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


我認為羅生門就是警醒我們不要輕信他人。別輕信、別輕易站隊、別輕易表態,因為世上許多事都可能是羅生門。

1

最近網上又出現了反轉新聞,或者叫「打臉」新聞比較恰當一點。 有個叫「春秋兩不沾」的女網友,在微博發求助視頻,視頻裏她泣不成聲,一張整容臉哭得是大雨滂沱。她宣稱遭男子郭某楠威脅和性騷擾,轄區派出所卻不予受理。相關視頻點擊量達到5000多萬次。 涉事男子郭某楠個人信息、聯繫方式、家庭住址被泄露,他以及他的家人被蜂擁而至、要為「春秋兩不沾」主持正義的網友騷擾、辱罵、恐嚇。 內容我看了,實在不堪入耳,我活這麼大,我都不知道罵人、表達惡意,竟然有這麼多歹毒的說辭。

當事男子非常委屈:我只是維權,我沒有騷擾。我沒什麼錢,但女朋友過生日想送點好的。花了一千塊錢跟她買項鏈,結果是假貨,多次聯繫對方,要求退貨卻被拒絕。

但前幾天真相有點撲朔迷離,因為雙方各執一詞,「春秋兩不沾」面對炒作的質疑回應:「不是炒作,哪個女孩子會拿這種事炒作」,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又贏得了一波網友的倒戈力挺。 最後給事情定調子的馬鞍山公安局花山分局的警情通報。

辱罵郭某楠的網友,馬上掉轉槍頭辱罵「春秋兩不沾」。

2 在事情沒有定性之前,這是典型的「羅生門」。 什麼叫羅生門呢? 我第一次知道這次詞是看了日本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講的是一個武士被殺害,轟動社會。

官府調查他是怎麼死的,但被死者的妻子、死者的鬼魂、目擊者樵夫、以及被指控為兇手的強盜,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推卸自己的責任、掩飾自己的過失,都開始敘述一個美化自己、對自己有利的故事版本。

比如死者的鬼魂不肯承認自己比武決鬥中輸給強盜,宣稱自己是自殺的;目擊者樵夫貪圖小便宜,偷走了屍體上值錢的短刀,他的證詞隱瞞了這件事,為了隱瞞這件事,他也不說自己其實躲在樹叢後面目睹了案件全過程。 這裡面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樵夫是為了明顯的利益隱瞞事實,但死者的鬼魂說的話是與自己的利益相悖的。按道理來講,他指出強盜是兇手,才能為自己報仇,可是他卻為殺人兇手開脫,宣稱自己是自殺的。他的動機不是利益,而是自尊。《社會心理學》把這種動機叫做「自尊動機」,人是很奇怪的動物,有強烈的美化自我、合理化自己行為、維持和增強自尊的需求,有時候把自尊看得比利益更重要。 瞭解人性的這一個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理解他人的行為邏輯。

《羅生門》是豆瓣電影TOP250,排在192位的經典高分電影,沒看過的小夥伴可以找來看看,黑澤明的電影都很深刻。

這個故事不止告訴我們,不能偏聽偏信,它更進一步告訴我們,兼聽也不一定明,因為所謂「真相」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姑娘,有時候越兼聽,越困惑。 後來「羅生門」一詞被用來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的事件。 比如在這件事中,涉及到「春秋兩不沾」、郭某楠以及轄區派出所三方,他們都可能說謊。「春秋兩不沾」可能為了炒作、漲粉,變成帶貨網紅而撒謊,郭某楠可能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而撒謊。如果這份警情通報是轄區派出所出的,我可能還會繼續觀望,因為轄區派出所也是利益相關的一方,也有可能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而撒謊。 警方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這份警情通報之所以讓我信服,是因為這是馬鞍山市公安局花山分局城裡調查組,會同市局督查、法制等部門連夜取證,並邀請檢察院介入的調查結果,這個配置,轄區派出所也是被調查的對象。

