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按照主流價值觀,我育兒的三觀是非常正確的:

1 自己工作很努力,不需要靠兒子改變命運。

2 現在幼兒園大班,明年就上小學,別的娃已經開始提前學小學課程,我兒子啥都沒有學。

3 經常帶兒子去玩,充分體會到童年的快樂。

4 從來沒有打過兒子,也沒用嚴厲的罵過,只會和他聊天講道理。

5 雖然自己很忙,但花很多時間陪兒子,幼兒園放假時常常好幾天連著陪他玩。

6 給兒子上貴的幼兒園,還託人進了一個非常好的班級,老師很和藹,不罵學生,純粹愛的教育。

7 從來沒有刻意窮養,也從來沒有炫富,給他的榜樣一直很正面。

8 不坑老,兒子都是我和媳婦自己帶,免得被老人過分縱容。

9 上過很多興趣班,但都是他自己要求上的,從來沒有逼過他,大多也都是玩的那種,比如樂高積木、泥塑(其實就是用泥巴捏東西)。

現在他變成了這個樣子:上課基本上不理會老師講什麼,也沒有學到任何東西,自己玩自己的,這個問題一直都有,我沒有責罵他,只會和他聊天講道理,以前小班中班我不太在意,我一直認為幼兒園開心就好,這麼小學知識太苛求了,但現在是大班,明年是小學,如果明年小學他還是這個樣子,我就很難接受了。畢竟小學確實是學知識的時候了。我不知道他現在這個樣子和我的教育有沒有關係,我接下來應該怎麼做?


你的孩子不至於到養廢的程度,但可能確實有一點問題。

寬鬆過度,規則不足

我在《可怕的兩歲》一書中,看到一段描述,我想也許可以解釋你的困惑。

如今有那麼多的青少年叛逆,任性,喜怒無常,不講禮貌,缺乏積極性,我深信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父母的育兒方式停留在第一季,母親依舊是長期的僕人父親依舊是長期的育兒助手。 為了彌補與妻子關係的缺失,父親採取了一種新式的為父之道,試圖成為孩子最好的夥伴,卻不想這種模式只會造成家庭關係的異常,這樣做的後果是很多孩子在第二季都是由一位僕人和一位夥伴養大的,不用說這兩人都不能有效的管教孩子 所以孩子長到十幾歲時,當他的責任同她享受到的自由一樣大幅度增加時,他卻對此毫無準備,於是開始以截然相反,甚至是自我毀滅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不知所措 。

這本書提出,在孩子兩歲以後,父母要開始完成角色的轉變。

  1. 減少為孩子做事的數量,逐漸將自己代為履行的指責分配給孩子
  2. 母親要在心理和情感上和孩子划出界限,讓孩子學會自娛自樂,給母親自由做事的時間
  3. 夫妻關係回歸家庭關係的核心地位。丈夫妻子的身份應當優於父母的身份

完成這個改變以後,就可以帶著孩子進入「權威季」孩子不能在隨心所欲的做事,而且要開始學規矩。

這個時期,父母的職責是管理孩子,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服從管理,同時將規矩內化,逐漸養成自律性。

這個觀點其實和我以往看到的大部分育兒書籍,是有衝突的。但是當我狠下心來,開始實踐以後發現,孩子在一定的規則限制下,也能玩的很開心。並且父母會更輕鬆。

當然不是說一定要特別嚴厲才能建立權威。只是你可以嘗試著,在你現在的寬鬆教育基礎上,增加一份嚴厲。

比如他上課不配合老師的流程,你沒必要和他講那麼多道理。直接告訴他。

在幼兒園配合老師的教學流程,這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則,你可以不喜歡老師的安排,但是最起碼的尊重必須得有。

至於你擔心的幼小鏈接問題。我的觀點是,可以適當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帶孩子學一些。雖然專家說,到了三年級,孩子的理解能力足夠了,學起來就沒那麼難了。但是前三年要受的罪,需要你自己受。孩子的大部分同學都提前搶跑,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是挑戰。


