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八佰》只把堅守四行倉庫的英雄們的故事拍出來了一半……

淞滬會戰的失敗

淞滬慘敗中悲劇的國軍士兵

要說四行倉庫之戰,那就得從淞滬會戰開始談起,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當時淞滬地區日本的軍事力量相對薄弱,陸上僅有海軍陸戰隊2700餘人和臨時動員的1000多僑民武裝,合計4000人。在戰爭發起伊始蔣介石方面便投入了中央教導總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等德械精銳,希望能夠迅速的喫掉上海地區的這4000日軍,然後像「一?二八事變」的時候一樣,實現與日本的和談與停戰,再回頭繼續剿滅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但是沒想到卻被這4000日軍拖住,最後中日雙方不斷增兵將這次突襲發展成了大規模的會戰,會戰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150個師和62個旅約80餘萬人,在傷亡三十餘萬人後,中國軍隊被迫撤出淞滬地區,戰役以國軍失敗告終。

而四行倉庫之戰便是淞滬戰役中國軍的謝幕之戰。

四行倉庫「演出」的揭幕

1937年10月16日大場防線失守,上海國軍全面潰退,10月26日,謝晉元所在的88師524團奉命以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為依託,執行掩護主力部隊後撤的任務,四行倉庫之戰正式開始。

四行倉庫

所謂四行倉庫,是「北四行」的聯合堆棧,這「北四行」是指金城銀行、上海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和天津鹽業銀行,是當時上海重要的北方金融機構。四行倉庫正是「北四行」用以堆放銀行物資和客戶抵押物品的倉庫。倉庫分為兩部分,東為大陸銀行倉庫,西為四行儲蓄倉庫。四行倉庫在修建的時候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同時是周圍各建築中的制高點,易守難攻。在淞滬會戰中,第88師將師部移置四行倉庫,倉庫周圍加築了防禦工事,時任第88師師長著名的飛將軍孫元良認為「這棟龐大的建築物不只堅固易守,同時更易於掌握部隊」,「這裡彈藥存儲很多,為防自來水管被截斷,飲水也有儲存」,更重要的是四行倉庫「毗鄰公共租界,日軍在炮擊的時候會有所顧慮」。

轉進「四行倉庫」的國軍

當時,面對淞滬國軍的全線潰敗,命令謝晉元所部堅守四行倉庫這一公共租界外的彈丸之地,其實際戰鬥的表演意義遠大於軍事利益。當時上海的《申報》評論:「九國公約會議快要開會了。要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引起友邦的更進一步的同情」。這就意味著,堅守四行倉庫的戰鬥實際上是國民政府當局為了營造「九國公約會議」輿論氛圍,給歐美列強一個「爸爸們看啊,日本人欺負我」的印象而組織的一場「表演」。

當時進入四行倉庫這一「舞臺」的謝晉元所部官兵一共堅守了五天,10月30日夜間,謝晉元下達命令,要求部隊於12點後退入西藏路東側的租界。31日凌晨2時,謝晉元部全部退入公共租界,至此四天四夜的四行倉庫保衛戰結束。

「八佰壯士」的悲慘命運

根據考證,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為420人,在退入租界後,針對日方宣稱進入四行倉庫後,有士兵屍體「百餘具」,謝晉元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聲明「四行堆棧內,除有若干沙袋外,並無如許屍體,我在內士軍,共為四百二十名,撤退時為三百七十七人,其中除有十餘名已殉難外餘者受傷入醫院治療中,而敵軍被我孤軍營擊斃者,確有一百名以上」。由此可見從四行倉庫撤出的中國軍人為377人。

英軍集中營裏的謝團長,軍銜等徽章已被英軍「沒收」

這377名英雄在完成堅守任務,順利撤出陣地後,本應該獲得英雄般的禮遇。可是當他們順利撤出陣地後才發現悲劇的命運才剛剛開始:當時謝晉元奉命通過英租界撤離,轉而與上海其他國軍會合。然而,英租界迫於日軍的壓力,將謝晉元部全部繳械,377名官兵全部被英國軍官和印度巡捕押送至公共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的膠州路進行關押隔離。「八百壯士」們被看押後不久上海全市陷落。租界變成日軍包圍中的孤島,但是儘管處境窘迫如此,「八百壯士」們依然軍紀嚴整,在謝晉元的指揮下每天堅持升旗操練。但租界為英美等國在華所建之「國中之國」,英美當局迫於日軍壓力不准他們進行升旗儀式,並沒收了他們的國旗。於是「八百壯士」們就將此改為「精神升旗」,即早操前由謝晉元帶領全體官兵昂首肅立,向天空行軍禮以示抗戰到底之心。

落魄的「八百壯士」與趾高氣昂的租界英軍

1938年,在紀念抗日戰爭一週年之際,謝晉元向租借工部局交涉,要求在孤軍營內升國旗。得工商當局援助國旗一面,但再次遭遇租界當局禁止,租界武裝沖營強搶國旗。「八百壯士」們當即保衛國旗與租界武裝發生大規模的械鬥。最後,「八百壯士」被打死4人,打傷130人,國旗被租界當局收繳。

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叛徒(一說為軍統特工)刺殺,壯烈殉國。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租界,英國租界當局投降後將關押的「八百壯士」移交給日軍。日軍將其全部徵發為隨軍苦力,大部被送到東南亞挖戰壕,最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被日軍活活折磨而死。

