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屬於父母的教養方式問題。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上,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曾進行過長期研究,她的理論是以兩個維度衡量:一個是父母對兒童表現出的接納和回應性,另一個維度對父母對兒童的控制要求程度。按高和低兩兩對應,從而劃分出四種教養方式:

專制型:父母對子女高控制,孩子的自由度少;父母對子女的回應性很低,表現出嚴格、冷漠;

權威型:父母對子女比較溫情,合理制訂規則並適當控制。回應性高,即孩子的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能得到滿足;

放縱型:父母對孩子非常照顧,較少有規則和控制孩子,比較放任,也很少懲罰孩子;

冷漠型:對孩子沒有興趣,表現為僅對孩子進行基本的生活照料,無論語言、行為、互動活動上,都和孩子溝通較少,感情疏遠。

在以上這四種中,權威型(也稱民主型)最佳。專制型和放縱型雖各有缺點,如自信心不足或自控力弱,但也有很大概率培養出很好的孩子,因為還存在著其它變數,如天生的氣質或後天的教養環境變數。

真正差的,就是題主所描述的冷漠型教養,孩子行為上往往攻擊性強,對他人造成傷害;性格上易自私、冷漠,缺乏同理心;情緒上易偏激衝動,難和他人和諧相處。

希望這樣的父母,越少越好......


以後父母想要得到孩子的積極回應,支持,貼心,關懷,親密互動的時候,也得不到

別傷心,別憤怒,就問你早幹嘛來著,你當初怎麼對待孩子的啊


成年人被忽視,會產生憤怒和攻擊,比如我們去銀行窗口,如果叫了幾次營業員都忙自己的沒搭理自己,很多人都會憤怒,投訴,甚至大吼,這是正常的對外攻擊。

但對於小小的孩子,如果長期被忽視,他們常見的情況會產生對內攻擊(因為無法向成人表達攻擊,或者表達了攻擊比如大哭,吼叫會被成人輕易化除甚至責備,變成無效行為)因此久而久之,這種攻擊變成對內,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我肯定不如別的孩子乖,所以爸爸媽媽不理我」;產生無價值感「我活在世上貌似沒有人會看到「「我是個無足輕重的人」。以及無法自信的處理人際關係,因為不知道對方會如何回應自己(從小就很少得到人際回應),導致在人際交往中會患得患失,猶豫不決。如果再加上某個階段壓力事件來臨,容易導致抑鬱的傾向。

另外一種反向的,就是可能為了從「忽視」變為「被關注」,會生髮出各種出格或升級的行動,比如「特別調皮」「自控力差」,經常「惹別人」,成為行為問題很多的孩子。

以上是根據自己的感受進行的總結。


你好!

忽視型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與父母的關係不好,比較任性,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不懂得如何去感受別人的感受,不會關心人。進入學習和社會後很難融入團隊,不合群!


不自信,自我認同低,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融入集體,有了孩子就應該花時間陪伴,伴隨孩子成成,無論再忙都不是忽視孩子的理由。


實際上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如何栽培孩子,孩子就會長成什麼樣子。

家長忽視孩子的培養,孩子在心理上及學習上都會受到影響。因為缺乏陪伴與溝通,孩子在社交能力上的發展會較弱,容易產生自卑或叛逆感。學習上也因為缺乏親子共讀或家長的知識輔導,難以取得較大的進步。


大人對孩子態度如何,對孩子的關注度,說話語氣,什麼樣子決定了,父母年級大了,孩子就會用同樣的語氣和態度與父母交流。這個很正常。你從小就是這麼對孩子的。


冷漠,自卑,缺愛


你怎麼對待孩子,他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

缺失的陪伴補不回來,天道好輪迴,誰也別想放過誰,趁著孩子還小,多陪陪他們吧


想想小時候被忽視的自己,會越來越不自信,不會去愛,容易被騙,小心翼翼,討好型人格,性格偏執。


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對父母缺少依賴性,孩子會感覺父母,家庭沒有溫暖,進而引發心理問題。


缺乏安全感


自卑,孩子會認為無論自己做什麼,

這個世界對他都不會有回應。


將來老了,孩子也會以同樣方式還給你


在我的記憶里,最讓我痛苦的不是每天早出晚歸見不到人的父母,而是寄養時親戚的虐待,所以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我想大概會讓這個孩子變得很冷漠吧


父母忽視孩子,可能到頭來傷害的會是父母。一個不被重視的人,很難重視別人。所以當父母年老體邁,可能悲催了


會讓孩子感到孤獨無助


會造成經常不把別人當回事,不尊重。


具體什麼傷害,因人而異,但是既然選擇了做父母,就努力去做好吧,你是孩子的全世界,你都忽視他了,那他的日子該是多麼的烏雲密布,無奈無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