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開始攢錢,就會對花的每筆錢開始在意,會變摳門嗎?


因為每個人都有「厭惡損失」的心理。厭惡損失,又叫做被剝奪超級反應傾向。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吧,湯圓小時候馴養了一條很溫順的狗,通常情況下這隻狗是不會咬人的,但是隻有一種情況除外,在給它餵食的時候,如果你把食物從它的嘴裡奪走,那麼它就會咬你,狗的這種傾向,就是厭惡損失的心理。

人更是如此,我們得到1萬塊錢的快樂,遠遠比不上失去1萬塊錢痛苦的感覺。

所以,當我們變得有錢看到自己的銀行理財餘額越來越多的時候,只要從銀行卡里支出一部分錢,就會看到自己的餘額逐漸變少,心裡就會出現難受、空虛、彆扭的感覺,更有甚者,會覺得自己的安全感都在降低。

其實這種感覺人和狗的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人失去的東西更加高級而已,例如金錢、愛情、友誼、尊嚴、地位等等。

此時,當我們花錢的時候,心裡就會出現一種厭惡損失感,我們就會不自覺的控制自己花錢的頻率和數額,就會讓別人感覺到越來越摳門。

其實,很多賭博的人也處於一種厭惡損失的狀態。這種心態會導致一些人在賭博輸錢的時候,有一種不惜一切代價都要竭力避免損失的心理,抱著這種心理,無法掌握自己逐漸喪失的理智,卻偏要抓住已經失利的局面不放,最後就導致越輸越多,直到輸得精光。

那怎樣才能減輕我們的厭惡損失感呢?

厭惡損失究其本質,是由我們的自主心智驅使的。如果我們想壓制他,需要一方面,提升我們自身的認知水平,比如增強自己的概率推理和經濟學思維;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建立起一種反思的機制,時刻監控自己的決策,事後總結自己的錯誤行為等等。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厭惡損失的心理,大家不用太過於介懷,只要不做出太超格的事情就好。


會變摳門的,一定會的。我現在就是一個摳門的人,我也在反思我摳門的原因,是因為我真的發現,掙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以及,自己不是一個有錢的人。

剛畢業的時候,年少輕狂,覺得不就是錢嗎,可以掙。所以月薪三千也捨得買1k的護膚品去痘之類的。遇到點要花錢的事兒,總是把「不就是錢嗎,我出得起」掛在嘴上,後來我反思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一直都沒有什麼金錢觀,好像幾百很容易,幾千也很容易,幾萬也沒啥大不了。比較還年輕,可以掙錢。

現在跟另一半一共月收入5w+,我卻在生活中各種小事計較起來,我常給他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不是有錢人,遇到錢的事情要思考一下。

是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呢?是我想存錢了,是我深刻反思,我們能拿得出相應的錢,不代表我們就該去花這個錢。

今年本來要買個ipad,我二話沒說直接買了最新款,當時還在為pdd安全下車省了三百塊錢開心呢。但是過了不久我發現這個ipad pro對我家來說就是個看電視,讀書的。並沒有用到哪些效率神器,於是我想,我是不是該思考一下買哪款ipad,而不是隨意一買就是新款,畢竟普通的ipad可能3k就能拿下,我們還能省下3k呢。

還有就是之前要是嫌麻煩,如果要退東西的話,幾十塊錢一百塊錢我都放棄;還有買東西的時候,我都懶得計較幾塊幾十塊,因為怕麻煩,但是現在呢,我學會了一個道理,要維護好自己的利益,為什麼我要去承擔這個損失呢,雖然只有幾塊幾十塊,但是普通人掙錢確實不容易,我掙得每一分錢都是我用自己的時間價值換回來的,所以,我要重視我掙的每一分錢,我需要計較。

我不會覺得別人認為我是一個計較的人,一個摳摳搜搜的人,因為我認為這是我自己的利益,我的有資格維護我的財產。我也不在乎跟別人講價的時候,別人覺得我是一個沒錢的人。

因為,我有沒有錢,只有我自己知道。(壞笑)


變摳門是怎麼樣的變摳門啊?

一種良性摳門是杜絕不必要消費,但是該省省該花花,沒有必要的東西就不買了,只買自己需要的,這種摳門我覺得很OK,證明一個人成熟,只買對的,不再是什麼都要的了。

還有一種是惡性摳門,我要省錢該買的不該買的我都不買,該付出的我想方設法逃開,我躲避一切花銷但不拒絕應酬,這種摳門很噁心,自己省錢又不拿別人的勞動成果當回事,就值得譴責了。

我們同事經常聚餐,一行五個人(並不是所有同事)約定俗成的每人一次這樣輪,平均一個月兩次吧,每次到了一個男同事他就選擇超級便宜的小攤,或者推脫不去了……到別人的主場他就推薦很昂貴的店,我們只是一個三四線的小縣城,路邊攤五個人要不了二百,那天我們喫火鍋花了近500(在一家人均三十的火鍋店)沒法說什麼,畢竟人在不同時刻都是需要喫不同東西的,而且你沒錢啊怎麼樣的都可以理解的,但是明明你也不缺錢,你還這樣,說摳門是一種抬舉,我覺得摳bi更真實哈哈哈…

,節流不可就開源,總有攢下錢的一天!

我從小在農村,平時特別節省,幾乎到了摳門的程度,而我老婆一直在城市,喜歡亂花錢,剛參加工作,一個月3000工資,偏偏買5000多塊的包包,經常去國外旅遊,月光不說,還要父母貼補。

結婚後,我每個月除了留下生活費把所有工資都給她,並叮囑她這是我們倆的家當。

然後慢慢的,她變得越來越摳,喫個飯必須先看一眼美團,有沒有優惠,她自己也發現自己的變化,但是她不覺得有啥不好,反而說,這纔是過日子。

然後我們今年又買了一套房子,帶衣帽間,這是她非常想要的,其實所謂的摳門,只不過是有更加長遠的目標和更愛的人而已。


開始攢錢說明生活從此便有了規劃,不再是率性而為的活著,讓生活與人生有了秩序。

人們攢錢大多有幾個目的:一則是為了居安思危以應不時之需;二則是為了籌備做事打好經濟基礎;三則是為了讓自己錢包鼓起來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與物質上的滿足感;四則是一種自身的習慣使然;等等。

每個人攢錢的目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花錢側重點不同。只要有攢錢的念頭後,在花錢時潛意識裡就會分辨輕重緩急(自己認為不急的事兒就不會去投入或少投入金錢,這樣就容易被某些覺得急的人認為是摳門而不去做或少做),這其實就是資源的合理再分配。與其說「為了攢錢說人會變摳門」,不如說從學會攢錢/學會理財,規劃生活後,你的生活變得井然有序了,一些不必要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的人和事變少了,你的生活圈子更加穩定了,情感變得更加「純粹」了,「利益」和「感情」的界限清晰了,你也更加學會講原則了。思想認識也會是另一番景象。

借用老子的話說就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看你是喜歡攢錢前的生活狀態還是攢錢後的生活狀態。不管你喜歡那種生活狀態,做最好的自己,不必太在意一些與你不相干人的想法和看法。不過從生活的本源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活在世上又怎能離得開錢這一生活資料呢?所以只要你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王公貴胄,「學習理財、學會攢錢、規劃生活與人生」是大多數人必學、必會的一種基本生活技能,與之伴隨的就是你還得學說「不」,懂得拒絕,否則你的攢錢之路一定會十分辛苦而且還常常功敗垂成。

說得有點多了,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