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出現,只能說朱溫篡唐是一個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唐朝府兵制改成募兵制,藩鎮割據導致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唐初,一直實行的府兵制,有點像現在的義務兵役制度,朝廷為士兵提供土地,平時府兵為農民,戰時,府兵自備武器、馬匹出征,一切費用由府兵自己籌備,府兵屬於國家,不隸屬於將領,戰時發出動員令,指派將軍帶兵打仗;

但隨著唐朝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府兵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無法應付戰爭,府兵制崩潰,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實行募兵制,由各州府招募兵士,且有財政大權,這樣導致各州府招募的士兵成了各州長官的私兵,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之亂,就是藩鎮割據造成。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日益衰弱,藩鎮割據,唐王朝中央政府名存實亡。朱溫篡唐,直接導致了唐王朝的滅亡,各個藩鎮勢力蠢蠢欲動,相互攻伐,政權不斷更迭,出現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總之,朱溫篡唐只能是五代十國混亂局面出現的一個導火索而已,各位,你們認為呢?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時期,五代十國的領頭者就是朱溫,但我認為,五代十國並非朱溫篡唐引起,而是唐末藩鎮割據結果的自然延續。朱溫只是加速了這一歷史進程。

唐末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建立。朱全忠原名朱溫,曾參加黃巢農民起義,並為義軍重要將領,後叛變降唐,任宣武節度使。經過農民起義的衝擊之後,藩鎮勢力有所削弱。藩鎮之間勾心鬥角,相互攻戰,最後只剩下10多支割據勢力。

勢力較強的有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即朱溫,據今河南),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據今山西),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據今陝西鳳翔),盧龍節度使劉仁恭(據今河北北部),鎮海節度使錢鏐(據今浙江),淮南節度副大使楊行密(據今江蘇揚州一帶),西川節度使王建(據今四川成都一帶)等。在這些節度使中,以朱全忠、李克用勢力最為強大。

朱全忠消滅了一些藩鎮力量,初步統一了黃河流域,成為中原最大的割據勢力。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他廢唐哀帝李柷,自為皇帝,改國號為梁,都開封,改元開平,史稱後梁。後梁建立後,與時任河東節度使的沙陀貴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展開了爭奪河北地區的戰爭。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溫為其子朱友珪所殺。

朱友珪在位數月,其弟朱友貞以討逆為名,殺兄自立,是為後梁末帝。龍德三年(923年),衰弱不堪的後梁為李存勖所滅。後梁共歷3帝凡17 年,在五代中疆域最小。


講一個分析邏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闡述一個分析邏輯,那就是:任何天下格局大勢的改變,都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和所謂的表面導火索。分析天下格局的變化,不以任何單個個人的意志而轉移,只會隨客觀的綜合深層原因而轉移。這是前提。

回答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不能說五代十國是朱溫篡唐而引起,深層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唐政權走向衰落,進而天下勢力失衡,導致天下格局鬆動,格局被打破,朱溫只是個導火索。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6e00029501f07975fc", "vname": "", "vid": "4f5193aee9c4413b922dad4756fd815e",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68aa000d9d91241afa73",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666e00029501f07975fc",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281.96,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2919085}, "ultra": {"duration": 281.96, "h": 718,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3677491}, "normal": {"duration": 281.96,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9269058}}, "md5": "8bec27b7e2c1faf81842373bc1c330ad", "duration": 281.96, "file_sign": "8bec27b7e2c1faf81842373bc1c330ad", "thumb_uri": "666e00029501f07975fc", "vu": "4f5193aee9c4413b922dad4756fd815e"} --}

朱溫是個怎樣的人?

朱溫,本是個市井流氓,給地主家打長工,好勇鬥狠,論狡詐程度,甚至超過三國曹操。

社會底層的青年潑皮朱溫,跟隨黃巢起義造反,因作戰勇猛,慢慢成為黃巢旗下大將,後背叛黃巢投降唐朝,隨後又大敗舊主黃巢,被唐朝廷倚重,通過排除異己、壯大勢力,一步步獲得了唐朝的軍政實權,之後乾脆廢了唐的皇帝,結束了唐300多年的統治,自己一屁股坐上了皇帝之位。朱溫,如此就成了五代十國第一位皇帝,建立了後梁,同時也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大序幕。

朱溫結局怎樣?

