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期間,黑龍江省七臺河市成爲備受關注的焦點。

40多年前,一位叫孟慶餘的教練在這裏開始從事滑冰運動。後經幾代人的努力,這座不足70萬人的小城,出現了楊揚、王濛、孫琳琳、範可新4位冬奧冠軍、3位特奧會冠軍、10位世界冠軍,16次打破世界紀錄,獲得7枚冬奧會金牌,獲得177枚世界級金牌,被稱爲中國的“冬奧冠軍之鄉”。

如今,走在七臺河大街上,隨便問一位市民,他們都聽說過王濛是礦工的女兒,範可新家是修鞋的,市中心不遠處有條楊揚街……2019年“短道速滑冠軍館”的落成,讓這些運動員真正成爲了家鄉的地標。

一座小城的蛻變

七臺河市位於中國東北邊陲,完達山山脈西端,倭肯河和撓力河蜿蜒而過,一年有4個月氣溫在零下20℃以下,爲開展各種冰上運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到倭肯河看看,就知道爲啥七臺河出冠軍了,河面上全是滑冰的。”一位網友這樣說。

冰雪覆蓋的冬天,下至四五歲的孩子,上至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會走到冰上去、雪中去,享受冰雪運動帶來的快樂。當地人對冰雪運動的熱愛,已經成爲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的確,2月中旬的下午4點過,氣溫已經降至-20℃,但市區北面的桃山湖冰雪樂園,仍有許多家長帶着孩子在玩雪滑梯、越野車拉雪圈、雪地摩托、騎馬等項目。

而在桃山湖冰雪樂園旁的山湖路與沿河街交叉口,“短道速滑冠軍館”巍然聳立。該館2011年建成,剛開始作爲城市觀光塔建設。爲迎接2022年冬奧會,擴大七臺河短道速滑項目優勢,七臺河市委市政府將觀光塔整體打造成了短道速滑冠軍館,2019年改造完成對外開放。整座塔共8層,第二層爲孟慶餘和歷代教練影像展示,第三至五層分別是楊揚、王濛、張傑展廳。

在誕生冬奧冠軍之前,七臺河是一座因煤而生、緣煤而興的工業城市:1910年勃利煤田的發現,七臺河由煤礦業而興起;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開始大量開採七臺河煤田,爲這座偏遠小城帶來了持續的生機;1983年七臺河晉升爲省轄市,與雞西、雙鴨山、鶴崗並稱爲“黑龍江四大煤城”。

據七臺河政府官網介紹,近年來,七臺河持續推進發展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醫藥、先進製造等“六大產業”,加快城市轉型振興。

而隨着世界冠軍的不斷產生,冰雪旅遊也成爲七臺河轉型發展的選項之一。

一位新晉冬奧冠軍

王濛退役之後,範可新成爲七臺河短道速滑運動的領軍人物。

2月5日,在首都體育館舉行的短道速滑項目混合團體接力決賽中,範可新與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張雨婷不負衆望,奪得金牌;2月13日晚,範可新和隊友韓雨桐、曲春雨、張楚桐、張雨婷,獲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賽銅牌。

成名前,範可新的父母在七臺河市區開了一間修鞋鋪。剛開始訓練時,由於家境貧寒,範可新甚至買不起一雙2500元的冰鞋,小時候還在路邊撿過廢品。如今,範可新的父母已在幾年前搬進了嶄新的“冠軍樓”。

據範可新的鄰居路女士介紹,“範可新的父母這兩年歲數大了,不再修鞋了,北京冬奧會期間,他們被接了過去。”

2月13日晚,範可新與隊友進行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決賽。看完比賽後,範可新的哥哥範恩玉向記者表示:“作爲哥哥很爲她驕傲。”

範恩玉說,範可新之前訓練的時候都儘量不讓家人看,因爲那種場面看上去太辛苦了。

一位短道速滑奠基人

七臺河短道速滑項目取得如今的成就,離不開孟慶餘。在他33年教練生涯中,培養出了數十位冬奧冠軍和世界冠軍。

孟慶餘遺孀韓平雲女士介紹,範可新小時候家境不好,從小營養不良,到隊後孟老師對她關愛備至。“當時很多老師說她身體素質不行,讓她退役,但孟老師堅持讓她留了下來,爲她改善營養調理身體。”