可怕的兩歲¥ 26.90起2


很遺憾,很多父母並不知道怎麼樣教育孩子,更確切的說,是什麼樣的教育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的孩子。

前一陣子和朋友吃飯聊到以前上大學和選工作的事情,看似平和普通實則驚心動魄,並且有跡可循。我們享受著改革開放美好的同時,也承受著各種思想經驗的衝擊。

相比較上一代人的別無選擇的選擇,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是被時代裹挾著被迫的做出了看似選擇的選擇的。因為這種假象,我們迷茫了,糾結了,抑鬱了。

我身邊現在有這麼幾類人:

1.小a,一個男生,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從來沒有認真學習過,上學的時候一直倒數,上課開開心心睡覺,下課快快樂樂打籃球。待人友好大方,專科畢業後,喜歡請同學吃飯喝酒。一切都是因為他有一個有錢的爹,我們畢業辛辛苦苦攢錢的時候,父母已經給他買好了一套房子,手裡還有幾十萬存款,只待他娶妻生子了。

2.小b,學習認真努力,考上了重點本科,看起來單純,感覺很自信,畢業後再相見眼睛裡已經看不到自信,有的是平和與滿意。在她父母的建議下輕輕鬆鬆考上了公務員,工作輕鬆生活愉快。她說她每天最忙的時候就是下班以後,因為要做飯,說這話的時候,我真切的感受到她的知足。3.小c,看起來樸實的姑娘,考上了普通本科,畢業後父母說,公務員那些事情都需要找人,咱們找個企業工作就得了,自由。咱家沒有哪些條件。她便面試了幾家公司,入職了一家私企,平時看她朋友圈啥兼職都干過。再見時,眼睛裡更多的是迷茫,看似開朗活潑的言語下更多能感覺到的是生活的艱難。好像看透了世界的潛規則,看似接受實則內心惶恐不安。4.小d,生於農村,家裡窮的呀,親戚都不願意與他家產生關係的那種。普通話說的特別不標準,但是自信努力,不卑不亢喜歡也擅長和人打交道。高中期間就組織了一些公益活動,畢業後我們當地的電台一個知名dj還邀請他做節目。適應能力強,做事靈活卻有自己的基本底線。現在在一家企業,因為人脈廣,之前組織的活動認識了大佬,經常幫大佬接活,兼職工作賺的比主職工作還要多。

當然個體不能代表整體,我們身邊的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無論是小a,小b,小c也好,他們的命運,冥冥之中就像被一根線牽引著,無論是精神還是物質,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甚至可以說是原生家庭決定的。

除了小d,這種憑藉自己的悟性和觀察力在職場、生意場靈活地遊走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小b與小c,而小a,這樣的孩子少,是因為這樣富裕的爹少。

張桂梅校長要求她的學生五點起床,拚命刷題,跑步去吃飯吃飯時間都規定到十分鐘,沒有人責罵質疑?為什麼清華副教授劉瑜說我們家的孩子開個奶茶店就行,我女兒正常勢不可當的成為一個普通人,也沒人覺得有問題,只是說,您這話不接地氣。

畢竟我們都是普通人,別說清華的教授我們做不了,清華我都考不上。

在我看來,父母的這兩種要求,就像一條繩子上的兩種極端,一邊太緊一邊太松,因為物質基礎不同,父母的階層不同,這兩種聲音都沒有錯。

信息爆炸的時代,拼的是我們信息選擇的能力,父母焦慮迷茫,今天覺得雞娃對,明天覺得佛系對,其實不對的是父母搖擺不定的態度。

如果想要孩子快快樂樂,自己努力讓孩子成為富二代啊,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優秀的平台!如果自己不想努力,再不濟讓孩子做個小b那樣的也可以,不一定非要是公務員,至少能接受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確定好自己的育兒目標,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我們,孩子成為更好的孩子!