讓第三方、第四方介入是為了保證調查組的中立和公正。

3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是記者出身的,記者是需要調查真相的人。 《羅生門》這部電影對我影響很大,從業之初,我就提醒自己: 別輕信,因為世界上很多事都可能是羅生門。每個接近記者的人,幾乎都是想利用記者的話語權達成某種目的,每個面對記者的人,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所有人、所有機構都可能因為自己的利益撒謊,輕信、輕易站隊,容易被別人當槍使。

後來從業時間越長,經歷越多,我越發堅信這一點。 做自媒體了,雖然我知道蹭熱點閱讀量最容易上去,也最容易漲粉的,可是我也不太喜歡追熱點,不管是社會新聞還是明星醜聞。 首先,每個當事人、當事機構都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性地說謊; 記得當年郭德綱和曹雲金的師徒翻臉事件嗎?作為局外人,非親歷者,只聽雙方說辭,又怎麼分辨誰是誰非呢? 其次,我們和真相之間隔了很多個信息生產的環節,經過這些環節之後,最後呈現的事情樣貌和真相之間有多少偏差,我們不知道。

比如我們可能是從某個自媒體或者某個大v、或者某個媒體那裡得知事情的,這個描述可能是二手、三手、甚至四手的信息,其中有多少是未經證實的消息、多少是帶著偏見的主觀臆斷,多少是被當事人利用和誤導,我們無從得知。 記得去年的「國人瑞典旅行被拖出酒店、扔進墳場」事件以及之後的一系列反轉嗎?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第三,不同的人、不同的機構,影響力和話語權是不同的,這裡面帶來一種不平等,強者可能仗著話語權和影響力,壟斷了事情的解釋權。他們會讓自己的故事版本成為流傳最廣、最有影響力的版本,不知情的人會把這個版本當成真相,但事實未必如是。但我們會因此無法窺見事情的全貌。 所以我告訴自己別輕信、別輕易站隊、別輕易表態。如果一定要表態,一定要審慎的態度,批判性地檢視所有重要信息點。

因為不止是新聞事件,刑事、民事案件,感情糾紛,甚至兩個小朋友打架,都可能是羅生門。

在人人都能發聲,每件事都可能藉由網路搞得天下盡知的時代,以後肯定還會有層出不窮的「打臉新聞」、「反轉新聞」,作為一個理智的、有判斷力的人,不管別人如何撩撥情緒,如何狂帶節奏,永遠記住:別輕信,別輕易站隊、別輕易表態,因為世上許多事都可能是羅生門。

END-

推薦閱讀:

2019.8.12 | 感情越來越好的戀愛,是怎麼談的??

mp.weixin.qq.com

文章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分享成長方法論和生活思考,為了堅持日更,想了個狠招,斷更一天就罰自己發500塊紅包給大家,歡迎關注。


羅生門其實真的不難理解

黑澤明的手法與鏡頭語言並不複雜,比較專業的,或者資深影迷都會在觀看的時候,去尋找之後很多電影人致敬的源頭,而對於理解這個電影本身,並不需要拿著一種對待莎翁或者魯迅那種態度去觀賞。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咯。

電影故事分兩個空間,過去的空間發生了一件殺人案,死了一個,衙門告狀一個,跑了又被抓到衙門一個,還有一個旁觀,就是後來的敘述者。

現在的空間裏是三個人,一個敘述者,其他兩個戲份不多,不過也是可以解讀的,分別代表著某些人性了什麼的,電影中延伸主題的慣用手法。(到底代表什麼,延伸什麼主題,這個就是私人感受了,我也不便誘導,都有道理,猜的都對)。

對於這個案件,四個人物講出四種版本,每個版本都是將自己放到偉光正的角度寫的,或者是有所隱瞞。

比如這個山賊的版本就展現了他自己的江湖豪氣。

電影的目的就是講——每個人都會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說對自己有利的謊言,孰真孰假,只有看客才能看的明白,但在我們生活裏,大家都是親歷者,所以我們都活在謊言編織的世界裡。

