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家講個笑話:女裝名帥司馬秀波把魏武帝的子孫都給關起來啦!

嗯,這個笑話有些過時了,那我再講個新的:

「寬以待人關雲長」把我給屏蔽啦!

接下來進入正題

孫劉聯盟的基礎是什麼?

當然是北方的強大壓力啊。雖然魯肅等少數真正有腦的吳臣,以及劉備能打,以及等等(吳巨、士燮、張津殘部)也是重要因素,但比起被北方佬們屠城滅國的壓力,就算不上什麼了。

講老實話,孫權的腦子、遠見、格局是真沒法誇。要不是有上一段所述的這些因素,你們都料不到他能皮成什麼樣子,幹出什麼鳥事來。

不信?你們知道208年諸葛亮入吳談判的背景是什麼嗎?荊州軍揚州軍積年宿仇,春季才剛打破江夏,殺了黃祖。這時曹操才準備南下啊,赤壁之戰就在208年啊,你瞧瞧這「生子當如孫仲謀」,乾的什麼破事,「脣亡齒寒」不懂?嗯……我估計肯定是不懂,不然怎麼解釋後面他叫呂蒙看了書,呂蒙還是不懂呢。

關於漢吳之間怎麼一個互相搞來搞去的大體過程,請瀏覽我這篇回答,在這裡就不重複了。

三國後期吳國是魏/蜀兩國之間的攪屎棍麼??

www.zhihu.com圖標

單拿劉備軍與孫吳的初期接觸來說,故事就很離奇了。

袁子曰:張子布薦亮於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一般人以為,孫劉聯盟未締時,孫權還在猶豫要不要抵抗,是魯肅、周瑜、諸葛亮說服了他。但從這段史料看,孫權一開始就想定了一定不要當傀儡諸侯,所謂猶豫,不過故作姿態而已。不然的話,他去拉攏諸葛亮幹什麼呢?自己都快當楚囚了,收一個自比管仲的人又有什麼用?難不成帶去許都搞內部爆破?

孫權在這件事上的心態還是很好理解的:勾搭上劉備的謀主,就算不能拉過來,留在劉備軍當內線也很好,只要騰出手,有內應幫助,滅掉劉備,全吞荊州就跟玩似的。

不得不說,權權的想像力、魄力一貫是很好的,從年輕的時候就是了,只是很可惜,一直就沒有配上相應的腦子。

另一方面,對曹操來說也很可惜,在此時沒能看破孫權的性子,因此導致了後幾年的不順。

讓我用數據來表達吧。

208年9月,長坂坡之戰後,影響孫劉聯盟的基礎的各方數據為:曹魏75%,劉備3%,孫權理智10%,吳將10%,交州各軍及其他2%。

209年,赤壁大戰結束,孫劉初步分贓完成,孫劉聯姻。數據變化為:曹魏50%,劉備15%,孫權理智12%,吳將18%,交州各軍及其他5%。

210年,周瑜死,孫權入侵交州,劉備鞏固荊州。數據變化為:曹魏54%,劉備15%,孫權理智13%,吳將11%,交州各軍及其他7%。

這些數據都是約數,大家不要深究,反正大致就這麼個意思。從數據變化可以看到,由於最大的壓力——曹魏的數據始終保持高位,而劉備力量在保持低位增長,孫權的理智沒崩,吳將中的有腦派(其實也就魯肅)的影響力尚在,所以這一階段孫劉聯盟基礎的模型數據是很好看的。

那麼,到了孫劉關係史上第二大惡劣事件爆發的215年,數據又成了什麼樣?

首先說一說背景:劉備初得益州,孫吳被曹操渡江攻揚州數次,孫權攻合肥一敗一小勝,孫夫人已違法逃回孃家,曹操北攻張魯。

影響孫劉聯盟的基礎的數據變化為:曹魏52%,劉備29%,孫權理智6%,吳將8%,交州各軍及其他5%。

從數據變化可以看出,曹操實力雖保持高位,但劉備力量的暴漲更是刺激了孫權,而相應的,由於東吳力量增長緩慢,戰績可恥,加上吳巨、夷廖已滅,士燮臣服。導致魯肅與士燮對孫權的牽制力大大減弱,原有的平衡一旦打破,襲奪三郡事件就此發生。

而為什麼在漢、吳兩軍於荊州前線劍拔弩張,眼看要開打時,又及時休戰了呢?