是這樣,這個世界的人是分層次的,所以什麼育兒理念都不能脫離了你自身的層級和經濟基礎。

比如「正確的三觀」育兒,這套理論絕對不能說是錯誤,因為很多大家就是這麼養出來的。我記得丘吉爾小時候就很頑劣,家人頭痛不已,於是丘吉爾的爺爺說了一句特別牛逼的話,當年我讀《丘吉爾傳記》的時候記得特別清楚,他爺爺說,男人到了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自然就會努力了!

所以丘吉爾童年是沒有遭受虎爸狼媽的蹂躪,直到他快成年他才開始展露出不同尋常的特質。

這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是如果仔細深挖,丘吉爾可是貴族出身,就算再頑劣真的也不會差到那裡去。很多人這輩子是有多於三次機會去「浪子回頭」的!對於這些人來說,過早地去劃定嚴苛的規則,過早給他們灌輸海量知識,過多的壓力都可能把他們那些不同尋常的特質給消磨掉。或者這麼說,許多難能可貴的特質都需要更多的試錯,而普通家庭往往一次容錯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家庭用那些貴族育兒的「正確三觀」來超然物外,就像是拋硬幣,期望孩子在「走錯路」之前就能走上正道。具體到中國目前的情況,就是期望孩子能在中考前就突然能喜歡做題,成績卓越,一鳴驚人。我不是說這個不可能,只是說它的概率會比較小。

所以我特彆強調階層,對於階層高的人,他們確實不必太在乎具體的知識,因為他們的孩子幾乎註定是要做管理,做決策的,過多的細節或者過多的關注細節不見得是好的品質。他們天生不需要去推公式,做工程,他們只需要去管理人。對他們來說,自信,主見,魄力,勇氣,才更為重要。有時候哪怕知識學的差一點也絕不能喪失這些,否則就不會有人追隨他們。比如川普,大家可以看看這個視頻

川普一家算不出小學數學?

m.iqiyi.com圖標

主持人問川普女兒問6乘以17等於多少,他女兒答不上來,然後川普自己說是112。那個氣勢壓倒了主持人,主持人一度認為自己算錯了,恭維川普是一個天才。最後終於台下有人說就是102。

這個視頻里,川普睜著眼說瞎話的特質表露無異,但仔細想一想,他是通過什麼魔力讓主持人懷疑主持人計算正確的答案呢?

可以想見,川普這種人就是從小就接受的所謂的「三觀正確」的教育!如果讓他從小被中考,高考,折磨一下,讓他把時間精力都耗費在那些標新立異的題目上,他那莫名其妙的自信乃至自大是極難存在的。

沒錯!用這種「三觀正確」的教育養大的孩子可能小學數學都算不清楚,但是它造就了一個無比自信的川普,能讓遇人無數的電視主持人都自我懷疑,還能讓他在被證明錯了以後毫無心理負擔!

但是問題來了,問主的孩子能不能在算不清小學數學的情況下就能上沃頓商學院,而後當上億萬資產的掌門人?

如果不能,那麼問主依然採納的所謂「三觀正確」的育兒方法,至少就是對自身不適合。

我特別反對的一種說法是,我們對孩子沒有期待,只要他健康快樂就好。或者孩子有無限的可能性,不能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想像了,信心,勇氣……)。這種說法聽起來特別正確,但是它其實是在逃避責任。教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有得有失的,考慮到機會成本,你不可能讓孩子既能當高考狀元又能拿奧運金牌。孩子到底哪一方面的能力需要特別加強,哪一方面可以暫時忽視,這是普通家長的不得不做出的抉擇。如果都想要結果卻可能是都要不了。

