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帶20個月的女兒去西安玩,在餐廳等位的時候玩餐廳外面的玩具大象,突然過來一個小男孩也要玩,大概3歲的樣子,小男孩就開始把我女兒的手往外撥,後面我女兒還想把手放上面,小男孩乾脆就上手打了我女兒的手,打了五六下,還挺使勁的,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說了一句,寶貝,你和妹妹一起分享好不好,這樣打妹妹,妹妹會疼,阿姨覺得有點沒禮貌。結果邊上男孩媽媽跳出來不幹了,說我沒禮貌,不該管她的孩子。她孩子打人是她的事情,和我無關。具體她的點總結如下:1)出門在外旅遊,不可能一直盯著孩子,她玩手機沒看到很正常 2)我看到她孩子打人應該和她說,沒有資格直接和她孩子說話教育她孩子 我的點如下:1)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肯定要發聲 2)我沒看到她在孩子邊上,當時她站著離他孩子有一段距離,應該在玩手機或者看別的,沒注意到她是孩子媽媽 3)我和孩子說話很有耐心,不認為是在教育孩子,只是平等的交流。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吵了起來,對方先生還算講理,最後我也沒有再說話。我的問題是:我做錯了嗎?這種情況有什麼更好的做法嗎?孩子還小,之後的養育之路還很漫長,希望學習更多好的方法和別的寶媽交流,也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孩子。


你確實錯了。

和不講理的人,是講不通理的;就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我們總說希望孩子有邊界感,那麼這個邊界感一旦被觸犯以後,就要懟回去。

看看幾個可以懟回去的時機:

突然過來一個小男孩也要玩,大概3歲的樣子,小男孩就開始把我女兒的手往外撥

小男孩過來的一瞬間,就可以擋在他和你女兒之間,教他學會排隊、等待。

公眾場合的玩具,就一個原則:先來後到。

後面我女兒還想把手放上面,小男孩乾脆就上手打了我女兒的手,打了五六下,還挺使勁的

如果上一步錯過了,那麼這一步也可以有所動作。

一是上去阻止小男孩,二是走過去抱住自家孩子。

真的,你是孩子的媽媽,是孩子的監護人——你都不來保護孩子,又指望誰呢?

結果邊上男孩媽媽跳出來不幹了,說我沒禮貌,不該管她的孩子。她孩子打人是她的事情,和我無關。

這種家長就屬於:

  • 我家孩子欺負人的時候,我在玩手機、沒看見;
  • 我家孩子被欺負的時候,我跳出來幫他罵人。

典型的「雙標」,典型的「不講理」。

對這種人,就不能講理。

如果是我,一定會第一時間擋在孩子面前,然後提高音量對小男孩說:

「你等一會,小朋友們都要遵守規則!」

然後大聲說道:

「你家長在嗎?不在的話,我帶你去找保安啊!」

孩子缺乏邊界感,不是光靠講繪本能搞定的;

她缺乏的邊界感,需要由父母一次次的保護和對規則的堅持來慢慢建立起來。

你退讓了,她會覺得自己應該被欺負了;

你站出來,她會知道自己值得被保護和被愛。


工作中見過很多因小孩有衝突而打架吵架的雙方家長,洽洽是這種「輕微的」侵犯吧,才容易起摩擦,嚴重的打架、受傷,根本不教育,直接找家長了,也有先訓孩子一通解氣,再去找家長的。

從這些同伴衝突上升到家長衝突的案例中,我發現2個點,隱藏比較深的細節,和題主分享:

一、誰打人誰的父母去教育;誰被打,誰的父母去維權。

所以,理論上,你確實沒有教育對方孩子的義務,但你有去維護自己孩子不再被打併得到道歉的權力。

我們往往分不清「教育」和「維權」的區別。

下次,你大可不必忍那麼久:

打了五六下,還挺使勁的,我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說了一句。

老話說「事不過三」,不要等實在看不下去了纔去「平等地說」,因為,即使你覺得你是平等的,溫和的,你心裡已經很不爽了,你壓抑蠻久了,你就會用你覺得文明的方式「

寶貝,你和妹妹一起分享好不好,這樣打妹妹,妹妹會疼,阿姨覺得有點沒禮貌。

維權就維權,不要不好意思,也蠻佩服你一旦開口還喊出了「寶貝」……

要直接說:「不可以打人。」

  1. 語氣可以不那麼兇,畢竟對方小孩也才3歲,自我中心,缺乏社交技能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常態。
  2. 但維權,你必須「快準乾脆」!
  3. 並且要針對「言行」,基於事實。什麼意思?就是,直接、乾脆、堅定、認真嚴肅的說:「不可以說什麼話」「不可以做什麼行為」。
  4. 然後馬上要意識到,你需要去找孩子的監護人去溝通,這就是處理「同伴衝突」的維權一方要做的。你不可能找一個3歲孩子維權吧。
  5. 找到監護人,擺事實講道理,一般家長都會道歉,並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前提是,你是維權,而不只是去譴責的,你到底要什麼,你要想清楚,你只是要報復?讓對方難受?還是要對方道歉補償?

