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或者說,是否已經性能過剩。

請各位答主看題!看題!看題!

更新:

1.不接受「相機性能沒有超越物理極限所以沒超過實際需求」等類似回答;

2.「一般攝影愛好者」指擁有/長期使用並熟悉(包括但不僅限)一台相機,並有一定作品產出(包括但不僅限一幅照片/包括但不僅限一段視頻)的攝影愛好者,可以作為主力工作的輔助,但不以攝影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不包括職業鍵盤攝影師,不包括KOL。

3.「實際需求」不是「無理要求」。


對於相機的需求:

而現實情況,好像是這樣的。

當前的相機既沒有滿足一般愛好者,也沒有滿足專業攝影師的需求,而且在我看來,有一部分所謂的「偽需求」。廠商倒是不余遺力的加上了。

我們來討論幾種情況。

對焦。

一般愛好者有可能對器材,還有對焦系統的不了解,不知道在不同情況下應該採取哪種對焦模式,而專業的攝影師,對這些知識應該是瞭若指掌的,進而採取合適的對焦策略。

比如大學的時候,我跟同學一起去拍一場自行車比賽的活動,我很清楚的知道,要用伺服對焦,要注意預判運動位置。而我同學拿起相機就咔咔咔的拍。

雖然當時我的相機還不如他的(我450D,踏5D2),但是成片率明顯比他高。

從這個角度上說,除了那些體育或者生態攝影師等,一般愛好者對於高效,無腦,先進的對焦系統更加迫切。

高感。

更高的可用高感也許是大家都需要的。

但是一般愛好者有可能沒有專業攝影師那樣的穩定系統,照明系統,所以在某些極端環境下,只能依靠相機本身性能去拍攝,所有有可能他們實際對於高感的需求會很高。

畢竟,拍好照片的前提是「拍到」。

像素。

這個沒啥好討論的。

在我看來,目前市面上的相機,對於一般愛好者來說,並不是制約因素,簡單來說,就是「夠用了」。

畢竟,你用一個高像素機器,沒有個好電腦,那簡直心塞啊。反正大家拍的照片,絕大多數都用來發朋友圈了。

還有其他的一些比如色彩濾鏡,HDR,智能優化什麼的,對於一般愛好者來說,那簡直就是多多益善了。

但是對於一些比較專業的用戶來說,我相信,轉盤上的,P ,Auto,這類的檔位他從來都沒有用過。

最後。

需求從來不會被滿足的,又何談超過呢。

&>&>更多關於『攝影』的回答/文章&


愛好者的需求其實一直沒有被滿足,一般的愛好者的需求是什麼?

一看某某照片,卧槽,拍的真好,一看是單反拍的,馬上產生第一個錯覺:買個單反就能拍出這樣的照片。

馬上花錢,一般買個apsc畫幅機和套頭入門,產生第二個錯覺:我買了單反就能拍出這樣的照片。

到手了,說明書這麼厚?不看!有自動擋,趕緊就啪啪啪,一看,拍的都是啥玩意兒,上網一問,原來是鏡頭不行,機子也不是全幅,還等著幹啥呢,花錢唄,產生第三個錯覺:我拍不好是因為器材沒到位。

全幅和大三元就位了,啪啪啪一看,還是拍的一塌糊塗,上網一問,原來這是光圈這是快門....單反吧潛水一個月,技術沒學到,說起器材頭頭是道,好歹也成了單反吧三條惡狗,大光圈虛化狗,黑白人文狗和lr預設狗,產生第四個錯覺:自己拍的好像還挺好的,有攝影師潛質。

自我感覺良好,經常發些照片去蜂鳥和無忌看著好幾頁「學習好友佳作」的回復沾沾自喜,加了幾個qq群平時互相吹捧,有一天看到華為p20pro秒殺單反的帖子,趕緊上去噴一句,手機也想秒單反?垃圾。然後一看p20pro拍的夜景,心裡想:媽的,咋拍的比我還好。

愛好者需求就是全自動,輕便,便宜,拿著外形符合裝逼標準,拿起來就自動感應對焦,腦電波控制全自動參數控制,後台自動後期,手機同步朋友圈發布,現在的攝影器材還差得遠。


這個問題,提得有問題。

「一般愛好者的實際需求」,這個事兒有問題。他們的實際需求,是他們自己定義的,還是「我們」這些所謂的攝影過來人從攝影的角度定義的呢?

