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強迫教育?強迫哪方面的呢?教育除了教會你知識外,還會修正一些行為習慣,在修正時必然是違反你本來意願的。


其實很多父母從小就在強迫式教育,也許孩子不覺得,也許父母都不覺得,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父母跟孩子說話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

給大家講這麼一個故事吧,看完了也許你就明白了。

進了四月,天氣越來越暖和了,想著帶小寶到公園去看花,剛好之前在公園附近的一家外貿店上新品,在朋友圈看了好久也沒機會去,便想著一起去看看,而回來的路上還能路過一家很好吃的烤雞店,順便買一隻回來,連晚餐都解決了。

由於行程太過完美,我迫不及待地對小寶說:「今天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小寶聽到能出門,自然是很高興,我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說:「我們去公園看花吧?」可小寶卻拿著手裡的小鏟子,一邊往「盤子」里撥弄著豆子,一邊說:「媽媽我想去海邊……」

海邊在公園相反的方向,路程比較遠,基本沒在我的考慮範圍內,小寶這樣一說,好像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計劃,讓我想了好久。

去海邊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我自然逛不了心儀的店鋪,也買不到烤雞了,回來做飯又要提前準備好久,感覺時間變得就有些緊張。

因此我說:「今天還是不去海邊了,先去看花,公園裡的花可漂亮了,你不想去看看嗎?」

孩子終歸是孩子,小寶聽我這麼一說,興趣被轉移了過來,因此按照我的計劃,那一天過得充實而「圓滿」。

&<2&>

當天晚上在手機里聽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講座,剛好說到現在的父母有這樣一個普遍的特點,那就是跟孩子交流沒有選擇——你這學期需要怎麼樣,你下學期需要怎麼樣,每一步都給孩子安排好,一點選擇都不給。

小寶還沒有到面對中考高考的年齡,所以我也沒有做如此「強硬」的規劃,但我也會出現講座里所說的:父母只給孩子一條道,他根本沒得選擇,就像我白天所做的去公園的「誘導」。

細想來,我似乎經常帶小寶走「這樣的路」,難怪別人都說,孩子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家長的套路。

帶小寶出去玩的時候都是我做計劃在先,從來沒有問過他想去哪;吃飯的時候也是訂好了地方直接帶他去,就算有時候問他你喜歡吃牛排還是火鍋?他的回答也總會是我心中預想的那個。

譬如,他想吃牛排,可旁邊就有一家不錯的火鍋店,我會說:「這裡就有一家火鍋店,我們吃肉肉好不好?」

可憐的小寶通常就這樣被我糊弄了過去。

其實我們一直說要尊重孩子,可我們從來沒有把他們當成一個自然人來看,我們之間的溝通永遠是兩個等級,我要說,他就似乎必須要聽,這也就導致許多孩子長大以後他不會與人交往,或太過強勢,或沒什麼主見。

&<3&>

當我還在念書時,我的老師就告訴過我,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的社會性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他們在後期的社會交往中漸漸形成,至於親子交往,就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第一步。

在《幫你改掉孩子的壞習慣》一書中有這樣一則事例,一個兩歲半的男孩,在幼兒園睡覺時總會拿著一根棍子,如果把棍子拿走,他就睡不著覺。

嬰兒時期,孩子依戀父母,但如果過早地與嬰兒分開,就會導致其安全感的缺失,他們會找一個替代物,而那根棍子就是男孩的替代物。

反之,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時時控制,事事代替,就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怯懦的性格。

親子交往通常分為三個層次:最開始是嬰兒期的哺乳過程,而後是單方面的主動(如:應答式、灌輸式交往),最高級才是親子雙方都主動的交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高級的親子交往模式越來越感興趣,可我們成人,卻很少問他們願不願意,很少採納他們的想法。

譬如我之前在大街上看到的祖孫倆,爺爺帶著孩子去市場看小鳥,可孫子卻趴在賣魚的攤位前看烏龜,爺爺拉著他說:「走了走了,看小鳥了」,然後生生把孫子拽走。

爺爺想的,無非是帶孫子到市場轉轉,看看小動物,他的想法是好的,但因為自己目光的局限性(認為市場上只有小鳥最好看),而導致孫子缺少了觀察的機會,也很有可能破壞了孩子的專註力。

很多事情,家長的目的性太強,就會讓孩子的自主性變弱,我認為只要不涉及原則的問題,大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

很多孩子在疫情期間生活過得一團糟,父母制定的計劃孩子根本就不遵守,網課很難上,遊戲戒不掉,再不開學簡直要瘋掉……尤其是到了青春期叛逆期,孩子就是喜歡跟父母對著干,好像小時候事事被安排,現在全都要還給父母。

你看,小時候我們給孩子灌輸的就是服從,那時候,他們無力抗拒,長大了,憑什麼讓他們乖乖聽父母的話?

所以學會商量,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孩子再小,也要把他們的話當「話」,不但是給孩子多幾條路走,也是給了家長未來一些餘地。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神獸大本營】,好多媽媽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或者吐槽自己的熊孩子,你會發現,你不是一個人!!


適當的強迫有利於孩子走出第一步,各方面的第一步。

每個人都有年幼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自己小時候最想要什麼,吃喝玩樂,反正就是不想吃苦頭,這點我想大部分人都沒法否認,靠自覺這樣的話更是無稽之談,現在很多成年人都沒有的東西,指望一群啥也不懂的孩子能做到做到?

所以這種情況強制措施就很必要。

那些說強迫式教育就是糟粕的,不是嬌慣就是幼稚,沒被現實錘過。

我不認同父母就是天就地,但我更不相信幼稚的小孩能有什麼建設性的想法。


他們老了以後將得到自己子女的強迫式孝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唉,何必呢!

學習這種事兒就像吃飯,家長們就是個服務員的身份 ,在孩子落座的那一刻應該問ta我能為你做些什麼,而不是直接左手一把刀右手一盒營養速補鈣片,逼著孩子必須選一個!!搶了老師的菜刀,他們用什麼做菜給你家孩子吃?就算做好了,你給孩子灌了那麼多垃圾,主菜還怎麼吃得下?

各司其職吧,家長作為服務員,傳遞好後廚和孩子的信息,有經驗豐富的老師們掌握著火候,這菜一般差不了。


自己飛不動,讓下一代加緊飛


這樣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引用《非暴力溝通》中的觀點,強制力的目的是保護。


強迫式教育其實是分很多層面的:

第一種:就是父母之前沒能完成的或者遺憾,希望你能幫忙完成的強迫。比如說你父親之前想做一位醫生,但是因為某些原因沒有達成,所以希望你去學醫。

第二種:就是是出於對你人生的負責,因為你的閱歷肯定是不如父母的,你想讀A專業,但是父母社會上的經驗或者個人的資源,覺得你選擇B專業更有利於你以後的發展,所以會讓你選擇B專業。

年輕人存在叛逆期,但是全世界,能夠無私對你好,真正為你著想的還是你的父母,現在確實存在強迫式教育,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一味的反抗或者接受,我們需要考慮眾多因素,去做出正確的選擇。珍惜父母的「這份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