所以,直接懟回去:

我沒教育你的孩子,我在譴責批評他的行為,請你來道歉。

要有追溯監護人「維權」的意識。而不至於:

沒注意到她是孩子媽媽。

當然,題主,你當時可能沒覺得事情多嚴重,所以你還客客氣氣,試圖用教育的口吻去引導,像批評自己孩子一樣批評了別的孩子。但理論上,性質是一樣,我們不大會維權,只會批評、譴責或委婉譴責對方,且不針對言行,下意識會針對人。

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二、對方被惹毛的點可能是:「沒禮貌」這三個字。

說我沒禮貌,不該管她的孩子。她孩子打人是她的事情,和我無關。

我看到她孩子打人應該和她說,沒有資格直接和她孩子說話教育她孩子

對方可能是一個非常有「界限感」的人,一個對自己的家庭教育很自信的家長。

她的潛臺詞也許是:

你才沒禮貌!你憑什麼對一個三歲的孩子貼標籤?

我的孩子,你沒資格批評。沒禮貌,太誇張了,上綱上線。

挺「學術」的。

因為:3歲孩子打人,有兩種原因:

圖片來自我的家長問答,禁止轉載。

顯然,這個三歲小孩打人屬於第一種,「禮貌」在可愛大象面前是排後的,當然父母要去教育,要往「動口不動手」的方向去強調,增加這個孩子的社會規範意識和社交技能。

死磕道理的話,確實,如果你可以表達和處理地更好的話,按照她說的:先找大人解決。

即使跟我的孩子說話,也不要對人貼標籤,只針對行為,甚至只說你孩子很疼就行了。比如:

  • 你也想玩是嗎?你也很喜歡這個大象。(反饋孩子的情緒)
  • 妹妹在玩,你可以先和妹妹商量一下,或等妹妹玩完,輪流玩。
  • 打人妹妹的手很疼,不要打人。
  • 你媽媽爸爸在哪裡?可以告訴我嗎?

不知道這樣處理,她還會不會毛?

這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處理方式,但對「被打的孩子家長」來說太不現實了。

育兒書都是寫給孩子的父母的,而從社會關係來說,你沒有義務這樣完美。

所以呢,題主,我覺得:

  • 「貼標籤」你可以根據情況下次注意
  • 可以對自己的老公或閨蜜吐槽的時候說:「這孩子沒禮貌」,這都沒事,人之常情。
  • 但面對自己孩子被打,還是先按上面的「第一步」去拒絕對方錯誤的行為,儘早找對方監護人,畢竟還是有這樣偏「學術」和「揪細節」的家長。
  • 實在不行,抱走自己的孩子,20個月的孩子比較容易轉移注意力的。做你可以做的直接的保護,換個地方繼續開心去。

差不多了,這兩點,一個是核心概念的澄清,一個是言語的細節習慣。

在很多面對小孩被打、受傷、被欺負的案例中,情節不嚴重的,父母還吵起來的,背後都存在這兩點。

@知乎親子


別的答案都說得對,教育熊孩子是熊家長的義務,不是你的。

我來說說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怎麼做。

帶女兒在外面,只要遇到任何別的孩子對我女兒不利的苗頭(不論有意無意,不論是否針對我女兒),我立馬會大聲說:「這是誰家的孩子啊?不可以這樣做 / 這樣很危險 / 請遵守規則好嗎。」

音量要大,底氣要足,語句要清晰有理,要讓周圍所有孩子和家長都聽到並引起注意,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就能直接把苗頭扼住。注意:苗頭就要扼住啊!你一直看著,你女兒還能被打,這就是你沒做好!再熊的孩子也不會毫無徵兆衝上來打人,在他來搶玩具的時候你就要立刻制止,是制止,不是講道理,侵害行為正在發生你不制止,等到侵害行為完成時指望人家道歉?素質好的道歉了又怎樣呢,女兒已經被打了啊。素質不好的熊家長是不會道歉的,跟你吵架也不會道歉的。所以,提前制止!不要等孩子已經被欺負纔行動!

這樣大聲指出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如果熊孩子的破壞行為威脅到不止一個孩子,別的家長也會跟你一起出來指責。

我在以下場景這樣處理過:有孩子逆行爬滑梯(我女兒正準備往下滑,對方想往上爬)、有孩子故意霸佔遊戲設施不讓別的孩子玩、有孩子想搶我女兒手中的玩具,等等。全都是在對方侵犯行為還未發生就被我喝止了。

我目前還沒遇到過制止不了的情況,熊孩子和熊家長也是欺軟怕硬的,把事態控制在苗頭階段扼殺,熊孩子壞事沒做成,熊家長也無需道歉,就不會跟你糾纏,而且周圍人都看著,他們也要面子的。其實大多數家長和孩子也不是熊,提醒到位了就好了,也有可能對方家長自己也不知該怎麼辦,你只要做個正確示範,對方家長就會像你一樣教育自家孩子了。