人只要活著就要受到社會的作用,物質的制約,沒有任何人能夠免俗。一個家長如果有時間,需要聯繫自己三代人的經歷好好思索一下自己到底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絕不能妄自尊大的把自己取得的成功都歸結為自己。要看看這三代以來,什麼事是堅持對了,什麼事是走了彎路,什麼事是走了狗屎運,什麼事是可以傳承。用一個百年的視角來審視一下自己,然後給自己的孩子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也就是他努努力就能夠到。再划出一條基準線,也就是你努努力能夠拖住的低。而後有條不紊地把孩子往這個方向上去培養。

如果你是二線城市穩定工作和收入,那麼上個好大學讓孩子能夠在一線城市立足就是一個努力的可行的目標。如果你是一線城市中產,能夠在本地混口飯吃立足就是底線。目標不同培養的側重也不同。

至於手上才有個千萬資產就給孩子億萬富翁的教育,最後的結果是他高不成低不就,這輩子都在自大和自卑中兩頭徘徊。其實現在孩子的各種奇奇怪怪的壓力,說白了跟家長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和與自身條件脫節的教育都有關。

做個比方,這就好比買不起寶刀卻非要孩子學屠龍刀的用法,花了大量時間精力讓孩子把刀法學好。等到孩子牛逼哄拿把生鏽的鐵刀就去闖蕩江湖了。一入江湖就碰到一個山賊,屠龍刀的招數是一刀劈下去把人家鐵棍劈開,直接克敵。可是你的孩子一刀劈下去,自己的刀斷成兩截,一半飛起把自己腦袋開瓢。孩子自然痛苦不堪,犯迷糊的家長也痛苦不堪,嘴裡念叨著,我花了那麼多錢請人教你屠龍刀的刀法,你連個山賊都打不贏?

因而網上大部分的育兒方法都只能參考一下,具體到自身,太多東西需要細細打磨。但最最核心的是,你必須要想明白,你的孩子在你的物質基礎和幾代人的積累下,到底應該達到什麼目標。設定這個目標的前提是假定孩子資質平庸或者說僅僅是平均水平。

孩子也許真的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但是你還是要有個目標,給他規划出一條最具可行性的路線。目標可以慢慢修正,但不能沒有!如果把教育孩子寄希望於他小概率的天賦爆表或者狗屎運,那麼大概率是要失望的!99.9999%的人都不是天才!

改革開放讓很多人輕而易舉地就實現了跨越階層,於是他們很自然而然的覺得給孩子比自己好得多的物質基礎,那麼孩子就理所應當的該更出息。殊不知許多所謂的更好的物質基礎不過是屠龍之術,東西是好東西,但是你沒登上斬龍台這屠龍術還不如理髮修車有用。這也是目前親子矛盾的一個重要雷點,很多人好像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我認識的人當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他們的父母大學一畢業就有了鐵飯碗,房屋單位分配,工作清閑舒服,工資年年都漲。然後就覺得自己的孩子理所應當混得更好。結果呢,他們沒有一個真正能達到父母的狀態,這就是目標設定不合理,把自己在特殊時代的紅利當做了普遍現象。

另外還有一些人,覺得孩子可以脫離自身家庭因素,僅僅憑藉正確的教育方法就能成就事業,健康快樂,這也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空想。我也知道幾個這樣的孩子,他們到目前為止一事無成。因為一方面父母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他在他感興趣的領域取得發展,另一方面因為缺乏足夠的督促他在非興趣領域都弱於常人。結果高不成低不就,一面自大,一面自卑,痛苦無比。

教育的本質還是自己的三觀,如果自己能夠擺清楚位置,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時代有個清醒的認識,孩子的教育就算不能教出一個優秀的人才,至少身心健康。資質高混得好些,資質低混得差些,總不至於擰巴。最怕的就是對自己的狀態暈頭轉向,要麼覺得自己是被時代耽誤的天才,要麼把搭了時代的順風車當作是自己的能力,再不然真的以為自己從幾本暢銷書和網路上看到的那點兒東西就能改變孩子的命運……這都是誤人誤己。

