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一時期學電影的時候我的老師給我們講《讓子彈飛》,他在放電影之前說了兩個問題:影片的開頭是什麼意思?影片的結尾是什麼意思?

開頭,坐著白馬拉的火車,辣屁股的火鍋,唱著那個年代流行的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哭腔)張麻子連開七槍,打散了馬匹,火車失去了動力向後走。火車上的白色蒸汽只是一個擺設,可能是用來吃火鍋的(蒸汽動力需要煤,煤燒出來是灰黑色,所以我認為這裡是吃火鍋的蒸汽哈哈哈)火車上的抬槍愣是一個麻匪沒打到,反而被張麻子兩把斧子就搞定了。最後師爺和那些士兵死了,夫人和馬縣長活了下來。

開頭這一段什麼意思呢?我的理解是馬拉火車代表著守舊落後的觀念和生產方式,畢竟我們都知道火車依靠蒸汽動力和電力驅動,用馬匹來作為動力來源實在是有點可笑。(關鍵是清政府的王爺格格們真就是這麼乾的)失去了馬匹之後火車開始倒行,最後落入麻匪手中。麻匪幹掉了馬拉火車,就像是革命者幹掉了腐朽墮落王朝。但是革命者成功了嗎?馬拉火車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一個腐朽墮落的清王朝。更多的類似於袁世凱的革命投機者仍然在為非作歹,而這種人才是最難對付的。影片之中黃四郎有一顆地雷,證明了黃四郎是辛亥革命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但是黃四郎在電影中的所作所為更像是一個可惡的地頭蛇,而不是激進的革命者。為什麼?因為辛亥革命實際上失敗了。可是辛亥革命就算是成功了,黃四郎這一類人仍然會出現。

為什麼這麼說?看看《讓子彈飛》的結尾。

讓子彈飛的結尾在我看來是一個開放式結尾,這主要取決於三個鏡頭:

與開頭截然相反的火車走向。動力系統完全沒變,也就是思想觀念沒變。白色蒸汽很有可能還是在吃火鍋。(哈哈)

火車上的一個模糊的身影,有點像馬師爺,也有點像黃四郎。

張麻子一身戎裝騎著戰馬,堅定不移地向火車跑去。

張麻子去幹什麼?很顯然他不是去鵝城,也不是去上海。他去幹嘛?還記得孫中山國父先生的遺言嗎?張麻子是革命者,但是他的手下人似乎都走了。手下人走了以後他們還會是革命者嗎?還會維護這個世界的公平嗎?張麻子對黃四郎說,沒有你對我很重要。沒有壓迫對我來說很重要。這句話直接將黃四郎變成了一個階級,而不是一個人。黃四郎到處都有,鵝城有黃四郎那麼雞城就有黑四郎,張麻子手底下的背叛者也會變成一個個的黃四郎。黃四郎已經變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著壓迫者和背叛者,所以張麻子在影片的結尾處仍然騎著戰馬追向了火車。影片的最後一幕就是一個輪迴,一個不斷同壓迫者,背叛者戰鬥的輪迴。但是非常可悲的一點是,人們往往敬佩著張麻子,卻希望成為著黃四郎。所以這個世界張麻子太少了,黃四郎卻到處都是。

但我們不至於如此悲觀,為什麼《讓子彈飛》再一次回到了大家的視野里?因為黃四郎們不行了。「讓子彈飛一會」,我們終究可以看到勝利的曙光。

沒想到隨便一寫就有這麼多人看,看樣子大家對這部電影很感興趣,不妨多說一些來討論討論。

有人對(馬列)這個東西很感興趣,這個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大清就是這麼乾的。就像我說的那樣,馬拉火車代表著落後的階級、制度、科技、觀念。我個人認為這並沒有什麼政治含義,如果說《讓子彈飛》其他地方有什麼政治含義的話…

開頭張麻子英七七步槍上面寫著9853,上網查查這個數字你就知道這是什麼含義了。

在張麻子將槍發出去之後與兄弟們激勵人民反抗黃四郎時,有一位平民的髮型很有意思,特別像……

張麻子佔山為王,是特碼的土匪,但是得到錢了之後卻又發了出去。(誰窮就給誰)

我們都知道師爺其實還是背叛了張麻子,所以他的屁股在樹上——屁股歪了。

黃四郎在自殺之前扔出來了一頂帽子,大喊:「張麻子!」就像是方方給我們扣的「帽子」。

花姐一支槍對著別人,一支槍對著自己,含義是:批評與自我批評

驚堂木代表政權,手槍代表暴力,什麼意思我不用多說了吧?