悲劇的背後

蔣介石的國軍在淞滬戰役中投入兵力是日軍的四倍,在戰役發起初期,投入戰鬥的中央教導總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等德械精銳在數量上幾乎十倍於日軍,在裝備的質量上甚至還有優勢,而且由於攻擊對象是「海軍的馬鹿」,所以日本陸軍當時在增兵淞滬的問題上並不積極,可國軍三個德械師卻被三千海軍馬鹿和約一千武裝僑民拖住,直到日本軍部吵完架決定增兵上海,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若要究其原因,應該還是因為蔣介石作為軍閥買辦把自己的武裝力量建設成了內戰型的治安軍,無論從裝備、編製、教訓都是如此:缺乏火炮等重武器,缺乏步炮協同訓練,有坦克但是沒有步坦協同,1935年廬山軍官訓練團學的是《剿匪手本》,高薪聘請的德國老師教的是堡壘圍剿戰術——他們只是治安軍,不是野戰軍,他們熟悉的這一套戰法對付其他軍閥或是圍剿紅軍是有效的,但搬到1937年的凇滬—南京戰場上就成了日軍陸軍擲彈筒和步兵炮的靶子,淞滬戰役的失敗也成了某種必然。

作為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八百壯士」在敵軍的重圍中堅守四行倉庫,英勇抵抗,擊退日軍六次進攻,斃敵百餘,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決心。但在民國政府一貫的猥瑣作風下,「八百壯士」先是慘遭租界武裝繳械凌辱,後又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被日軍押為苦力折磨致死,實在是令人唏噓。

有部分史料線索顯示,「八百壯士」在俘虜期間並沒有停止鬥爭:

1942年底,100多名孤軍戰士被派往安徽裕溪口裝卸煤炭,29人成功逃脫,回到重慶的陳日升等人,要求重新入伍恢復建制,但遭到拒絕。

1943年初,在南京孝陵衛的28名壯士勝利出逃,部分在茅山參加了當地的新四軍遊擊隊。

1946年3月,36名赴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孤軍戰士,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海外苦役後,回到上海……

其中比較傳奇的是毛炎炳老人,他當年被抓壯丁抓到了縣保安大隊,淞滬會戰時補充給了謝晉元團。日軍接收租界後,被鬼子抓到南京老虎橋監獄關押,再轉到新幾內亞做隨軍苦力。日本投降後在50年設法回國,同年報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他們的事蹟如果可以拍成影視作品,應該會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吧!

同時

80多年過去了,又有幾個人記得,在淞滬—南京的抗日作戰中,奮戰到底,掩護中央軍主力「轉進」的,不是所謂的「委員長衛隊」,不是中央軍的「德械師」,也不是四行倉庫的「八佰壯士」,而是東北軍的第57軍和第67軍,1937年57軍參加淞滬會戰,其主力112師參加了淞滬會戰的江陰要塞保衛戰,當時為了掩護中央軍部隊的撤退,該師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淞滬會戰後,57軍退往南京,參加了更為殘酷的南京保衛戰,112師最終在南京拼盡最後一人,副師長李蘭池在南京太平門附近率隊衝鋒時殉國。57軍的另外一個師111師,也在阻擊日軍的推進時被打殘。在整個淞滬戰場上,57軍作戰非常英勇,甚至遠超很多中蔣介石嫡系部隊,以極大的犧牲保證了幾十萬潰敗的國軍主力的撤退和休整。但此後蔣介石不僅不對57軍進行補充,反而拆分了57軍餘部,這遭到57軍官兵的強烈反對,最終,在萬毅等共產黨員的策動下,57軍諸多有識之士加入了八路軍。

然後是第67軍,七七事變後,第67軍在華北地區第一批阻擊日軍的中國軍隊之一,此後又被調往淞滬戰場,在強渡蘇州河的戰鬥中,其軍長吳克仁陣亡,這也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第一位軍長,之後為了阻擊在金山衛登陸的日軍,67軍基本全軍拼光。戰役結束後,蔣介石拒絕為67軍補充兵員,並將其番號撤銷,剩餘人員打散,作為壯丁編入了中央軍其他單位……

這兩個軍的故事,拍成影視作品,也比《八佰》有意義吧

有朋友好奇「八佰壯士」倖存者後來的命運,我查了一下,關於這「八佰壯士」倖存人員最後的歸宿……

歷史上補充給謝晉元團的湖北兵幾乎全部都是逮捕關押的鄂東南山區赤色分子的家屬、疑似人員以及部分紅軍戰俘,例如謝晉元的勤務兵萬連卿在之前就是兒童團長,其父在被捕就義前是通城縣蘇維埃主席和保衛局局長……

因為這些人中很多都是「赤色份子」,所以國民黨當局對他們的死活毫不關心……以至於抗戰期間,有八百壯士的倖存者千辛萬苦逃出集中營,去找國民黨要求重新入伍,結果直接被轟出來了的。

到了1947年,(空一格)蔣介石想起這幫人了,批示:四行孤軍在滬(注意是上海)人員,每名贈以法幣伍萬元整。冬令救濟會仍照務委員會議(民國)36年3月8日 法案速發。三十六年三月十五日市長諭此事應該速辦。