很簡單,曹操吞滅張魯,戰略格局大變,數據亦驟然變化為:曹魏58%,劉備22%,孫權理智7%,吳將8%,交州各軍及其他5%。

看見沒有,曹操勢力一漲,劉備剛丟了點地,孫權的理智比重又猛然躥升了,所以湘水之盟才得以訂立。

到這裡,我覺得我想說的已經很明白了,再往後的事情,大家都記憶深刻。

其實我有時候挺同情那些喜愛孫權的人,因為愛是沒有理由的,不講道理也不受禁錮的,但真要認真地替權權吹噓,那麼不會洗白,不會刷漿,就會發現完全無從下筆。

像我這樣心直,只會見一說一,在單位裏盡得罪主管經理的人,不配喜歡孫權。


當然有不同的立場,諸葛亮和劉備就是最大的分歧。

實力上肯定東吳更強,不過在劉備鼎盛時期,已經趨於接近,所以劉備的態度是藐視東吳的。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劉備和曹操是一輩人,孫權則是劉備兒子輩的,所以在劉備的認識裏,孫權始終是個可以欺負的孩子。更關鍵的是,劉備確實欺負過孫權,赤壁剛結束,劉備就單槍匹馬闖吳宮,不但毫髮無傷,還穩穩的混了個江陵回來,末了還離間了一把周瑜,劉備的眼裡,整個東吳只有周瑜是勁敵,畢竟赤壁怎麼打的,南郡怎麼拔的,劉備是親眼見到的,周瑜有多猛他很瞭解,他是個識貨的人,除了曹操,可能劉備最忌憚的就是周瑜了,而孫權只是個半大孩子,當時好像也才二十齣頭,要文治沒文治,要武略對不起那就更沒有了。

第三個原因,劉備對東吳很瞭解,尤其是東吳的軍事能力,劉備曾經和周瑜共事過,和魯肅關係也很好,孫權手下有幾條槍他很清楚,程普黃蓋呂範?媽呀比我還老,韓當呂蒙?沒文化的粗胚,甘寧董襲陳武潘璋蔣欽?和山賊也沒什麼區別,周泰?保鏢而已,還特麼不如趙雲呢,魯肅?老實人接盤俠隨意蹂躪,朱然陸遜孫恆?對不起這特麼都誰啊.....除了周瑜都一幫廢物啊,所以只要離間了周瑜就OJ8K了,萬萬沒想到啊,周瑜居然自己死了,這還有啥好顧忌的?所以到了漢中之戰以後,劉備又幹跑了曹操,四川穩了,試問天下誰還能是我劉備的敵手?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

諸葛亮不同,諸葛亮和孫權是同齡人,他十分清楚年輕人巨大的潛力、成長性。孫權年輕時是蠢,不代表會一直蠢下去,諸葛亮自己剛出茅廬也是稚嫩的很,在長坂坡逃難的時候也出過強攻襄陽的餿主意,所以他和孫權某種程度上講是同步成長的,頗有惺惺相惜的感覺,諸葛亮為人謙虛謹慎,他知道我諸葛亮能成長起來,孫權資源豐富的多,也許也可以成長得十分迅速,而且畢竟孫權手裡始終握著十分強勁的兵力人口地盤,絕不是一個可以騎在頭上爆錘的人。而且從呂蒙取三郡時候表現出來驚人的軍事能力,說明連呂蒙這種半文盲都有十分明顯的成長性,這本來是一個提醒劉備警惕的訊號,然而呂蒙立刻用裝病把這一切掩蓋了,並且在湘水之盟中,孫權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當時的情況其實對劉備不利,因為曹操打的是漢中,但孫權並未趁機落井下石,反而還退了打下來的一個郡,沒有任何咄咄逼人的架勢,這一切給人的假象就是,東吳打仗靠大都督—這條不假,大都督不行了就秒慫—這條也不假,現在呂蒙不行了—這條假,所以得出了孫權不敢怎麼樣的結論。

史書上沒有記呂蒙偷襲荊州的時候諸葛亮有什麼反應,但是夷陵前夕諸葛亮對伐吳也並不抱有樂觀態度。

其實這時候呂蒙已經死了,劉備瞅準了呂蒙病死的時機才選擇了伐吳,按理說,戰機沒毛病,能打的呂蒙沒了,後面還有誰?

