱起孩子,對著孩子屁股就是一頓打,嘴裡還說著「我讓你打人,打到你記住為止」。

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根本理解不了父母是在懲罰他們的意思,在孩子的思想里,他們會認為「原來是可以打人的,因為爸爸媽媽也是這麼打我的」。

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把孩子帶到一邊,父母先平復一下心情,然後看著孩子的眼睛,並堅定的告訴孩子,「你的行為是錯的,不可以打任何人,你打別人,會讓別人受傷的」。這裡最關鍵的是要讓孩子停止正在進行的行為,這樣才能做到就事論事,也只有在這種場景下,孩子才能更明白我們所說的。

3、父母要起到表率做用

很多父母自己平時動不動就生氣,通過吵架和動手解決問題,一邊讓孩子不能打人,一邊對愛人動手。這雙標玩的不是一般的溜。絲毫沒有覺得自己正在寬以待己,嚴以律娃。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打人」是很多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如果我們父母起到表率做用,孩子打人的行為就會得到控制,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可以通過打人事件,教會孩子如何和他人友好相處,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其實,處理孩子打人本身也是對我們父母的情緒修鍊,不是嗎?

為人父母的應該先認識到你要教育的是一個未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認識打人小孩的父母,多是平時很少陪伴小孩,或者只是人在心不在的,非高質量的陪伴。這個請家長自行檢討。其實小孩打人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求得父母關注,只是方式用錯;小部分的是被虐打從而往外發泄。後者比較少吧,生在虐打家庭,真心不走運,投錯胎。現在的小孩誰不是捧在手心上溺愛,你說的奶奶被打還笑嘻嘻說沒關係,要換以前,哪能這樣以下犯上,目無尊長的?輕則扇幾個耳光,重則吊打。

比如我家小孩1歲半的時候出遊,同事過來逗他,這時同事自己的小孩1歲六個月看到了,立馬走過來,在毫無預警下伸手大力抓我兒子的臉,當場就抓傷了,從始到終他的臉色是冷酷的。後來回想起來小孩眼中確實是有怨氣,只是任何人都不會想到,一個一歲六個月的小孩會做出如此行徑。而他的父母,就是屬於人在心不在的陪伴:爸爸巨嬰,媽媽太累,老人主打。目睹這一幕的還有其他同事。後來有一位同事跟我說,她女兒以前也是這樣的,因為夫妻工作太忙,小孩隔代照顧,回家也沒有父母的親密陪伴,也是對其他小朋友存在攻擊傾向。後來她意識到這個問題,果斷轉移工作重心,多陪伴女兒,這種情況就減輕了許多。

小孩生來是沒問題的,是純真的,如果他有不良行為,其實也是父母的責任。童年,父母的作用太過重要,人類不是低級動物,生下來只管吃飽穿暖就可以撒開,如果可以這樣,個個小孩做留守兒童都無所謂了。缺乏父母的關愛是會導致性格問題和行為問題,你不知道這個,證明你這個父母當得不及格,但你能發現問題,證明還為時未晚,還能補考。


謝邀,我覺得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會有不同打人、咬人等不好的行為。建議家長了解下原因,從側面(或講故事引導的方法等)來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正確的行為。而且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心理不斷成長,在家長的不斷教誨下,應該是會有所改正的。家長不必過於憂慮,我家寶也是這樣的,現在四歲多仍然是會打爺爺奶奶包括爸爸,但是每年這樣的行為次數都是會逐年遞減的。不過我確實不贊成奶奶阻攔媽媽教育孩子的行為,這樣會慣著孩子心裡認為我打奶奶的行為是對的包括我媽媽說的話不一定是對的思想。


沒有,性格比較內向


不是媽,現在也沒有孩子。寶貝的小寵物會打架,也會有兇惡的一面。


兒童會在1歲作用開始出現攻擊性行為,2歲左右兒童間會出現一些明顯的敵意攻擊,學前期兒童發生攻擊性行為的頻率較高,

為什麼兒童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自身因素:學前期兒童認知能力差,歸因能力弱,另外學前兒童移情能力較差也就是換位思考能力較差無法正確的認識他人的行為,總認為他人行為帶有敵意性。

環境因素:1.家庭教養方式:家長過分專制給予兒童較多的懲罰;家長過分溺愛,在兒童出現攻擊性行為後聽之任之不管不顧。2.兒童通過觀看暴力視頻暴力節目等對於所觀看的暴力內容的模仿。3.家長或老師對於孩子的不公待遇使兒童產生了挫折心理,畢竟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直接原因是挫折。

預防和矯正衝突性行為的方法:

1.允許孩子進行合理宣洩,可以安排發泄的遊戲來滿足他們攻擊性衝動。

2.有意識的安排孩子進行合作、分享的遊戲,培養其助人、分享的親社會行為。

3.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使兒童有機會獲得更多不同角色的情感與態度,提高移情能力。

4.成人的榜樣效應,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不要在孩子面前無故經常發火,另外還要對孩子誠實守信,答應過的事一定要辦到。

另外給你安利一本書《傑瑞的冷靜太空》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小孩有手欲期,打人是具體表現之一。注意引導不要矯枉過正,我女兒在三歲半左右出現的,前面三四個月比較突出,過了半年就可以收斂,後來就不再願意打人了


昨天說了他兩句又是踹又踢,還揚言要hang死我,最後的結果是他哭的很慘。


小孩子有一段時間會打人咬人,很正常的,因為孩子在發育或者長牙的期間會有打人咬人這種正常的生理行為,但是家長要做正確的引導,不可以因為這是正常現象就寵溺孩子,要嚴肅的批評他,告訴他這樣做不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