問題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法幣貶值的非常厲害,當時的上海物價:大米=法幣1700元/50g……這五萬法幣基本等於廁紙

這些人基本就靠謝晉元遺孀來接濟生活——在上海的八百壯士倖存者110人就靠謝晉元遺孀的一點土地租金餬口。而且這個租金還是原孤軍營和謝晉元墓的土地租出去得來的……

反過來我黨、我軍對八百壯士相當厚道了。在上海解放後,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把在上海能找到的八佰壯士倖存者60餘人,連同謝晉元遺孀都給安置工作和待遇了。就連裡面的原紅軍俘虜也沒難為人家——原紅二十五軍的張應祿也在解放後安排了工作。謝團長遺孀凌維誠一家人也安排了工作待遇。

按照謝繼民的說法,政府還給他母親介紹工作,安排她到江南造船廠等待遇高的大廠,但為了照顧他們四個子女,凌維誠都放棄了,選擇了就近在里弄託兒所工作。先任副所長兼保育員,後又調里弄服裝廠工作,直到1973年退休。1957年3月她還被增補為虹口區第一屆政協委員,此後又連續擔任了第二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

我黨能夠安排的,基本都給他們安排了,裡面年齡最大的,好像是96歲去世的吧……還是新中國把人當人啊


淞滬戰役失敗後,國軍大部隊全部撤離上海,留下了420人的孤軍堅守四行倉庫。

非常英勇,堪稱軍人的楷模,中華民族就是他們這樣的人給撐起來的,給他們再多的溢美之詞都不嫌多。

為壯聲勢,指揮官謝晉元對記者謊稱自己有800人,留下了「八佰勇士」的傳說。

但哪怕是八百人,數量還是太少,不會引起日軍太多的注意,要知道淞滬戰役的參戰日軍數量高達25萬人。

堅守在四行倉庫既不可能遲滯數十萬日軍的戰略行動,也不可能打疼日軍。

唯一的目的,就是像國際社會證明我們還有人在戰鬥,戰爭還沒有結束。

但無論證明的效果如何,這420人的孤軍都不可能回去了,國民政府沒有能力把他們接走,近乎必死之局。

八佰勇士義無反顧的踏上了這條絕路,但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淞滬戰役,是一個純軍事家完全無法理解的古怪戰役。

首先,這場戰役的規模之大,對中國軍隊而言堪稱傾巢而出,終極決戰。

據抗日戰史記載,1937年7月初,國軍共有海陸空軍202萬人,其中中央軍40餘萬人,另有160萬人歸屬於地方實力派。

但是在淞滬戰役中,國軍投入了75萬精銳部隊,飛機、坦克、重炮、德械師幾乎全部調了上去。

中央軍的精華幾乎全部上了,地方實力派的精華也全部上了,白崇禧的廣西軍總共帶了6個師參戰,一天就報銷了4個旅,四天被打垮了6個師。

3名師長陣亡,3名師長重傷,不得不全軍退出戰鬥。

中央軍和地方軍,把自己最強的部隊全派上去了,沒有人藏私,都怕被全國人民戳脊梁骨。

這是國軍方面空前絕後的一次齊心協力,互相提防的各路軍閥,在民族存亡的大義下徹底的凝聚在了一起。

而日本方面,派出了8個師團和2個旅團近25萬部隊參與此戰,中日雙方投入的兵力合計超過百萬。激戰3個月後,中國軍隊死傷30多萬人,日軍死傷4萬餘人。

戰後,中國軍隊徹底潰敗,首都南京門戶洞開,長三角一帶的富饒土地全部歸日軍所有。

這個戰損比並不丟人,整個抗日戰爭中,雙方的平均戰損交換比就是1比10,雜牌部隊甚至能打出1比20的交換比出來。

打不過,那更正常了。

淞滬戰役開始時,日本方面有448萬正規軍,裝備標準比中國精銳部隊還要強。

就算你打贏了這25萬日軍,後面還有423萬日軍,日本再派個百來萬部隊過來參戰毫不困難。

日軍有強大的軍事工業系統,可以源源不斷的製造武器並從國內徵兵,423萬生力軍遠不是日軍的極限。

反觀當時的中國,軍事工業嚴重匱乏,大量的武器裝備依賴進口,連新兵訓練的子彈都捨不得用。

德械師確實是很精銳,能勉強和日本正規軍正面較量一番,但打沒了就真的沒了,補充恢復極度困難,新兵連人手一把漢陽造都很難保證。

和日軍相比,當時的國軍更像是一次性軍隊,和今天的萬國牌印度軍差不多。戰爭潛力低,實力弱,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蔣介石居然選擇了上海作為決戰之地。

上海是什麼地方?

國際化大都市,長江入海口,水陸交通都極為便利,無天險可守。

但在這裡,日本的海陸空三軍可以輕易的形成合力,甚至連軍艦都可以用重炮支援地面部隊。

日軍也就是沒重視國軍的戰鬥力,不然國內的航空母艦都能分分鐘開過來助戰。

而75萬國軍密集的縮在一個小小的城市裡,空軍剛出場沒幾天就被打的全軍覆沒,最後只能天天挨炸。

在如此惡劣的戰場條件下,犧牲10個人換掉1個日軍,而且還打了3個月,我覺得真的已經很英勇了。

在上海和日軍決戰必輸無疑,這是任何軍事指揮官都能輕易得出的結論。

那為什麼,國軍方面還要投入如此之多的精銳部隊去發動這場必輸之戰?

