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很多人都不懂怎麼選,說了也不明白,要不然我直接列出來吧。

第一層次:盛寶集團、杜卡斯貝、瑞訊銀行、CMC、盈透、plus500。

特點:行業大佬,安全性高,專業性強、門檻高,成本高,小資金勿擾。

第二層次:嘉盛、安達、KVB(已經宣布不接受中國大陸客戶)、樂天證券、IG(已經退出中國市場)。

特點:上市平台,運營多年。

第三層次:擁有FCA以及ASIC或者歐盟發放的MM級全牌照主標平台。如:捷凱、IC、ATFX、XM、GMI、格倫、trademax、易信、易匯等等。

特點:目前中國市場的主流正規平台,成本低,活動多,傭金政策好,服務好。

第四層次:擁有FCA、ASIC發放的STP級別牌照的主標平台。此類平台已經進入不建議選擇的平台類型了,故不寫具體名字了。

說明:

1、每個層次只是列舉了一部分比較知名的平台。

2、10萬美金以上建議選擇第一二層次的平台,10萬美金以內選擇第三層次的平台。

3、以上分級重點考慮資金安全,在考慮交易環境的情況下,第一二層次首推瑞訊銀行。

4、特別說明,不建議選擇香港的平台,如果非要說理由,就當是一種偏見吧。

5、建議在上述平台中選取適合自己交易風格的,比如:長線考慮庫存費、隔夜利息,短線考慮成本和交易體驗,新手考慮服務,數據行情考慮流動性等等。

……………補充………………

原回答作於2019年7月,鑒於這一年以來外匯行業發生了一些變化,故更新補充一下:

2018年澳洲ASIC宣布將不再接受中國大陸客戶;2019年5月份開始逐步施壓澳洲持牌經濟商退出中國大陸市場。截止目前,有影響力的澳洲經濟商均宣布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而從2019年7月起到現在是澳洲持牌經濟商集中退出的時間段,在此期間有平台藉此故意拖延客戶出金,甚至有經濟商直接宣布破產。

因此,建議所有客戶不要再選擇澳洲ASIC監管下的平台。


外匯平台到底該怎麼選擇?一大難題啊,主要的兩大選擇標準就是看監管或者選擇上市公司。當然了,每個平台各方面多少有點差異,別人認為好的,不見得你自己就使用的舒適,到底該如何選擇外匯平台?自己參考著看看吧。

1。監管

英國FCA、美國NFA、瑞士FINMA、日本FSA,這是前幾位的比較靠譜的監管。

英國FCA監管的平台,目前槓桿,外匯30倍,黃金20倍。目前,目前不支持代理資格了,如果有人拉你開英國FCA監管的平台,謹慎;

美國NFA監管的平台,只有兩個外匯零售商——嘉盛集團和OANDA,槓桿都不超過50倍,這兩個平台的美國賬戶都是電匯出入金。切記,美國NFA監管下的外匯零售商只有這兩個,市面上有很多都是「商品交易顧問」類型的牌照類別,沒有資格從事外匯保證零售業務,也不可以接受投資者的資金。

瑞士FINMA監管的平台,必須持有銀行牌照,瑞士本土僅僅只有兩個——瑞訊銀行和杜高斯貝銀行。開戶方式:1有護照,填寫在線表格之後用護照進行視頻認證;2.辦理公證材料,公證書、戶籍證明、居委會開證明等等任選一樣。出入金主要都是電匯。槓桿100倍、200倍、400倍都有。有最高10萬瑞士的法律保障,摺合美金大約10萬美金。

日本FSA監管的平台,日本本部只接受日本國內的用戶,以前是旅日華僑或者在日留學生可以做,現在不知道還能不能做。

2。成本

平台類型有幾種:

做市商(MM模式),這個模式的平台占多數,交易費用中,點差是100%有的,也就是平台默認的原始點差。另外,可以在原始點差基礎上加點,還能額外再加手續費。總之,加點和加手續費都是增加了你的成本,平台肯定不加,都是原始點差,一些黑心代理會加。謹慎,不要在網上見到鏈接就隨便打開註冊賬號,很多都是代理商推廣開戶的鏈接哦。

STP模式,俗話說的直通式處理模式,交易訂單提交給它之後,它在提交到銀行或者其他流動性提供商。成本組成跟做市商一樣,可以加點和加手續費。

ECN模式,該模式的平台為銀行、經紀商、對沖基金、零售交易等各參與者提供一個市場,它們之間把各自已具有競爭性買進或賣出的訂單報價發送到ECN系統裡面,規模比較大,以至於它們相互之間可以做交易。該模式的平台成本構成包括點差、手續費、傭金,點差基本都是裸點,只有0.幾,要計算它的成本的話,需要把這三樣加起來。這種模式的平台,一般都是國外的銀行機構,入金門檻高的幾萬美金,低一點的5000或者1萬美金,最低也不低於一兩千美金吧。

3。服務

人性化的客服,用戶體驗不錯。最起碼得容易溝通,很容易聯繫上客服,有問題能夠及時的解決。如果只有郵件往來進行溝通或者電話也是境外的電話,客服服務時間很短,還有時差問題導致的它們不在工作時間,解決問題得一兩個甚至多個工作日,那就不太好了。

