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到20M像素後,旗艦手機紛紛改用雙攝像頭。這是否意味著,手機攝像頭是否已經接近現有工藝極限?類似當年酷睿開啟多核化,攝像頭也將變成多個增長的方向?


不請自來。曾在手機攝像頭模組廠工作過,簡單說一下。在我三年多前踏入手機攝像頭模組廠時,蘋果出了一刷新機iphone5不久,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攝像頭突出問題,其他部件都很薄了,但攝像頭就是薄不了。後繼出廠的其他品牌手機,很多也存在攝像頭突出的問題,這並非簡單的跟風。那時1300萬像素是標配。

三言兩語並不能說清楚,簡單來說,和光學因素關係挺大的。像素越大,說明單個像素的受光面積越小;受光面積越小,則感光sensor響應不明顯,容易產生大量雜訊,影響後續圖像處理,進而影響畫質。為了保證畫質,也就要求進光量要足夠,這樣鏡頭就不能做小,也就限制了手機攝像頭的像素的上升。這個很好理解,單個像素點大小不能減小,那麼提高像素就意味著手機攝像頭整個體積的增大,這對厚度有要求的手機而言,太突出的攝像頭並不能被接受。

當年我剛入行時標配的1300萬像素,感光sensor像素大小為1.12um*1.12um;而現在像素為1200萬的攝像頭,感光sensor像素大小為1.25um*1.25um,理論上拍出來的效果會更好。起碼手機廠商會這麼宣傳,參考榮耀暢玩5c(1300萬像素)和榮耀8青春版(1200萬像素),榮耀8青春版把1.25um像素大小作為一個宣傳點(可去他的官網看介紹)。搭配2000萬像素的攝像頭一般不公開像素大小,一般是1.12um*1.12um甚至更小,而整個攝像頭體積也不比1200萬的攝像頭小。


這不是工藝的問題,而是光線傳播特性以及電路的物理特性造成的。

光線有折射有衍射,鏡頭並不是能做多小就做多小的,具體可以百度衍射

coms感光片上每個感光元件代表一個像素,但也無法把無限量的元件集中到一起,電流在電路中傳播,也會有互相的影響,電路也需要一定的間隔才能避免電感,具體可以百度電感

說到底,這是物理極限,不是工藝極限。除非在材料學和電子學上有新的突破,或者乾脆不用光學原理和電子學原理來拍照,比如靠人腦記憶?記憶萃取?


應該還沒有,遠遠沒到。


沒呢,你看索尼imx400呢,DRAM層960fps的慢動作,目前還是獨家,以後功能會更強的。但是攝像頭的厚度問題是硬傷,目前為止還是沒辦法的,畢竟單反都那麼厚呢。

演算法上優化的空間還很大,手機攝像頭的目的就是記錄生活,也就是拍個亮,易用性要好,為了提升10%的視覺體驗,增加100%的厚度,當然不實際的。


單攝像頭的規格估計也已經到頭了,更多的只能向演算法這一塊領域來開拓
改用雙攝像頭是基於成本考慮,為了獲得更好的成像品質和成本控制的妥協吧,不然諾基亞n年前的4000萬像素奧利奧鏡頭成像品質如果一直發展到現在絕對是秒殺sony鏡頭的存在,但是為什麼沒發展起來呢?就是成本高啊!工藝目前不是限制,主要是目前流行機身薄,屏幕大,這樣的話確實為高品質鏡頭出了難題。但是對鏡頭裝配方式的改進可以避開這個難題。比如oppo的翻轉鏡頭,或者奧利奧,還是索尼推出的wifi鏡頭,moto也有鏡頭套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