蔣介石的戰略目的任何一場戰役都是有目的的,淞滬戰役還是中國方面主動發起的戰役。

從軍事上怎麼看淞滬戰役都是必輸的,即便如此國軍還要主動發起,那肯定是有更大的戰略目的在裡面。

如果戰略目的能夠達成,那即便局部戰場輸了,也是值得的。很多人說,淞滬戰役的戰略目的是粉碎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口號。

這是淞滬戰役的成果和意義,但絕對不是發動這場戰役的戰略目的。

如果真心要阻擊日軍,選擇的戰場一定是在機械化部隊無法展開的山嶺地帶,而不是在上海這裡消耗掉自己全部的精華。

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後,南京直接就沒了,長江流域也沒了,最後還是縮在大西南的山區裏固守。

如果當初沒有在上海損失那麼多精銳部隊,後面的8年抗戰會好打很多。

一輛孤零零的國軍坦克向日軍陣地發起了自殺式衝鋒《申報》在戰後3個月時發文評價滬松戰役:

「在戰術上是硬拼主義,在戰鬥上則是輕生主義。淞滬會戰告訴全世界說中國軍人不怕死,但同時也告訴人家中國軍隊不會打勝仗的。」

更離譜的是,淞滬戰役用的是添油戰術。

表面上,是中國方面主動發起了這次戰役,但實際上中國軍隊並不是一開始就壓上去,用數量的絕對優勢來欺負日軍戰鬥剛開始的時候,日軍在上海的駐軍很少,只有3000多人,緊急從日僑中動員退役軍人,也不過4000人,而且缺少重武器。

但國軍方面一開始投入的軍力,就有5萬餘人,且有2個德式重炮團。

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都對當時的日軍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

徹底清除這4000日軍,很容易,還能徹底消滅日本在上海的立足點,讓其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登陸。

但事實上,在日軍被迫困守最後幾個孤立據點,即將全軍覆沒時,蔣介石三次下令停止進攻,致使日軍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增援。

而日本援兵越多,國軍這邊投入的軍力也就越多,一直到日本總兵力達到了國軍可以承受的上限,蔣介石才最終下令撤出戰場。從軍事上,沒有人可以理解這樣的行為。

但如果你理解了蔣介石的戰略意圖,那這種行為就很好理解了。

蔣介石自始至終都沒有指望過從軍事上擊敗日本。

哪怕操作如神,在淞滬戰役中多擊殺了10萬日軍,那又能如何呢?

對戰爭大勢不構成影響,中日力量對比依然懸殊的可怕。

如果把參與滬淞戰役的75萬精銳部隊交給毛澤東指揮,那他的選擇一定是直接放棄上海,在周圍農村和日軍打遊擊,慢慢的消耗日軍的力量。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如果把這75萬精銳部隊交給普通元帥指揮,那一般人的選擇也是把大量工廠內遷到西南山區,然後在中國各大小城市層層抵抗,在各大險要之地設伏,然後邊打邊撤,拉長戰線後騷擾日軍後勤補給。

最後撤到西南山區時,日軍的軍力損失和物資損失,會比淞滬戰場上大的多,國軍的損失也會小的多。

但蔣介石的選擇,卻如此的與眾不同。

1937年的中國,抗戰的輿論呼聲席捲全國,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蔣介石政府正在大量失去民心。再不抗日,中國有爆發革命的可能性。

「假如國民政府同意日本的要求,國民政府就會被輿論浪潮所衝倒。中國會發生革命。結果就是共產黨將會在中國佔優勢。這就意味著日本不可能與中國議和,因為共產黨是從來不投降的」。——1937年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致柏林德國外交部密電

但早在開戰之前,國民政府就聘請了英國、德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軍事專家,進行過中日戰爭的沙盤推演。

模擬的場景,是日軍直接動用15個師團的兵力入侵中國。

各種各樣的裝備,都可以折算為紙面的數據。

各國軍事專家推算出的結果,都是中國只能抵抗2~3個月左右,只有德國人認為國軍可以支撐6個月。

沒有一個專家認為中國能贏,軍事推演平均值是抵抗3個月,隨後國民政府會失去華北,華南,華中地區,全國經濟菁華之地悉數淪喪。

正面硬剛必死無疑,唯一的生路是退到西南大山區,利用地形優勢進行最後抵抗。

而實際上國民黨的最終戰果也和這個差不多,唯一的區別是日軍沒有一開始就投入15個師團,所以多抵抗了幾個月而已。

既然一開始就知道這個結果,那為何還要在上海和日軍硬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逐層抵抗,節節撤退來消耗日軍實力不好麼?