父母天生就愛孩子,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只要快快樂樂就可以,其實人生最難的不就是快快樂樂嗎?一個階層有一個階層的痛苦,一種人生有一種人生的難處,沒有誰能夠超然物外。哪怕你把幾萬億財富給孩子,他照樣會有抓心撓肺的愁苦。

快樂和幸福的唯一方法是超越自我,是自己說服自己——我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而這個,至少需要當父母定出一個錨點。這個錨點不是因為什麼教育理念刻意編造的。比如,為了鼓勵孩子非要把他一無是處誇成一朵花。這個錨點應該是結合孩子的狀態和自身狀態,家庭狀態以及大時代所定出來與孩子能力匹配的一個目標。是孩子努努力就能夠到的目標。

目標定得好孩子就能收穫超越自我的喜悅,這才是他日後健康快樂和自信的源泉。反之如果沒有錨點或者這個錨點錯位。孩子就會陷入認知障礙,一輩子跟自己過不去,一輩子擰巴。這才是一切悲劇的源泉。


有朋友問,為啥注重管理就不能注重細節了?言外之意為啥孩子不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答案很簡單,人腦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有限,而且很多品質它們之間本來就是矛盾的!勇敢的人往往不夠周全,有靈活的人的人往往不夠踏實,反叛的人往往無法謹言慎行。孩子的時間,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其實是不能面面俱到的!

《西遊記》里唐僧師徒求取真經之後因為少了一難,在通天河被大龜掀如水中許多真經被弄的字跡模糊,難以辨別。可是孫悟空拍手大笑說這是,「應了天地不全之數」。《西遊記》的故事雖然是假的,但道理有很多是真的,天地尚且不能完全,何況是孩子?

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面對殘缺的這份坦蕩。但凡做家長的能夠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盡人意」,不說孩子能有多大出息,至少父慈子孝,母親兒恭。但凡是要孩子面面俱到的,就算最後孩子看著出息,底下都是一地雞毛。教育說白了就是「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親子矛盾的根本就在於「力所能及」四個字沒有定義好,把孩子做不到的事情當成了他的目標。之所以如此,也無怪乎:

不知己,不知彼,不知命,不知道。


你放心,這只是開頭,

二年級的時候、五年級的時候、初二的時候,還會有你焦慮和迷茫的。

啥情況呢?聽我慢慢跟你說。

首先,你對教育觀的理解需要調整。

一、沒有「正確」的教育觀

這個邏輯很好理解。

如果真有正確的教育觀,就不會有「教育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恰飯了。

先是李雪愛的教育,再到武志紅、李玫瑾、樊登……延綿不絕。

但凡和教育、心理學沾邊的人,都敢稱自己是專家、學者,都上趕著催你買書,讓你報課。

為什麼?

說句你可能不樂意聽的,

因為你的錢好賺啊。

不需要看專業背景,甚至都不需要看後續「療效」。

只要這個專家顯得專業,甚至長得帥(美),讓你聽了安心就好了。

至於孩子教育的怎麼樣?

嗯……

教不好不是我的錯,教得好是因為我的課

可是,可是!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過去20年內,家長的教育焦慮卻有增無減。

情況從來沒變過,而且社會各界還頻繁出現矛盾態度:

國家繼續素質教育,國家繼續考分升學;

專家繼續推快樂教育,專家繼續不敢給家庭做心理諮詢;家長繼續聽專家講座,家長繼續在教育中內卷。

無論是狼爸、還是正面管教,都有自己的「信徒」,也誰都說服不了誰。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為根本沒有正確的教育,只有合適的教育

在這個物質世俗雜糅在一起的環境中,沒有兩個家庭是一模一樣的。

無論是國家還是哪個專家,如果讓你用標準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你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大概率是會失敗的。

舉個簡單例子:

民事食為天。

如果國家定個規則:不能吃辣,吃辣會提高胃癌風險,然後全國倡導。

這個規則正確么?太正確了。

好,既然是正確,那立法執行吧!