4。出入金

支持銀聯最好了,比較方便快捷,入金一般半小時或者2小時以內就可以到賬的,出金1-2個工作日內到賬,也沒有手續費。

說一下電匯,平台一般不收錢,銀行會收大約20美金的手續費,大約100多塊錢,有個誤區,很多人覺得電匯需要支付給銀行手續費不讓銀聯的免費好?!其實錯了

銀聯雖然免費,但是銀聯出入金的匯率絕對不是國內的銀行中間價,入金或者出金的時候再匯率上你是要吃虧一些的,行業規則就這樣,一些第三方支付的公司冒著風險提供支付服務,是要賺點錢的。如果是入金1000美金,銀聯匯率吃的虧和電匯的手續費基本持平吧,如果入金超過1000美金,額度越大,電匯越有利。

5。平台實力

平台實力,並不是每個監管機構都詳細的披露平台在財務方面的信息的。比較容易判斷的就是上市公司。

業內有11家上市公司,也可以說是12家,下面說一下,沒有順序,先想起來哪個就說哪個。

福匯

曾經是毫無爭議的全球第一大外匯零售商。2015年瑞郎黑天鵝的時候由於風控出問題導致很多客戶止損無效,賬戶成為負值。福匯市值蒸發將近90%,一蹶不振,2017年因為與客戶對賭被美國監管吊銷牌照,被迫退出美國市場。現在已改名為福匯全球經紀GLBR

嘉盛

成立20年來,很穩定,尤其風控做的比較好。總部在美國,全球多地有分支機構。賬戶,客服,合規等多部門分工明確。出入金支持銀聯。總體還可以吧。主要為散戶投資者提供交易服務,經常說全球線上外匯交易領導品牌。

IB盈透證券

盈透證券InteractiveBrokers是券商,有很多美股、期貨等產品,外匯業務佔比並不大。

中國用戶開在美國以外,交易環境不太好,劇烈波動的行情點差浮動有點大。沒有國際標準手的概念,收取的隔夜利息高。槓桿也不固定,歐元33倍,英鎊20倍,其他最高的也不超過40倍。最低入金門檻10000美金。人性化或者說用戶體驗一般,沒什麼優勢,做美股的人可以嘗試做這個。

CMC

前幾年剛剛在英國上市的公司,它在新加坡的分支機構負責亞洲業務,把中國用戶開在澳大利亞,但2019年年中澳洲監管政策問題,澳洲平台不再接受中國大陸用戶。目前,CMC暫時不接受中國用戶。

IG

IG是英國的券商,外匯保證金業務,佔比很小,之前是澳洲或者香港客服部門負責中國區業務,澳洲監管政策問題和中國外管局的的問題,2019年6月份之後,澳洲平台停止向中國大陸用戶提供服務。IG目前不接受中國大陸的用戶。

瑞訊銀行

瑞士兩家外匯平台之一,是一家綜合性業務的銀行,其中,外匯保證金業務佔比9%,瑞士FINMA監管。開戶相對繁瑣一下,兩種開戶方式:1.有護照,填完在線表格之後進行視頻認證;2.沒有護照,需要公證材料,郵寄辦理。出入金主要都是電匯,首次入金門檻也都是1000美金。服務和用戶體驗一般情況,適合資金大一點的用戶。

技慕環球通

日本GMO旗下子公司,宣傳上一般是用英文名 Z . com trade ,連續多年外匯交易量全球第一,今年6月份因為中國的監管環境問題,退出中國了。

據說,2020年1月1日起,只做黃金,可以接受中國用戶,但不是咱們常見的監管,也不是香港那個民間行業協會自律組織(金銀業貿易場)的牌照。

盛寶銀行

丹麥盛寶銀行,國內做的人不多。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瑞郎黑天鵝中,不少客戶的賬戶成了負值。平台要求客戶補齊負值賬戶,跟自己的客戶打起了官司。讓人有點敬而言之的感覺。

KVB

KVB崑崙國際,紐西蘭的平台,港交所上市。中信證券子公司——中信證券海外投資,收購了它的一部分股份。它有兩個平台,主流的平台就是跟其他平台一樣的MT4平台賬戶,另外還有一個它自己研發的移動平台賬戶。

它的MT4賬戶入金門檻10萬美金,但也是今年不再接受中國大陸用戶,目前只有它自己研發的那個平台還在做。

LCG(倫敦資本)

這個不多說,實力是所有這些上市公司中最弱第一個,也沒什麼突出的優勢。

Plus500(嘉伍佰)

進入外匯行業十幾年以來,我從未聽說它接受中國大陸用戶,目前也是不接受。

為什麼也可以說是12家上市公司?還有一家是日本SBI集團(前身是日本軟銀的投資部)旗下的子公司——佰益匯環球,可惜的是,今年11月份剛剛宣布退出中國,不再接受中國大陸用戶。

以上就是外匯平台的介紹,這僅僅是一小步,平台安全性方面問題不大,畢竟上市公司嗎。

至於能不能賺錢,那就要看自己的交易水平了,或者願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市場情緒分析,另外還有資金管理。