但站在蔣介石的角度,他不是這麼想的。國軍必敗,怎麼打都會輸,這一點蔣介石知道。但放棄掉中國經濟菁華的幾個大城市這是蔣介石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如果選擇了層層抵抗,無論給日本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國民政府都肯定會失去那些大城市,這可是國民政府的統治根基,蔣介石無法接受。

如果選擇了毛澤東的遊擊戰術,那更慘,大城市依然是沒了,國民黨還沒有共產黨的基層組織能力和動員力,死的會比層層抵抗還要慘。

所以蔣介石已經沒得選擇了,唯有指望國際調停,利用歐美的力量來嚇阻日本。

這就是淞滬戰役發動的目的。

淞滬戰役發動的時間點,恰好是列強九國會議前夕,選擇的地點,是諸多列強都有租界的上海。

打淞滬戰役的戰略目的,不是為了殺傷日軍的有生力量,而是打給國際社會看,期望歐美的調停。

李宗仁在回憶錄裏,曾寫明瞭淞滬戰役的戰略目的:

「對國際局勢判斷的錯誤。在蔣先生想來,上海是一個國際都市,歐美人在此投下大量資金,如在上海和敵人全力血戰一番,不但可以轉變西人一向輕華之心,且可能引起歐美國家居間調停,甚或武裝干涉。」

蔣介石期望中的淞滬戰役,打的越久越好,打的規模越大越好,至於殺傷多少日軍,這不重要。

添油戰術,是實現這個目的最好的辦法。

上來就把上海的4000日軍給滅了,這是和發動淞滬戰役的根本戰略目的相衝突的,所以三次電令前線將士停止進攻。

這一切,都是為了引來「國際觀瞻」,最終撤退時還非要在歐美的租界旁邊留下400餘人固守四行倉庫,目的也是打給外國人看。

最開始,國民政府給謝晉元的命令是「能守多久,就守多久」,沒有補給,也沒有援兵。

但是當謝晉元戰鬥到第四天時,租界為自保要求中國軍隊撤兵時,蔣介石就立刻下令謝晉元停止戰鬥,退向租界。

800壯士是抱著必死之心固守四行倉庫的,多次拒絕這個撤退令。

「早已立下遺囑,誓與陣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義,但求死得其所」

但蔣介石再三電令,要求謝晉元立刻撤退,一切按照租界的意思來辦。

被租界的洋人繳械以後茫然無助的「800壯士」本來就是打給租界看的,如今租界不讓打了,那還有啥好打的。

謝晉元手下的兵,確實熱血沸騰、英勇報國,但「不懂政治、不知大局」,所以纔不能理解蔣介石的命令。

蔣介石發動淞滬戰役的目的是希望引來歐美列強的關注,以戰促和。

但實際上,英美沒有絲毫干涉的意思。

相反,1940年時英國按照日本的意思,從緬甸方面封閉了滇緬公路,這是中國抗戰唯一的外援通道。

而美國,在1941年時,承認了偽滿洲國的存在。整個抗日期間,日軍所造槍炮使用的鋼鐵,80%的原料都是進口自美國。

事實證明,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指望外國為你犧牲那純粹是幻想,再當舔狗都沒有用。

指望歐美出兵干涉日本?那只有在他們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纔有可能。

但蔣介石卻充滿了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把籌碼都壓在了這個縹緲的希望上,結果給了日本軍隊聚殲中國精銳部隊的大好機會。

在上海這裡,中國最精華的部隊直接被打殘了,最終只給日軍帶來了4萬人的皮外傷,導致汪精衛等投降派聲勢大振。

隨後,國民黨副總裁及20多個中央委員投敵,上百個國軍高級將領投敵,上百萬國軍士兵成建制投敵。

反觀共產黨,在敵後進行艱苦的遊擊戰鬥,時刻面臨危險,很多高級將領都有被迫親自上陣殺敵的經歷。

但整個抗日期間,共軍方面沒有一個高級將領或中央委員投敵,更沒有出現部隊成建制投敵的情況。

淞滬之戰,蔣介石從戰術到戰略,都輸的一塌糊塗。

精銳部隊損失殆盡,上海、南京、武漢、長沙都沒保住,最後還是退到了大西南山區。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發動如此規模的終極決戰,目的居然是指望「國際調停」,最終導致損失慘重,這種眼光是何等的狹隘可笑。

這樣的領袖帶領的組織,焉能不敗。

淞滬會戰,並不是中國抗日期間損失最大的一場戰役。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為垂死掙扎,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戰役,試圖打通大陸交通線。

此役,日軍投入36萬兵力,國軍投入130多萬兵力,結果國民黨部隊損失50萬多人,被日軍攻佔146座大小城市,喪失6000多萬人口和2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美軍設在中國大陸準備轟炸日本本土的空軍基地被悉數摧毀。

而全盤崩潰、即將投降的日軍,在此役中居然只死了2.4萬人。精銳部隊被幾乎打光的國民黨部隊,表現之差簡直駭人聽聞。

豫湘桂戰役的慘敗,幾乎徹底斷送了中國在戰後的國際地位。

美軍吊打日軍,日軍吊打國軍,中國軍隊是敗軍之將手中的敗軍之將,有什麼資格來平起平坐的談條件。

中國人,就是弱,而且是很弱。

但短短5年之後,同樣是這個國家的人民,甚至可能就是同一批軍人,換了身軍裝之後,就能跨過鴨綠江,在聯合國軍的海陸空火力夾擊下死戰3年,迫使美國簽署合約,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

不是中國人不行,是有些領統帥不行。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固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跟錯了領導。

作者:遠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固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跟錯了領導


