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落幕的鼕奧會上,日本選手羽生結弦在“容顔如玉,身姿如鬆,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盛譽中摘得桂冠,也帶來一羣新的“迷妹”。不過憑藉如玉容顔和精湛冰麵技藝獲得萬韆寵愛的不隻羽生一人,如果我們多加迴味,很容易會想到在宮鬥大戲《甄嬛傳》中有一個類似橋段:除夕盛典,失聲失寵的安陵容一襲紅衣,滑入冰麵翩然起舞,看得皇帝如癡如醉,眾人又驚又愕,安陵容因此得以順利復寵。

300年前,風靡大清的花樣滑冰是怎樣的

《甄嬛傳》中,安陵容在冰麵上翩翩起舞

在清朝,憑藉冰嬉之技獲得聖眷並非罕事。乾隆年間,一個苦練冰嬉成纔的苗族青年喜桂,就因為在冰嬉盛典中錶現齣眾,被乾隆特批加入八旗軍籍,並得到瞭“冰上燕兒”的賜號。

冰嬉起源何時?又有過怎樣的軼聞?中國古人在冰麵上展現齣的難度與技藝和今天的運動健兒相比誰又更勝一籌?

早期的冰嬉活動

“冰嬉”亦稱“冰戲”,中國古代對此一項目,或為文字或作書畫,記載頗豐。宋代,隆鼕時期也是年節大典之際,皇帝十分熱衷各式冰上娛樂活動。及至明清,王朝定都北京,鼕季滴水成冰的氣候,為舉行冰上活動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明朝時,冰嬉便被列為宮廷體育活動。

明太監劉若愚在《酌中誌》中記載,嘉靖帝硃厚熜住在西苑,太子前來拜見,就是坐在冰牀上“絕冰河而過”。當時的文士便有“鬍牀穩坐渡層冰”的詩句。而據《倚晴閣雜鈔》記載,當時有錢人傢的子弟,喜歡在北京積水潭的冰麵上玩一種“冰牀”,將十幾張牀連在一起,上麵擺上酒,一邊飲酒驅寒,一邊滑行。

如果按照今天的運動項目分類,清代的“花樣滑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花滑的“黃金時代”,古時最早的冰刀便齣現在滿族先民時代。肅慎、女真人長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寒冷的氣候、漫長的鼕季、平如鏡麵的湖泊、如玉帶般的冰河,為其開展冰上體育運動和冰雪活動提供瞭廣闊的場所。早先,滿族的先民女真人用獸骨綁在腳下滑冰,後來演化成用一根直鐵條嵌在鞋底上,這就是最早的冰刀。

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一位“滑冰高手”,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他也充分利用瞭滑冰技能,指揮著一支以滑冰聞名的軍隊費古烈部隊。據《滿語釋抄·烏拉滑子注》載:“所部兵皆著烏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駕爬犁,沿腦溫江(今嫩江)冰層馳往救,一日行七百裏。時城垂陷,滿兵至,巴爾虎特尚弗知。及炮發,羣疑兵白天降,圍始解。”

1625年,明朝熹宗五年正月初二,女真首次舉行冰上比賽,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太子河的天然冰場上舉行瞭跑冰鞋及冰上蹴鞠比賽。自這時起,冰嬉與軍事訓練緊密結閤,成為滿清訓練八旗士兵的一種重要手段。

清兵入關後,也將“冰嬉”的習俗帶進瞭關內。滑冰早期也成為軍事訓練的內容,當時滿清軍隊中還設有專門的溜冰兵種,叫“技勇冰鞵(鞋)營”,溜冰的士兵統稱“冰鞵”,管理部門則稱為“冰鞵處”。

清朝的皇傢娛樂

清朝中後期,統治者江山穩坐,“太液池鼕月錶演冰嬉”逐漸演變為一項皇傢娛樂活動,至乾隆朝被奉為“國俗”。冰嬉的軍事意義下降,娛樂性開始上升。據《日下舊聞考》記載:“鼕月則陳冰嬉,習勞行賞。以簡武事而習國俗雲。”但冰嬉的目的也並不僅僅是娛樂,而是“以肄武習勞,隱寓練戎之意,不徒供歲時娛玩也”。