結尾是影片的升華部分,雨過天晴,二人又重新相互信任,大叔抱著孩子離開了羅生門的那個鏡頭,展現出人性的光輝驅散了利慾私心得虛偽迷霧,人類又獲得了新生……

(這段臺詞好中二啊哈哈哈哈哈)

這個鏡頭……唔……怎麼說,的確很有韻味,打光佈景與運鏡都很美,可惜當時的拍攝條件能做的太少,跟現在的鏡頭不能比,所以畫面不夠精緻,這個原因我也解釋過,可以理解。

所以呢,羅生門是個寓言故事,很簡單,但藝術嘛,觀看理解的過程同時也是創作的過程,所以理解的孰多孰少,都有各自的道理,代表著各自的的觀念,但是如果誰說自己的理解纔是正確的,那個人絕對是看了不知道哪個博主答住阿婆主的解析。

當然這句話也是說給廣大觀眾的,看電影嘛,有圖開心的,有圖思考的,無論什麼目的,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這種理解與學識無關。

電影的價值,就在於它映襯著你的內心,這也是現代電影理論所探究的東西,世上有無數電影,有些電影甚至根本沒有主題沒有情節,但請不要說你看不懂,當你真正看進了那些畫面,心理產生了失落,興奮,迷茫……對你來說,這些感覺,就是那部電影的價值所在。

當然,如果你抱著想讓別人覺得你牛逼的目的,那就可以像我一樣,學一學電影史,電影理論,鏡頭語言,劇作理論,大師研究……然後將自己的審美強行塞到主流文化裏,然後忘了自己當初看電影的興奮,忘了當時看星爺的屎尿屁,看著看著怎麼就能哭了呢?


《羅生門》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故事,但導演安排卻很巧妙,電影當中,不僅有三個人敘述的焦點,也有三人在描述一個事實,但是每個人事事都有遺漏,而且三個人的角度當中都有他們對對方的看法。在這些跌沓起伏的內心戲的交織之下形成了《羅生門》這麼一部傑作。


下面我來分享其中一條我最喜歡的敘事線,是以死去的武士的角度來還原這件事的。






在女巫出場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反差已經降低了很多,預示著這時候審問已經進入了下午,大概已經是下午 4 點多鐘。這時候女巫出場時,太陽光已經沒有那麼高了,天上的雲沒有那麼亮,女巫帶來了陣陣的陰風。





黑澤明在這裡給女巫的臉畫上了這種淡妝以後,居然用出了一種慘白。


然後我們又被導演拽回了這麼一個午後的日光的場景。





在場景下,男主人公武士坐在陰涼裏。這實際上和上一個鏡頭裡面,武士自述他在一個陰風慘慘的地獄當中受苦是一致的,導演並沒有把它放在一個光天化日之下。現在面龐沒有,導演只是給了他一個背景。









女人在這個時候,往往有一種動情的姿態,在這種光線的調度之下,讓人感到了目眩神迷。這個就是多襄丸勸導她,你不要跟著那個男人了,跟著我走吧。就在這個時刻,女人展現出了一種目眩神迷的動搖。


因為對於新的主人來說,這個搶走了她的主人來說,她將仍然是一個嶄新的玩偶,原來的主人已經不可能再要她了,因為在這個玩偶身上承載了屈辱的記憶,但是對於新的主人來說,她是一個戰利品。戰利品是有可能得到主人的垂青,從而再升格到神的地位。


所以黑澤明這個傢伙真的是個直男癌,在電影劇本裡面說了一句話:女人都是軟弱的,女人基於自己的生存地位,總是會選擇跟著強者走,因為強者很有可能把她帶入到一個強者的地位上去。而在這個弱者的,也就在這個武士角度,他不僅不再是強者,而且反而會被拽入更失敗的境地去,所以這個女人的選擇是相當的明顯的。


作為觀眾這個時候是會選擇原諒這個女人的,脫離了權力地位,政治地位,我們來談道德是耍流氓。假如說這個女人不做強者的附屬的話,她就叫做弱者的附屬,而這個弱者的附屬,因為其失敗的屈辱,會加倍虐待這個玩偶。