外公家和謝晉元將軍家是鄰村,蕉嶺縣三圳圩,小時候進村要過渡,後來修了橋,名曰「晉元大橋」,村口小學名曰「晉元小學」,小時候我也是聽著老人家講八百壯士的故事唱《中國不會亡》長大的,在老人家的描述裡面,有民族英雄謝團長,有八百壯士困守東戰場,就是沒有長腿孫師長。

我希望這一波可以連帶把蕉嶺縣這個地方的文化好好挖掘下(謝團長、丘逢甲),沒成想八百壯士的謝團長卻不是重點。

把真正流血犧牲的主角放在一邊卻用個帶頭逃跑的孫元良推出來作為代表,是無知,是無恥,這便是爭議緣起,好歹看看當年的《八百壯士》,按照那樣拍出來效果都比這好。

這是民族英雄謝團長塑像

以上內容寫於2020年8月6日。

這個問題提出的時間2020年3月2日,截止8月26日我查看問題日誌時,最後一次修改時間是8月3日,所以為何這個問題能在電影上映之前就未卜先知會有爭議?

就是因為宣發。

我看過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觀點是這部電影展現出來的東西完全就是一灘飄著幾顆玉米粒的翔。後悔為這部垃圾花了33元的票。

導演標榜這是史實,但是電影事實完全經不起推敲,也許會有人拿出《決戰之後》電影中孫殿英、徐遠舉等人情節反駁,但是這些情節可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情,為了劇情衝突調整時間線而已,而這部電影裏呢?瞎XX(友善度)說,連戲說都算不上的胡說八道,除了堅守四行倉庫這一事外,其餘發生的事情完全可以看成是平行時間線上腦補出來的玄幻劇情。

我來曆數下電影中的敗筆

首先,導演想用方言來營造一個真實的氣氛,但是這還不如老老實實用普通話,因為影片一開始時,湖北保安團補充兵員(黃陂/通城人為主)講的卻是武漢話,和黃陂話有一些差別,和通城話相差10萬8千里,因為通城話屬於贛語。

謝團長是梅州客家人,但是這謝團長的客家話可一點都不「梅州」,半普半客的口音聽得我很尷尬

至於其餘意志不堅定者、逃兵們的口音,在我聽來更像「地域黑」。

第二,對戰爭理解簡單化。這裡就說到很多人已經提到的日軍「蟻附」攻擊、莫名其妙的挖掘機、日軍版羅馬盾牌陣、有意被忽略的水道、房頂閑置的機炮、雙方主官陣前對話、斷電的倉庫內使用升降機、洗熱水澡等,這些腦X情節打著「真實歷史」旗號招搖過市纔是對英烈最大的侮辱。一些回答下有「看了電影才知道八百壯士」的說法,如此看來有人將這個魔幻主義的東西當真歷史了,將來造成了認知偏差,導演是不是要負責任呢?為這部垃圾站臺的人們是不是該負責任呢?

第三,基於第二點的胡編亂造。且不說升旗護旗情節抄襲臺灣省電影《八百壯士》了,升旗後想營造慘烈情景,可以參考《血戰臺兒莊》電影結尾的「血肉長城」情景,非得胡編濫造日軍派機空襲,還波及租界,是海軍馬鹿們還是陸軍馬鹿們不怕事大?

且不說電影中的芥子氣可以用尿濕毛巾用簡單防毒面具抵擋這種低級錯誤。

雙方主官像三國演義、水滸傳中那樣面對面「掠陣」,這也是「真事」?

撤離倉庫時,留下老弱雜牌殿後,全體背著敵人炮火,逃跑?

寫到這裡,為電影辯護的人們又該說,這只是一部電影,不是紀錄片,不要苛求。但是這個電影標榜的是什麼呢?是真實,那為何還怕有人揪情節漏洞?就這漏洞百出情節還敢自稱「真實」???

第四,對於真正史實視而不見。謝團長在房頂親自開搶擊斃日軍2人的情景不見了,民眾捐贈的大量給養不見了,戰鬥中傷員通過租界轉移的情景不見了,曹聚仁教授採訪壯士們的情景不見了。。。把這些真實的場景全部再現,難嗎?

第五,把四行倉庫的戰爭秀同於KMT士兵的努力抗戰。這部電影一出,彷彿給千千萬萬果粉打了一針強心針,且看我這個回答下的評論,都懶得理他們,真正KMT士兵努力奮鬥,在羅店、在蘊藻浜、在寶山,而四行倉庫這裡僅僅是一場戰爭秀而已。

其餘敗筆,不一一列舉,回想這些糟心的劇情腦子疼。

至此,我想問問現在的果粉們,去過抗日戰爭遺跡嗎?憑弔過抗戰烈士公墓/紀念碑嗎?去過抗日戰爭紀念館嗎?關愛過現存的KMT士兵嗎?

我從關外的江橋、皇姑屯、老爺廟、山海關到河北張家口、北京盧溝橋、宛平城、大紅門、山西克難坡、武鄉八路軍總部、鄭州花園口、湖北宜城南瓜店、長沙天星閣、嶽麓山、影珠山、山東臺兒莊、貴州獨山深河橋、芷江受降紀念館、漢口中山公園,廣西欽州小董-那麗、崑崙關、來賓遷江指揮所、柳州護蔣洞、柳州機場、張公嶺、六甲車站、黎明關等等地方我都走過,果粉們口口聲聲說不要忘記KMT士兵們的付出,付諸過實踐嗎?我參加過關愛抗戰KMT老兵關愛活動,知乎上的果粉們呢?

