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條形音響的還原效果


短答案:有條件就選擇5.1的形態吧

長答案:

先看片源效果,如果片源推出了杜比全景聲的版本,並且片源中也大量使用了「topfire」的配置和效果,那麼使用全景聲的soundbar,肯定要比5.1音響,體驗更豐富的全景聲效果細節。

一般來說,5.1片源的片子,分別配上5.1音響和迴音壁,肯定是5.1音響的體驗要優於迴音壁的。正如其他答主說的,soundbar只是沒有外在環境條件,而選擇的折中方法。

題主如果考量還原效果的話,這裡分為幾點了

  1. 電子方面,每個聲道的失真度,功率輸出,頻響曲線是否寬泛
  2. 喇叭單元方面,頻響特性表現方面,失真,相移等
  3. 建聲方面,和聽音環境還有設備擺放位置有關

前兩點和設備本身的設計還有成本相關。一等價錢一等貨,品牌設計背書加成等方面。

第三點和題主本身的聽音環境相關。


雖然沒聽過迴音壁,但我還是篤定標準5.1效果好!


講真,迴音壁看著單元多。但是能做好的廠家非常少。

哪怕是迴音壁的始祖yamaha的頂級7.1.2的那組質感也不見得比同價位的5.1實體箱子好。

迴音壁的最大價值無非在於家中短時間內無法重新裝修排線的委曲求全的一種折中方案。

迴音壁的效果就是第一耳驚艷,但是經不起推敲。一旦體驗過同價位的5.1實體箱子之後就會越發覺得迴音壁的發聲和定位來的虛。


低端物理5.1吊打萬元迴音壁還是沒壓力的。迴音壁就是個折中方案,免去步線的煩惱。但對房間要求高,不然形成不了反射效果。

而公放加音箱可以分開購入的,先買臺差不多的公放,一對音箱和低音炮,組個普通2.1。有的還能把電視設置成中置音響。之後有錢在加後置,實現5.1。只要公放支持解碼,有插口擴展就行了。能解決一下錢包不夠的煩惱。

怎麼看都是買公放划算。迴音壁就是代替下電視而已。效果還是比電視好的。基本上5000以內的就足夠了,帶dts,杜比,全景聲解碼。在貴就是智商稅了。在怎麼折騰也達不到物理5.1的效果。

如果不嫌麻煩和亂。我見過有人買了一套索尼五千的多那個5.1組合套裝。做好擺放位置記號,看的時候就擺出來,線就暴露在地上。不看的時候把音箱放到電視兩旁就行了。

就是這套,輕巧方便。佔地也小。擺電視兩旁還有點裝飾效果。


瀉藥了!你們吹牛逼怎麼就那麼一本正經呢?!?!如果單論迴音壁的還原度,在可以正常使用的環境下。雅馬哈ysp5600在聲場定位度可以超過3000元雅馬哈5.1衛星音箱的。但是他需要再買個低音炮。大法的st5000增強天空聲道,整體聲音定位很模糊,超過不了5.1的定位。

如果你不談聲音定位,談音樂效果的話,基本同價位迴音壁都是被傳統喇叭吊打的存在。除了某些賣裝逼的品牌外。

這些體驗都不僅是展會聽的,而是在實體店聽的。因為展會的空間太大,一個聲音出去就回不來了。和家裡環境相差也大。

順便一提,藍牙和wifi的迴音壁的物理定位就不提了,但是這類機器還是比較適合獨棟,公寓房那麼多信號,今天不堵明天買個小音箱都有可能衝突。唉


音響這東西,沒什麼太大花頭,一般就是箱子越多越好,箱子越大越好,單元越大越好。當然,這裡的大是正常的大,不是來個擡槓的說房子那麼大或者來個80寸單元。500塊DIY音箱吊打2000的藍牙音箱很正常的。


這其中有一個跨代的問題,DD/DTS屬於90年代DVD的標準格式,受限於DVD容量,為了裝入多聲道,必須對信號進行壓縮。DD/DTS壓縮方法不同,但碼率接近,每省道大概64k/s到128k/s的水平,損失很多音頻細節。但這並不影響作為環繞聲必須的聲道分離度。所以單獨論效果,傳統的獨立音箱播放DD/DTS定位和臨場感是吊打真實迴音壁產品,更別說市面很多所謂迴音壁根本就是兩個聲道做成一個長條音箱,利用更加落後的SRS技術(VCD時代代表)模擬出模糊的寬聲場。

真正的迴音壁最早是YAMAHA發布,當時有幸試聽了一下,還是HD時代。在規整的房間內的確有點效果,但和真實的對聲道比還是差一點。後期全景聲加入和各種自動檢測調教技術,聽過一款BOSE自帶迴音壁技術的液晶電視,音效的確很嚇人,要求不高的普通用戶的確可以省了安裝的麻煩,當然,價格也很嚇人,四十幾寸液晶電視售價兩萬六,而且畫質很糟糕。剛上市不久的BOSE的700迴音壁就搭配一個類似頭戴耳機的測試MIC,用戶第一次用需要戴著坐在觀賞位置上進行測試調整。可以獲得更加準確的定位效果,但BOSE還是知道迴音壁的極限,可以加錢補一對無線環繞來增加後方聲道的準確度,低音本來也夠,但還是提供一個無線低音炮供選配。

辨別真迴音壁和假迴音壁的方法是數喇叭路數,幾個聲道依然需要幾路喇叭。而目前真正掌握迴音壁技術的也就那麼幾家,SONY,YAMAHA,BOSE等,奇了個怪,這幾個都有自己設計生產的喇叭單元。

有條件,想得到更好的聲音包圍感和定位,還是布線上標準影院吧,現在都全景聲時代了,哪怕退而求其次用HD音效也是很好效果的。別搞無線,盡量走線,以後會知道無線其實更麻煩的。迴音壁產品只適合無升級慾望,無法布線,湊合用一下的人。


同價位的物理5.1肯定吊錘迴音壁,哪怕是全小音箱。

中高端迴音壁會有天空聲道,這個算是少數的優勢,不過稍微好點的功放你也可以自己弄成5.1.2。

如果是和各大品牌的西裝系統比的話,那迴音壁的旗艦大概和分體的乞丐版落地系統差不多。

像雅馬哈ysp5600 索尼st5000 三棒n950這種都屬於迴音壁裏的大boss,後兩個還自帶無線環繞音箱,但是論效果和雅馬哈賣五六千的F51西裝比都不一定佔便宜。

談價格和定位更加慘,很多品牌的最低端5.1套裝價格都比迴音壁旗艦貴。


簡單粗暴的理解一下:迴音壁是通過反射達到或者接近實體音箱的5.1的聲場效果。而5.1的衛星箱本來就是實物。一個是類似虛擬,一個是實物,孰優孰劣顯而易見。

我認為迴音壁就是前置三個音箱位置比較靠近的小型音箱,加上低音炮和環繞以後,實際上也就是個受限比較大的小型5.1系統,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接近普通小型5.1系統或者說沒有效果上區別,但是在佈置的時候隨著環境的不同,迴音壁的侷限性真的很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