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8婦女節 就想跟姥姥一起訂個菜 在家一起吃

結果她說不吃 家裡還有那麼多飯

啊啊啊啊啊真的我無語了


老一輩人多數都不亂花錢。首先,她們基本沒有賺錢能力了,積蓄又不多,所以沒有花錢的底氣了。其次,她們經歷的是國家從貧窮到富裕的過渡階段,從小養成的習慣就是節儉不浪費。第三,咱們國家之前的各種社會保障不太健全,她們都想多存錢,以備不時之需。

我現在買必需品都經常被老人家說:別亂花錢!老人都這樣,可以理解,隨著她們吧。順者為孝。


因為他們經歷過什麼是無奈,什麼是尷尬,什麼是窘迫。

因為他們習慣了節儉。他們講究的是能省在盆尖不省在盆底。

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年齡已經不是能掙錢的年齡了。


花錢前提是手上有錢,第一,老一輩手上真沒啥餘額。時代如此,不患寡患不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所以那個年代,真的沒有,能天天吃飽穿暖就是上流社會。多數人都是勉強度日。生活水平決定思維模式。也不必為花錢動腦筋,而且任何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一旦形成,就成為習慣。習慣的慣性就是性格。

現在生活水平確實今時不同往日,但勤儉過日子已然深入骨髓,貫穿始終,要改變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再說吧勤能保身,儉以養德,確實是美德,這個不是口號,是一種態度,也是修為。養成這個對修成正果還是必經之路。一個人的慾望與能力匹配是有所成的前提,如果這個沒有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人生就是這樣修行,修到哪裡就是哪裡。才是達觀的態度。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得道的路徑。


因為窮慣了,物質生活極度匱乏,說句不好聽的有上頓沒下頓的,那當然需要開源節流。因此捨不得花錢,再一個就是生活習慣問題,

舉個例子:上個世紀就近了說70年代生人,,當時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四個現代化。他們在孩童時期就需要計劃著過日子,因為是計劃經濟。到了10幾歲,80年代,生活勉強能實現溫飽,但是無法有充足的物質生活,到了90年代,他們工作了,每個月的工資寥寥無幾,買個大件要攢一年,同時可能還面臨著找對象的任務,到了21世紀初期,工資過千了,但是在大城市買房可能要幾十萬,他們已經成為了整個家庭的頂樑柱。總之經歷過苦日子的人、體會過生活壓力的人,都知道金錢來之不易,所以買東西就扣,這是70年代生人尚且如此。如果是爺爺奶奶輩兒的,那隻會更捨不得


老一輩的人經歷過那個物質短缺的年代,確實在心理上有很大的過窮日子的思想,主要是表現在花錢花的小心翼翼,凡事感覺有點用的東西都會收起來。許多老人因為退休退得早,拿到手的退休金一直很低,如果家裡孩子不爭氣,沒有辦法有效的回饋父母,那麼老人靠著自己的退休金,根本不敢隨意花錢,基本都是能省則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