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硬傷就是可以讓人心情變得很複雜


作為一個搞軟體的測試工程師來說,目前接觸到的Model Y最大的硬傷,大概就是駕駛性能裡面的——取消了能量回收可選,強制能量回收變成強度高。

實際上是強制用戶更大限度的使用「單踏板」功能。

單踏板模式並非是指所有的特斯拉車輛開上都是這樣的,而是需要特別設置的一種模式,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它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續航,而它確實會存在有部分緊急情況下駕駛員油門和剎車分不清的情況,但它並非是不可關閉的。特斯拉在駕駛設置裏提供了三種停止模式的選項:

緩行:「釋放踏板緩慢前進」

轉動:「釋放踏板車輛可滾動」,這個模式下,和緩行一樣車輛會減速到 8 km/h,8 km/h 後車輛會滑行至停止。

保持:「降低能量回收的適用車速,自動結合制動以便停穩車輛,進而最大程度提升續航里程

也就是說動能回收介入的力度會更大,鬆開加速踏板後,車輛會更快減速至剎停。

只有將駕駛設置裏的停止模式設置為「保持」模式的時候,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單踏板模式

而如果駕駛員對於自己的駕駛習慣和反應能力沒那麼自信,完全是可以選擇設置為體驗上很接近油車「緩行」模式,

特別是在特斯拉年後發布的2021.4.5之後的系統裏,特斯拉大幅度的削減了緩行模式的動能回收的力度,進一步降低了錯用油門和剎車的風險。

引用一下戴工的視頻:

Model Y強制回收——特斯拉激進策略和用戶學習的平衡取捨daijun211的視頻 · 4111 播放

利申:交了1千訂了33.9。

看了評論,把一些整理下加點我的看法:

1、內飾:跟model 3相比就是60分到65分的區別(0321追加:有些部位很高檔,有些部位很廉價,兩個交織很奇怪的感覺)。看了別的評論,別說漢了,大多數國產車我覺得我的評分都有80分以上。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2、後排:後排肯定是硬得不行的硬傷,雖然坐姿比3舒服了很多,但是仍然不行,有評論說座椅還短了,我倒是沒拿尺子量感覺差不多,反正差評(修正下:對比3真的好很多,另外很多SUV油車後排也會這樣偷空間,0321入手後覺得短是真的短,不過把後背搞斜一點,還是處於ok的水平)。很多人甚至包括銷售都沒注意到閱讀燈位置改了在左右兩側,是像飛機那種閱讀燈,技術上好評,實際用起來感覺不如傳統中置的好但哪裡差又說不上來。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3、做工:老生嘗痰……啊不,咳吐,常談了。各種縫隙依然model3風格,應該說特斯拉風格。還有看展車時注意到model X主副駕玻璃那塊三角真是驚為天人,以前真沒注意過。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4、尾箱:尺寸TMD大得一匹,我覺得甚至座椅再往後一點空間都很夠用,後排輪胎上面有兩個窟窿都不知道有什麼用,就不知道為什麼不把後擋板做成異形一點點蓋住,銷售小姐姐說可以放水,我真的想衝口而出你是想和我shui?據說放倒不是完整的純平,我倒不覺得很大問題。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5、中控:控制一切,沒錯這很特斯拉,但多幾個按鍵會s啊?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6、輪轂:可選三檔,A套餐默認19寸韓泰B套餐充值8000改20寸輪胎換成米其林C套餐加三萬四隻腳21寸加剎車升級,這個硬傷是看似良心實則反向一想,應該是越不花錢越感受不到特斯拉的良心。我選了默認,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7、跟油車對比:噪音問題我覺得能接受(0321追加:個人覺得是真的ok,一定追求豪車那種靜謐我覺得不現實),所以嚴格來說不是問題了,水平跟蔚來差太遠。對於這問題跟之前我自己的車有關……同理,特斯拉的指向很優秀,但對比我之前的,不驚艷,但如果之前開凱美瑞之類,估計爽翻了。加速還是槓槓的,沒得說,超跑的推背感……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8、韭菜(為什麼不能加大字型大小):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個人目測長續半年減兩萬不是問題,半剛需,硬著頭皮上了。還有回頭磷酸鐵鋰+單電機的乞丐Y一上架估計捶足頓胸必須的。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0321提車後追加硬傷內容(同時對上面的修正):