不過答案倒都傾向於一個,就是不僅沒超過,還永遠會不夠下去。

如果是他們自己定義的,那麼,大多數現有器材對於大多數現在的愛好者來說都遠遠不夠用。他們的實際需求是,來一套器材,解決掉所有的他們對於攝影的YY;比如,凡是自己看到且喜歡的片兒,自己只要拿起相機咔嚓一下就也能拍出來。技巧?還要人去學技巧的相機能叫做好相機么,那肯定是相機的能力還不夠嘛。

如果從攝影的角度出發呢?實際上大多數愛好者是不知道自己要拍啥、知道自己要拍啥也不知道怎麼拍才最恰當的,相機越好、意味著拍攝的可能性越大,在已知的可能影響最終照片好壞的因素上至少又多一個優勢。但他們真心不能理解,相機在攝影中承擔的只是基礎工作里的一小部分。

所以,至少從俺自己身邊朋友們的觀察,真是從事攝影藝術創作、能夠在攝影藝術領域裡交出一些作品闖出一些名堂的,作品出自什麼器材真不多重要(以大畫幅膠片創作的人另說),相機更替的頻率反而比較低。從事商業、新聞類攝影的職業攝影師一般會比較勤於更換設備,一方面他們要求當時最強的性能,另一方面他們的器材損耗很大。而業餘愛好者們卻成為實際上的器材跟風者,儘管他們換下來的器材還往往很新、而從來沒往任何展廳掛過片子。

玩具總是越新的越好;實際需求是好玩么,好玩永無止境。用得趁手、夠用就行,那是工具的概念了。


作為CKPA(中國鍵盤攝影師協會)的榮譽會員,我表示最新發布的攝影器材確實已經超出一般攝影愛好者的世紀需求了啊,動輒就4000w、5000w甚至1億像素的機器確實是有點用不上。

這是2013年用50D拍的照片,機器不到2000w像素,不是全畫幅,也不談啥動態範圍……

這是14年用6D拍的劉同學,換全畫幅了,像素過2000w了,對焦速度和寬容度嘛,我們不談這個問題……

這是16年冬天拍的劉同學,索尼A7M2,像素也是2000出頭,寬容度和對焦速度比6D好一些

這是2017年夏天用黑卡5拍的劉同學,1寸底

同樣是2017年的那天,用5D4拍的劉同學,算是很長一段時間裡佳能全畫幅的看家產品了,相機性能嘛,也確實是在佳能全畫幅陣營里僅次於1Dx2

2018年夏天,6D2拍的劉同學……

所以說啊,相機很早就夠用了,我缺的是相機嗎?我缺的是化妝師,是服裝造型,是場地布置……


我看這是一個偽命題。

作為消費品的相機,本來就是一直在創造需求,而不是滿足需求。

大多數愛好者的攝影行為本來就是消遣娛樂,從根上來說,這種娛樂行為本來就是消費品相機創造的。

沒有柯達的「你只管按快門,剩下的交給我們」,就不會有大面積的攝影愛好者群體出現,更談不上對相機機能的需求。

很多時候愛好者的拍攝是因為:相機可以這麼拍,所以我這麼拍。比如拍星空,比如hdr,比如晚上出去拍夜景等等。十九世紀的攝影愛好者,絕對沒有拍星空的需求。

而且想一想

8億像素我可以瞎拍不構圖,回來隨便裁一小塊也能用,不是美滋滋?

超強的底噪抑制,我可以直接感光度auto,隨便光圈快門組合,不是更加「傻瓜」?

更快的寫入速度,更先進的演算法……這些技術進步都是讓大多數愛好者能更簡單地得到更加優秀的影像。

個人看法,如有偏頗請指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