找個靠譜的人,平台原始點差,跟著學習一下交易技術,適當參考一下交易策略也可以,自己拿主意,關鍵是學習分析思路,要的是那個過程,為什麼做多?為什麼做空?止損點位和目標點位在哪裡?等等。會少走n年的彎路。

遠離那種黑心代理商,給你在原始點差基礎上加點或者還加手續費,關鍵是,還什麼都不教,什麼都不做指導。

只是開戶之前簡單諮詢,了解了一下平台的情況,憑什麼每交易1手單子就要多支付至少10美金(外匯品種點值基本都是1個點10美金,黃金點值是10美金)的加點費用,甚至還額外加每手加收10—50美金的手續費?憑什麼???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哦


1.監管資質

選擇外匯平台一定要有監管資質,常見的監管機構:

1)美國全國期貨協會(NFA)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

2)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和審慎監管局(PRA)

3)澳大利亞證券及投資委員會(ASIC)

4)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Finma)

5)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物監管號(SFC)

6)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SMA)

2.外匯交易成本

1)貨幣對的點差是固定的還是浮動的?

EUR/USD和GBP/USD的點差通常是最小的。另一方面,次要貨幣對通常具有極高的點差,這使得他們不適合日內交易。

另一個參數與點差的類型有關。一些外匯經紀商提供固定點差的交易賬戶,另一些提供浮動點差。關注你可能交易最多的貨幣對,找出哪些經紀商提供了最好的交易條件,您還可以使用多個交易帳戶。

2)是否有交易傭金?

通常交易傭金只由ECN和STP經紀商收取。一些ECN經紀商甚至提供零點差,只通過收取交易傭金來獲利。另一方面,做市商不收取傭金,但他們收取非常大的點差,執行速度通常緩慢。

3)是否有其他費用?

其他費用可能發生在出金或維護(非活動費用)。

3.出入金

優秀的外匯經紀商會提供便捷的出入金系統。如果是合規的經紀商,一般都會盡量提供便捷快速的出入金系統,畢竟他們就是通過交易者的訂單來賺錢的。

除此之外,經紀商在外匯交易中也只是一個中間商的存在,主要是為交易者保管資金,並提供交易平台,所以他們必須要確保交易者的出入金是順暢的。


關於如何選擇零售外匯經紀商,似乎網路上的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根據監管,有人說根據什麼測試。問題是很多投資者根本不懂監管,這其中也包括大部分的從業者,經常能夠遇到一些搞笑的人說什麼NFA,跟我們大陸市場有毛線關係,即便是FCA跟我們也基本上關係不大。

博文觀點 | 關於全球零售外匯經紀商你要知道的?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首先從監管出發,監管是最重要的一項,沒有了監管的話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平台的良心了,而靠資本家的良心做事,很難,必須要有一個嚴格的監管機構去約束它。

國際上比較嚴格的監管機構:英國FCA,美國NFA,日本金融廳,瑞士finma,澳大利亞asic。

其中日本的不允許開海外客戶,排除;瑞士的剩兩家,還可以做;美國的有兩家而且不給我們開美國監管,市面上所有拿美國監管來充門面的平台可以一律拉黑;澳大利亞這邊是去年開始不允許開中國客戶了;英國FCA還可以開,不過限制了零售客戶的槓桿最高30倍,不限制專業客戶槓桿,專業客戶需要提供相關證明(銀行存款證明、交易記錄證明、金融從業經驗或資質證明),同時FCA監管有一個FSCS金融服務補償計劃,參考百科:FSCS_百度百科。即便是FCA監管的平台倒閉了,客戶還可以向fscs進行索賠,只要是開在英國fca的客戶都受保護,單個客戶最高8.5萬英鎊。

監管的話如果能開到好的監管,就不要選差的。

然後可以看下平台的模式是什麼

模式包含三種:做市商、STP、ECN。做市商模式是平台暫時作為客戶的對手跟客戶進行交易,然後平台可以決定是否再把單子對接到更大的市場去;STP模式是平台直接將單子對接到指定的流動性提供商,平台不是客戶的對手,但是平台指定誰是客戶的對手;ECN模式是一個電子撮合技術,平台把客戶的單子直接傳遞到ecn市場去,該報價系統中有很多參與者的報價(中小銀行、機構投資者、各個平台、流動性提供商等),系統會自動匹配到報價最優的對手進行撮合成交,平台無法干預成交過程。所以ECN模式相對比較公平一些,平台完全無法對賭,只能靠賺取傭金或者增加的點差費。

之後可以參考平台的成立年限,成立久一點更好,剛剛成立的平台不建議用,各種不完善,交易者還在充當小白鼠的階段。

還有一點就是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含點差和手續費,總交易成本=交易點差+手續費,手續費和增加點差只是兩種不同的形式,效果都是一樣的。低成本和高成本可能會相差數倍,我見過最狠的平台黃金點差200個點,而實際上一般的成本在30左右,低的在20左右,沒相當於一開倉就比別人多虧了170美元每手(虧給平台的點差費),想要賺錢何其難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