大門上的問號,代表著質問——無產階級者對其壓迫者的質問。但是一開始張麻子想要一個感嘆號。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有什麼不同和遺漏的地方歡迎大家指出。


以下並非個人觀點,僅為個人對電影想表達的內容的看法。

在影片的最後,消滅黃四郎後,張麻子發現老三乘坐的馬拉列車後隱約坐著新的「黃四郎」,於是他騎上白馬,一如來鵝城一樣,追著「右拐」的列車繼續前行。

創作者拍這段意味很明確。想表達的就是一個團體,獲得巨大成功後,其他人做出和「大哥」不一樣的選擇後,諸如「大哥」這類人的悲涼。不過在電影后面,張麻子眼中,一個曾經是大剝削階級的黃四郎的影子,穿著「搖擺不定」的師爺的衣服,坐在老三乘坐的列車後面。這一切想表達什麼不言而喻。

信奉「張麻子」路線的人並沒有完全消失,他們發現了行駛在由「老三」選擇的路線上的馬拉列車中隱隱躍躍欲試的「黃老爺」,但是目前沒有力量,所以只能遠遠跟著。

有那麼點「結果還沒落地」的意味。

私以為,這並非破壞敘事結構的爛尾,也不是什麼「神來之筆」。是對電影名字《讓子彈飛》的呼應,正如序幕中閃過的名字「讓子彈飛一會」。子彈打沒打中目標,先別急著回答,且讓子彈飛一會!

列車會一直按著「老三」的路線走嗎?張麻子從人群中消失了嗎?「黃老爺」會一直存在嗎?結尾正是姜文對這一系列「打在黃四郎家門上的問號」的回答:別忙著下結論,走著瞧!

扯點題外話,後續,姜文則更是大膽,在《邪不壓正》中給出了自己希望的「未來」。這個關於「復仇的故事」在上映之前姜文曾反覆說,這是送給年輕人的禮物。

在這個新故事中,「張麻子」一開始就被「老三」飾演的「朱潛龍」殺了,朱潛龍是什麼人,一個千方百計想成為「皇帝」的人,為什麼要成為「皇帝」,因為他並非真正的「皇帝」,他只有通過「朱元璋的畫像」,給「張麻子」(電影里是他師傅)立雕像這種手段,表明自己和前者們是一類人,是他們衣缽的繼承者,名正言順。

真正繼承師傅衣缽的李天然,卻藏在人群里,伺機而動。

李天然的復仇,像不像「張麻子」騎著白馬跟著列車很久後的衝擊?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提出正好激發創作者們去反思一個更大的問題。

「敘事結構」到底是不是個非要去遵循的東西?

讓子彈飛的結尾在我看來其實更像是:

前一個故事(鵝城)暫時落幕,另一個故事(上海)已經開始了。

而傳統的劇作做出來的故事,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用來緩解現實生活所帶來的焦慮的避難所」。也就是姜文在訪談里提到的「寓教於樂的然後賺你們(觀眾)兜里的錢」的電影工業的產物。

這類電影,姜文從一開始就心裡很明確,那不是我要拍的東西。他從來不認為電影就是用來讓觀眾做兩個小時白日夢,醒來之後繼續干不靠譜的事兒。

其他創作者在做一個項目的時候想的是我要做個什麼樣的東西給現在的人看了能買賬。

姜文想的是我要做個什麼樣的東西給後人看。


神來之筆我只能說 因為最後一幕是真實歷史 黃四郎被打倒以後 在不可講的時間段重新復活當了老三的狗

老三走馬上任浦東 去了上海用黃老爺給他賺錢 只不過這個黃老爺不能再像之前那樣膽大包天欺負鵝城的人了 只是因為張牧之來過


建議大家看劇本,很多戲上映版刪了,但是劇本裡面都有,劇本的名字叫做騎驢找馬。

很多東西不能說的太透,我都被b站的刪評搞瘋了,打了無數字然後直接被刪掉,最主要沒有備份也不給你說為什麼刪,我現在發一些敏感的都在電腦上存個檔。

姜文的電影,你要注意很多東西,僅僅就台詞來說,看過姜文訪談的都會知道姜文關於台詞舉的兩個聾老頭的事,所以最後一幕作為電影的結尾,還是首尾呼應的結尾,肯定是有深意在裡面的,但是我不能說,因為我看了下被摺疊的回答裡面,有一個已經很含蓄的表達了意思,這都被摺疊了我要是直說號還要不要了……

不過你要是對我國的近100年出頭的歷史比較了解的話,有幾個關鍵詞可以提示給你,剩下的靠你琢磨了,當然只限於最後幾場戲,要不然要素過多,單單這些關鍵字總結不了。

關鍵詞:火車,老三老四老五,老七(為啥要和和三四五分開呢?),老三他們走的時候牆內牆外人數,方向(最後一個鏡頭喔),麻子持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