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後金軍可以看作是巔峰期的明軍。特別是到了松錦之戰時,作戰方式幾乎一模一樣。重步兵正面肛(楯車重甲),火炮側翼轟(降清明軍炮兵)。配合騎兵靈活使用(一旦打開缺口追殺到底)。

那些覺得八旗是騎射的,純屬小說和影視劇看多了。


先上結論:戰鬥力來自社會進步,組織架構來自行獵

1.建軍思想

首先要明白一點,野蠻≠戰鬥力強

可以看看俄國東進時期遠東原住民面對哥薩克時的表現,以及歐洲列強殖民美洲時印第安人的表現,就可以明白,野蠻除了嚇唬平民之外,面對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的軍隊是多麼無力。

因為野蠻意味著文明程度低,文明程度低代表組織能力差,組織能力差意味著什麼,就是趕不上三萬頭豬.jpg的水平。

印第安人中最能打的易洛魁,恰恰是最積極向西方學習靠攏的,而不是保持「野蠻」的。

女真/滿洲八旗的戰鬥力恰恰是向文明社會靠攏後才大幅提升的,在這之前的部落火拚=菜雞互啄。

舉例:萬曆十三年(1585年)四月,努爾哈赤率軍行進途中被人偷襲,後哨發現敵人,然後有了一個哭笑不得的舉動:

Taidzu Sure Beile amala karun sindaha Nenggude Janggin? dain i cooha be sabufi? Taidzu Sure Beile be amcame alanara de? Taidzu Sure Beile be sahakū duleme genefi....後哨看見敵軍了,跑去告訴努爾哈赤,結果不知道後者在哪跑過了...

努爾哈赤自己呢?

Taidzu Sure Beile amala karun bi seme amargi tuwahakū genere de..... 他認為安置了後哨,於是就放心大膽地往前走,根本不管後面

這就是沒頭腦遇到了不高興,絕配了。

追兵追上後,努爾哈赤軍中就有人準備跑路了,這人還是努爾哈赤的宗親。

然而努爾哈赤還是贏了,為什麼呢?

因為對面更菜雞啊!

duin nofi yafahalafi gabtame hūsutuleme kūthūme afame? batai orin isime niyalma be tuhebufi? tere jakūn tanggū cooha be gidaha? 努爾哈赤、穆爾哈齊和另外兩人,一共四位,衝進敵陣,打倒二十人,對面八百人就GG了。

實際上這時候,因為士兵恐懼,努爾哈赤已經驅使不動軍隊了,只好四個人沖八百,以打群架的混戰方式衝進敵陣,然後就擊潰了八百人....

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攻克兆佳城。手下士兵洗劫財物時,努爾哈赤派人去制止,結果派去制止搶劫的人加入了搶劫的隊伍....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部之戰爆發。海西、蒙古科爾沁部、女真長白山部一共九部合兵討伐努爾哈赤,結果被努爾哈赤輕鬆擊敗。為啥?因為九部的貴族首領必須衝鋒在前,才能讓士兵不逃跑。努爾哈赤擒賊先擒王,擊殺葉赫部首領布齋,九路聯軍直接崩潰,還順帶抓住了日後的烏拉部首領布占泰。

如此種種,能說強嗎?比中學生軍訓強得有限吧?

但是社會進步後,就不一樣了。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四十三年(1615年),改進八旗,同時創立了三級審理制度;天命元年(1616年)建國,同時推廣養蠶種棉,天命三年(1618年),培訓將領學習如何攻城;攻克撫順後,努爾哈赤懲處落後、獎勵先進(之前努爾哈赤面對戰場逃兵基本只能自己生氣),九月,設立雲板(可以想像成烽火台)來快速傳遞消息。至於給國內窮人發錢讓他們娶媳婦、定下貴族禮儀制度等,那就更多了。

至於1619年及其之後,就不多說了,熟悉的都知道。

所以清初八旗的戰鬥力恰恰不是來自於野蠻與落後,是來自於學習先進文明與自身進取的態度。

至於某些答案在那說雙方踢假球的,呵呵,當心鄒儲賢、賀世賢、杜松、劉綎、熊廷弼、董仲貴、大凌河的祖大壽何可綱、北京城的袁崇煥滿桂半夜找你去——見過打假賽把命搭進去的嗎?能把明清雙方都得罪個遍的,你也算是第一人了。

