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也會,這個要看是哪一方面,因為到了中年,自己的父母也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自己有的一些困難和困惑可以適當的和父母溝通一下,也許當初他們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他們可以把自己當年的經驗傳授給你!


謝邀。

人到中年,會不會和父母談心裡話。

我認為分什麼樣的心裡話,分什麼樣的父母。

其實有這樣的區分就證明了,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中國父母與我們之間有疏遠感,卻沒有邊界感。

疏遠感在於他們和我們都是重複循環著「報喜不報憂」的模式。這種模式代表著不接納,他們怕我們知道真相後擔心,我們怕他們知道真相後擔心或生氣。所以彼此之間變得只接受對方是好的狀態,一旦有了問題,加重情緒。所以我前面說心裡話要「分什麼類型」。

無邊界好像聽起來和疏遠互相矛盾,但其實彼此聽到對方出現問題時,加重情緒就是一種無邊界的情況。因為我們不允許對方犯錯或不允許對方自己面對和解決問題。一旦想到這些,我們總會加重對對方的心疼,所謂的心疼就是沒有邊界感,不能區分出親密關係中的對方也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自己面對和解決問題,而你只能提供建議,也請你只提供建議。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冷漠了,但如果這樣的模式形成,你所苦惱的類似於題主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有一個或一對有邊界感的父母,作為子女不會為能否向父母訴說心裡話這件事感到困惑,這與年齡無關,有邊界感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不會因為年齡所改變。所以我前面說「分什麼樣的父母」。

怎樣解決這樣的模式呢?

1.作為子女你自己充分相信這個模式與問題是可解決的,不是根深蒂固的。

2.首先給家長無條件積極關注。所謂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就是無論對方什麼行為什麼表現,不要先給出對方情緒回應。先接受狀態,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也要劃清自己與家人的邊界感,也做到給出建議不過多干涉。(正如,我希望別人進我房間前敲門。你直接和對方說,對方不容易記住。但你每次進對方房間之前都保持敲門的行為,對方下次再找你時想起敲門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

3.上一條方法試過以後,可以向父母逐步遞進的先嘗試溝通比較不太沉重或者不要重要的心裡話,觀察父母是否有情緒反應明顯的表現,如果連較為輕鬆的心事透露後父母的表現仍有過分擔心跡象,說明還不到可以有效溝通的時候,那就最好不要嘗試完全袒露心聲,因為不會起到好的效果。

以上如果有人覺得是不是太累了,太麻煩了,一家人何必這樣。那你也可以繼續保持無邊界的這種親密關係,沒關係,只要你願意選擇這樣的方式都是可以的。任何親密方式都沒有根本的對於錯,只是對你現在的情況來說是否適用,只要你不感到痛苦或不適也可以繼續選擇。但如果對你產生困擾,不妨試試我說的方法。

All is well.確實如此。


只報喜不報憂


反正我不會,只能報喜不能報憂。既解決不了問題還若他們擔心。


謝邀,只說自己。會和媽媽談心,但不會啥都說,以寬慰開心的話題為主,引起煩惱焦慮的基本不提或者她提我不接茬,少給老人添堵就是給自己添福了。


可能更多的是沉默


我還小,感謝邀請


報喜不報憂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