9、尺寸大了,靈活性減了點。在路上還是很能打,5秒提速而且重心在下面,對比油車得SUV真的是碾壓級別,很少油車SUV能做到過彎這種靈活程度的(沒試過有S後的保時捷與蘭博),現在是個靈活的胖子。BUT!停車場就原形畢露了!這貨橫向跟普拉多之類的差不多,尤其市區車多的停車不規範的停車場,我老司機也要多打好幾手。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10、不知算不算剎不住,試過一次在一個往下的斜坡,R檔還是往前走,不知是重力勢能還是滾動的模式(模擬油車邏輯)問題,也可能是我自己新手操作問題,目前還沒重現過。不過又不是不能用。(20210419有空補充:問題主要是車重+沒有防溜車設定,會有不給電會因為車重滑動的情況,講到尾還是邏輯不好,在一個斜坡上的窄小車位反覆停進去會很頭大)

11、自動駕駛、單踏板邏輯有點複雜,實際因為太多用起來有點亂,開車時頭腦必須保持盡量的清晰,我覺得這也是網上很多說是剎不住的根本原因,硬體不一定有問題,但手忙腳亂操作上容易誤操作。不過我覺得以後所有智能化汽車除非完全自動駕駛前都要面對這種狀況……但!用了三天適應了電門邏輯後開起來就順了好多,起碼不會說乘客有嘔吐感覺。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12、19寸輪轂拆殼後顏色較醜,不過又不是不能用(20210419:看順眼還是不錯,據說20寸的黑色剮蹭一下就難看了)。

13、車上味道有點大,加上單踏板、加速度厲害,我差點把自己開吐了……至於頓挫我覺得還能適應,兩三天時間能開得ok,起碼乘坐的不會感覺得不適,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14、超大硬傷來了:沒有收音機,只有數字廣播。以至於我都生氣得想買個德生放車上了。不過又不是不能用。


綜上所述,零百五秒出頭,AP暫時夠用性能挺領先(小鵬蔚來的乞丐版不好用,上全功能版要加錢),而且一開始坐過蔚來跟model X都知道SUV那麼高的車纔是電車的最優形態,就它了。

其實心裡第一選擇是ES6/EC6,我喜歡EC6的外觀,但蔚來啥都好,缺點是真的貴(車價差不多但加選裝就不止了),但特斯拉會省心好多。

買買買是最開心的,所以把每句吐槽後面加了個「又不是不能用」,大家看著開心,我這韭菜也被割得開心。

繼續吐槽,我也後續補充,很多要實際入手後才知道的,我的提車時間排到了5月份,等吧,回頭再對比下也是挺有趣的事情。


0128:ERRR,新model S跟X出來了,那方向盤……好看是真好看,用起來就……也許是我對於方向盤的理解還是差點?

0201:評論那位就不掛了,點開就大概知道大家回復他有多麼的浪費時間。還有天天強調自己滿身大漢+大豪斯……我是很奇怪的,自己有家,沒必要口口聲聲強調這玩意兒啊。而且在北上廣深的房子跟在鶴崗的房子也是那麼一點面積,一臺車夠買兩三套了。有時鍵盤俠過分強調自己所謂擁有的,不正體現了這人滿心希望擁有的東西嗎?


作為特斯拉車主,親身體驗後,覺得model y就一個硬傷。

model y後排座椅比model 3短了5釐米,坐上去明顯不舒服。

非常奇怪的設計。

從汽車之家找的實拍圖,侵刪。


最大的硬傷應該還是老生常談的不能當家裡唯一的車。

我買的是美國產的標準續航後驅版,推出的當天2月7號下單,當時預計2到5周,本以為2月左右能拿到車,結果一週後車就到了,13號收到郵件,因為沒空,15號去提的車。

車是我給媳婦買的生日禮物,換掉媳婦的小斯巴魯,目的是媳婦上下班開以及疫情如果過去了送孩子去幼兒園。此要求下model y幾乎完美,需要的都有,續航里程也完全足夠,滿電狀態下能跑243英里,日常只充90%,約217英里,一天大概跑40到50英里,平均3到4天充一次,在家有自己的充電線,原車帶普通的電源插頭,官網買了根nema14-50接頭,在家一小時能充32英里。自家屋頂上有太陽能板,所以電免費。人在亞利桑那,續航里程也不受低溫影響。美國特斯拉超級充電樁遍地,跑空到充滿也就半個小時。但是跑高速如果速度過快,掉電很快,跑120英里,平均時速80英里每小時情況下,實際掉電160英里。但是城市裡感覺跑車的續航里程略高於預估。

缺點自然是最好別用來跑長途,還有就是充電樁沒有加油站普及。我家除了特斯拉還有2臺車,出門旅行還是開4runnner,除此以外10天下來沒覺得model y還有其他的硬傷。至於做工問題,比3年前試駕的model x做工好點,比不上純日本產的豐田,但是和北美產的豐田差不太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