朱溫有個好老婆,經常很多大事幫朱溫出主意,勸朱溫「戒色淡酒」,是個「賢內助」,當然朱溫也很疼愛老婆。朱溫老婆死後,不久朱溫就當上了皇帝。

朱溫當上皇帝之後,朱溫開始縱情聲色,荒淫至極,可謂是荒淫到了極點,連自己的兒媳婦都不放過,霸佔兒子的媳婦夜夜雲雨,而且是多個兒媳婦,多行亂倫之事。

最後,被親兒子殺死,用破氈子裹著埋在宮殿地下,61歲暴亡!一代皇帝的結局,就這樣草草收場。

峯子奇觀總結

從朱溫一生來看,從社會底層起步,靠好勇鬥狠起於亂世,靠狡詐無信而謀得皇帝寶座,當上皇帝之後其草根的劣根性暴露的一覽無餘。

朱溫在貧苦時,沒有釋放的天性,在他當上皇帝後,像山洪決堤一般統統釋放出來,好色、荒淫、亂倫、好酒、殘暴……最後死於親子之手,令人嘆為觀止!

喜歡關注「峯子奇觀」,問答路上一起交流!


謝邀!

在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文化最發達的莫過於唐朝了。從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到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前後近三百年時間,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法律等方面都有了最輝煌的時期。但到了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登基之後,唐王朝也走到了轉折時期。前期的唐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臣,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唐朝經濟展到了鼎盛時期,大詩人杜甫晚年寫下追憶的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但大唐江山正是從唐玄宗統治後期開始走向了衰落。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此後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更使衰落的唐朝雪上加霜。內憂外患層層疊疊,起義叛亂連綿不斷,輝煌的唐王朝最後走上了一條衰亡之路。

  黃巢起義加速了唐朝的滅亡,但黃巢起義爆發的原因卻綜合了多方面因素,這大概可以總結為三類:藩鎮割據、宦官專政和朋黨之爭,這些原因導致了政治的腐敗與黑暗,腐敗與黑暗又導致民不聊生,人民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得不為求生存而暴動起義,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官逼民反。水能載舟,又能覆舟,唐太宗認識到的經驗子孫們沒有長期恪守,最終,百姓的滔滔之水就將這個王朝傾覆了。

  在黃巢起義軍打到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大敗唐軍之際,朱溫也就在這時參加了黃巢起義軍,追隨黃巢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最終成為黃巢手下的一員大將。

  黃巢起義給朱溫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嶄露才幹的機會。第二年,起義軍轉入兩浙地區,攻克杭州,後又進軍福建,再克廣州,此後又北伐,最終攻克東都洛陽,然後乘勝破潼關,攻入唐都城長安。在長安建「大齊」政權,這時的朱溫已是東南面行營先鋒使,駐守在東渭橋(今西安東北),並招降了唐夏州節度使諸葛爽。後來又奉命轉戰河南一帶,攻佔了鄧州(今河南鄧州),從而阻斷了唐軍由荊襄北攻起義軍的道路,使「大齊」政權東南面局勢穩定下來。朱溫得勝回長安時,黃巢還親自到灞上犒賞三軍。接著,黃巢又調朱溫到長安西面,抗擊糾集起來的唐朝軍隊,朱溫又獲大勝,然後揮師擊敗了唐將李孝昌等軍。不久,朱溫受命任同州(今陝西大荔)防禦使,並攻下了同州,經過短短的五年的南征北戰,三十而立的朱三已經成了「大齊」政權的功臣,成為起義軍中的一員大將,但是順心的朱溫很快又陷入了困境。