但是一定要記住,這個視角是失敗者的視角。在失敗者的視角,他所失去的東西顯得那麼的珍貴,而且在強者的引誘下,在另外一個強者的引誘下,這個玩偶居然再一次煥發了生機。對於弱者來說,對於失敗者來說,這是又一次屈辱的打擊,所以武士並沒有說話,女人確實背叛了他。但是弱者處在這種弱勢的地位,他的地位強化了他的記憶,強化了他的屈辱記憶。


所以在武士的敘述當中,女人展現了那麼美的一個姿態,但實際在客觀角度上來看,這個女人什麼姿態,等一下我們就見到了。








我們都被導演給騙了。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3 篇內容

鹽選專欄

《羅生門》逐幀分析:破解黑澤明的作品控制思路

王晶 「知乎」攝像藝術類知名 Live 主

¥1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01-1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一切都是夢一切都是夢

這部電影和小說我都看了,也就是所謂的原著黨。《羅生門》講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它圍繞一個殺人事件展開,將鏡頭對準目睹這個事件的普羅眾生。以他們對這一事件的敘述,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性的複雜,最主要的是,表現出人性的陰暗面。故事講述一個強盜垂涎於一個武士妻子的美貌,將武士的妻子玷辱了。後來發現武士死掉了。圍繞武士的死出場的主要人物有四個人,強盜、無意中看到事件過程的樵夫、一個遊方僧、武士的妻子,作者還以戲劇性的手法,大膽加上一個,即死去的武士復活的靈魂。問題的關鍵在於:武士是怎麼死的?面對這個問題,每一個人對此的回答都不能證明他們的說法是公正無私的。武士將自己形容成一個高大的武藝高強的人,他的威武震攝了武士,並征服了不馴的武士的妻子;而在武士的妻子的敘述中,卻將強盜與武士形容成兩個膽怯的懦弱者,至於自己的被辱,是因為無法反抗強盜的暴力,她敘述的重心一直都在表現自己,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貞婦。而還魂武士的敘述中,卻將妻子描繪成一個淫蕩而且要強盜殺掉自己丈夫的狠毒女人。對於這三個核心人物的敘述,沒有人能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到底誰說的纔是與事實無誤。觀眾很容易會想到,他們,出於各自的需要,似乎都在極端地美化著自己與貶低著另外的兩個人。為瞭解決這個問題,作者以另一個所謂的全知視角,設置了無意中目睹事件的樵夫這樣一個角色。然而看起來似乎相對敘述了客觀事實的椎夫,卻又被一個無賴式的人物揭穿,因為他指出樵夫毫無疑問雖然看起來象是說了實話,但是在武士身上插著的一把鑲有珠寶的刀卻不見了,它去了哪裡了呢?它被樵夫佔有了,這樣看來,即使看起來與自己沒有多少利益衝突的樵夫,他所陳述的話,與其偷盜的行為對照,又有多少成分,是值得信賴的呢?故事到了這裡,原想將事件弄個水落石出的觀眾,不得不再次循環到最初的迷惑。故事即將結束,每個人都期望出現的真相變得越來越令人費解。武士之死成了一個永解破解的迷。在這種景況下,黑澤明又在電影中以一個悲觀的遊方僧的眼光,來給這種黑暗的世界以一個看似光明的未來。遊方僧、無賴、樵夫在羅生門下躲雨,他們對整個事件進行了一種局外人的分析,但是毫無結果。他們最後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一個棄嬰,受到無賴揭發的樵夫,將這個棄嬰抱回了家撫養,而悲觀的遊方僧從中看到了光明希望。這個時候雨過天明,遠方顯現了明亮的天空,照耀著羅生門地獄般的破房子,一絲睹光照亮了天際,故事就此落下帷幕。在這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中,黑澤明所要極力向觀眾展示的,是一個人性的錯綜複雜的目的。至於貫穿始終的線索,亦即武士的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恐怕沒有一個人能給出一個完滿的答案。在這種無奈的結局中,黑澤明欲圖告訴觀眾一個問題:由於人性的複雜陰暗,我們所看到的許多事情的表面之下,也許永遠無法找到客觀的答案。每一個人都出於一種或大或小的自我美化目的,而在有意地貶低別人。由於人物的敘述出場是線性的,所以無法對整個事件進行現場的對質。黑澤明這種不將故事講清楚卻反其道將故事進一步模糊的藝術手法,竟然成為這部電影最傑出的創作核心思想。除了別出心裁的敘述視角,與深遂的思想啟示性而外,黑澤明在電影鏡頭的處理上的手法毫無疑問也是超一流的。強盜拉著武士妻子的手穿越樹林的那一段,節奏與光影的完美和諧就象一曲交響的樂章,在推進情節的發展節奏上,可謂完成得張馳有度,永遠讓人充滿了期望的、解開迷團的懸念,即使觀眾這種想法被導演一一化解並開始領悟贊同導演迂迴曲折的用意時,亦不感覺唐突與荒誕,而是愈加地使電影豐滿並使觀眾陷入某種思索。黑澤明可謂是製造迷宮的藝術大師,對於這樣一部充滿了智慧與天才的作品,我所能表達的,無非只有強烈持久的尊敬。他可以稱得上電影史上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大人物。