2.組織結構

很簡單,直接上圖(圖片來自公眾號 滿語,侵刪)

再明白不過了,就是來自於平日行圍打獵的陣型。

現代人普遍沒見過行獵,又受到影視劇誤導,以為打獵一兩個人上山,兔子野鹿就會自投羅網。實際打獵,都是集體活動,講究偵查、包圍、合圍等等戰術。八旗的框架結構,就是直接來自於行獵,並不是努爾哈赤一拍腦袋腦補出來的。


軍隊的戰鬥力,無怪乎軍事紀律、組織度、戰術、武器、兵員素質,再加上將領的指揮能力和整個軍隊體系的後勤保障能力,此外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了。

天時地利人和、將領水平通常只能具體案例具體分析,戰術也不是一成不變,沒有什麼最優秀的戰術,只有最適合的戰術,這裡我就不談這些方面了。因為介紹八旗制度的論文、專著太多了,要講也只需要複製粘貼就夠了,八旗制度也就不講了。我只打算講一下清初八旗的軍事紀律和組織度及訓練,正是從努爾哈赤開始建立的強有力的軍事紀律配以嚴酷的獎懲制度約束下,鬆散的建州女真部落才成為一隻善戰的軍隊。

要明白一點,努爾哈赤創建的軍隊不是一開始就厲害,而是一個依靠建立軍事組織、依靠訓練、依靠不斷強化的軍紀做到令行禁止不斷升級的軍隊。

努爾哈赤1583年起事時,他所領導的部落根本談不上什麼精銳,不過是憑藉個人勇武古惑仔打群架的水平。

例如瑪爾墩之戰:「太祖為剛哈鄯復仇,率兵四百往攻納木張、沙木張,內申、灣吉干。直抵馬兒墩山下,見山勢陡峻,乃以戰車三輛並進,路漸隘,一車前進,二車隨之。將近城下,路愈隘,令三車前後聯絡上攻。城上飛石擊之,復用木撞其車,前車被摧,後車相繼,二車俱壞,眾皆蔽身於一車之後,縮首不能上攻。太祖奮勇當前,距城丈許,乃蔽於木樁後射一矢,正中內申之面,直貫其耳,復射四人,俱仆,城上兵皆卻」[1]

老奴率400人攜戰車出征,眾人縮在戰車後被敵人用飛石滾木所阻,他手下的士兵「眾皆蔽身於一車之後,縮首不能上攻」,明顯慫了。於是老奴不得不展現自己的精準弓術,單人破敵,讓他的400兵力淪為搖旗吶喊之眾。當然,對面顯然也是菜雞,才被射了5人就縮了。

這類記錄在早期很多,界藩寨之戰,攻鄂勒琿城、攻兆隹城等都是類似,往往殺死敵人個位數,對手就潰敗了,還經常是老奴只帶幾十人就輕鬆打敗越10倍以上的敵人。雖然按照清史料的尿性多半是吹水誇大敵人的數量,但也顯示早期老奴的戰鬥還只是村戰水準。

最搞笑是1585年4月老奴率馬步兵五百征哲陳部,因為路遇大水,老奴就將眾人遣回,只帶「綿甲五十人鐵甲三十人」進攻。敵軍"有嘉哈部長蘇庫賚呼密令人報與托漠河章隹巴爾達薩爾滸界藩五城知之遂合兵一處",老奴布置的後哨見敵人來犯,卻沒有及時將軍情報給老奴。老奴被敵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見敵兵800列陣,老奴身邊眾人又慫了,為什麼要說又? 於是老奴哇哇大怒,只「率弟穆爾哈齊並二家人延布祿武凌噶四人」下馬直插敵陣開無雙怒砍二十多人,將八百敵軍擊潰。

這劇本簡直堪比抗日神劇。

由以上示例我們可以看到,早期老奴之兵那真是即慫又怯,完全靠著老奴開無雙刷人頭,安排個後哨的任務都不能很好完成,只有搖旗吶喊的能力。至於老奴的對手女真各寨就更是菜雞一片,能輕鬆被老奴怒刷人頭經常出現傷亡個位數就潰敗,說好的女真不可敵,天生勇士呢?

那麼什麼時候老奴開始令行禁止,將其所部變成一隻善戰精兵而不是只能靠自己拚老命單刀刷無雙呢?

