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翻故紙堆的時候有一段過去,常常引人注目,就是那十年,那十年里發生過《一百個人的十年》,有最後一個名媛鄭念的《上海生死劫》,有楊絳筆下《幹校六記》和《洗澡》,還有高爾泰心心念念的《尋找家園》。《牛棚雜役》也是那十年里截取出來的數個片段組成的故事。在那十年之後,國內曾流行過所謂的「傷痕文學」,我十分贊同的觀點是,傷痕太過於輕薄和流於表面,真正的傷口與陳痂都是在心底的,都是烙印在人的靈魂里的,像是流放的罪犯都需要黥面,非得要把那一塊肉再一次剜去才能磨滅印記曾經存在過的痕迹。

在那個年代,人是會異化,正如季羨林先生在書里寫的,現在人們有時候罵人為「畜生」,我覺得這是對畜生的污衊。畜生吃人,因為它餓。它不會說謊,不會耍刁,決不會先講上一大篇必須吃人的道理,旁徵博引,洋洋洒洒,然後才張嘴吃人。而人則不然。我這裡所謂「非人」,決不是指畜生,只稱他為「非人」而已。

王安憶的《長恨歌》里寫過一個小小的配角,他站在風口上,搖動旗幟,而後浪潮退去,他恭恭敬敬地搖身一變,成為了愛國人士,就像是韓國電影《暗殺》里的反派廉錫晉在軍事法庭審判之時,他扒開衣服,袒露出身上的槍傷,沖著四座高聲細數著自己的功績,而沒有半點羞愧的那樣,彷彿一切是理所應當,他應該享受那些高官厚祿的奉養,而不應該受到指責和問詢。

史鐵生的散文亦寫過,命運么,休論公道。

那些牆頭草似的人沒有堅毅的信念,沒有廣博的學識,沒有崇高的人格,反而如野草遍地而生,頑強地生長著,然後將自己描眉畫眼,塗上精緻的桃紅梨白,如同正正經經的小生小旦一般上場了,在歷史的舞台之上,引吭高歌,水袖一拂,唱著海晏河清、太平盛世,繪出安居樂業、和和睦睦。至若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們像是一張張謄寫了無數心酸和痛苦的紙張一樣被棄之一旁了,若是有人能惦念他們,就去看一看、瞧一瞧,若是無人惦念他們,隨著年年月月、歲歲日日的時光過去,他們就凋零了、枯萎了、腐爛了,再也沒有人會願意去撿拾他們了。

可是,若夫歷史如斯,不去予以理會,遲早有一日,必將重蹈覆轍。猶記得馮驥才先生所寫的那一句,我們追尋歷史不是為了原諒,而是防止遺忘。

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自然懂得熬過來是怎樣痛苦的事情,有幸在那段歲月之後出生的人卻也不能把那段歲月扔到九霄雲外。

一段歷史在過往曾經發生,在後世也會以不同的形式再次發生,天可憐見的,是那些被人為地製造出來的災禍傷害的人,與其說是被災難嚇怕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如說被人嚇怕了。美劇《小謝爾頓》里說:Hell is other people。薩特的《禁閉》中亦是如此說。韓劇《他人即地獄》用劇名昭示了它的主題。最可怕的是人心啊。

那十年不過是給那些異化之人提供了一個盡情發揮的場所,一個孕育眾多妖魔鬼怪的地界。

在佛家的說法里,有一個「中陰間」,那兒可以看到前世種種,當真不知那些為虎作倀、花言巧語之人日後看到一世搖擺、視道德若無物的自己作何感受。


牛棚雜憶確實是本好書,這本書在學歷史的時候看過,當時只是覺得這一時期的陰暗卑鄙,讀後對季老有了更立體的認識,而且全書以幽默譏諷的筆調讓我們在放鬆的同時感受到歷史的沉重。

後來又仔細讀了一遍,發現這本書揭露了太多社會的污垢,例如背叛,報復,算計,極度自私,慾望膨脹等等,同時,他還寫了這一時期的同情,親情,信念等等,它們自由組合成一個書本內扭曲的真實社會,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我看來就是季老個人眼中的社會,第二遍讀它的時候不會讓我哭,更不會笑,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讀的同時反思,那個時代怎麼了,而如過自己處於那個時期,會變成什麼樣

這句話應該是這本書的意圖,警鐘長鳴,勿忘國史,牛棚雜憶也做到了。


我在有沒有關於歷史研究方法論的書推薦? 問題下的答案里推薦了這本書。乍看之下,《牛棚雜憶》似乎跟歷史研究方法論沒啥關係。就了解季羨林先生學問來說,本書也不如《留德十年》和《學海泛槎》交代的詳細。那我為什麼還要選它?