孟慶餘1951年出生於哈爾濱,1969年隨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來到七臺河新建礦場當採煤工人。當時他利用工餘時間練習滑冰,還代表七臺河拿到了合江地區滑冰比賽冠軍。由於孟慶餘不善言辭,只會埋頭苦幹,工友給他取了個外號叫“莽子”。2006年8月2日,孟慶餘帶着小隊員駕車從七臺河趕往哈爾濱的路上,不幸遭遇車禍去世,終年56歲。

1974年,孟慶餘被招收到七臺河體校,成爲一名滑冰教練。他沒事就琢磨冰刀冰鞋,還把結婚時親友送的穿衣鏡拿來給隊員矯正姿勢。

彼時,孟慶餘經常帶隊員到野外的倭肯河滑冰,每天晚上掃冰到八九點鐘,第二天凌晨一兩點再起來澆水。那時候孟慶餘焊了一個大鐵桶,下面打了很多眼,還在後面放一塊大抹布,水流下來後抹一遍冰面就比較平整了。

有時候孟慶餘凌晨回家,韓平雲看到他身上都是冰花,不理解是怎麼回事。後來才知道,東北晚上-30℃,鐵桶裏的水澆着澆着就凍住了,要用棍子攪拌一下,水花濺到身上馬上就結冰了。

孟慶餘後來帶着重點班隊員到哈爾濱練習滑冰,安排的上課時間往往在凌晨或半夜,因爲白天場地要給省隊專業隊員訓練。當時範可新就是其中一員。

韓平雲記得,有一年過年放假,其他隊伍都走了,把孟慶餘高興壞了,“因爲整個冰場都是他的了,從早上一直滑到晚上”。

“今年冬奧會我還在想,如果孟老師還在的話,就不是範可新一個人,應該是成批成批的冠軍誕生了。現在七臺河直接爲國家培養短道速滑運動員,不用經過省隊,真的挺自豪的。”韓平雲說。

一對接力培養冠軍的教練

2002年2月16日,七臺河運動員楊揚在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獲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軍,實現了中國運動員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

楊揚的啓蒙教練董延海如今回到七臺河,擔任短道速滑特色校總教練,他和妻子張傑都是孟慶餘的學生。

董延海介紹,楊揚是他帶的第一批孩子。“那時候(上世紀70年代末)沒有室內滑冰場,都是在野外滑冰,倭肯河、桃山水庫都去過。野外很冷,而且冰面不平,七臺河運動員繼承了礦工不怕喫苦、抗疲勞的精神,敢於和大自然作鬥爭。他還記得小時候跟着孟慶餘在室外訓練場澆冰的場景。“有時候白天上學,凌晨三點鐘就要起牀,拉着大鐵桶澆水,一會兒桶裏的水結冰了,就要用耙子攪拌一下,冰涼的水濺到身上就成了冰塊,小時候手和臉都凍壞過。”

董延海的妻子張傑目前擔任七臺河職業學院短道速滑訓練中心主教練。張傑獲得過1991年、1993年兩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冠軍和1993年世錦賽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軍,是七臺河市第一位短道速滑世界冠軍獲得者。

現在,經常會有小學員從四面八方慕名來到七里河。七臺河市業餘短道速滑學校重點班教練李國鋒說,來滑冰的孩子,家庭貧困的佔三分之一,學生來的時候唯一成本就是買個冰刀。

一套體教融合模式

滑冰已然成爲七臺河地方文化的一部分,高水平運動員的不斷出現,與七臺河市實行的體教融合模式不無關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七臺河市建立了短道速滑特色校、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基礎班-少兒短道速滑業餘體校重點班-黑龍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隊的梯隊式培養模式,形成了從學校到專業隊、從業餘到職業的培養、輸送和選拔機制。

自去年以來,通過創建“省隊市辦”基地,黑龍江省短道速滑青年隊落地七臺河,使這裏的短道速滑訓練由地市級半專業隊伍提升爲省級專業訓練隊,開通了直接向國家隊推送優秀運動員的通道,叩開了直通國際賽場的大門。

據統計,七臺河市現有在訓運動員500餘名,教練員20餘名,在速度滑冰、跳臺滑雪、單板滑雪等六個大項目中,已向國家和省輸送300餘名優秀運動員,在全國短道速滑項目註冊運動員確認人數達1300餘人,是全國短道速滑項目後備人才儲備最充裕的城市。

“全市中小學體育教學把冰雪項目列爲必修課程,努力爲冰雪人才‘金字塔’做大底盤。”七臺河市教育局副局長呂國東說。

從2014年開始,七臺河市將滑冰納入中考,體育學科80分總分中,滑冰佔40分。這也使滑冰得到教師、學生及家長的更多重視,越來越多學生走上冰場。

(成都商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