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身邊喜歡三毛的大多數都是女性


我心中的三毛是浪漫的,是洒脫的,是任性的。還記得三毛初寫的那些書里曾有一個關於我的理想的故事,三毛的理想是做一個拾荒者。小時候的三毛時常撿被別人丟掉的東西,自己當做寶貝一樣的拾回來,通過自己親手改裝,就變成了一個特別的玩意兒。

三毛的這個習慣一直堅持了下來,這在他後來與荷西白手起家的故事裡面更加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舊的輪胎做成了沙發,別人不要的空木箱,自己當做寶貝一樣的雇車拉回來,還不放心每隔五分鐘都去看看在不在,那一刻三毛是個財迷可愛的小女人。木箱弄回來被荷西做成了書櫥和衣櫃。等到做好了才知道原來那些別人不要的木頭是棺材,不過這並不影響三毛的心情。一切舊的東西經過三毛的創意就變成了專屬三毛味道的藝術品。

荷西,一個有著純凈的心,性格如陽光般燦爛的大男孩,就這樣默默地跟著三毛來到了撒哈拉。雖然生活很苦,一切都要自己從頭來過。那段日子卻是三毛生命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荷西不僅僅給予三毛的愛,還賦予了三毛的靈氣,三毛精彩的生活。有荷西的陪伴,三毛是個充滿靈性浪漫的幸福小女人,渾身都散發著耀眼的光環。撒哈拉的沙知道三毛的快樂,撒哈拉的雨聽到三毛的笑聲。

荷西走了,帶走了三毛的愛,帶走了三毛的靈魂。留下了一個孤獨的三毛,留下了一個寂寞哀傷的三毛。剩下的只是一個會活動的軀體,一個沒心的女人。朋友的關懷,父母的關愛,再多的愛也填不滿那顆空空的心。心知朋友與父母的好意,心知他們跟著自己痛,可又能怎樣,無法釋懷荷西的離去,無法面對荷西的逝去。看到三毛後期所寫的故事,那一刻我理解她,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她。心隨著她的故事起伏,淚隨著她的痛而流。

三毛還是隨著荷西去了,父母的愛無言以報,朋友的關心無言以對,來世再還吧!不是女兒不孝,只是女兒實在受不了,活者亦是一種痛苦,死去也許對女兒來說是一種解脫。三毛的痛父母朋友看在眼裡,痛在心裡,誰也不能夠幫助,再多的愛也無法解開心中的結,心中的空。

總覺得三毛是一個靈異的女子,是一個從天堂降落的天使。不食人間煙火,不愛塵世繁華,當愛盡了,淚乾了,又回到了屬於她的天堂。還世間一個純潔,還世間一片清凈。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為了真實而自由的活,

真實而自由的死


一個女人,不性感就感性,不感性就理性,不理性就要有自知之明,沒有自知之明是很可怕的,對自己的能力姿色定位不清,這話是我上初中的時候,在我的初二語文老師身上學到的道理,至今仍覺得適用。

而陳平,她是有自知之明並且對自己定位準確的女人。

這一點多次在她的作品中有所體現,比如寫到自己受到來自己別人的關懷,多次用到受之有愧。至少她沒有把自己看的有多麼重要,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而言,她無疑是清醒的,是合格的。

而她作為一個女人,她真的感性,這一點在她的丈夫去世之後體現的尤為深刻。

作為一個能細心到從水位變化就能救了自己和助理一命的敏感女人,失去丈夫是怎樣的打擊我們無法能體會到,也無法設身處地的理解。

而她是一個怎樣的女人,我們也只能在她的文章中窺探冰山一角。

她寫離開故鄉,將故鄉的泥土和水吞下,說「從此不會生病了,走到哪裡都不在水土不服」這樣感性。

她寫心情「這又使我高興了好幾分鐘」這樣的悲傷。她寫自己「我是不相信這些,可是就是不敢將它放在右邊的口袋裡去」這樣矛盾。

她寫衝突「要是照著過去的性情……那份自不量力,而今是不會了」這些被磨平的稜角。

她寫自己的文字「凄涼、鬼域、神就是愛、文字形容不出辛酸」這樣毫無把握。

她寫自省「看見別人如此喜愛三毛,心裡十分茫然,為什麼自己卻不看重她呢?難道三毛不是部分的自己嗎?」這樣迷茫……

諸如此類,她像一個迷失在人世間的孩子,一面有著來自孩童的純真熱忱和容易動感情,一面有著來自成人世界的世故圓滑和獨立。

她是個矛盾體,她為自己做了個繭子,這個繭子的名字叫做情感,並且喜歡待在裡面不出來。

其實人,痛苦的時間久了,真的會對痛苦上癮的。而這樣的上癮會讓自己作繭自縛,一味地沉浸而不自知。

她是個聰慧的女人,不能不知道自己沉浸在悲傷中,但是她毫無想要自救的慾望,一直放肆的讓自己在悲傷中沉淪,這是對於人生的失望,還是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別人的世界裡我們永遠是旁觀者,對於每一個人,不評價,不能單靠一些文字和自己的經驗想法對一個人蓋棺定論。

她就是她,她的人生,她的選擇,她的作品,都是她自己要承擔的責任和榮光。

而我們去讀一本作品,目的就是為了從中獲取到什麼,或許是情緒的共鳴,或者是醍醐灌頂的衝擊,若沒有,大可以不必浪費時間。

讀書本就是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經驗,從而讓自己不犯同樣錯誤的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法。

