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你愛理不理,明天的我你高攀不起。

一度被認為「草根」的安踏,悄然之間已脫胎換骨。

一、371億,安踏重磅宣布

安踏,一個國人眼中的平價運動品牌,這次徹底顛覆了大家的對它的印象。

月前,安踏突然宣布,以高達40%的溢價收購芬蘭體育巨頭Amer Sports,交易總價46.6億歐元,摺合371億人民幣。

Amer Sports成立於1950年,員工超過8000名。也許我們對它不太熟悉,但說起它旗下的始祖鳥

、薩洛蒙、威爾遜等品牌,很多人就如雷貫耳了。

如果實在有人沒聽過這些品牌,不要著急,這並不代表你孤陋寡聞,而是它們太過高端。下面這張圖是始祖鳥在天貓旗艦店的售價,一件外套2.6萬,看完後筆者也陷入了沉思……

總之,在這次大手筆收購後,安踏高端化與全球化的野心暴露無遺。而在它前面的兩座大山,耐克和阿迪達斯已後背一陣發涼

二、從晉江殺出一條血路

福建晉江,一個彼時名氣甚小的縣城,從1990年開始,掀起一陣猛烈的運動鞋風暴。

1991年,陳棣鎮的丁和木、丁世家、丁世忠三父子順勢而為成立安踏運動品,用意「安心創業,踏實做人」。

與安踏同時成立的,還有德爾惠、喜得龍、金萊克,如今它們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慘不忍睹。

1999年,安踏80萬簽下孔令輝作為代言人,又豪擲300萬在央視打廣告,這是它一年的全部利潤。

當時晉江鞋企主要以貼牌生產為主,丁氏父子卻投入重金打造自有品牌,外界一片看衰聲。

面對質疑,丁世忠怒斥道:「是知道安踏的人多,還是知道孔令輝的人多?」

丁世忠賭贏了,第二年悉尼奧運會,孔令輝一舉奪得冠軍,安踏由此一炮打響,銷量迅速飆升,從1999年的2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12.6億。

2007年,安踏上市,融資超35億港元,創下中國本土運動品牌在港募資最高紀錄。

2008年奧運會時期,國內眾多運動品牌不知聽到什麼風,紛紛加大生產力度,沒想到一夜之間,整個市場形成囤貨危機,損失慘重。

而安踏卻穩住陣腳,在全國各個城市猛開店鋪,不僅解決了囤貨,而且還實現了對老大李寧的反超。

2009年,阿迪達斯與中國奧委會的合約到期,耐克、阿迪、李寧等十多個品牌商對下一任贊助虎視眈眈。最終,安踏以刷新奧運贊助商記錄的6個億中標,外界嘩然。

丁世忠態度無比堅決,面對家族強烈反對,他在會上激動得破口大罵:「××,還有沒有比這個資源更好的?沒有?那就做這個!」

事實證明丁世忠又選對了。從此之後,中國健兒在奧運會上像開了掛一樣,金牌拿到手軟,安踏的名聲也越打越響。

三、在國內已無敵手

超越李寧之後,安踏在國產老大的位置上越坐越穩。

創始人丁世忠曾說,過去十年,安踏做對了幾件事:

第一是堅持安踏品牌的大眾定位;

第二是贊助中國奧委會,讓安踏與中國站在一起;

第三是從品牌批髮型公司成功轉型為品牌零售型公司;

第四是單聚焦、多品牌的品牌矩陣;

第五是創新。

靠著單聚焦戰略,安踏瞄準中低端市場,在中國一、二、三線城市開了超過1萬家門店。

上市十年,安踏營收、利潤增長5倍以上。2017年,安踏總營收166.93億元,而同年,李寧、361度、特步營收分別為88.74億元、51.58億元和51.13億元,安踏幾乎相當於三家之和。

2018年6月,安踏市值高達1300億港元,相當於李寧+特步+361度之和的三倍,僅次於耐克和阿迪達斯,位列行業全球第三。

直到這時,人們才發現,安踏和追趕者的差距越拉越大,它在國內已經再找不到對手了。

四、不做中國耐克,要做世界安踏

371億拿下Amer Sports,這已不是安踏第一次進軍海外。

早在2009年,安踏就收購了義大利運動潮牌斐樂。彼時,斐樂虧得底褲都找不到了,但安踏接手後,短短几年就扭虧為盈。

收購前,斐樂僅60家店,收購後門店飆升至1248家,2017年,它的營收逼近50億大關。

嘗到甜頭後,安踏提出「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發展戰略,開始全球買!買!買!

2015年,安踏完成對英國戶外休閑、登山運動品牌Sprandi的收購;

2016年,安踏斥資1.5億元收購高端滑雪品牌Descente在中國的業務;

2017年,安踏全資收購童裝品牌Kingkow(小笑牛);

同年,安踏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經營戶外品牌KolonSport(可隆)。

目前,安踏已有9大品牌,覆蓋低、中、高端市場,涉及專業、兒童、戶外、休閑運動等每一個領域。

當別人都專註於自身品牌形象的時候,安踏早已將目光放到集團發展,品牌擴張的層面。

正是這種戰略眼光成就了安踏的今天。

原創: 政軍

(本文為電商報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