  和朱溫隔河對峙的唐朝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有精兵數萬,他投降過起義軍,在唐僖宗逃到蜀地後號召各地將領圍攻起義軍時又重新叛歸唐朝。由於兵少,朱溫幾次戰敗,只得向黃巢求救,但書信總是被負責軍務的孟楷攔阻扣壓,再加上起義軍內部混亂腐敗,朱溫一籌莫展。 謀士謝瞳趁機進言獻策道:「黃巢起家於草莽之中,只是趁唐朝衰亂之時才得以佔領長安,並不是憑藉功業才德建立的王業,不值得您和他長期共事。現在唐朝天子在蜀,各路兵馬又逐漸逼近長安,這說明唐朝氣數未盡,還沒被眾人厭棄。將軍您在外苦戰立功,政權內部卻為庸人所制約,這就是先前章邯背叛秦國而歸楚的原因。」

  朱溫看謝瞳說的句句在理,正合自己的心意,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前途,便殺掉監軍使嚴實,率部投降了對面的王重榮。 唐僖宗在得到朱溫歸降的消息後,不禁大喜,興奮地說:「這真是天賜我也!」他似乎看到了復興祖業的希望之光。但萬萬沒有想到,引進來的卻是一隻真正的「狼」。唐僖宗喜過之後,立即下詔任命朱溫為左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還賜給朱溫一個名字:全忠。但朱溫並沒有完全忠於他,忠於唐朝,就像原來沒有忠於黃巢、忠於大齊一樣,而是完完全全地叛了唐朝、滅了唐朝。

  朱溫當初參加黃巢起義,並非為了什麼勞苦大眾的幸福,更沒有什麼替天行道的思想,而僅僅是出於一種圖富貴、出人頭地的私心,為的是以後做官衣錦還鄉,以此「回報」鄰裏對他的鄙視與輕蔑。在黃巢軍中無法混下去時,為了生存為了富貴前途,他聽從謀士謝瞳的計策背叛黃巢而投降了唐朝廷,在唐朝廷內朱溫的官職步步高昇,最後竟也做起了最高級的富貴夢:稱帝。而且,一步步實施起來。

  朱溫投降唐朝廷後,唐朝廷任命朱溫為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宣武軍節度使,但要等收復京城長安後才能去赴任。朱溫便與各路唐軍合圍長安,和昔日並肩作戰的兄弟軍隊兵戎相見。黃巢無法抵擋,只得退出長安,突圍後向南轉移,然後又奔向河南。黃巢在攻打蔡州(今河南汝南)時,唐蔡州節度使秦宗權投降,在黃巢死後,他取而代之,繼續反唐。

  這種朝秦暮楚、反覆無常的叛變行為不僅唐末存在,五代中也是比比皆是。亂世之中,什麼正義和良心都拋之腦後了,兄弟相殺,朋友反目,成了五代時期最黑暗的一面。 朱溫乘勝追擊黃巢軍,一直打到汴州,此後,朱溫便以汴州為他的根據地,汴州最後做了後梁的首都。 以後,朱溫又為解陳州(今河南淮陽)之圍,和黃巢軍作戰大小四十餘次,取得全勝。又與唐河東節度使的精銳騎兵合擊黃巢軍於郾城(今河南郾城),再敗黃巢軍於中牟(今河南中牟北)北面的王滿渡,黃巢大將葛從周等歸降朱溫。因為追剿黃巢有功,朱溫被加封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使相,封沛郡侯,後又進封吳興郡王,地位顯赫。所謂使相是一種合稱,使指的是節度使,相指的是宰相,而唐朝沒有宰相這一官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權就相當於宰相,所以朱溫此時稱為使相。

  因為追剿黃巢而立功陞官,又因為這個朱溫結下死敵,對立交戰直到他被兒子殺死,這個死敵就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在王滿渡朱溫與李克用聯合擊敗了黃巢軍後,朱溫邀請李克用到汴州休整軍隊。在一次宴會上,年輕氣盛、恃才自傲僅二十八歲的李克用喝了些酒之後,說了一些對大他四歲的朱溫有點不恭敬的話。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朱溫一怒之下就想除掉這個狂徒,那樣也會在將來少一個對手。朱溫在宴席上隱而不露,等李克用回到驛館,便命人放火圍攻。偏巧遇上狂風暴雨,李克用僥倖逃脫,幾百名士兵卻全部陣亡。這場雨大概是場雷陣雨,歷史上常將這些自然現象附會某人,說有神人相助。其實,當時正是夏日多雷雨的季節,朱溫趁烏雲壓城的黑夜動手,卻沒想到烏雲也能帶來雷雨和大風,救了李克用一命。