就在這時,孫權派人來求和了,這一切是多麼的熟悉,孫權是一個經常故意裝慫扮豬喫老虎的人,這招對曹操玩過對曹丕玩過對關羽也玩過,曹操沒上當,曹丕沒上當只有關羽上當了,現在怕是又想對劉備玩了吧,諸葛亮不贊成伐吳就是因為他對孫權這種特點有一定的認識,知道這傢伙裝慫不真慫,他可能也不知道陸遜有多猛,他只是一貫謹慎的認為東吳可能有殺手鐧,再加上孫權派來的使者正是諸葛亮的哥哥,著名的老實人諸葛瑾,言辭中或有意或無意會透露出東吳實力強勁的訊號,要知道就算孫權再胸有成竹,他也絕不願意打這場仗。

而劉備則始終認為孫權賴以囂張的大都督沒了,機會難得,一定要拼一把,這熊孩子能算哪根蔥,當年被我忽悠的一愣一愣跟白癡一樣。

所以,吳下阿蒙的故事,形容孫權一樣行得通。任何時候,不要低估年輕人。

劉備死後,世界就成了年輕人的天下,諸葛亮曹丕孫權三雄鼎立,諸葛亮總體來說是稍遜劉備的,曹丕曹睿更是不如曹操,所以真正把握後三國脈搏的恰恰就是這個與曹操劉備交鋒過,經常裝慫卻不落下風的熊孩子孫權。而無論曹丕還是諸葛亮,再也沒有人敢向劉備一樣輕視他了。


孫劉聯盟的基礎,用兩個字概括——信任。

孫劉聯盟因現實利害需求和相互信任的契機而結成,也正是在信任破裂的當口反目成仇,最後尋找回了最初的信任感重新結成,直到最後自然消亡。

時間定位到建安十三年,一位風塵僕僕的年輕人隻身赴往柴桑,帶著求援的任務去說服另一位年輕人,巧舌如簧之下,這位年輕人終於取得了另一位年輕人的信任,成功為那位年輕人服下一顆定心丸,下定決心與他們一同抗擊強大的敵人

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

被說服的年輕人名字叫孫權,當時只有二十七歲,卻在面前這位年長其一歲的年輕人的感(ji)染(jiang)下踏上了賊船……啊呸,結成了戰時統一戰線。而另一位年輕人在中國歷史上熠熠生輝,他叫諸葛亮。

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

備遣人慰勞之。瑜曰:「有軍任,不可得委署,儻能屈威,誠副其所望。」備謂關羽、張飛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結託於東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單舸往見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在諸葛亮贏得孫權的信任,成功拉到東吳的援軍之後,東吳派出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來與劉備合力。處於危急之地的劉備一開始神情緊張,恐生變數,日夜盼望著東吳的援軍能夠趕來,終於當周瑜的水軍部隊到達的時候,周瑜要求劉備親自去見他,面對關羽和張飛的異議,劉備也只能選擇展現誠意,既然他們想讓我過去,我們要跟江東聯合又不過去找他們,這無法體現出同盟的誠意,於是劉備隻身前往會見周瑜商議大事,問及周瑜所帶兵力只有三萬之時,在劉備認為太少不足以抵抗曹操大軍的情緒表露下,周瑜自信滿滿的回復劉備,這些兵力打敗曹操足夠了,你就看著我怎麼破敵就好了。劉備自然想相信,但內心又不是那麼相信,但不相信又能如何呢?當時情況也只能令劉備選擇相信周瑜能辦到,但對於自己這邊的保險措施仍然掛在心上,於是讓關羽和張飛帶著自己的兩千人馬獨立出來,以圖後計。

當然,周瑜的自信自然有他的實力保證,最終他們合力擊退了強大的boss。而這一個戰時緊急拼湊起來的同盟何去何從又擺到了檯面上。在如何對待劉備這一股落魄來投的勢力的問題上,周瑜與魯肅產生了極大分歧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呂範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周瑜認為劉備其人不值得信賴,應該借著劉備冒險拜訪孫權的機會控制住劉備,然後分化他的黨羽使其為我所用,並明確表示反對借地給劉備的方案。