這部電影和小說我都看了,也就是所謂的原著黨。《羅生門》講述的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它圍繞一個殺人事件展開,將鏡頭對準目睹這個事件的普羅眾生。以他們對這一事件的敘述,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性的複雜,最主要的是,表現出人性的陰暗面。故事講述一個強盜垂涎於一個武士妻子的美貌,將武士的妻子玷辱了。後來發現武士死掉了。圍繞武士的死出場的主要人物有四個人,強盜、無意中看到事件過程的樵夫、一個遊方僧、武士的妻子,作者還以戲劇性的手法,大膽加上一個,即死去的武士復活的靈魂。問題的關鍵在於:武士是怎麼死的?面對這個問題,每一個人對此的回答都不能證明他們的說法是公正無私的。武士將自己形容成一個高大的武藝高強的人,他的威武震攝了武士,並征服了不馴的武士的妻子;而在武士的妻子的敘述中,卻將強盜與武士形容成兩個膽怯的懦弱者,至於自己的被辱,是因為無法反抗強盜的暴力,她敘述的重心一直都在表現自己,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貞婦。而還魂武士的敘述中,卻將妻子描繪成一個淫蕩而且要強盜殺掉自己丈夫的狠毒女人。對於這三個核心人物的敘述,沒有人能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到底誰說的纔是與事實無誤。觀眾很容易會想到,他們,出於各自的需要,似乎都在極端地美化著自己與貶低著另外的兩個人。為瞭解決這個問題,作者以另一個所謂的全知視角,設置了無意中目睹事件的樵夫這樣一個角色。然而看起來似乎相對敘述了客觀事實的椎夫,卻又被一個無賴式的人物揭穿,因為他指出樵夫毫無疑問雖然看起來象是說了實話,但是在武士身上插著的一把鑲有珠寶的刀卻不見了,它去了哪裡了呢?它被樵夫佔有了,這樣看來,即使看起來與自己沒有多少利益衝突的樵夫,他所陳述的話,與其偷盜的行為對照,又有多少成分,是值得信賴的呢?故事到了這裡,原想將事件弄個水落石出的觀眾,不得不再次循環到最初的迷惑。故事即將結束,每個人都期望出現的真相變得越來越令人費解。武士之死成了一個永解破解的迷。在這種景況下,黑澤明又在電影中以一個悲觀的遊方僧的眼光,來給這種黑暗的世界以一個看似光明的未來。遊方僧、無賴、樵夫在羅生門下躲雨,他們對整個事件進行了一種局外人的分析,但是毫無結果。他們最後在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一個棄嬰,受到無賴揭發的樵夫,將這個棄嬰抱回了家撫養,而悲觀的遊方僧從中看到了光明希望。這個時候雨過天明,遠方顯現了明亮的天空,照耀著羅生門地獄般的破房子,一絲睹光照亮了天際,故事就此落下帷幕。在這部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中,黑澤明所要極力向觀眾展示的,是一個人性的錯綜複雜的目的。至於貫穿始終的線索,亦即武士的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恐怕沒有一個人能給出一個完滿的答案。在這種無奈的結局中,黑澤明欲圖告訴觀眾一個問題:由於人性的複雜陰暗,我們所看到的許多事情的表面之下,也許永遠無法找到客觀的答案。每一個人都出於一種或大或小的自我美化目的,而在有意地貶低別人。由於人物的敘述出場是線性的,所以無法對整個事件進行現場的對質。黑澤明這種不將故事講清楚卻反其道將故事進一步模糊的藝術手法,竟然成為這部電影最傑出的創作核心思想。除了別出心裁的敘述視角,與深遂的思想啟示性而外,黑澤明在電影鏡頭的處理上的手法毫無疑問也是超一流的。強盜拉著武士妻子的手穿越樹林的那一段,節奏與光影的完美和諧就象一曲交響的樂章,在推進情節的發展節奏上,可謂完成得張馳有度,永遠讓人充滿了期望的、解開迷團的懸念,即使觀眾這種想法被導演一一化解並開始領悟贊同導演迂迴曲折的用意時,亦不感覺唐突與荒誕,而是愈加地使電影豐滿並使觀眾陷入某種思索。黑澤明可謂是製造迷宮的藝術大師,對於這樣一部充滿了智慧與天才的作品,我所能表達的,無非只有強烈持久的尊敬。他可以稱得上電影史上化腐朽為神奇的偉大人物。