李朝《宣祖實錄》1589年有這樣的一條記載「老乙可赤(努爾哈赤)則自中稱王,其弟則稱船將,多造弓矢等物。分其軍四運:一曰環刀軍,二曰鐵鎚軍,三曰串赤軍,四曰能射軍,問閑練習,脅制群胡,從令者饋酒,違令者斬頭」。

短短一條記載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信息:

1:老奴已經建立起基本的軍事組織架構,並區分了不同兵種,如能射軍顯然是擅長弓矢的士兵為主,其餘三軍雖不明作用,但從名字也能推斷為近戰兵力。

2:軍事紀律賞罰條例已經建立,有功聽從指揮的賞,不聽指揮的砍頭。

3:日常已經開始施行軍事訓練「問閑練習」。

可以說,早於1589年,老奴即已將鬆散的部落成功轉型為帶有政權性質的軍事組織,打群架的古惑仔升級為軍隊了。

查《武皇帝實錄》1587年,老奴在蘇子河畔建佛阿拉城,並「定國政,凡作亂竊盜欺詐悉行嚴禁」,建立基本的法律,可以推斷正是這一年,隨著老奴建城定國政,其軍事組織也初俱規模,如滕紹箴即在《努爾哈赤時期牛錄考》一文中認為牛錄製度的正式確立即發生在1587年。牛錄為後來滿洲八旗的基本組織,在八旗建立之後每300人為一牛錄,牛錄額真為牛錄的首領,對牛錄內不僅負有催種田畝等社會管理職責,更有帶兵作戰,組織日常訓練,整備軍器的責任。

但是此時雖老奴確立了牛錄組織並頒下軍紀條令,初步將女真轉變為軍隊,但要將不斷擴大的女真部眾訓練為精銳之兵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如1589年老奴攻打趙家城酋長寧谷欽章京,「其城將陷,我兵少懈,四齣擄掠牲畜財物,喧嘩爭奪。太祖見之,解甲與大將奈虎曰:「我兵爭此微物,恐自相殘害,爾往諭禁之。」奈虎至,不禁人之擄掠,亦隨眾掠之。」,老奴發現士兵懈怠開始掠奪財物,派大將制止這種亂象,卻不想他的大將奈虎不僅不禁,也跟著一起搶財物,顯然在這個時間段,老奴還尚未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即便如此,初俱規模的軍隊組織仍然在兵力劣勢之下於1593年在古勒山大敗葉赫、哈達、烏拉、輝發、蒙古科爾沁等九部聯軍的3萬烏合之眾,可見這就是有組織有紀律有訓練的專業軍隊與無組織無紀律的烏合之眾的區別。

到了1595年,朝鮮出使老奴處,老奴麾下已有萬名,其弟五千餘,「而常時習陣千餘名,各持戰馬著甲,城外十里許練兵」[2]同年,又記載「看得奴兒哈赤及伊弟速兒哈赤同坐一城,方調到各方韃子,日逐出城操練,又廣拘達匠打造弓箭等器」[3],可見老奴已經將軍事訓練做到了每日。一方面說明老奴抓軍事訓練越來越緊,另一方面說明此時建州社會生產力足以供養一批脫產的職業士兵才能做到每日訓練。

正因為如此,老奴之軍才能在數年間從怯懦慫包,令不行禁不止,成長為一直善戰之軍。其成果就如朝鮮人所記那樣「老乙可赤副將領騎兵三千餘名,整立道下,或帶弓矢,或持槍杖,步軍六千餘名,成三行列立。相公進迫陣前,有一騎不意高聲,騎軍整立不動,而相公一行及我國人等驚惶失色,胡人拍手大笑。」

三千騎兵六千步兵能整立道下列隊迎接朝鮮使者,當朝鮮人所騎之馬受驚時,老奴騎兵居然能「整立不動」,其訓練的效果可想而知,可想像之可怖。

正因為如此,相對於遲鈍的明朝,朝鮮更早早就判斷努爾哈赤將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更將無法鉗制。此後老奴東征西討,不斷將女真各部統一到自己旗下,憑藉已俱規模的軍隊,所戰無往而不利。想想也正常,老奴領導的建州女真已經成為一隻有組織度,有堅強紀律約束的職業軍隊,而對手還是散兵游勇似的只有蠻力的部落,如何能不勝?