  朱溫成帝業得益於狡詐,但又受害於狡詐。殺李克用不成,反樹立了一個日後最大的也是最近的一個敵人。最後,後梁就是滅在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之手,父仇子報,朱溫的兒子敗在了李克用的兒子手下。 在黃巢敗亡之後,降將秦宗權繼續反唐,但卻到處騷擾殘害百姓,還妄自稱帝,並攻佔了河南的許多地方,成為與朱溫在中原較量的首要對手。朱溫雖然兵少,卻毫不示弱。一面派人到山東募兵壯大隊伍,一面向兗州(今山東兗州)的朱瑾、鄆州(近山東東平西北)的朱宣尋求支援。先後多次戰勝秦宗權的驕縱部將,尤其是在汴州北面孝村一戰取勝之後,秦宗權開始居於下風,並走向衰落,最後滅於朱溫之手。

  大敵已破,朱溫又狡詐地對付小敵,甚至對曾經相助的朋友也不放過。因為西面秦宗權的威脅已除,朱溫將目標對準了東邊,他製造藉口,誣陷幫他打敗秦宗權的朱宣誘他的兵士背叛他,在書信中對朱宣橫加指責,朱宣無法忍受他這種恩將仇報的行徑,回信中也毫不相讓。然後朱溫便抓住這些他自己製造的把柄,令朱珍、葛從周襲擊曹州(今山東曹縣),擊敗朱瑾兄弟,兩人僅以身免。

  緊接著,朱溫又將矛頭指向了淮南地區。原先的淮南節度使高駢在爭戰中被殺,唐朝廷任命朱溫兼淮南節度使、東南面招討使,遭到了淮南實力派楊行密(即十國之一的吳國的創立者)的反對,也受到佔有徐州(今江蘇徐州)的時溥的抵制,朱溫和他們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朱溫還是先集中兵力解決了西面的秦宗權。

  朱溫被唐僖宗任命為蔡州四面行營都統,負責對秦宗權的圍攻。不久,唐僖宗病逝,其弟弟唐昭宗李嘩繼位。朱溫此時並沒有立即進攻處於劣勢的秦宗權,而是四處擴張自己的勢力。派人北上,拉攏魏博兵變的獲勝者,建立起黃河以北東面的同盟者。又派大將葛從周北上救援被李克用圍攻的張全義,建立黃河以北西面牽制對抗河東勢力的同盟者。

  北方之患穩定後,恰好唐昭宗為促使朱溫早日解決秦宗權又加封他為檢校侍中,朱溫便順水推舟,調集大兵強攻蔡州。城破之時,秦宗權被部將拘拿送給朱溫。秦宗權被押到長安處死,朱溫則進封東平郡王,並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秦宗權勢力消滅後,西面之憂解除,朱溫又回師向東,對付時溥和原先逃脫的朱瑾兄弟。朱溫率兵攻克徐州,時溥及其家眷自焚於燕子樓。

  第二年,多次取勝的朱溫又與朱瑾兄弟大戰,以火攻取勝,最後擒殺朱宣,朱瑾逃奔楊行密。 經過多年的徵戰,朱溫掃清了一個個對手,完全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超過李克用成為最大的地方勢力。 從25歲參加黃巢起義軍,到光化二年(公元899年)攻太原(今山西太原)、佔榆次(今山西榆次)時47歲,朱溫二十餘年經營之後,羽翼豐滿,野心開始膨脹,下一個目標他瞄上了皇帝寶座。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劉季述等幽禁唐昭宗,立太子李裕為帝。次年初,與朱溫關係密切的宰相崔胤與護駕都頭孫德昭等殺劉季述,昭宗複位,改年號為天復,進封朱溫為東平王。此後,崔胤想借朱溫之手殺宦官,而韓全誨等宦官則以鳳翔(今屬陝西)李茂貞、邠寧(今彬縣、寧縣)王行瑜等為外援。這年十月,崔胤矯詔令朱溫帶兵赴京師,朱溫乘機率兵7 萬由河中攻取同州、華州(今華縣),兵臨長安近郊。韓全誨等劫持昭宗到鳳翔投靠李茂貞。朱溫追到鳳翔城下,要求迎還昭宗。韓全誨矯詔令朱溫返鎮。天復二年,朱溫在一度返回河中之後再次圍攻鳳翔,多次擊敗李茂貞。前來救助李茂貞的鄜坊節度使李周彝也被攔截而歸降朱溫。

