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來都不能「理解」現象,現象只能被感受和被描述,而我們只能「理解」一個描述現象的理論。


說反了,物理學裡面大量只能理解但無法感受的東西。你能感受一個電子波嗎?不能。你能感受系統的熵嗎?也不能。你能感受時空的彎曲嗎?更不能。但你可以去理解它們,只是你需要藉助一些工具才能理解,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叫數學。只有當你掌握了充分的工具之後才能理解,但你可能永遠感受不到它們,或者當你感受到的時候你已經死了,比如黑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追問到最後,都是無法理解的。

為什麼光有波粒二象性?

為什麼真空光速不變?

為什麼電生磁、磁生電?

為什麼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為什麼存在引力?

……

即使未來得到了解釋,又會出現新的追問。

休謨問題: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而這些事物在過去的經驗里又是從不曾分開過的。我們並不能看透連結這些事物背後的理性為何。

孔德提出了知識的相對主義原則。人們的知識僅僅是經驗的,我們既不能知道這些經驗的本質是什麼,也不知道它究竟怎樣和以什麼樣的方式產生。因而知識只能是相對的知識,而不是絕對的知識。

人們的理智是軟弱的,認識的手段是不完全的,所以永遠達不到絕對的知識。追求絕對的知識總會伴隨使用神學的虛構和形而上學的抽象思辨。

科學是對規律的認識,但科學只說明規律的存在,而不能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規律。因為「為什麼」的問題是屬於超經驗的東西,人們是無法知道的。所以科學只研究怎樣(how),而不研究為什麼(why);科學只描述經驗現象,而不能說明原因。

即使物理學的某些現象可以被解釋、被「理解」,那也只是對真相的接近和擬合,不等於這種「理解」正確無誤。


因為我們只關心事物的結構,並不關心為什麼有這種東西。

比如有兩個集合,我們通常關心的是著兩個集合有什麼對應法則,而並不會關心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這個集合。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會去理解為什麼世界會有電、磁,我們只是在試圖描述電磁之間的規律,也可以稱之為結構,我們關心事物的結構。


我最無法理解「知乎」定義我自學自然規律,用現象實質模型表達模型現象形象,都是無可靠信息來源。證明了現在公認的可靠信息物理模型,只能是多數人感受我自己清楚的模型。


意識、超微粒子。


慣性,光速不變原理(所有的物理學公設)


當你感受到最小作用量原理在太多的方面根本地決定著物理理論,你大概可以感受到這個世界是無限制地自由的,只是概率讓我們收斂在一點。


核物理。

明明屬於化學,搞成物理。


目前為止我學的比較淺還沒遇到,遇到再說


休謨曾經在人性論中談論過因果關係,但只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的一個片面認知。可以說它是在幫助牛頓運動學體系的建立。當然這也有歷史原因在裡面。在這之前所建立的物理學都可以理解,但是到了19、20世紀的時候,物理學因為微觀粒子與宏觀物體所表現的不同而產生的相對論與量子理論就不一樣了。它們是超越了我們認知的東西,不在我們一般認知範圍之內,我們難以接觸,只能憑藉想像去理解。所以現代物理學基本上都比較抽象,難以理解


第四維空間是什麼?


可以去看看各種悖論,還有什麼「物理的天空中飄著兩朵烏雲」之類的東西。其實,只要把學到的物理知識多問幾個為什麼,什麼物理性質啦,種種物理量之間的關係啦,都可以當作現象,問個為什麼。解釋它的理論要遵循簡單性原則,用簡單的公式去套,看看公式描述的規律和現象測量出的數量關係有沒有什麼差異,問個為什麼,又是一大堆。


真空光速不變,測量結果是真實的,就是無法解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