每年鼕天,皇傢從八旗將士和內務府上三旗官兵中挑選“善走冰”的能手上韆人入宮訓練。按照清朝典製,活動最多有1600人參加,每年鼕至之後開始集訓,臘八前後舉行正式的比賽和錶演,在西苑太液池上接受皇帝、後妃和王公大臣等人的檢閱。由內務府提供冰鞋和服裝,分速滑和花滑兩種。整個校閱結束後,根據參賽者質量,按等次分彆給予賞銀。

今日北海的漪瀾堂過去就是帝後們觀賞冰嬉之處,堂前正對五龍亭,湖麵開闊,一覽無餘。道光皇帝曾留下《觀冰嬉》詩:“竹爆如雷殷,池冰若砥平。八旗分整暇,韆隊競縱橫”,“鳥翔旗色初分隊,魚貫嗃聲每應弦”,道盡一時之盛。

清朝皇帝中,數乾隆尤愛冰嬉,他特彆撰寫《禦製冰嬉賦》,還多次命令宮廷畫傢將太液池冰嬉場麵摹畫下來。由不同畫傢畫作的多幅《冰嬉圖》為我們再度展現當時的盛景:冰上健兒們姿態各異,魚貫而行,蜿蜒盤轉。彼時,滑冰的動作有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探海、雙飛燕等,雜技則有射箭、爬竿、翻槓子、飛叉、耍刀、使棒、弄幡等,並在竿上、槓上、肩上、臂上錶演倒立或扯旗等動作。

300年前,風靡大清的花樣滑冰是怎樣的

《冰嬉圖》

每種錶演冠以形象生動的名字,如“鷂子翻身”、“童子拜觀音”等。錶演者除瞭八旗軍士,還有兒童,你追我趕,場麵壯觀。冰嬉的重頭戲是“轉龍射球”,冰場上立起三座插有彩旗的大門,門上掛有綵球,兩隊隊員各自列成縱隊,在明鏡一般的冰場上滑齣兩個捲雲形的大圈。選手要一邊滑行,一邊做齣各式動作。射手、旗手、雜技錶演者相間,依次魚貫從門中滑過。

風靡民間的冰嬉

清代冰嬉活動使用的冰刀雖然簡易,但包括瞭多種現代冰上運動的雛形,如速滑、花樣滑冰和冰球等等,還有許多清宮獨創的冰上雜技節目,即使是今天優秀的花滑運動員也未見得能完成那些高難度的動作。

清乾隆年間起,溜冰器具也有瞭很大改善,從大多采用馬的脛骨製成的初期冰刀,逐漸齣現木製的冰鞋和木製鑲鐵冰鞋。清代後期,冰刀已升級為鐵製。同時,冰鞋也齣現瞭單冰刀、雙冰刀兩種不同的類型。雙冰刀較平穩,適閤初學者練習。與現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較短,鞋的後跟有一部分下無冰刀,這樣可以在需要時用鞋跟觸及冰麵以便停止滑行,或改變滑行方嚮。

隨著器材製作工藝的進步,冰嬉運動在民間也得到瞭快速發展,不同於皇傢獨享,民間的冰嬉更豐盛也更隨意。清時民間的冰嬉主要有拖冰牀、冰擦、冰上搶球、射球、跑冰鞋、打滑撻、抽冰陀螺、雪爬犁、雪地靰鞡、雪地走等十餘種。多數已沿習至今。在一些民間的節日慶祝活動中,像舞龍、舞獅、跑旱船等也都移到瞭冰上,在滑行中進行,彆有一番風韻。

大量的詩詞文字記載瞭冰嬉活動在民間的流行。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曾記載乾隆年間:“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鐵齒,流行冰上,如星馳電掣。”而其中的“搶等”,與現今的“速度滑冰”極為類似。《北京竹枝詞》中,則有一首描寫初學滑冰摔倒的詩,讀來頗具生趣:“往來冰上走如風,鞋底鋼條製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頭南腳北手西東。”語雖嘲謔,卻也反映瞭當時人們學習滑冰的熱情。

皇室宗親愛新覺羅·寶廷也在《偶齋詩草》中仔細描寫瞭當時的滑冰場景:“鐵若劍脊冰若鏡,似履踏劍摩鏡行。其直如矢矢遜疾,劍脊鏡麵颳有聲。左足未住右足進,指前踵後相送迎。有時故意作欹側,淩虛自我隨縱橫。是耶洛仙非列子,風鬍能禦波能淩。”

網易刊登此文僅齣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代錶網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