  鳳翔被圍日久,城中食盡,凍餓死者不可勝計。李茂貞無奈,於天復三年(903)正月殺韓全誨等 20 人,與朱溫議和。朱溫挾昭宗回長安,昭宗從此成了他的傀儡。昭宗也深知自己的境遇,他對朱溫說:「宗廟社稷是卿再造,朕與戚屬是卿再生。」因此他對朱溫唯命是從。不久,朱溫殺第五可範等宦官 700 多人。唐代中期以來長期專權的宦官勢力受到了徹底的打擊。朱溫則被任命為守太尉、兼中書令、宣武等軍節度使、諸道兵馬副元帥,進爵為梁王,並加賜「迴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榮譽頭銜和御製《楊柳詞》5首。

  然而朱溫的目的是要取而代之。在任命他為諸道兵馬副元帥之前商量正元帥的人選時,「崔胤請以輝王祚為之。上曰:『濮王長』。胤承全忠密旨利祚沖幼,固請之。己卯,以祚為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正月,朱溫再次表請遷都洛陽(今屬河南),當昭宗「車駕至華州,民夾道呼萬歲。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又對他的侍臣說:「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朱溫把昭宗左右的小黃門、打毬供奉、內園小兒等200 餘人全部縊殺而代之以他選來的形貌大小相似的親信。「昭宗初不能辨,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後皆梁人矣!」

  遷都洛陽後,朱溫仍擔心 38 歲的昭宗有朝一日利用李茂貞、李克用等東山再起,就令朱友恭、氏叔琮、蔣玄暉等殺昭宗,借皇后之命立13 歲的李璠為帝,是為昭宣帝。為了推卸罪責,他在事前帶兵離開洛陽到河中前線去討伐新附於李茂貞的楊崇本。事後他回到洛陽演了一齣戲:「朱全忠聞朱友恭等弒昭宗,陽驚號哭,自投於地曰:『奴輩負我,令我受惡名於萬代!』癸巳,至東都,伏梓宮慟哭流涕。又見帝自陳非己志。」隨後,他殺朱友恭和氏叔琮以滅口。天祐二年(905)二月,朱溫又殺李裕等昭宗九子於九曲池。六月,殺裴樞、獨孤損等朝臣 30 餘人,投屍於滑州(今滑縣東)白馬驛附近的黃河,說是要讓這些自詡為「清流」的官員成為「濁流」。

  朱溫迫不及待地要廢唐稱帝,令唐宰相柳璨、樞密使蔣玄暉等加緊籌劃。柳、蔣一則認為「魏晉以來,皆先封大國,加九錫殊禮,然後受禪,當次第行之」。再則認為「晉、燕、岐、蜀,皆吾勍敵,王遽受禪,彼心未服,不可不曲盡義理,然後取之」。因而建議朱溫按部就班依例而行。天祐二年十一月,昭宣帝任命朱溫為相國,總百揆,並進封魏王,以宣武等 21 道為魏國,兼備九錫之命。這本是柳璨等為朱溫正式稱帝鋪設的一塊跳板,可是朱溫認為是柳璨等人有意拖延時日以待變,怒而不受此命,先後殺蔣玄暉、柳璨等人,進一步加快了奪權的步伐。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溫在表面上由唐宰相張文蔚率百官勸進之後,正式稱帝,更名為朱晃,廟號太祖。改元開平,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唐朝滅亡。升汴州為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建為東都,而以唐東都洛陽為西都。廢 17 歲的昭宣帝為濟陰王,遷往曹州濟陰囚禁。次年二月,將其殺害。


關於五代十國,很亂的一段歷史。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我空間翻一下,我在寫這些。還請留下寶貴的意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