而魯肅認為東吳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戰略夥伴達成密切合作,以應對共同抵禦曹操的現實需要,因而建議孫權將荊州借與劉備,讓他的實力獲得一定的增強,使得曹操需要分心對付這個多出來的威脅,孫權此時對劉備抱有較為正面的印象,認可了魯肅的這個方案。

而劉備這邊對於此次借荊州之行也是倍感心驚肉跳,但最終劉備還是因為有求於東吳的現實處境認為孫權此時的精力全部在如何應付北方曹操的上面,應該會選擇依靠我作為外援,因而選擇相信孫權願意冒險一去,最終在魯肅的撮合和促成下,成功在荊州借得一塊穩定的根據地。

此外孫權還以聯姻的方式體現其鞏固聯盟的誠意,而劉備也接受了孫權的這個提議,兩家在姻親關係的加持下聯繫的尤為緊密起來。

而遠在北方的曹操聽聞孫權借地給劉備,兩家結成穩固聯盟關係的時候,竟至於嚇得筆落於地,雖然一時驚訝於兩家的結合,但很快曹操亦給出了應對的方案。

而孫劉聯盟之間的信任危機,也很快悄然來臨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諮備備內欲自規,乃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

此前孫權對劉備的感情可謂一見傾心,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對劉備亦有相當正面的認識,斷言【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可見孫權對劉備持有著很大程度的信任,而劉備作為顛沛半生的老狐狸,則從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人,即便是場面上表現出的誠意,也多是受現實所迫不得不體現出來的,因而聯盟裂痕,首先就從劉備這裡開始產生了。

按照魯肅為孫權勾勒的《榻上策》的藍圖,孫權對於蜀地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野心,而孫權在甘寧和周瑜的規勸下仍然覺得難以下決定,於是就此事特意諮詢劉備,但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隆中對》裏同樣將益州視為了將要進取的地方,並假意回報孫權,以劉璋與其皆為宗室,希望孫權看在他的面子上不要打劉璋的主意,並委婉的以孫權若執意攻打劉璋,他就會選擇放發歸隱的方式消極對待,不予合作的話術令孫權暫時斷了這個念頭。而正當孫權召還預備攻蜀的孫瑜部隊不久,劉備自己親自西行圖謀劉璋,而留下了關羽鎮守荊州,此舉令孫權大感意外,使得孫權對劉備頗為信任的心態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忿而說出了這句【猾虜乃敢挾詐】表達了心中極度不滿的情緒。

明年,曹公徵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脣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

建安十七年,曹操準備大舉南征孫權,孫權向劉備求救,而劉備則借救援孫權為由最後向劉璋敲詐一筆路費,而張松因哥哥泄密通敵事發被劉璋祕密處斬後,劉備立刻把孫權求救信號拋諸腦後,正式開始了攻略益州的行動。

而孫權這邊由於被劉備誆騙心中鬱悶,也開始動起了歪腦筋

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此時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孫權借著劉備入蜀的時機派人接走孫夫人並挾持阿斗入吳,企圖以阿斗為人質對劉備做出要挾,但此舉被趙雲和張飛及時發現,未能得逞。

值得注意的是,在孫劉之間信任減退的同時,孫曹之間的信任程度卻在逐漸加深。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建安十八年曹操進攻濡須,向劉備求援而不得的孫權只得親自上陣抗擊曹操,曹操在遠處望見孫權舟師的軍容齊整,不禁發出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肯定孫權的英雄氣概,而時近深春,孫權主動致信曹操:春天來了,雨水逐漸增多,條件對我越來越有利,我建議你趕緊撤退,不要被我所擒;而另附一張紙條惡狠狠地寫道:你一天不死,我一日不安心啊!曹操看完信後對這位耿直的年輕人的大實話頗感認同,告訴諸將,孫權不會騙我啊,於是班師回朝。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

建安十九年劉備得蜀,孫權借著這個時機派遣諸葛瑾入蜀要求劉備履約還地,劉備不答應,並以「得涼還荊」為由敷衍搪塞,此前已受過誆騙的孫權自然不願意再相信劉備的鬼話,也頓時看穿了劉備的伎倆,直言這不過是劉備想要拖延時間的託詞罷了,說白了就是不想還,於是堅持派三郡長吏赴任宣示南三郡主權,隨即三郡長吏被關羽盡數驅逐,孫權憤怒於劉備的不守信用,派呂蒙率軍武力奪取,同時指派魯肅屯兵於巴丘防守關羽,自己進駐陸口節度諸軍,展現自己要收回荊州的決心。