還是馬督公視頻裏說的好,謝團長若在,必先槍斃導演。


電影我還沒有看,但是現在網上的爭議已經鋪天蓋地的來了,我不知道這是華誼故意炒作的還是網友自發批判的。但是我們要搞清楚八佰有爭議的地方,首先得明白當時的歷史時代背景。

一、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由國軍主動發起的,其目的在於將日軍的陸上部隊從上海趕走,避免抗戰全面開戰以後腹背受敵。但是開戰之初戰事不利,一萬多國軍硬是沒有將4000名日軍海軍陸戰隊趕下海(其中還有一千餘預備役成員)。隨後,日軍和國軍分別在上海增兵,在上海爆發了局部的全面戰爭,史稱「八一三」淞滬會戰。戰爭過程不表,大家可以自己百度。戰略目的失敗以後,國軍開始組織撤退,但是組織了部分部隊留在滬上繼續抵抗,最初確定是88師,師長孫元良。後孫元良考慮到大部隊已撤退,孤軍抵抗意義不大,於是以524團第1營為基幹,配屬必要的特種部隊,組成了一個四百多人的加強營。由中校團副謝晉元、少校團副上官志標,和少校營長楊瑞符率領,留守四行倉庫,對外號稱八佰人,一個團的編製。

二、大部隊已經撤退,留一支孤軍的意義何在。

日本全面侵華後,國民政府曾向國聯呼籲,請求各國出兵制止日本的侵略。國聯提議召開由《九國公約》簽字國及其它諸國參加的會議,調停中日戰爭。會議定於1937年11月3日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召開,上海的戰況,將直接影響到會議談判上中國的利益。於是蔣介石下令:無論如何,必須有一支部隊守住最後的陣地,即使戰至一兵一卒,也要撐到會議召開。這是為何國府會組織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大背景。

三、抵抗地址為什麼在選在四行?

四行倉庫是一座五層高樓,原來是大陸銀行等4家銀行的聯合倉庫,戰爭期間成為88師師部所在,儲備有大量武器彈藥。其中捷克式輕機槍27挺,馬克西姆重機槍4挺,手榴彈幾百箱。由於當時上海的治安不好,所以作為銀行倉庫使用的四行倉庫修建得非常牢固,鋼筋混凝土結構,一樓沒有窗戶,用麻袋把大門堵上後是個非常堅固的堡壘。當時倉庫的西邊和北邊,均被日軍佔領,倉庫的東邊是英租界,南邊是蘇州河,河對岸是公共租界,同時在倉庫旁邊還有兩個大煤氣儲罐,就是兩個巨大的定時炸彈,這是地理位置條件。考慮到地理位置條件和可能的國際影響,日軍應該不敢對四行進行大規模炮擊,只能強攻。這是四行保衛戰能夠進行的下去的前提。同時這裡還便於洋大人觀察戰況,以瞭解國人抵抗的決心和意志力。

四、為什麼打了四天就撤了?

524團第1營於1937年10月26日夜進入四行倉庫,抵抗工作實際主要進行了四天,即10.27-10.30。到了10月31日之後因為英國已經介入(主要原因其實還是擔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還有那兩個煤氣罐),布魯塞爾會議馬上就要召開,戰略目的基本已經達到。10.31日日軍基本上就停止了進攻,到了11月1日,在接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命令的情況下,524團第1營餘部全部撤入英租界。後英軍迫於日軍的壓力,將1營全部繳械,並控制在了膠州路附近軟禁起來。

五、524團第1營的結局怎樣?

由於四行守軍名氣太大,為了瓦解中國人的抗戰意志,日軍許諾守軍高官厚祿,可都被謝晉元等一一拒絕。最後日軍收買了四名守軍敗類,暗殺了謝晉元。這四個人分別是二連下士郝鼎誠、四連下士張文清、下士尤耀亮、上等兵張國順。事後日本人為了撇清關係,暗中收買租界洋人,槍斃了四個漢奸。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軍進入租界,守軍全部被俘。日軍想讓守軍集體加入偽軍,被守軍拒絕。後守軍中的50人送到新幾內亞做苦工,70人送到南京挖河塘,100多人送到安徽挖煤,其中大部分被折磨致死,抗戰結束僅存一百餘人。

以上為背景,以下為我總結的關於此片的爭議:

一、此戰意義何在,如何表現?

九國公約會議即布魯塞爾會議定於11月3日召開,蔣介石希望借淞滬會戰向國際社會表現國府抗擊日本的「勇氣」,以爭取英美等國的介入。美英因為上海存有大量投資和大面積的公共租界,所以對自身利益比較重視,國府希望英美為主的西方國家能夠進行調停,尤其是對日本進行外交施壓,以達到停戰的目的。所以,四行倉庫保衛戰其實說白了就是演給洋大人看看的。這也是四行保衛戰在戰況並不劣勢的情況下為什麼只打了幾天就不打了的主要原因。而且四行這個戲臺也很方便洋大人們觀戰,演員們「表演」的也很給力,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演員們的下場似乎很慘,結局很悲壯。那麼在影片裏你如何表現這段歷史就很關鍵了,這個火候很難得拿捏的,我不知道管大導演控不控得住。國內歷來拍這種片子我都有種感覺,用力過猛了,不知道這次會怎麼樣?

