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華每年的搶人大戰都非常激烈,不管是前期的夏令營、金秋營、冬令營、競賽決賽現場,還是最終的高考,每一階段,清北都力爭「搶」到更優秀的學生。

 本文作者:鄭也夫

一、進入招生組的學生

  北大各招生組是由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以下簡稱招辦)統一領導和管理,每年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設一個總部,市、縣根據多年來該地中學和高考成績情況適當派駐招生組。名牌中學多的、生源好的地區招生組規模就大。

  招辦人手不足,所以會從學校抽調行政人員和院系教師及在校學生。對參與招生的學生有如下選擇偏好,一是高年級本科生,二是本科就在北大的研究生,三是生源地學生,特別是名牌中學考上北大的。

  不同的學生進入招生組渠道不同。有從老鄉群獲得消息,經介紹加入;有通過已在招生組的社團同學邀請加入;也有報志願時便被邀請從大一開始加入;還有因報考時認識了所在市招生組負責人,後主動聯繫該負責人而加入。

  招生工作並不輕鬆。參加北大招生組的學生、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都是義務勞動。那麼,對於這樣一份在短期內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義務勞動,學生們參加招生的動機是什麼?不同學生加入的原因各有差異,主要有:

 能公費報銷回家;滿足對招生過程的好奇心;基於人情關係的幫忙,特別是與招生組老師的關係;為個人簡歷增加一道經歷;通過招生拓展人脈;當年報考時曾被清華招生組「坑過」,希望能為後來者現身說法,提供經驗;懷揣自己的理想主義和招生理念,希望能夠得到踐行;為北大和中學母校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爭奪目標與落地前的準備

  北大的競爭對手是清華,兼顧港大和港中文。每年招辦會先組織一次行前大會,介紹往年的招生情況和問題及解決方案、分享招生感受和技巧、發放招生宣傳材料、強調招生紀律等。

  招生爭奪最重要的目標是省文理科狀元,其次是文科前五或前十,理科前十或前二十;另一目標是控制本省招生分數線,最好能比清華高一分,這主要是針對理科,文科不作要求,因為北大文科招生人數比清華多,最低分數線每年基本上都會更低。

  招生不是高考成績出來前後的工作,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招生組落地前,招生爭奪戰已經打響,一般是從學生進高二開始,這期間主要有幾件事:

一是重點中學寒暑假的返校宣講,宣講人基本是該中學或地區剛考上北大的學生,目的是通過師兄師姐或者老鄉的身份溝通感情,介紹和宣傳學校。

二是在高三時,到各知名高中,根據學生前兩年的成績以及最近幾次模擬考或大考的成績統計高分層。這一階段主要是跟學生和家長保持聯絡,同時通過中學校長、年級長、班主任了解學生們對北大和清華的傾向,爭取讓高分學生報名參加博雅計劃。

三是在高考結束後,對來北大參加博雅計劃和自主招生筆試與面試的學生,招生組會組織一系列活動來加強聯繫,但是不同省份的招生組形式不同。與學生和家長在這一階段保持良好的關係有利於從他們那裡了解到清華給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加分或降分力度,從而能使北大適當調整招生爭奪戰略,反之於清華亦然。

三、落地後的招生爭奪

  高考成績出來前幾天,招生組就需要到達駐地,到達後成績出來前是和清華競爭的一個寶貴時間段。

  筆者2015年所在的招生組提前兩天到達。先是前往A市三所重點關注中學,拜訪校長、副校長、高三年級長和「尖子班」班主任,了解有可能上線的學生的估分情況、院校和專業傾向。有的招生組也會直接和學生聯繫,詢問估分情況。有的會舉辦答疑會或宣講會。有的招生組則不會有太多行動,宣講會在成績出來後舉行,因為這時考生才知道他在全省的排名,才能結合自身情況去了解學校和專業。

  高考成績出來這一天對於招生組而言十分重要,這一天北大與清華要在三個方面搶時間。

一是拿到高考成績。儘管教育部在2011年3月底曾發出通知,要求地方教育部門確保高考數據信息安全,凡需要階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個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但在絕大部分省份,兩校都會提前知道成績,只是不同省份渠道不同。有的是通過招生組老師過去幾年的招生中與考試局裡的人建立起來的私人交情,這屬於最高機密,學生組員不清楚究竟如何提前拿到成績。有些地區的中學校長或家長會更早得知成績和排名,信息甚至更具體。有的省市招生組能提前拿排名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名單,因此需要在放榜後以最快速度向名單上的考生打電話確認成績,從而迅速整理出排名。

二是確定文理狀元並在第一時間見到。2015年筆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狀元是從一個私立學校出來的黑馬,當時清華招生組比北大搶先一步接觸到他,此後北大便一直處於被動的追趕局面。

三在爭取比對方先接觸到前十名的考生。為了能第一時間接觸到高分考生,有些招生組會在出成績當天下午邀請有希望上線的學生前來參加講座或分享會,並盡量把時間拉長,類似於將考生「圈留」起來,最好能夠等到招生組拿到成績,並阻止考生前往對方招生組駐地。但筆者2016年、2017年所在的招生組並沒有這樣做,只是在得知考生排名的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考生,邀請考生和家長前來駐地了解學校和專業情況。

