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想諮詢下大家都是用什麼方式來瞭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動態?


目前疫情好像不用上下班。

我在google scholar上會訂閱相關領域老師的文章alert,researchgate有時候也會看一看。除此之外還會訂閱一些綜合和專業期刊的email alert,看看都有什麼新文章。Twitter上如果有有意思的文章也會點開看一看。

新文章的閱讀也分不同的level。有的文章就看一眼標題就關了,有的會點進去讀讀摘要,還有一些和自己的研究和教學相關的,會快速的過一遍。最後還有一類是非常感興趣的,感覺需要精讀的論文。往往這些文章會被我放到一個文件夾裏,等到什麼時候閑下來了讀兩篇(很多時候就一直沒空讀,最後要找一個週末的時間集中處理一下)。如果未來能用的上會放到自己的文獻管理軟體裡面,再加上筆記以便未來搜索使用(zotero)。

不過要想跟蹤到科研的最前沿,還是要多參加一些小型的seminar,和領域裡的專家學者直接交流最新的想法和進展 (大型學術會議上大部分都是已經投出在審稿或者已經接受的工作)。畢竟學術論文是最終產品,而最早的idea,一般在寫research proposal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

讀文章做研究有時候也算是一種享受,特別是和自己想做或者想學的方向特別相關的文章。利用點休息時間來讀,也不算可惜吧。:)


你不想學習的時候,就會和朋友聊聊最要做點啥,你搞不動的時候,別人可能也會給你提點新想法,你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隨手就會用谷果搜一下別人怎麼搞的,你就算翻翻網頁遇到個啥人名,不也是先丟到瀏覽器看看他最近有啥發表麼,你要找別人的時候,也是趁著別人不忙的時候,晚上10點之後,討論一下,回頭繼續搜一下。

這些事情,你只能是重複再重複,24小時重複,365天重複。

我不算學術圈裡內部人員,屬於邊緣人物不具代表性,可能勉強算個野生科研人員吧,可能有些牛逼科研人員隨隨便便就發Nature Science的,我的圈子水平比較一般,沒見過這種神人。

但是關注科研動態這事兒,本身其實就是個偽命題,一旦你開始參與到「科研」這個活動裏,那麼這就是一個沒有盡頭的事兒,並不像企業一樣,完成KPI就了結了。

你發一個文章,別人發倆,你就沒用了。你發10個文章,人家發20個,你還是沒用了。

就像決定搞傳銷那一刻起,你就只能成為上線才能繼續搞一樣。

一旦參與內卷,就只有一條路。


會啊,我會看一些跟自己領域相關的最新的working paper。因為疫情,很多會變成線上的了,反而增加了我參加很多會的機會,也會在其中學習和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看最新的論文其實對我們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過程,學習一下比較前沿的論文裏,人家在做什麼課題,用的什麼研究方法,對於自己做科研也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了,最新的working paper有那麼多,也不是都看得過來,所以我主要會比較側重在先去了解課題是什麼,方法是什麼,用的哪裡的數據,大概結果是什麼。這個掃一下,基本三五分鐘就可以找到答案。很感興趣的或者跟自己課題很相關的就會進一步瞭解了。

時間的話,我還是在讀博士,所以也不分什麼上下班,休息,就喫飯的時候收郵件的時候或者參會的時候看到就看一眼這樣子,比較彈性。


會的

甚至我已經畢業了,在企業中工作,也會花很多時間看最新的科研動態。而且這個動態不僅限於科研,還包含產業、供應鏈、市場、主要公司、專利、政策的動態。

在科研方面,一般就是主流期刊,定期或不定期去刷下更新。或者谷歌學術,researchgate你關注的人/學者,有更新都會推送給你,你去上面看就行了。還有就是微信公號,頭條,知乎上面更新的很多學術成果報道,時常去看下收穫頗豐。

然後行業的動態,我一般看國內外的論壇網站,還有微信公號等。還有政府的紅頭文件。

並且在專業方面,也跳出了原來讀博時候的領域。例如我是學材料的,讀博期間是用於能源的,但現在我會關注各種新材料的動態、發展和應用,包括學術成果和產業進展。如能源、催化、仿生材料、3D列印材料、輻射降溫、柔性電子、生物醫療材料、電子皮膚。

自修復聚合物用於儲能
電子皮膚材料與結構

然後呢,後面自己開闢新的研發方向,申請基金,寫研究計劃,就都有大概的方向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sciecne是標準的廁所讀物,上個廁所正好翻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