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因為發現人類社會是如此的不盡如意,而感到自己更加適合遁入孤獨,那麼你就是一個不能長期忍受孤獨的沉悶壓抑的人,尤其在你年輕的時候。對此,我建議你養成這樣的習慣:把部分孤獨帶人社會交往中,學會在人羣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不要立即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過在意別人所說的話;勿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是道德還是才智上;對於他人的看法,應加強鍛煉自己無動於衷的冷漠態度和感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品質的一個最切實可靠的方法。

假如,你做到了這些,那麼即使你生活在眾人當中,也不會與他人有過多的聯繫和將往:你和他們的關係將是純粹客觀的。這一預防措施將使你與社會保持必要的距離,不至於離得太近,而且也能保護你與社會保持必要的距離。

以上為原文,鄙人愚鈍暫時只能看懂字面意思。能否請大家舉幾個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擁有「無動於衷的冷漠態度與感覺」的人是如何為人處世的?不勝感激!


這是一種心境,而有這種心境的人一般也不會表現出來。不過在網路上,我可以坦誠的說,我就是那種人。我在初中高中人緣都很不錯,初中時代還屬於和很多人都很交心的那種,那時我是一個傾聽者,並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讓自己認為自己真的對這些人懷有同情。高中的時候我仍然有很多玩樂的朋友,但是如果有人想吐露心事什麼的,我都假裝聽不懂,不理解,或者提前躲開,也就是不再進行精神層面的交往。我對於周圍人的不幸也有些無動於衷了。順便提一下,初中和高中我都是在畢業後馬上就把所有同學的聯繫方式刪掉了,qq也拉黑了。

至於原因,其實就和叔本華所說的一樣,不過那時我還沒接觸叔本華。只是覺得人的本質過於讓人失望,所謂的坦誠也不過是足以欺騙過自己的程度而已,真正能認清自己的人很少,更不會去找別人傾訴了。

而所謂的不孤獨也就是被謊言所包圍。聰明的人是不屑於這樣的現實的。
覺醒時孤獨, 沉淪時庸俗.
叔本華的話語是儘可能讓人明白,沒有什麼隱喻暗喻,例如像歌德的浮士德那麼多的不加說明的引經據典,你說能看懂表面意思不懂深層含義,但要是沒什麼深層含義呢,叔本華的哲學是為孤獨的人寫的,你有沒有想過為何無數像叔本華智慧極高的的人得出的結論截然相反呢,作為智慧平凡的大多數你不太可能駁倒任何一個人,那麼我們就想定是有某種智慧之外的因素,性格特質,經驗,我為何會對叔本華一見如故,部分是為智慧所折服,但聰明的人那麼多,如康德,我體會不到這樣的感情,但最重要的是因為性格氣質極像,我原以為我很懂叔本華,但隨著經驗的增加我對他的話語有更加切身的體會,我做不到更進一步解釋其含義,只能讓其經驗,如果還感覺不太理解,可能是性格氣質,隨筆的理解與智商關係不大。我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痛苦無聊,我喜歡一個人生活,我抑鬱,敏感脆弱,這都教不會,我們每個人都以其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可能你想說我的夢想高於現在的生活,但你的環境與基因卻決定了一切,它們成就了你,夢想都是這兩者的產物。找與你性格氣質相像的哲學家,你總會理解的更深。

我並不贊成叔本華說的這種無動於衷的冷漠態度和感覺。

如果現實舉例,那就是:我根本不會逛知乎,不會和人討論問題,不會來回答你的問題

叔本華把所有的知識搞在自己的肚子裏,殊不知和人討論的意義。

孤獨甚至孤僻是叔本華個人特質。

和他人討論不僅能讓我接觸新的觀點新的想法新的世界觀有益於我拓寬眼界,而且能使我教到許多良友。

我認為人必須學會忍受孤獨,就是在不與人交往的時候不會感到焦躁無聊等等。但是人是一個社會動物,她必須與社會環境外界保持聯繫。

既能與自己安熱相處,又能與他人積極交流,這是我個人從叔本華的觀點吸取到並形成的自己的想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