而此前一力促成孫劉聯盟的魯肅於此時也對劉備的觀感發生了變化

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吳書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羽無以答。

劉備調遣諸葛亮入蜀後留下關羽主理荊州事務,但也是從關羽主事荊州開始,兩家邊界摩擦不斷,而魯肅堅持以大局為重,【常以歡好撫之】。等到劉備取蜀之後,孫權要求劉備奉還長零桂三郡,劉備則想推託不還,於是魯肅親自下場約關羽面談,談話中指責劉備既已得益州,居然對當初借荊州的約定反悔,東吳做出讓步請求奉還南三郡,劉備仍舊推託不應有失信義。同時亦對劉備方席間插話說【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予以痛斥,《吳書》中則繼續補充單刀會的細節,魯肅面對劉備企圖賴賬的行為認定【劉備負國,是非未決】需要他親自出面談判解決此事,而在關羽為劉備邀功閉口不談借地一事直言劉備應有一塊地盤的言論予以了批駁,並指責劉備為了一己私心而掩飾借地事實,甚至不惜違反道德破壞情誼,就算是凡夫俗子都知道要講信用,更何況一國之主呢?希望劉備不要因為貪圖土地而放棄信義,這樣遲早會生出禍患。

而與此同時的劉備親率五萬兵馬下公安不惜要與孫權開戰的舉動也無疑在孫權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觸動。

魯肅在見識劉備的失信之舉後,於晚年立場發生轉變,並在死後將部屬託付給了對劉強硬的呂蒙

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併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曏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

而呂蒙在任時曾向孫權提交過一份祕密報告,呂蒙在意識到劉備不光存在失信問題,甚至於察覺到了來自關羽的強烈敵意的情況下,由對劉備深入骨髓的厭惡感又進而產生了危機感,呂蒙在密函中警示孫權,劉備君臣向來善於玩弄欺騙的手段擺弄東吳,反覆無常,萬萬不可以把他們當做值得信賴的人看待,而眼下關羽之所以還沒來得及領兵東向,是因為您尚且英明,而我們還健在,現在不趁著我們力量強大的時候圖取他們,一旦我們都不在了,再想要應對來自他們的威脅,這還辦得到嗎?孫權對於呂蒙的建議深以為然。

最終信任完全崩塌的聯盟宣告破裂,東吳趁著關羽北伐襄、樊,荊州空虛的時機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奪取了荊州,斬殺了關羽。而在此期間雖然兩家互相提防,但尤其有趣的現象是,兩家於此時都超乎尋常的對對方報以了通盤的信任:如關羽對於呂蒙的告病還吳、陸遜的馬屁信以及孫權所致將親自為援軍遲滯向關羽道歉的內容全盤接收,而東吳對於關羽辱使、擅取湘關米以及威脅滅吳的狂妄言論也報以了空前的重視和信任並付諸於行動使得關羽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同時在孫劉聯盟即告破裂而孫曹進入短暫合作的時候,孫曹之間也出現了罕見的夾雜於互相算計於其中的相互信任。

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重結婚

二十四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于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建安二十二年,對於曹操的刻意針對苦不堪言的孫權終於不願再為劉備充當冤大頭,向曹操服軟請降,而曹操也表態願意接受孫權的稱臣,並與之修好,誓重結婚。兩家關係到達了赤壁以來空前的高度。

而有感於曹操的積極回應,目睹了關羽水淹七軍的孫權對於關羽此時爆發出的強大戰鬥力深感忌憚,於是致信曹操請求助討關羽以向朝廷邀功。

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太祖如其言。權聞之,即引兵西襲公安、江陵。羽遂見禽。

曹操這邊則聽從蔣濟之議,對於孫權的主動示好也給予了積極回應,承諾割江南之地封與孫權,也就是承認孫權合法割據一方的地位,而孫權收到曹操的回復後,也立即引兵西向,擒殺關羽,為曹操除去了一個心腹大患。

曹公表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而曹操也說到做到,一分不差的兌現了他允諾的政治條件:立即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孫權為南昌侯。

