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尖銳的批評是肯定不被允許的,之後溫和的建議也無法接受,然後幽默的調侃也不行,大家只好沉默,後來沉默也不行了,大家必須讚美,最後他們把讚美的不起勁兒的人也抓起來了。


我不覺得那些言論有多尖銳。

在一個不正常的國家,一切正常都顯得不正常。大致如此吧。


應該是有的,但很小。中國社會公民整體的素質還是相對較低的,理性程度還較為欠缺。社會批評者的言論有可能起到負面的社會效果。但是社會需要批評者,需要有責任心、具有平民情懷且追求真理的踐行者。批評之外多一份建設性可能更好。總之,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希望自己的國家向好處發展,這才是常理。

能夠引起一部分人的重視,而大多數人,沉默的大多數是麻木不仁的,媒體喂他們吃什麼,他們就得吃什麼。


哦,你問這個啊,那簡單地很。

假如你認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做個普通人就是又無思考能力又無道德義務的,那當然各種批評都是沒啥用的,因為又立不了法,對吧。

假如你認為一個普通人是有思考能力和道德義務的,那批評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它能讓你看到啊。


·評論家在評論的時候很難控制住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地區的評論家有地區偏見,高校的評論家有學界偏見。各自都有意見,各自都有成見。

·因為評論家的身份,讓他們對自身身份帶有榮耀,權威,分量的心理預期。長年的評論經歷造成評論家自身謙遜的缺失,許多評論家同時又是高校教師教授,在文化圈中有其德高望重的地位。自帶權威光環的評論家不管說了什麼似乎都是金句真理。但是細讀下來的雜亂,啰嗦,累贅處處可見。很多評論家做的是一件效率低下,作用甚微的工作。卻耗費大量學術資金。

·評論家自身實際水平的限制,會將他們的局限性變成作品和事件的束縛。評論家的解讀很可能帶有方向錯誤,理解錯誤,解讀錯誤。這是難以避免的,我們不應以此詬病評論家,但是,在沒有了解充分的情況下夸夸其談,並以此謀利的行為,還是可笑的。

·評論家也是人,儘管當他們作為評論家的時候應該牢記自己的身份,盡量保持客觀,但是,人會時常不自覺的相信自己的主見是正確的。評論家並不例外。頻繁的發言講學讓他們覺得自己說什麼都是對的。然後讓真理和愚昧並行。

·德高望重的評論家們身份資深,年齡也資深,有很多舊的思維習慣,有些是好的,有些是落後的。好的傳授給了學生,落後的成為後生的負擔。

·評論家抱團是個有趣的現象。思想者都愛集結討論問題,評論家喜歡組織成小隊伍到處開會,順便遊山玩水,拿點經費。

·人品三六九等,並未規定只有一等人品才能評論,個人語言習慣方法也有差異,因此有些評論家談吐並不優雅。不能以優雅與否判斷批評好壞。尖銳的語言下可能有更深沉的情感隱藏。當然也可能只有吐不盡的髒水。

(評論家是個高尚的職業,對評論家的要求和期望也很高。感謝那些兢兢業業以筆作戰,用責任感使命感為思想道德權利奮戰的優秀評論家們!)


對一些人可以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對另一些人則會起到混淆視聽的作用。
宣洩情緒,緩解矛盾。做不成最後一根稻草,反而已經是輿情控制的工具而已。仔細想想就明白了。開化民智?他們還遠沒有這種能力。
幾乎沒有,他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不願暴露。

有些人在批判這個社會的時候,同時也在搞雙標。

今天看到一個官方公眾號批判「中國式審丑,正在摧毀年輕人」,其中提到人們現在文化水平越來越低,並批判「一句卧槽能走出家門,但是走不出國門。」其實我挺贊同這個觀點的,但是有人得出這樣的觀點「一句卧槽 ,暴露出了個人的素質教育程度,家庭的教育力度,以及個人的文化知識程度。」我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一句卧槽怎麼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素質教育程度?我敢打保票,當他生氣爆粗口的時候他絕對不會想起他說過這句話。

有人在批判這個社會冷漠的時候,在現實他也沒有扶起摔倒老人。有人批判下一代是垮了的一代,卻忘了上一代也曾說過同樣的話。有人批判不文明現象的時候,同時爆了一句粗口。有人批判種族歧視的時候,自己卻在背地裡叫倪哥滾出中國。有人批判男生偷瞟女生不禮貌的時候,遇到美女還是會忍不住眼神往人家大腿上瞟。

有些人批判是真的批判,但有些人只是喜歡發言而已。誰又在乎他是不是屬於被批判的那一類人。

並不是說這個社會不能被批判,而是自己帶頭批判這個批判那個,但是沒付出行動。那也這隻能是「批判」而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