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普遍的知能水準、對科技的掌握程度,以及天然資源的豐沛與否,都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因素。然而即使有了這些,如果「人民品格」無法合乎現代化國家的要求,則不僅個別組織管理困難,國家整體競爭力也會因此受限。

 

這些品格包括誠實、公平、守信用、負責任、守法重紀、公私分明、團隊精神、不投機取巧、對別人的禮貌與關懷、以互相尊重為基礎的溝通能力等。而虛心學習的意願、能力與習慣,似乎也可以列入品格的一部分。

 

先進國家的許多管理理論與實務,如果不易移植到後進國家,其原因不僅是泛泛的「文化差異」,而極可能是屬於文化中的「人民品格」問題。

 

例如分權、授權及各級人員的自主管理,是現代管理中常強調的作法,然而這些作法顯然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前提假設上。如果各級人員普遍缺乏責任感,其聰明才智又都用於投機取巧,則分權與授權之後,肯定亂象叢生。甚至即使不刻意分權,組織也必須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源於監督控管,如果監督控管者本身品格也有問題,則組織規模稍大,運作就會產生困難。

 

又例如組織內的溝通協調。有效的溝通與協作,是建立在大家對組織目標的認同與對彼此的尊重上。如果大部分人只顧追求自己的利益或表現,毫不關心整體共同的未來,則必然各行其是,難以發揮團隊的力量。此外,企業間的分工合作,一定會產生「交易成本」,如果社會中投機主義盛行,交易成本,以及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所付出的管理成本必然十分可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