二、88師師長孫元良真實表現到底怎樣?

平心而論,88師作為中央軍嫡系德械師,在淞滬抗戰和其後的南京保衛戰裡面表現的並不差,還是相當英勇的。但是師長孫元良的表現確實爭議很大,總結起來就是貪財好色。具體如下:1、國府財政部當時給88師撥了26萬元國防工事費,然而孫元良見閘北有的是倉庫、鋼鐵,以及老百姓逃亡後留下的空屋,便就地取材修築工事,未花分文,所撥經費基本落入孫元良自己的腰包。結果,由於材料質量不合格,工事防禦效果低下,以至守軍士兵往往未見敵寇一面、就在這劣質工事中葬身於日寇炮火之下,也間接導致此後的四行倉庫戰鬥的慘烈。2、時任第88師軍械處主任兼南京通訊處主任的葛天,後來回憶道:「(1937年)10月上旬我到上海,那天正好遇到上海學生代表在四行倉庫88師師部慰勞,這時孫元良看到一個女學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語要該女生單獨在師部多玩一下,企圖強姦。這個情況被該師副師長馮聖法知道後,曾前往勸解無效。這時我到師部,馮要我再去一勸。我照馮意對孫勸說後,他竟說:『英雄總是和美人聯繫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歡美人,尤其是我們在上海作戰有功,做這一點小事沒有什麼!』3、在上海撤退前夕,孫元良指揮撤退的軍隊花了整整一夜沿著租界轉了半圈,由閘北至滬西新涇。恰好英軍守衛的日本豐田紗廠人去樓空,拋下幾千大包日本棉紗,自然為孫部搶得。孫元良派出幾十輛卡車,還有小火輪,將其全部搶運到蘇錫常拋售,所得全部據為己有。至於怕死那是抗戰中後期的事情了,在此不表。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孫跑跑在片子中到底會以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出現,我也很期待。不知道管導會以怎樣的形式來表現一營的直接領導。

三、管虎為什麼要去獻媚孫元良之子秦漢?華誼既然敢拍《八佰》,那就證明他們知道這部電影應該能夠得到上映,事實上他們也確實做到了,上映日期也公佈了。資方也在積極的炒作,網上的討論熱火朝天,即使有一些爭議的聲音,也無傷大雅,整體上大家的觀影慾望是很高的。而且作為一部在大陸拍的抗張電影,我覺得華誼的領導們心裡應該還是有數的,這部片子應該怎麼拍。可是直到導演的一個騷操作,管虎發了一個微博。

孫元良的表現我剛才已經說過了,一個公認的逃跑將軍,你管導去獻媚逃跑將軍孫元良,目的何在?網上輿情瞬間爆炸,爭議四起。我是真的不知道管虎是不是那天喝多頭髮昏了,還是受高層旨意,故意製造炒作材料好再加把火。但是我個人覺得後者的可能性不大,華誼作為出品方這幾年正在改邪歸正,我覺得無底線炒作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你管虎作為導演,肯定已經詳細瞭解過了那場戰爭的前因後果,在這種時候你不去拜訪一下謝晉元先生的後人,反而去獻媚秦漢,臥槽,這是什麼騷操作啊。難道是想用用秦漢在圈裡的人脈,幫你拿個獎?不懂啊,真不懂。

最後引用一位知友的話作為結束。明明就是拍攝了一部歌頌嶽飛歌頌抗金戰士的電影,結果最後宣傳的時候,貼了一張和秦檜的合影。。。。。。簡直是蜜汁操作啊!!!


電影還沒上映,不知道內容

但是導演的操作很迷

感覺就是拍攝了一部歌頌嶽飛歌頌抗金戰士的電影···

然後宣傳的時候,貼了一張和秦檜的合影,說這都是秦檜的指揮才能得到的勝利啊··········

1.廣電其實沒那麼牛,他是你拍攝的電影涉及到什麼內容,就請什麼單位的過來審核,比如你拍攝的電影涉及到宗教,就要請民宗委的來審核,而民宗委的領導一般都是宗教人士或者少數民族,自然就過不了審,誅仙電視劇裏,原著裏開局入魔屠殺山村的和尚到了電視劇就變成了道士就有這個因素。同樣的,涉及到國民黨,肯定就是某辦的來審核·····那······

2.當初宋希濂也包圍了一股日軍,經過日軍和洋人的協商,國民政府同意放日軍從租界撤走,這一次八百其實國民政府也一廂情願的以為我放過日本人了,日本人也會放過我,結果八百剛進入租界就被關進了集中營,後來日軍進入租界,將士傷亡慘重,說白了,洋人的欺軟怕硬、日本的無恥、國民政府的軟弱和一廂情願,表現的淋漓盡致。

PS:南京陷落前,國民政府也組織在南京的日本僑民撤離南京····

3.秦檜的後人在一些電影節有很大的影響力,導演估計想拿獎·····

4.果粉又會冒出來說你們居然看不起那些浴血奮戰的將士·······和這些「人」感覺沒法說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