羅生門是講對錯和人性的。在天災之下,大家為了活下去,做什麼都沒有錯。老嫗知道拔死人頭髮是不對的,但那人生前乾的也是噁心勾當,老嫗以此安慰自己,心安理得的對惡人施暴。老嫗說:「我跟她一樣,都是走投無路呀,我想她也會原諒我的。」後,家將譏笑一聲。笑的是她的藉口,然而,家將以惡治惡,拔下老嫗衣物,認為自己在行使正義之事時,卻又做了和老嫗同樣性質的事。這就是人性啊。不過我們還是要充滿正能量。最後來首詩:

羅生門下,竹林叢中;

他們理直氣壯,強取豪奪;

他們為了私慾,編織謊言;

披著生存的外衣,他們肆無忌憚。


羅生門,無非就是為自己作惡找個藉口。

老嫗拔頭髮是為了生存,女人賣「魚乾」也是為了生存,家將搶衣服又是為了生存。

這個為了生存變成了作惡的藉口。或許老嫗和女人都和家將一樣,作惡之前還秉持正義感,但最終的行為暴露了刻在骨子裡的利己主義。

其實,人生的許多奮鬥,都源自最初的夢想。世界上的很多偉大,都來自不變的追求。而在這份追求之中至關重要便是堅持。像鄧稼先,錢三強這些老一輩的科學家便是堅信著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重破重重阻礙為國效力。初心的寶貴便在於堅守。試問秦檜守得住初心的話又怎會長跪嶽墓。


大概意思是為了面子可以死 死了都要顧及臉面 這是日本人的特點 假如一名女性被性侵 可能選擇自殺都不會去報案 或者直接自己去忘掉 甚至為了掩蓋不光彩而替犯人辯護 這只是一點 整個日本的社會到現在還是這樣 所以人們不說真話太普遍了 現今的社會 如果有人說話只說一半 已經算良心了 而這一半要信多少 需要你自己去掌握了 電影或者小說 都沒有現實生活戲劇化


可以嘗試應用小道具理論解讀此短篇小說。裡面的蟋蟀 太刀等小道具的多次出現,分別隱喻了人物的不同處境及心理狀態。而對上述兩者的探討,或許可以深入瞭解文中的各人物形象,從而發掘出人性中更深刻的內涵,或許還能管中窺豹,獲悉當時的日本社會。


慢慢看吧,看到最後就懂了,特別是電影,黑澤明的


你還沒到能看懂的那個年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