而且,家長做好榜樣,孩子也能學會強硬,有一次在遊樂區,一個比我女兒高一個頭的女孩看我女兒比較小(我女兒當時兩歲半,對方目測約四歲),想抱我女兒,一直說,小妹妹我抱抱你好嗎?我女兒自己玩自己的沒理她,她好幾次想強抱我女兒,我都直接高聲說:「小朋友,妹妹不想被你抱,你不可以強迫她。」旁邊小女孩的奶奶本來就是看著不做聲的,我這麼一說,她奶奶也說她,「妹妹不想你抱,你不要抱了。」後來,我女兒去滑滑梯,那個女孩還不罷休,堵著滑梯入口不讓我女兒上,還沒等我開口,我女兒對她大聲喊道:「你讓讓呀!」那個女孩愣了一下,看看我、又看看自己奶奶,我也不說話,我就看著她,然後她奶奶說,你讓人家妹妹上去呀。之後這個女孩就再沒來打擾過我女兒。作為老母親心裡感到很欣慰,女兒以後就算我不能時刻盯著,她也有維護自己的能力了。


孩子被打,應該怎麼辦?玫瑤老師的視頻 · 5535 播放

剛剛在喫飯,看到這個問題,我也問我家孩子,如果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做?

孩子說: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可以。

我說:可是哥哥他就要玩你這個啊!

孩子:不是這個道理。這是公共場所,如果上面沒有人,你可以玩;如果已經有人了,你就得等。要輪流,要分享!

我說:可是哥哥特別想玩,他還打你,怎麼辦?

孩子:那我就打回去!

我:然後呢?

孩子:然後我就哭啊!

總結一下孩子的三步驟:

1.好好和別人講道理。(基本的禮儀)

2.絕不先動手,但是別人動手了,一定第一時間反擊!(基本的反抗)

3.哭,爭取別人最大的同情和幫助。(基本的求助)

我再說說作為父母我的看法:

1.無論什麼情況,一定是先保護好自己的小朋友。遇見熊孩子,盡量要將傷害扼殺到搖籃中。(比如說其他孩子來掰自己的孩子的手的時候就應該引起注意了,而不是等到自己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被打)

2.遇上不講道理的家長,沒有必要和他們講道理。道理講了他們也是不明白的。

不要與老鼠較量,不要與不講道理的人置氣。就是這樣。


皮皮球球年齡和你家女兒差不多,也是快兩歲。我帶他們去遊樂場玩時,碰到過類似情況,然後總結了幾點公共場所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第一次是在遊戲桌上:

長條形的桌上放了很多模擬水果的玩具(切切樂),當時好幾個小朋友都在玩,皮皮在玩的時候,桌子另一頭來了個4歲左右的男孩,上來就搶走另一個小男孩的水果刀,又搶另一小女孩的水果,兩個小朋友愣了會就開始哭了。

小女孩的家長說:「小朋友不能搶玩具啊,大家一起玩。」

搶東西孩子的家長說:「是啊,xx,搶人家東西幹嘛,快還給小朋友」

然後熊孩子根本不聽,他家長又說「哎,小孩子,沒辦法」就沒下文了。

小女孩家長就把哭哭啼啼的女孩抱走了。

小男孩哭著找遠處的家長去了。

這下熊孩子更是得寸進尺,一路橫掃向皮球這邊過來。

我眉頭一皺,頓感不妙,熊孩子還看了我一眼,我立馬怒視瞪他,希望他能從我眼神中感覺出我的殺氣,知難而退。

想像中的我

沒想到的是,熊孩子從我178cm,110體重的眼神中沒感覺到殺氣,感覺到了傻氣。

熊孩子眼中的我

直接衝過來要搶皮皮手裡的水果刀。

我預判了他的走位,並擋住他的手,用聲貝轟動全場的激情演講給他上了一課。

「你這小朋友怎麼老搶別人東西啊,這是公共場所,玩具是大家一起玩的,你想玩可以問下弟弟,要經過他人同意.........」

在熊孩子家長和熊孩子充滿敬仰的表情中,我感覺胸前的紅領巾更鮮艷了。

熊孩子當時的表情

然後熊孩子家長一言不發把孩子帶離了。

總結:1.看緊自己的孩子,意外往往發生在一瞬間。

2.正面應對,不逃避,比如大聲制止不良行為(但有時也沒用)。

3.避免矛盾升級和避免爭吵,吵贏了孩子可能誤以為吵架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吵輸了孩子心理傷害更大。

4.及時帶孩子離開現場。

另一件事讓我感觸挺深的是。

一次在遊樂場的模擬廚房,

孩子A在玩,來了另一個小朋友B也想玩,A家長就讓B先玩,結果B就一直霸佔著不讓A玩。

A家長和B家長大聲爭吵,前後將近5分鐘。

A和B一直在哭都表示不想玩了,家長還認為自己有理,所以非要讓自己孩子繼續玩。

哎。

現在社會這麼浮躁,遇到衝突很正常,要教孩子去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教他越演愈烈或退縮。

及時制止,正面應對。

講道理,是在雙方都冷靜的前提下才有用。

最主要的是優勢方纔能講道理,你和熊孩子講道理可以,和熊家長講道理沒用。

我是 @皮球老爸

雙胞胎奶爸,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