  成績和排名塵埃落定後便進入北清兩校爭奪學生最激烈的階段,也是學生和家長與兩校招生組談判的階段。

  整個流程包括與上線考生接觸、介紹學校和專業信息、確定考生意向、簽訂合約、贈送紀念品、拍照、組織活動。中間會根據考生的不同情況,包括名次、家長和親戚的意見、清華招生組的行動而採取不同的策略。

  爭奪最激烈的是省狀元,其次是理科前十文科前五。對於省狀元,兩校的策略相同,比的是誰最先接觸到並「控制」起來。2015年,筆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狀元由清華先接觸到,並迅速將其帶離該省,為其買了去往北京的機票,並且制定了一系列在北京的行程,以此讓其無法與北大招生組接觸。當時北大招生組的應對策略是不停地向該狀元及家長發簡訊,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希望能得到和他見面的機會。

在得知他的航班後馬上買了該航班的票跟上北京,通過不斷地爭取最後終於獲得了與該學生見面的機會,見面後的策略是不再說服,而是帶他參觀北大,參加他感興趣的講座和專業。不過最後該狀元還是去了清華。

2015年筆者所在的招生組可以說是完勝,出分當晚很快簽了9個同學。清華招生組因此也比較著急,開始反攻。反攻的策略是砸專業,對於一些學生用經管和建築來吸引,這種用專業吸引的方法北大也使用,但只會針對名次靠前的考生,一般是用光華、經院、數學、元培來吸引。對於狀元或省前二,如果招生組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將學生招進來,會動用到中學、學生家長單位乃至地方政府關係,清華在動員工作上比北大略勝一籌。

  影響北清兩校爭奪激烈程度的還有中學和學生家長的態度。有的中學長期以來與北大或清華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如若中學和清華關係更好,那麼這個中學的學生可能更多地會選擇清華。另一個兩校需要展開拉鋸戰的對象是學生家長,尤其是排名靠前的。有的學生家長會因學生的排名談條件:專業和金錢。不過這屬於少數現象,一般是狀元和省前三才有這個籌碼。總體上提錢的家長是少數,而且北大招生組對於學生家長提的條件是有底線的,筆者所在的招生組並無專項經費給狀元。狀元們拿到的錢由幾部分構成:省市的獎學金和北大新生獎學金以及部分地區企業贊助,另有部分院系的新生獎學金,如光華管理學院。

  網路上有一種偏見,即農村的高分考生更會因經濟原因跟招生組談錢,實際並非完全如此。家長不分農村城市、貧窮富有,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前途,只是可能會因刻板印象或親人朋友的觀點及專業熱門程度來影響孩子做決定而已。在這個過程中,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即無論學生是文科還是理科,是否有興趣,家長大多希望學生學習金融、經濟、管理類專業。理科生的情況相對好一些,部分理科生會願意學基礎學科。整體專業選擇偏好與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氛圍息息相關。

  2015年筆者遇到兩個這樣的學生,一個是想學社會學,一個是想學化學。前者在和北大簽約後為了躲開家長,便一直和招生組的老師和師兄師姐在一起,每天等到天黑再回家,避免和家長爭吵專業選擇,最後如願進入北大社會學系。後者是一名省理科第二名,在清華那邊了解情況後又到北大這邊諮詢,確定到北大學化學。中學和家長因為這個成績選擇讀化學而不是經濟、金融類專業而可惜,因此一直在極力勸說並施加壓力。學生為了對抗,和北大確定後選擇直接遠行出遊,但最終還是在晚上11點多被家長連夜召回。筆者不清楚中間清華招生組做了哪些工作,但學生在回來後,家長便連夜帶著他到北大招生組致歉並讓學生去了清華。

  這些現象折射出大部分學生對於專業和個人的興趣的認知不足,多數是挑選一個分數夠得上又不會太吃虧的專業,這時容易受到專業熱門程度和親朋好友的影響。有的學生和家長比較尊重招生組老師的建議。招生組的老師一方面會根據你的成績給出你的專業選擇範圍,另一方面也會根據你的能力提出建議。

四、參與招生的感受

  R同學第一次參加招生,對於北清兩校招生爭奪戰,他說:「我感覺有失風度,有辱斯文。但如果從實際的角度來講,兩家爭奪是很正常的,在這種體制下你不爭的話可能就招不到好學生,所以是情理之中吧。但是爭得太過分的話就不太好,感覺還是有點走在違法與不違法的邊緣。我覺得有一個好處就是它對考生有利的。北大清華相爭,考生反而會得到利益最大化,如果是兩家不爭的話,就相當於沒有競爭吧,學生話語權會少一點。清北相爭學生的話語權可能更多一點。」

  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我們提供充分的信息,讓家長和學生自己去做判斷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但在實際過程中,為了爭奪排名靠前的考生,提供信息和建議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盡各種努力去爭取和說服他們選擇北大。中間遇到談條件的家長,彷彿是把學生當商品,儘管不喜歡這種行為,但依然要爭取。

  整體上看,北清兩校各有著明顯的招生風格,清華有著過人的動員和洗腦能力。其實,兩校在招生過程中都是弱勢的一方,排名靠前的考生和家長才是最為強勢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