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八旗建立,《滿文老檔》詳細記載了老奴所設軍令、紀律、基本戰術、賞罰等條:

「聰睿恭敬汗凡行軍出獵,法令森嚴,不得喧嘩作聲。曰:「行軍喧嘩出聲,敵必知覺;出獵喧嘩出聲,山谷應,獸必逸。」每赴各地,皆先論今眾兵記之,編五牛錄為一隊,行則一路,止則一處,依次而下,戰則攻一處。披長厚甲昔,執長矛及長柄大刀戰於前,披輕網甲者持弓箭從後射之。所選精兵騎馬立於他處觀之,見有不勝,相機助戰。故每戰皆能取勝。迄今行獵,一牛錄人仍給箭一枝而行之。汗曰:「夫一牛錄人若行一路,則某牛錄人,直至返家,仍不能行於圍底。著以十牛錄合之給箭一枝而行。如此,則每遇行獵,一牛錄人,得進圍底二三次。該十牛錄之人,若不行一路,或有一二人逃離本隊,與他牛錄人行於圍底,則罪之矣。視其獲罪者,若系有財者,則准其贖罪,以所罰牧與拿獲者。若系不能贖罪者,則杖其身以抵罪。設四大臣,以察其給一枝箭之十牛錄人。此四大臣若不察所管十牛錄人,致使進入他牛錄地方行走,或使他牛錄人進入所管十牛錄地方行走,或此四大臣自身亂行,皆治其罪,即奪其乘騎,給拿獲者。若見野獸出,勿入圍場內追之,無論奔向何人,務由各自所立之處迎射之。獸出圍場外,再追趕攔截射之。若入圍場攔截,則圍獵者自家中出來,皆欲射殺野獸,否則何由至此?何人不欲有所獵獲?若不各行所任,肆意入圍攔射,則馬快者將野獸攔截而獲,而馬劣者及安分守己者,尚有何所獵獲?故令其以射殺之獸肉償之。見有伏虎,毋得驚動,應呼告眾人,若地勢有利,則眾人圍而殺之,若地勢不利,則棄之而去。見虎起身奔跑,勿令歇息,遇即追射之。至熊及四歲公野豬,先射者能射死則已,儻若不能,則求所遇者協同殺之,其獸肉與同殺者平分。若因貧肉而拒絕,所遇者助殺,又不能殺其能及野豬,以致使脫逃時,則命賠償其脫逃野獸之肉。凡有被射傷之大野獸逃出,無論何人遇之而殺死時,乃應告射傷之主,其獸肉,由追殺者盡取之。」夫英明汗素好行軍找獵,故治軍治獵,制定法令,自不必贅述。凡行軍打獵,於夜宿之地,冬則立柵,夏則掘豪。牧馬於柵壕之內,在外擊刁斗、傳角頭箭以巡更,使人馬皆不逃散,次日晨招之即來,不受找尋之累。雖降服諸申國,得以太平,仍不忘謹慎之心。每出家圍獵時,無論何往,皆攜甲胄、槍、長柄大刀、箭等兵器。」[4]

其法令森嚴,對以上全文做一簡單分析:

1 作戰原則:「行則一路,止則一處,依次而下,戰則攻一處。」確立每5牛錄為單位集中兵力作戰之原則。

2 戰術:「披長厚甲昔,執長矛及長柄大刀戰於前,披輕網甲者持弓箭從後射之。所選精兵騎馬立於他處觀之,見有不勝,相機助戰。」,以披重甲步軍為前鋒,持長兵作戰,為輕甲弓手遮蔽,讓弓箭手可以靠近敵軍射擊,而精銳騎兵則在後壓陣,相機而動,或衝突或騎射包抄。

3 紀律:行獵之時,實際也為作戰方式,以10牛錄為一路圍獵,若有掉隊逃離、或未隨本牛錄行動,即受懲罰。

4 賞罰:「視其獲罪者,若系有財者,則准其贖罪,以所罰牧與拿獲者。若系不能贖罪者,則杖其身以抵罪」。設「四大臣」行駛監察之權,但如果四大臣不能很好履職,則「皆治其罪,即奪其乘騎,給拿獲者。」