又曰:「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復後顧。「

而據孫權對曹丕的自述,曹操也在鼓動孫權西向後展現了十足的誠意,在確認孫權即將西進展現誠意、軍隊回撤之際,適時地讓張遼帶著合肥的守軍支援樊城而非趁人之危攻襲吳軍的身後,同時彰顯南北兩方的誠意,使孫權放心地在西圖荊州的過程中沒有後顧之憂。可見曹操深諳縱橫之術,拉攏孫權的手段之妙。

而曹操死後,孫權面臨著來自劉備的可預見的壓力,決定對曹丕稱臣,而曹丕一方面有鑒於孫權與其父的往事,另一方面也樂於接受孫權做出的誠懇的態度,使得孫權得以穩住北方,全力應對劉備,在擊退劉備接觸西面的危機之後孫權終於原形畢露【誠心不款】,並在關鍵性的質子問題上拖拖拉拉寸步不讓也使得曹丕惱怒於孫權不講政治信用擺弄自己,大開三路伐吳之役,結果被盡數擊退。

而劉備經夷陵之敗,也不得不向東吳低頭求和,兩家恢復邦交關係。

而孫劉聯盟則在諸葛亮主政蜀漢之後逐漸被恢復並迅速回暖,這其中也是由信任的重建達成的。

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芝見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吳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乃見之,語芝曰:「孤誠願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傑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權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蜀復令芝重往,權謂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權與亮書曰:「丁厷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將鄧芝來聘。

吳歷曰:蜀致馬二百匹,錦千端,及方物。自是之後,聘使往來以為常。吳亦致方土所出,以答其厚意焉。

劉備死後,諸葛亮立即著手於恢復聯盟的問題,派出了鄧芝入吳重申盟好。孫權基於此前對劉備集團的觀感和印象對於此次蜀漢派遣鄧芝來訪的舉動表示懷疑,拒絕接見鄧芝,使得鄧芝無奈之下只好以此來不但是為了蜀國(此處鄧芝無疑是放低了姿態卑稱自己為蜀的),更是為了吳國的說辭打動孫權,孫權聽說之後只好一見。孫權對鄧芝表達了自己的疑慮,我倒是也想跟蜀國和親,就怕你們蜀國正逢幼主即位,國小勢弱,容易被魏國乘機攻打,屆時難以自我保全,如果這樣我跟你們恢復同盟還有什麼意義呢?鄧芝則以孫權可能面臨的不利局面的角度分析到:不與蜀國結盟你肯定只能跟魏國結盟,但你要跟魏國結盟的話,魏國肯定會要求你或你的太子入質於朝體現稱臣的誠意,到時候你要是不接受這個政治條件,保不齊魏國會再次攻打你,而蜀國由於跟你不是盟友關係,一旦看到有機可乘也過來湊熱鬧的話,恐怕你的基業就要不保了。孫權聽過鄧芝的分析之後也最終認可了鄧芝的分析,於是打消顧慮與魏斷絕往來,與蜀結成同盟,並派遣張溫報聘於蜀。而在鄧芝第二次回訪東吳的時候,孫權向鄧芝聊到要是天下太平,二主共同治理國家,這樣不也挺好嗎?鄧芝則回答說: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吞併魏國之後,大王也不知道天命所歸的話,那還是讓國君各自彰顯自己的德行,臣子各自盡到自己的本分,將領帶兵出征,用戰爭的方式一決勝負吧。而孫權也因此感嘆於鄧芝的自白和誠實,對蜀國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印象。

而據《吳錄》補充,鄧芝入吳之時代表蜀國貢獻馬二百匹(東吳戰馬稀缺),蜀錦一千緞(蜀錦為蜀國戰略物資,也是當時的暢銷商品)以及各種各樣的蜀地特產,也是自鄧芝之後,諸葛亮極為重視鄧芝開頭的交好行為,兩國使節的友好往來逐漸成為了常態,而兩國交流的不斷加深,也使得蜀吳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情況逐步向好,促成了兩國之間的各種良性互動。東吳也會經常回贈蜀漢東吳的特產以報答蜀漢的深情厚誼。

