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最底下」,若是指馬里亞納海溝底水深11000米左右的挑戰者深淵之類地方,那麼有若干種類的細菌、古菌、真菌、有孔蟲、放射蟲、刺胞動物、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等。

人類已經命名了432種在挑戰者深淵裡發現的軟殼[1]有孔蟲,並知道挑戰者深淵裡有大量的單細胞微生物活動[2]。對挑戰者深淵裡的簡單有機體有興趣的話可以用Sci-hub之類看這篇論文[3]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海軍挑戰者號作為考察船從馬里亞納海溝底取得了樣本,發現並命名了放射蟲NassellariaSpumellaria[4]。挑戰者深淵就是用這條船的名字命名的。

在挑戰者深淵底部泥沙中存在一些海參、一些多鱗蟲,海參身體朝著相同方向,可能是在從水流中獲取食物。人類初次潛入挑戰者深淵時,可能將一條海參當成了比目魚之類東西,後來的調查從未在這深度發現魚類。

11033米深度發現過端足目鉤蝦科Hirondellea gigas,它們可以在10000米左右的深海長到約5厘米長,以偶然落入海中的木頭和植物殘骸為食[5]

出處 http://wildlifearticles.co.uk/pollution-reaches-deepest-ocean/

10600米深度發現過體格龐大的有孔蟲Xenophyophores,其身體只有一個多核細胞,直徑可達10~20厘米。

By NOAA - http://oceanexplorer.noaa.gov/explorations/05lostcity/logs/july27/media/xeno2.html

目前我們確定的深海魚能生活的最大深度為8178米,對應的物種是馬里亞納獅子魚Pseudoliparis swirei,你可以在馬里亞納海溝水深6000~8000米處找到它們。算上可能不準確的歷史研究,魚類活動的最大深度也就在8370米程度。

若是指比最深的海溝底部還要深的地方,那就快到上地幔了。深海底部一些地方的地殼不到2000米厚,有一些裂縫在湧出蛇紋岩化反應產生的pH11的水,那裡面有碳基微生物。

根據日本的深海調查,這類微生物大量分布在橄欖岩上、缺少我們認為對自由生活的原核生物來說必需的一些基因,而擁有一些未知基因,其生存可能依賴蛇紋岩化反應。

2017年,研究人員從美國加利福尼亞2處地方的蛇紋岩化反應湧出水裡檢出了多種微生物,其中79種的基因組已經被解析。它們是細菌但ATP合成酶基因與古菌相同,一部分物種沒有ATP合成酶基因,核糖體構造與已知細菌不同,這之中還有一部分物種也沒有糖酵解酶基因,其能量獲取途徑不明,也許和體表覆蓋的納米級橄欖石/蛇紋岩有關。

這些東西的環境耐性和能量獲取途徑,看起來是可以在上地幔頂部生活的。

細菌:看你的表情,你是不是很失望啊。

達爾文提出,深海可能充滿了人們認為已經滅絕的各種生物。挑戰者號從馬里亞納海溝里撈起的東西顯示事情不是那樣的,當年船員們有些喪氣。他們也沒意識到這11000米程度的地區是地球上最深的海。

參考

  1. ^碳酸鈣在高壓海水中的溶解度上升,阻止超深海中的生物使用鈣質外殼
  2. ^Glud, R., Wenzh?fer, F., Middelboe, M. et al. High rates of microbial carbon turnover in sediments in the deepest oceanic trench on Earth. Nature Geosci 6, 284–288 (2013).  https://doi.org/10.1038/ngeo1773
  3. ^https://doi.org/10.1126%2Fscience.1105407
  4. ^你可以看看19世紀的科考報告 http://www.19thcenturyscience.org/HMSC/HMSC-Reports/Zool-40/README.htm
  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42727


非常多樣,例如各種嗜壓、嗜冷和厭氧微生物:

各種多毛綱動物:

各種棘皮動物:

各種甲殼動物:

各種魚:

深海有各種新奇的生物群落,例如鯨魚等大型魚類的遺體,下圖描述的是遺體在16小時內被短腳雙眼鉤蝦吃光:

熱液口有各種化能自養生命:

還有高鹽滲口:

油氣滲口:

俯衝帶滲口:

學術性的綜述可見

導論性質的教材中也能找到介紹:

攝影集可見



根據海面下光線的強弱,科學家把海水自上而下進行分層:

從海洋表面到200米深的水層,叫做海洋上層.這裡陽光透過海水,水裡比較明亮,海水是蔚藍色的.

從200米到1000米深的水層,叫做海洋中層.這裡陽光不能全部透過海水,光線十分微弱,海水是一片黑藍色.

從1000米到4000米的水層,叫做半深海層.這裡覺察不到一點兒陽光,一片漆黑,是一個黑暗世界。

4000米以下為深海層,這裡就更加漆黑了.題主所說的海底午夜區,姑且從深海1000米開始說吧。

深海1000米是一個分界線,1000米以下的海域陽光已經難以照射,整個海洋只有不到10%的生物生活在深海1000米之下。

從1000米到4000米的區域是半深海層,由於太陽光到達不了這裡,所以該區域非常暗。對於這個區域中的生物,由於它們長期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它們的眼睛基本上都已經退化掉,例如,吞噬鰻。

還有一些生物進化出了發光裝置,例如,深海琵琶魚,它們長發光的生物器官,用於誘捕小魚。2017年6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雅浦海溝5100多米至4900多米的深海,帶回了11隻大型生物樣品。包括不同種類海參5隻、海蛇尾3隻、海綿1隻、海星1隻、未知生物1隻。

另外,在深海熱泉附近,生物學家發現了不依賴於太陽光的生命,它們以深海熱泉中的化學物質作為能量來源。在超過6000米的深度,水壓變得極高。雖然該區域的環境非常極端,但仍然有生命在此生存,例如,片腳類動物。

幽深莫測的海底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人類目前的探測技術也未能發現海底的所有秘密,題主如果對此有興趣的話,可以多關注一些這方面的信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