理由1:我們不是在真空中研究歷史。用季先生的話講:學術研究絕對脫離不開政治,決不能不受政治的影響。政治影響學術,不僅是學術著作內容里卷進政治因素,如中韓之間關於高句麗歸屬的爭論,還包括政治對學術本身的干擾。季先生在《學海泛槎》一書里回顧自己解放後到改革前的學術成果,畫了10多個零。我查《季羨林全集》附編中的《季羨林作品編年》,1966-1978年完全空著。

理由2:我們如何面對屈辱。士可殺,不可辱。可真就侮辱你了,該怎麼辦?有人自殺了,如《牛棚雜憶》裡面季先生提到的汪篯教授。季先生在《牛棚雜憶》里也想到過自殺,甚至制定了詳細的實施計劃。準備行動時,被揪出去批鬥,陰差陽錯沒死成。對季先生來說,《留德十年》是他學問的積累階段,解放後的政治運動使他沒法專心研究,要是沒能熬過《牛棚雜憶》這十年,他的學問便胎死腹中了。我在讀《牛棚雜憶》的時候,想起《報任安書》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兩句。面對屈辱,一方面心有不平,一方面又惜其不成,這兩種攪拌在一起的心裡,究竟誰戰勝誰,每個人的選擇不同。即便季先生熬過來了,在日後「飛黃騰達」到處聽到的都是讚譽溢美之詞之餘,他還會在心裡嘀咕「我當時應該自殺,沒有自殺說明我的人格不過硬,我現在是忍辱負重、苟且偷生。」

理由3:我們如何做學生做老師。我在寫開頭問題答案時,把《牛棚雜憶》排在《師門五年記》之後。這是兩個截然相反的師生狀態,而現實中我們每個人在求學執教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兩個極端狀態之間的師生關係,有時或有人偏《師門五年記》,有時或有人偏《牛棚雜憶》。十年動亂過去了,但造成師生關係扭曲的條件依然存在。我讀過《一朝忽覺京夢醒,半世浮沉雨打萍》,也在新聞中見過各種各樣的慘劇。面對這些新條件下的扭曲關係,我甚至義憤過要不要重新批鬥一回。季先生在悲哀、孤獨與恐懼中以嬉笑之筆調寫下這本怒罵的《牛棚雜憶》,為我們留下來一面反思的鏡子。

附錄:《牛棚雜憶》的版本較多,我推薦中央黨校的版本,它附錄了《我的心是一面鏡子》《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季羨林自傳》和《季羨林年譜》4篇文章。前兩篇文章《手稿本》也有,但就單本書來說,中央黨校版本更全面。


看了這本書之後對四人幫,文革的十年浩劫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對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感到惋惜。簡直難以想像當時的社會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對知識分子的迫害達到了難以描述的境地。

季老的座右銘: 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 無復獨多慮。

季老一生研究佛學,入佛卻未必深。寫書時還在有意無意投誠,順帶貶損老蔣。倒不是說老蔣無過,而是住著牛棚罵老蔣,實在沒必要。季老在運動中誤入之深,也說明多有投機,不識事且膽小怕事。當然,這是苛求,那時情形又是何等嚴峻呢?

其口中的」老佛爺「,未知是誰,我連查證的志趣都沒有。季老將矛頭指向她,又是何苦?她也運動中一隻順勢蚱蜢而已,擔不起歷史之責。在第一次批鬥時,季老多有辯解,寫書之際尚在辯解,亦是可憐!未常不可淡然處之?至少寫書之際當已超脫於外。好在理論問題釐清之後,季老放棄了妄想,漸入佳境,智識開朗豁達的犟老頭形象躍然紙上,大幸!

季老寫自己被打入」特別雅座「後,被勒令與另兩位教授打開水,如是有:

打開水這個活並不輕,每天三次,其他的活照干,語錄照背。別人吃飯,我看著。天下大雨,我淋著。就是天上下刀,我也必須把開水打來,真是苦不堪言。但是,那一位姓王的教授卻能苦中尋樂:偷偷地在茶爐那裡泡上一杯茶,抽上一煙斗煙。好像是樂在其中矣。

飄搖中要持守意氣,真是太難!可老教授們總有辦法,地獄裡亦抱雅緻情趣,真是大智慧!

:極推一下季老的文風。簡單清新,述事精當,冗繁全鋤,哂笑怒罵,如風拂過。文字似乎已自隱去,惟其意浮顯,真是高明!可與《圍城》對照讀,方知老教授不出手,一出手就是內功勝人!似乎可以聽見季老一聲大喝:」阿貓阿狗後閃!我要發功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