石亭之戰後,東吳的國防形勢大為改善,孫權稱帝也因此提上了日常,聯盟又面臨著來自孫權的考驗

六月,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權乃參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造為盟曰:「天降喪亂,皇綱失敘,逆臣乘釁,劫奪國柄,始於董卓,終於曹操,窮兇極惡,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無統,民神痛怨,靡所戾止。及操子丕,桀逆遺醜,薦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麼麼,尋丕兇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昔共工亂象而高辛行師,三苗幹度而虞舜徵焉。今日滅叡,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制,奪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歸。是以春秋晉侯伐衛,先分其田以畀宋人,斯其義也。且古建大事,必先盟誓,故周禮有司盟之官,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故立壇殺牲,昭告神明,再歃加書,副之天府。天高聽下,靈威棐諶,司慎司盟,羣神羣祀,莫不臨之。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傳之後葉,克終若始。凡百之約。皆如載書。信言不艷,實居於好。有渝此盟,創禍先亂,違貳不協,慆慢天命,明神上帝是討是督,山川百神是糾是殛,俾墜其師,無克祚國。於爾大神,其明鑒之!

《漢晉春秋》曰:是歲,孫權稱尊號,其羣臣以並尊二帝來告。議者鹹以為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亮曰:「權有僣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顯絕,讎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須並其土,乃議中原。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頓兵相持,坐而須老,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昔孝文卑辭匈奴,先帝優與吳盟,皆應權通變,弘思遠益,非匹夫之為忿者也。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若大軍致討,彼高當分裂其地以為後規,下當略民廣境,示武於內,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動而睦於我,我之北伐,無東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西,此之為利,亦已深矣。權僣之罪,未宜明也。」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號。

孫權將其稱帝的消息釋放給了蜀國,在蜀國朝堂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諸葛亮對羣情激憤的羣臣耐心勸解,主張維持與東吳的友好關係,並派出陳震赴吳慶賀孫權稱帝,並陪同孫權認真的玩起了中分天下的過家家的遊戲,而蜀國慶賀孫權稱帝,體現出的一個重要意義是,蜀國以犧牲核心意識心態為代價換取了東吳對蜀漢的極大認同,並將兩國盟約以文件的形式公之於眾,首次申明漢吳為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原則,極大地保證了盟約的有效性、持續性和穩定性。

因此由於諸葛亮時期始終堅持與東吳的友好互信,聯盟關係得以持續穩定下來,甚至於在諸葛亮死後兩國聯盟仍然具備深厚的基礎

及亮卒,吳慮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萬人,一欲以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聞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預將命使吳,孫權問預曰:「東之與西,譬猶一家,而聞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預對曰:「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權大笑,嘉其抗直,甚愛待之,見敬亞於鄧芝、費禕。

諸葛亮死後,孫權恐魏國會因蜀國失去了主心骨國內政局不穩之際攻打蜀國,於是在巴丘增兵萬人,一來如果真的突發曹魏攻蜀的情況可以及時救援,二來假如救援不及也可以與曹魏分割蜀國,蜀國聽聞吳國增兵巴丘的消息,也隨之增兵永安,以防止突發情況發生,在此敏感而微妙的時候,宗預受命出使吳國,孫權向宗預發出了疑問,東西既為一家,我聽說你們剛剛增加了白帝的守衛力量,這是什麼原因?宗預回復孫權:我認為貴國增加巴丘的戍衛力量跟我國增加白帝的守備力量都是隨著事態和時局做出的相應調整罷了,不必過於敏感,孫權認為宗預的回答很實在,也十分尊敬和厚愛宗預。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而眾論鹹謂如不克捷,還路甚難,非長策也。於是遣尚書令費禕、中監軍姜維等喻指。

是歲,步騭、朱然等各上疏雲:「自蜀還者,鹹言欲背盟與魏交通,多作舟船,繕治城郭。又蔣琬守漢中,聞司馬懿南向,不出兵乘虛以掎角之,反委漢中,還近成都。事已彰灼,無所復疑,宜為之備。權揆其不然,曰:「吾待蜀不薄,聘享盟誓,無所負之,何以致此?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蜀在萬裏,何知緩急而便出兵乎?昔魏欲入漢川,此間始嚴,亦未舉動,會聞魏還而止,蜀寧可復以此有疑邪?又人家治國,舟船城郭,何得不護?今此間治軍,寧復欲以御蜀邪?人言苦不可信,朕為諸君破家保之。」蜀竟自無謀,如權所籌。