5 分配戰利品「凡有被射傷之大野獸逃出,無論何人遇之而殺死時,乃應告射傷之主,其獸肉,由追殺者盡取之。」

6 立營寨「凡行軍打獵,於夜宿之地,冬則立柵,夏則掘豪。牧馬於柵壕之內,在外擊刁斗、傳角頭箭以巡更,使人馬皆不逃散,次日晨招之即來,不受找尋之累。」

7「每出家圍獵時,無論何往,皆攜甲胄、槍、長柄大刀、箭等兵器。」以行獵而練兵,堅持不懈

自此,八旗鐵騎軍力已成,朝鮮人哀嘆:「老酋新鏖忽賊,驅於如許,北婚蒙古,萬里連兵,以天下之精力,似難得剿矣」[5]

這時,老奴的對手明朝眾將眾臣,大多人對女真的認識還停留在成化年間被明軍一戰而屠的印象里……所以就有了薩爾滸之戰。

參考

  1. ^武皇帝實錄
  2. ^宣祖實錄卷69
  3. ^宣祖實錄卷71
  4. ^滿文老檔
  5. ^光海君日記


沒那麼複雜,也沒那麼玄乎。

1,工資足額給,絕不拖欠。衛所兵天天被拖欠薪水,戚家軍因為討薪被屠殺一空。

2,獎金豐厚,既可擄掠,還能從章京那裡分得戰利品。認真干,功勞是督撫的,沒幾個錢吃不飽飯,只能借老鄉人頭一個勉強維持生活。

3,有鐵飯碗保證。入了八旗就是鐵杆莊稼漢,對旗人保護力度更好,不會像衛所兵那樣如同乞丐。

4,晉陞通道暢通,當王爺都行(吳三桂如果不是遇上康熙非要硬削藩肯定就是以平西王身份過完一生了)。明末的武官撐死了也就干到總兵。。想什麼總督、督師基本都是文官。。這就好比是,士官最多升到團長,那麼積極性肯定受挫。(別瞎聯繫現實,正大軍區的人不論出身也是要穿軍裝算軍隊系統的)

5,清初三代領導人沒有太大的性格缺陷。


吸收了明軍的軍事架構。努爾哈赤多次進京朝貢,並且被明朝冊封為龍虎將軍。

至於戰鬥力強,在於八旗的社會體制中,佔主體的是自食其力私有制,而明朝已經變成剝削壓迫他人私有制佔主體。

明朝興起早期,也是自食其力私有制佔主體,朱元璋搞的軍戶制,等於是分配土地給勞動者,讓自耕農當兵打仗,秦軍,漢代的良家子,隋唐的府兵,在初期也是如此。對於士兵來說,打仗是掙錢上升的渠道。

明晚期則是步入腐朽老化的文明,土地歸貴族所有,耕種者是奴隸或者說是農奴,對應的就是不得不用僱傭兵,對應的就是東漢、唐、迦太基、羅馬的晚期,自耕農破產,大量土地為權貴掌握,士兵則是將領的私兵

秦國對外戰爭,士兵憑戰功能得到土地財富,漢初也是同樣。羅馬初期也是,戰爭帶來大量的財富,分配給士兵。

對應著蠻族來說,金、蒙古、後金,通過戰爭對外掠奪,族人得到大量財富。

這些掠奪來的財富,也使得這些自食其力者,向剝削壓迫他人權貴轉變。其中一些比較差的政權,或者說原來相對比較野蠻的蠻族,就是快速腐朽,本族人戰鬥力削弱,反而要運用起原本被征服的民族進行接下來的軍事征服。

一個新興的文明體,隨著時間的發展,剝削壓迫他人的私有制,消滅自食其力的私有制,土地一步步集中到權貴手中。軍事力量組成部分,也由義務兵轉向僱傭兵,在剛開始的時候,軍事力量是增強的。但是隨著權貴自身腐化內鬥互相牽制對方力量,激烈時甚至會爆發內戰。

這時候原本強大的僱傭兵軍事,就會因為內部紛爭而削弱,一旦被削弱,想要重建,難度很高。而面對永遠像小強一樣殺不光(蠻族殺了一波,過幾年又來一波,也許會換個族名,但本質還是沒變)的新興文明,或者內部起義的反抗,內部其他貴族的鬥爭,總有一天,會因為一次失誤,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大崩潰的到來。

如果發生在內部,就是農民起義,如果發生在外部,就是野蠻原始異族(也就是擁有更多自食其力者的社會)入侵。而很多時候這兩者會同時發生,或者接踵而至

中國歷史上各王朝的治亂循環,都是如此。本質就是自食其力的私有制,被剝削壓迫他人的私有制消滅,最終導致整個社會崩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