可以嗎?不可以!

廣東人民估計大概率會執行,可是整個四川人民大概率會瘋掉。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教育也是一樣。

不是正確、好的教育觀就適合任何一個家庭。

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看事情千萬不能非黑即白的去看。

要中性的去看。

什麼叫中性?

二、教育方法只是鎚子,怎麼敲還得看你

我曾經在公司做過HR,培訓不同部門的人,我的獎勵機制完全不一樣。

培訓收銀員的時候,誰答對問題了,我獎勵一顆金莎巧克力。

培訓保安員的時候,誰站姿好,我獎勵一顆35塊一盒芙蓉王香煙。

平時保安員站不好,我會開玩笑的踢他一腳;

平時收銀員態度不端正,我會對她更加關照,關切她近況如何。

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個孩子。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

同一個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也要有不同的應對。

就像 @花生麻麻超開心 說的,親子關係要分季節、家庭教育要分階段。

如果孩子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釘子」,教育方法是「鎚子」的話。

選哪個「鎚子」敲哪個「釘子」,就是你為人父母的事了,別人替代不了。

扯遠了,回到題主的實際問題上來。

前面幫你調整了心態,這就幫你解決實際問題。

三、你正處於幼小銜接階段

幼小銜接,銜接什麼?

(一)規則意識和良好習慣的銜接

無論你用什麼教育方法,規則意識要教好。

什麼叫規則?老師的指令要聽從,在學校不能搗亂

但是在學校山高皇帝遠,家長沒法管怎麼辦?

在家先養成習慣。

比如,去超市每次只能買一個禮物;

比如,8:30前必須洗完澡上床;比如,要學會自己睡覺。

等等……

我相信你在家裡應該也有立規則。但能否保證規則溫柔堅定的執行是關鍵。

雖然老師在學校會引導,但是,規則意識的「種子」一定是家長給種上去的。

好規則形成了,就有好習慣了,這兩者是連在一起的。

所以,這事兒還得從家庭開始。

至於方法,我很早以前的一篇回答有講過,你可以拿來做參考,有方法,有理論:

從兒童心理成長角度考慮,使用兒童成長自律板幫助3~6歲的孩子養成好習慣有何利弊??

www.zhihu.com圖標

(二)從具體到抽象的銜接

剛上一年級的家長數學問題往往是最頭痛的。

很多時候,孩子能明白2個蘋果+3個蘋果等於5個蘋果,

但孩子說什麼都搞不懂為什麼「2+3=5」。

因為,5個蘋果是具體的,2和3是抽象的。

為什麼?

這就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的「前運算階段」。

3-6歲的孩子往往能理解具體的事物之間的聯繫,但是把它們變成抽象的公式來計算,就得需要一個過渡了。

幼小銜接最重要的過度,就是在這方面。

如果你還不明白,或者一時腦袋轉不過彎來,下面的這篇回答你可以看一看,裡面還有對孩子做的經典心理學實驗的視頻,挺好看的,建議家長們都看看:

小孩子之間交換了不等價的玩具,但是兩個孩子都很滿意,作為家長怎麼處理好呢??

www.zhihu.com圖標

這種銜接需要什麼?需要專業和耐心。

需要你用各種工具來教育孩子。

比如報思維課、學邏輯狗、學編程,都有可能提升這方面能力。

「釘子」你不會用「鎚子」敲,可以找專業的人幫你「敲」,但是你得先意識到這是個釘子,得去解決,解決的方向在哪裡


無意之間看到了這個問題,也看了一些回答,我無意詆毀大家,只是從自己的角度說一下:

你的育兒行為與孩子的表現(自己玩自己的,不聽老師在講什麼)之間,很可能毫無關係。

我注意到了你對於孩子的描述,雖然只有短短一句話。

善意提醒一下:

建議就醫!

別在知乎上看了,別被誤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