蔣琬曾因為諸葛亮數次窺伺關中,受困於蜀道運輸物資艱難,最終沒能成功,於是突發奇想試圖走水路東下破局,於是大量製作舟船,想要通過漢水襲擊魏國的上庸和魏興二郡。而此動態為東吳所探知並誤判,認為蜀國可能有背棄聯盟跟魏國交往了,如蜀國大量製造船隻、緊急修繕城防,再加上蔣琬鎮守漢中,聽說司馬懿南下攻打我們,不趁此機會以掎角之勢牽制,反而丟下漢中,回到成都,這都是蜀國串通魏國的跡象,希望陛下對此早做準備。但孫權細細思量後認為不可能,理由是我們待蜀國不薄,兩國互訪相約盟誓過,我們既然沒什麼對不起蜀國的地方,他們又為何會背棄盟約呢?而且司馬懿近日到舒城,不過十天就退去了,蜀國距離舒城萬裏之遙,怎麼可能知道確切的情況及時響應出兵呢?從前魏國想要入侵漢水,我們也是剛開始戒備,還沒來得及出兵,又聽到魏國退兵了於是隻好停止,蜀國難道就因此懷疑我們居心叵測了嗎?再說治理國家,船隻城防哪有不修繕護理的?現在我們也在訓練軍隊,難道也要讓人認為是在預防蜀國的攻擊嗎?有些空穴來風的傳言不可輕信,我願意以全家為大家擔保這件事不會發生。蜀國最終也沒有出現傳言所說的行動,跟孫權料想的一樣。由此可見東吳與蜀漢在後諸葛亮時代也處於高度互信的狀態。

而第二個問題,對吳關係上蜀漢內部是否存在不同意見?

長話短說,對吳戰略的分歧據分析應該是有的,這一點從劉備時期和諸葛亮時期的對吳方針政策就可以看出來,劉備除了早期受東吳庇護和扶持之時有過短暫的【優與吳盟】的階段以外,在力量不斷壯大之後,便開始產生了對東吳輕視的心態,劉備關羽不再關注與東吳的關係如何,甚至於關羽在後續一再交惡東吳的數年間,都沒見劉備有過任何管制關羽的舉動,可見劉備對於關羽的行為是採取默認和縱容的態度的,這也直接導致了《隆中對》中要求【結好東吳】的方針被捨棄,甚至於【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維護統一戰線至關重要的戰略底線最終也被劉備踐踏,使得蜀漢與東吳相爭落得一敗塗地的局面,而等到諸葛亮執政後則致力於修正被劉備關羽所走偏了的路線,諸葛亮通過放低姿態、徹底放棄荊州、頻繁對吳示好甚至於放棄核心意識形態與東吳搞「二帝並尊」等一系列舉動最終成功挽回孫劉聯盟,只可惜此後的聯盟雖然日益穩固得以貫徹落實,但被劉備和關羽浪費的最好時機已經過去,諸葛亮之後的聯盟只能保證兩家反目的局面不會再出現,但對於兩家進取天下而言,作用終究還是太過於有限了。


基礎是生存 赤壁之後曹操沒放棄征服兩國的意圖 而且軍事壓力仍然大 所以兩國結盟 接下來關羽威震華夏了 劉備漢中也取得勝利了 從劉備角度看 沒有危及曹操根本 生存壓力仍然大 從孫角度看 劉備發展勢頭太猛 曹很可能頂不住了 打廢了曹操接下來可以選擇順流而下先滅自己再滅曹操 或者滅曹操以後再滅自己 就像二戰時期的蘇德一樣 早晚得打 誰先誰優勢唄 就背刺了 可見關二爺在曹孫眼裡是幹了一件多牛的事 反而一羣什麼也不是的人在這黑關


孫劉聯盟只存在於赤壁之戰時期。

那是因為曹操滅了劉備就要滅孫權,所以劉備和孫權就聯合起來抵抗曹操了。

至於後來孫權一會兒背後偷襲關羽,一會兒投靠魏國,一會兒又反攻魏國,這樣的聯盟還不如不聯盟。


基礎其實沒別的,就是赤裸裸的利益。

老劉不想死,碧眼兒也一樣。

就結盟一起反抗唄。。。

但是老劉人生理想是「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光復大漢。

碧眼兒可能是苟一輩子,東南大富翁?

所以也就破裂了。

蜀漢內部肯定也是有紛爭的,但是這塊我沒仔細看。。。


必須提醒各位,赤壁之戰的孫劉聯盟是孫權劉琦聯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