我本人是一個完全認同與世俗功利評價體系的人,功利而世俗。

所以在看三毛作品的時候,她的一些超乎於功利之上,感性到無法理喻的一些行為(比如說她寫到心湖的時候,說到她自己認為是印度的女子時,說到她上輩子難產而死時,到敦煌石窟遇到「賈寶玉」時,又覺得自己是哪個姐姐妹妹時,都讓人覺得這個人的感情多的過分。但作家,特別是一個擅長寫感情類文章的作家,這樣的多愁善感和敏感及高度的想像力完全是老天爺賞飯吃,嫉妒不來!)會讓我覺得不可思議。

我就會想,在那樣的境況里,如果換成是我,會怎樣怎樣。

要說起來,我一直覺得荷西離世對三毛是一種解脫,她完全可以振作起來經歷另一種不同的人生和世界,遇上不同的人,更加契合的soul。

但她有她的選擇,她有她的人生,她要為自己的選擇和人生負責,我們也是。

以上,陳平這個女子,我想,感性的女人大概是這個樣子。


很不好意思,我沒讀過系統讀過三毛,只是在新聞和公眾號中看到她的隻字片語,無法給出一個全面客觀的回答。

就您的問題而言,我想說,大部分女性作家的作品也都是女性讀者。

女性作家的細膩、愛情腦、感情向的書寫內容,受眾必然是女讀者為主。

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感性,理想,不與俗世為伍,最後以生命為代價踐行了她的夢。


看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真性情、豁達、勇敢、瀟洒、幽默。


小學就看三毛的文章,一開始只是無聊,恰好有書可以讀。一個四年級的學生說實話讀她的劇本《滾滾紅塵》的確是不太明白的,但是我覺得好像也不需要明白什麼,無非是男女之愛,無關我看不看得明白。可是讓我深陷下去的是《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當時的我一下子就陷進去了。那種文字帶給我的美好體驗!我滿腦子都是異域風情,美麗的撒哈拉,奇特的風俗,可以說的上讓我嘖嘖稱奇,嘆為觀止。這真的是讓我對非洲的印象發生了很大的改觀!他們不單單是貧窮,落後,炎熱…他們有著他們的文化,他們同樣具有魅力!

其中的九歲就結婚的小姑娘姑卡讓我現如今都記憶猶新!我不理解他們的風俗,可是我從中了解後,又覺得社會是這樣的,他們習慣了吧,三毛也無能為力。我小小的心靈被三毛的描述所震撼!我太愛三毛了,她的文字我總能感受到:自由,洒脫,說走就走,從心…雖然有憂慮可一點也不影響她。她和荷西的愛情也是讓人羨慕的,雖然婚姻也伴隨著摩擦,但是這不算什麼對吧。小時候的我埋怨過荷西的家人,為什麼這樣對三毛總是給他們帶來麻煩,可如今我想了想,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哪能事事順心如意。三毛這樣寫出來也不是為了埋怨什麼,只是把她生活的一部分真實的展現出來罷了。

小時我喜歡三毛,是因為她帶給我了一個我從未了解過的撒哈拉,並且給我創造了一個夢,一種生活:無拘無束,自由洒脫,任性妄為,永遠做自己,個性獨立…現在我喜歡她,因為她在我眼裡更加真實完整了,也有著自己的煩悶,苦痛,惆悵。我想她也是一個心思極其敏感的女子吧!這樣才能洞悉這個世界,寫進我的內心。

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愛她,但是我知道她,為我心中永遠的鮮活。


三毛生前曾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覺得她是一個活得很痛快死得也很痛快的人。

三毛生前曾說:「愛情不是要相殺,而是要相認。」 從她與荷西的愛情來看,她是個很懂愛也能愛得很明理很得體的人,她是個不會為愛情而糾結和掙扎的人。

三毛生前曾說:「相逢何必曾相識。」 她待生命中的每個人都很誠懇,都很真。她是個很性情的很和善的女子。

三毛是九型人格中的四號。


我是在高中喜歡上三毛的,在我看來她是一個隨性,放蕩不羈的女子。

她渴望自由,所以她跟著荷西去了撒哈拉

在荷西走後,她獨自生活了六年,最後在醫院上吊自刎。她沒有在人世間苟且的活著。

如果你想了解她在荷西走後的感情生活,可以去讀讀《夢裡花落知多少》這本書。


矯情,愛本可以不必如此誇大,愛也不必如此自慚形愧,愛也無需拿生獻祭,她的作品總是在那麼一個小的圈圈裡打轉轉,沒有自我的突破,沒有情感的突破,一個不能解脫自我的人的作品她的行文也如上了鎖。


只看過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和雨季不再來的我

改變了之前對三毛的看法(之前都是只知道三毛的名氣和朋友對三毛的看法)

讀過三毛作品的朋友都對荷西和三毛之間的愛情表示羨灧,對荷西的死表示惋惜好像沒很強烈地表達過自己對三毛這個人的評價

我認識的三毛是一個個性洒脫,無拘無束,熱愛生活,永遠像小孩的人,正是因為三毛像小孩,做事才那麼大膽,和荷西去偷看撒拉哈威們洗澡,喜歡到處溜達哪怕最後讓荷西陷入危險。

她做什麼事情都不顧後果,愛就是愛,恨就是恨,但是自己又不會計較得失,儘管在沙漠的生活艱難,她依然能苦中作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