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下赤壁之戰爆發前夕,中國的局勢。

除了曹操親自佔領的冀、青、並、幽、兗、徐、豫、司以外,

南方,荊州劉琮

西南,益州劉璋「受徵役,遣兵給軍」;

西北,涼州馬騰「求還京畿,徵為衛尉」;

漢中,張魯「通貢獻」;

遼東,公孫康雖「恃遠不服」,但畢竟前一年才殺了袁尚袁熙為曹操建功。

《三國志武帝紀》: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

《三國志馬超傳》:司隸校尉鍾繇鎮關中,移書遂、騰,為陳禍福。騰遣超隨繇討郭援、高幹於平陽,為飛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戰。超將龐德親斬援首。後騰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於是徵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三國志張魯傳》: 漢末,力不能徵,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貢獻而已。《三國志武帝紀》: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

由上可知,在公元208年,劉琮降曹之後,整個中國地區,只有劉備一家是在打著口號,明確對抗曹操的。甚至於在當時,江東孫權的態度都是非常不明朗的。

因此,曹操只需勸說孫權,讓他聽從朝廷號召,並許諾他江東之主的地位,像張魯一樣只「通貢獻」即可,不必著急派兵攻打。

然後,曹操可以漢帝名義下通緝令,全國圍剿劉備。劉備一死,赤壁之戰也就很難再打起來了。


瀉藥,只要不打就能贏。

曹操北上遼東時,袁氏二子和公孫抱團共抗。郭嘉建議緩下攻勢,等待二者矛盾出現再行進攻,果然奏效。

而戰至赤壁之時,顯然曹操已經把這個曾經一起下過妓院的嫖友拋之腦後了。不僅大舉進攻之兵,而且寫信威脅孫權,最終促使孫劉聯盟的成立。

戰略錯誤之餘,又在戰術上失誤不斷。毫無意義的陳兵長江多時,即使有疫病發生也不願撤退,最終全軍覆沒。

事實上孫權當時就在猶豫是否降曹,後面由於利益紛爭也和劉備發生了矛盾,父兄也有背叛上司和盟友的黑歷史。他是一個完全可以爭取的對象。曹操如果以高位重金相許,再吹捧一番,如果非要動兵就只打身在江北的劉備並許諾未來會把江夏送給孫權,孫權背刺劉備恐怕只在朝夕之間。

赤壁之敗後,曹操大哭郭嘉,其實多半隻是後悔自己。人家都把破盟的原理好好地教給你了,結果應用題變個形式你就不會做了?當然了,後面曹操也吸取教訓,和孫權互攻一陣後成功維持了戰線穩定,孫權為求自身利益果然背刺關羽並受封大魏吳王。

只是這個吳王封的太晚了一點。


個人意見,太急,緩個一到二年可能就成功了。


主要原因是最厲害的武將沒有全部參與這場戰鬥,如果夏侯淵、龐德、夏侯霸、于禁、張合、王雙這些人全在,就能贏了。


讓曹仁守住劉琮獻出的地盤,張遼守合肥,主力回去收拾馬騰、張魯、劉璋。用暫時的和平讓東吳軍事人才斷檔,最後看自己的身體狀態考慮誰來收拾孫權。


一統北方後,曹操天真的以為天下將定了,江東羣鼠不足為慮。

跟拿破崙和元首犯了同樣的錯誤,拿下荊州後沒有教習北方士兵水戰,士兵水土不服。

對手是天才軍事家周瑜,曹操犯了大多數暮年英雄都會犯的錯誤,小看了對方。(類似於關公小瞧陸遜,劉備小瞧陸遜等)

簡單地說,等,等就好了,荊州在手,交州可不戰而降,蜀地天險可靜待其變,江東一隅,靜待兩三年便不足為慮。


曹操在拿下荊州之後,並沒有立刻渡江南下,而是墨跡了幾個月,才集結討孫權。這段時間,通過魯肅和孔明的努力,孫劉利益共同體形成,同仇敵愾。個人認為,這幾個月很關鍵,不知道曹操在忙什麼。我認為這可能是扭轉局勢的關鍵。畢竟孫劉僅僅是表面聯盟,在未形成之前有計劃有組織地閃擊,極有可能會改寫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